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癫癎患者药物治疗前睡眠结构和睡眠呼吸事件的变化。方法:对确诊为癫癎的成人患者28例进行多项睡眠图(PSG)检查,同步行长程视频脑电图(LTV EEG)检查,分析患者的睡眠结构、睡眠呼吸事件情况。结果:本组病人PSG睡眠结构特点表现为各睡眠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以REM潜伏期增加、REM睡眠减少为著,浅睡眠明显增多,而深睡眠则无明显差异。其中2例患者无REM睡眠。所有患者夜间觉醒次数均增多,睡眠效率明显下降。但在觉醒时间、周期性腿动和呼吸暂停指数上,并无明显变化。结论:癫癎患者在药物治疗前存在睡眠结构紊乱。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癫痫患者睡眠结构及夜间激醒、腿动、呼吸事件特点。方法:对63例成人原发性癫痫患者(病例组)及40名正常人(对照组)的夜间多项睡眠图(PSG)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入睡潜伏期、REM潜伏期、睡眠维持率、睡眠效率、浅睡期比例、深睡期比例、REM期比例和清醒期比例、分别为(87.64±27.94)minVS(150.33±82.26)min(P〈0.05)、(13.11±5.23)minVS(17.34±19.26)min(P〉0.05)、(0.58±0.09)VS(0.70±0.50)(P〈0.05)、(0.22±0.07)VS(0.16±0.35)(P〈0.05)、(0.20±0.05)VS(0.14±0.38)(P〈0.05)、(0.08±0.07)VS(0.17±0.90)(P〈0.05)、(0.91±0.07)VS(0.89±0.07)(P〈0.05)和(0.96±0.03)VS(0.81±0.16)(P〈0.05)。两组夜间激醒指数、在NREM期激醒指数、孤立性腿动指数、在REM期及NREM期孤立性腿动指数、呼吸暂停指数、低通气指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比较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人原发性癫痫患者存在夜间睡眠结构紊乱、睡眠质量较差和睡眠呼吸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睡眠相关性癫痫儿童发作间期全夜自然睡眠结构的特点以及与正常对照组睡眠结构的差异。方法:对53例癫痫患儿和20例对照组健康儿童进行全夜自然睡眠多项睡眠图(PSG)监测并分析其结果,评价患儿与正常对照组间各睡眠参数的差异。结果:53例睡眠相关性癫痫儿童的全夜睡眠结构与对照组比较,显示NREMⅢ+Ⅳ期睡眠及REM睡眠时间减少,NREMI及Ⅱ期睡眠时间增加,睡眠效率下降,睡眠潜伏期延长;REM期睡眠时间减少,入睡后觉醒时间增加,觉醒次数增多。结论:睡眠相关性癫痫患儿存在睡眠结构紊乱,并伴有多项睡眠生理参数改变,其睡眠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颞叶内侧癫痫(MTLE)及颞叶外侧癫痫(颞叶新皮层癫痫,NCTLE)蝶骨电极长程视频脑电(V-EEG)的特点。方法:根据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癫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从发作类型、临床特征以及解剖部位、病因等方面,将112例难治性颞叶癫痫分为MTLE89例,NCTLE23例,对其蝶骨电极长程V—EEG监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MTLE组和NCTLE组均具有高先兆出现率,蝶骨电极发作间期EEG棘波、棘慢波、尖波、尖慢波总检出率分别为83.1%和30.4%,其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发作期蝶骨电极EEG定位准确率较高,MTLE定侧率为70.8%(63/89),临床发作形式以手口自动症为主。结论:MTLE与NCTLE具有相应EEG及临床发作特征,蝶骨电极长程V—EEG监测能有效鉴别诊断MTLE与NCTLE,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准确定位致痫灶提供可靠依据,进而有利于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5.
额叶癫痫属于部分性癫痫,发生率仅次于颞叶癫痫,占部分性癫痫的20%~30%。儿童期额叶癫痫比颞叶癫痫更常见[1]。由于额叶癫痫临床发作表现复杂多样且不典型,易被漏诊或误诊。近年来随着视频脑电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额叶癫痫的临床诊断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44例经V-EEG监测到癫痫样放电、临床确诊为额叶癫痫的头皮EEG资料,以提高对额叶癫痫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卒中后癫痫(PSE)患者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结果与临床资料的对应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神经影像学资料、临床发作症状和V-EEG改变特点,同时分析异常放电部位与卒中病变部位、类型以及发作类型的对应关系。结果:V-EEG对卒中后癫痫阳性检出率为85.3%,与常规脑电图检出率的30.9%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SE发生与卒中病变部位有明显相关性,脑叶出血或脑梗死累及大脑皮层区的发生率较其他部位的病变明显增高;V-EEG的异常放电部位、程度与卒中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发作类型有高度关联性。结论:V-EEG能显著提高PSE阳性检出率,痫样放电与卒中病变部位和性质密切相关,并有助于明确其癫痫发作类型,指导临床选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客观地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的多项睡眠网(PSG)表现。方法:采用UPDRS-III评分、HoehnYahr评分及用药调查表分别对28例PD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病程、多巴胺能药物应用等情况进行评定和计算,并结合全夜可移动的同步视频多项睡眠网(V—PSG)监测进行分析比较各项睡眠结构、睡眠进程以及睡眠相关事件。结果:利用同步V-PSG并结合临床病史,发现28例PD患者中有14例(占50%)伴有RBD。PD伴RBD组的病程[(6.76±3.44)年]较PD不伴RBD组病程[(2.96±1.99)年]长,其Hoehn—Yahr评分为(3.21±0.89)、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1期(N1)百分比[(23.56%±13.64)%]、醒觉指数[(54.41±36.45)次/h]、睡眠期周期性腿动指数(5.9次/h)较PD不伴RBD组的相应值[(2.21±0.80)、(11.47%±7.34)%、(26.55±17.25)次/h、1.5次/h]明显升高(P〈0.05);而两组患者间的UPDRS-III评分、左旋多巴等效剂量、睡眠效率、N2、N3、REM睡眠期百分比及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例PD伴RBD患者中有3例(占21%)出现相关睡眠致伤。结论:同步V—PSG结合临床病史可以提高RBD诊断的准确性。PD伴RBD患者可影响部分睡眠结构,还可能存在相关睡眠致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468例癫Xian患者睡眠期Xian样放电与睡眠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癫Xian患者的睡眠时相与Xian样放电的关系,并初步探讨癫Xian异常脑波活动对睡眠的影响。方法:对468例癫Xian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观察发作间期清醒与睡眠脑电图Xian样放电的发作频率,分析58例癫Xian患者及对照组睡眠脑电图中睡眠时程、觉醒次数、睡眠纺缍波的变化。结果:468例患者中出现Xian样放电362例,睡眠期Xian样放电检出率88%,觉醒期检出率58%。Xian样放电主要出现于NREM睡眠Ⅰ-Ⅱ期。与对照组比较,癫Xian组NREMⅠ-Ⅱ睡眠期延长,NREMⅢ-Ⅳ期缩短;觉醒次数增加,觉醒次数与Xian样放电频率呈正相关;并有睡眠纺锤波减少及不对称。结论:癫Xian患者的Xian样放电主要出现于NREM睡眠Ⅰ-Ⅱ期,癫Xian活动对睡眠有一定影响,癫Xian患者睡眠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癫痫患者夜间痢样放电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原发性癫痫患者的夜间多道睡眠图(PSG)检查结果,将检出夜间“痫样放电”者设为观察组,夜间“无痫样放电”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基础情况、睡眠结构及相关事件进行对比,同时对夜间痫样放电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在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发作形式、入睡潜伏期、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维持率、浅睡期比例、深睡期比例、清醒期比例和孤立性腿动指数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相关和回归分析显示痫样放电与年龄、体重指数、发作形式、入睡潜伏期、睡眠效率、睡眠维持率和清醒期比例有相关性。其中夜间痫样放电与体重指数和睡眠维持率呈正相关(β=1.692、3.065,P〈0.05),与年龄、发作形式、睡眠效率、入睡潜伏期和清醒期比例呈负相关(β=-4.5、-1.742、-2.358、-1.424和-2.696,P〈0.05)。结论:夜间痫样放电的相关因素有年龄、体重指数、发作形式、入睡潜伏期、睡眠效率、睡眠维持率和觉醒期比例。  相似文献   

10.
笔者有幸时不时地拜读了这样一些文稿:以研究脑电图(EEG)为目的,又仅仅以EEG来作出睡眠分期,说明某种EEG异常波形出现于某个睡眠期。这在逻辑上似乎站不住脚,因此有必要就这一问题再谈一下管见,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468例癫癎患者睡眠期癎样放电与睡眠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癫 患者的睡眠时相与 样放电的关系,并初步探讨癫 异常脑波活动对睡眠的影响。方法:对468例癫 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观察发作间期清醒与睡眠脑电图 样放电的发作频率,分析58例癫 患者及对照组睡眠脑电图中睡眠时程、觉醒次数、睡眠纺锤波的变化。结果:468例患者中出现 样放电362例,睡眠期 样放电检出率88%,觉醒期检出率58%。样放电主要出现于NREM睡眠Ⅰ-Ⅱ期。与对照组比较,癫 组NREM Ⅰ-Ⅱ睡眠期延长,NREM Ⅲ-Ⅳ期缩短;觉醒次数增加,觉醒次数与 样放电频率呈正相关;并有睡眠纺锤波减少及不对称。结论:癫 患者的 样放电主要出现于NREM睡眠Ⅰ-Ⅱ期,癫 活动对睡眠有一定影响,癫 患者睡眠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项睡眠图(PSG)各项指标对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卒中后抑郁组(PSD组)和卒中后无抑郁组(对照组)以年龄1:1配对,用PSG仪对两组各59例患者进行整夜睡眠描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睡眠进程:PSD组睡眠潜伏期延长,觉醒时间增多,睡眠总时间减少,睡眠效率下降,睡眠维持率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PSI)组S1增多,S2减少,但S3+S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快速眼动睡眠(REM):PSD组REM潜伏期缩短,REM时间减少,REM周期数减少。结论:PSI)患者存在PSG指标变化,PSG对PS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癫癎患者脑电图癎样放电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用24 h 便携式磁带记录脑电图(AEEG) 检出癎样放电的162 例癫癎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在临床表现为全面性发作患者,AEEG 可检出有明确定位价值的颅内局灶性异常。睡眠时期癎样放电检出率为80 % ,癎样放电主要出现于NREMⅠ—Ⅱ期(79 % ) ,清醒期及睡眠期均出现癎样放电的74 例患者中其局灶性异常(67 % ) 均出现于睡眠期,癎样放电仅出现于睡眠期患者的AEEG 局灶性异常率为82 % (45/55) 。结论:AEEG 对癫癎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于检出有夜间发作倾向的部分性癫癎的癎样放电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非枕叶癫痫患者视觉传导通路可能的损害及其机制.方法:应用诱发电位仪对非枕叶癫痫中的难治性癫痫患者(第一组)、非枕叶癫痫中的非难治性癫痫患者(第二组)及健康志愿者(第三组)共3组进行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测,观察其N75波潜伏期(LN75)、P100波潜伏期(LP100)、N75波幅(AN75)、P100波幅(AP100)等指标.结果:第一、二组的LN75、 LP100均较第三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一、二组间的LN75和LP100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 第一组的AP100较第三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一、二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三组间比较AN7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枕叶癫痫患者存在视觉传导异常,表现为LN75、LP100延长,AP100的升高 而其中的难治性癫痫患者与非难治性癫痫患者的视觉传导异常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剥夺睡眠和睡眠诱发试验脑磁图(MEG)对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临床确诊的癫病人剥夺睡眠之后进行睡眠诱发的MEG检查,比较在清醒期和睡眠期样放电的出现率。结果:睡眠和剥夺睡眠状态MEG的异常率都有提高,还可增加棘波的检出率,但各种癫发作类型之间的棘波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样放电检出率的提高不仅与诱发方法有关,而且与癫的发作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癫痫发作间期和发作期脑电图(EEG)变化特点与发作症状在致痫灶定位中的作用。方法:对80例癫痫患者进行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分析其发作间期、发作期EEG特点及临床发作表现作致痫灶定位。结果:80例癫痫患者中,发作间期38例和发作期60例EEG及59例临床发作症状可提供明确的致痫灶定位信息。结论:在致痫灶定位中,发作期与发作间期EEG相比,可提供较高比例的定位信息;综合分析发作问期、发作期EEG和临床发作症状,可以获得大部分癫痫患者致痫灶的定位信息,为放置颅内电极作准确致痫灶定位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CSA对癫痫的检测价值,探讨痫样放电在CSA上的特点。方法用脑电监护仪连续记录清醒与睡眠期脑电后,以2s为单元作离线CSA分析。结果CSA可清晰地显示出清醒期与浅睡期的散在频发中高幅放电与1s以上的阵发放电,而不能显示出散在性少量放电与低幅放电;不同的放电类型在CSA上具有不同的特征。结论对于癫痫,CSA能有效且应主要应用于放电频繁的癫痫或癫痫状态的监护,并对发作类型的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