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肝细胞癌(HCC)和明显动脉-门静脉(AP)分流的病人在相应门静脉梗阻(TACE-PVO)期间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临床效果,为HCC伴有明显AP分流病人的TACE-PVO的前瞻性非随机研究。研究对象为21例不能手术切除的HCC病人且伴有明显AP分流.接受线圈和(或)明胶海绵颗粒的分流栓塞(A组:n=7)或TACE-PVO(B组:n=14)。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形成机制及相关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肝动脉造影证实为合并APS HCC患者的肝脏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并与其肝动脉造影表现进行对比。同时随机选择同期肝动脉造影证实无APS的56例作为对照。结果经肝动脉造影证实为合并APS的56例HCC患者中,46例在CT增强动脉期发现与APS相关的阳性征象。CT像亡,动脉期APS的直接征象有:(1)门静脉主干和正常肝的门静脉分支提早显影25例;其中24例肝动脉造影证实为高流量性APS。(2)肿瘤同侧肝叶的门静脉分支提早显影5例;其肝动脉造影证实为低流量性APS。动脉期APS的间接征象有:(1)肿瘤所在肝叶或肝段的非癌变肝实质提早强化8例;其中6例肝动脉造影证实为低流量性APS。(2)肿瘤外周出现楔形或不规则的强化区8例;肝动脉造影证实为小流量性APS。10例CT阴性者,其肝动脉造影均表现为动脉期外周门静脉小支显影。对照组,2例肝动脉期出现门静脉较大分支显影。结论HCC APS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有利于诊断APS及判断APS分流量大小。高流量性APS应及时行肝动脉拴塞术,以减轻因APS所致的门静脉高压性的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肝静脉分流的栓塞治疗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伴肝动脉-肝静脉分流(AHVS)者的栓塞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11例HCC伴AHVS的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16次。对肿瘤各支供血动脉分别超选择造影,对有AHVS的分支首先以明胶海绵碎块栓塞,AHVS消失后再以碘油栓塞。结果 造影有明确AHVS者9例,均成功栓塞;2例AHVS在造影时未发现。治疗后部分缓解3例,轻微反应4例,无变化4例。栓塞后无肺部并发症。结论 H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近端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oportal shunt,AP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形成机制,并与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多层螺旋CT在诊断近端APS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 168例HCC患者分别进行了肝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和DSA检查,间隔时间为3~15d。其中,巨块型37例,结节型102例,弥漫型29例。以DSA诊断近端APS为标准,对照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近端APS的能力及近端APS的CT表现特征。近端APS的诊断不包括肝段或亚段的外周APS。结果 168例HCC患者,42例(25.0%)DSA证实为合并近端APS,此42例均在CT增强动脉期发现与近端APS相关的阳性征象;另外,CT还发现6例假阳性患者,其中2例门静脉显影密度低于主动脉增强密度。CT诊断近端APS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95.2%、96.4%、87.5%和100.0%.42例近端APS患者中,CT与DSA显示APS范围(门静脉主干、左右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及胃冠状静脉显影)相符的患者有35例(83.3%),对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显影的符合率达90.5%。CT上近端APS的直接征象表现为肝动脉期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支提早显影,其门静脉显影密度接近于主动脉增强密度,有38例。间接征象表现为肝动脉期肿瘤所在肝叶的非癌变肝实质提早强化,有4例。结论 多层螺旋CT诊断近端APS的准确性可与DSA相比。经血管路径为HCC形成近端APS的主要发生机制。螺旋CT近端APS的诊断对指导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CT血管成像对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肝细胞癌(HC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诊断价值。方法127例HCC患者分别接受肝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和DSA检查,间隔时间3-15d。所有患者进行CTA检查,并以DSA为标准,对照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基础上进行CTA成像对APS的诊断价值。结果DSA证实52例(40.94%)HCC患者合并APS,中央型33例,周围型19例。CT横断面与横断面基础上结合CTA诊断APS的敏感度均为94.23%(49/52),特异度分别为84.00%(63/75)和97.33%(73/75),正确率分别为88.19%(112/127)和96.06%(122/12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33%(49/61)和96.08%(49/5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5%(63/66)和96.05%(73/76)。CTA排除了横断面CT对4例中央型APS和6例周围型APS的假阳性诊断。与DSA比较,多层螺旋CT对APS的分型符合率达88.46%(46/52),其中,中央型90.91%(30/33),周围型84.21%(16/19)。CTA还直观地显示23例重度分流中央型APS的供血动脉,其中19例为肝固有动脉分支,4例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结论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基础上进行CTA成像,能有效提高APS诊断的特异度和正确率。  相似文献   

6.
肝内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或MR动态增强成像、高分辩力DSA和彩色Doppler超声扫描(CDUS)等新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广泛应用,不仅明显提高了伴发于肝脏疾病和累及门脉血流的肝外病变中的肝内器质性或功能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aerial portal venous shunt,APVS)的检出率,而且可以显示血液动力学改变引起的局部肝实质密度或信号强度增高(即局部肝实质一过性灌注异常),甚至还可辨别肝内APVS对门静脉血流方向的影响。于此文中,笔者主要通过近期文献的复习,对肝内APVS的研究进展作了较全面的综述,以供同道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7.
肝内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CT表现及其诊断意义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分析18例肝内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累旋CT动态增强表现,研究其与DSA表现的相关性,并探讨APS的形成原因及诊断意义。资料与方法:18例APS中,13例为肝细胞癌(HCC),2例单纯肝硬化,1例HCC术后肝内多发转移,1例肝脓肿策治疗后,1例肝脏无明确病变。18例APS均行螺HCT动态增强三期扫描,其中7例还进行了DSA检查。结果18例APS中,17例的CT增强动脉期表现分三型:(1)门静脉三级(亚段)及以上分支提早显影(Ⅰ型)11例;(2)肿瘤/病变周围肝实质提早强化(Ⅱ型)6例;(3)肝脏边缘结节型,楔形提早强化区,且其邻近无占位性病变(Ⅲ型)3例。另有1例CT未发现确切APS征象。7例APS在DSA动脉期表现为:门静脉三级及以上分支提早显影(Ⅰ型)1例;门静脉三级以下分支提早显影,且迂曲,增粗(Ⅱa型)6例;呈双轨征”表现(Ⅱb型)4例,其中包括CT上无APS表现的1例。结论:APS的病因中,HCC是最主要的,其他原因还有肝硬化,医源性肝损伤以及不是原因者。跨血管,跨肝窦,跨肝血管丛的途径是肝癌,肝硬化APS形成的主要机制。APS的CT和DSA表现并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于本文中,作者将由于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的功能性重新分配而形成的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intrahepatic arterial-portal venous shunts, IHAPVSs),皆定义为功能性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functional IHAPVSs或F-IHAPVSs);以此从概念上区别于由于肝内动脉-门静脉瘘或直接交通而形成的器质性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organic IHAPVSs或O-IHAPVSs),如伴发于进展期肝细胞癌和其他恶性肝脏肿瘤的O-IHAPVSs以及伴发于先天性肝脏血管畸形、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和肝脏外伤(包括医源性损伤)等的O-IHAPVSs。在F-IHAPVSs中,最常见的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向肝性门静脉血流减少而致肝动脉血流代偿性(或继发性)增多所形成的F-IHAPVSs,其形成机制分为3类:经肝窦性,如伴发于肝硬化的F-IHAPVSs;窦后性,如伴发于布加综合征患者急性期的F-IHAPVSs;窦前性,如伴发于胃肠道出血性休克患者的F-IHAPVSs。另一种F-IHAPVSs常见于一些原发性肝动脉血流增多的肝脏疾患,如伴发于富血型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丰富的小肝细胞癌和肝胆炎性病变等的IHAPVSs,皆归之于F-IHAPVSs范畴;然而,此类F-IHAPVSs的形成机制是随其基础疾病而不同。临床上,依据下列3个要点可作出F-IHAPVSs的影像诊断:①首先是伴有肝内动脉-门静脉瘘或直接交通的各种肝脏疾病(已如上述)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皆已经被排除;②肝动脉DSA动脉期像上显示门静脉早显的特征性表现;或(和)③肝脏CT/MR动态增强成像动脉期像上显示一过性肝实质强化(THPE),特别是如同时见到门静脉早显,则可确认为F-IHAPVSs无疑。但是,在鉴别诊断上,F-IHAPVSs必须仔细地与O-IHAPVSs、肝脏迷走静脉或体循环的异常向肝性引流静脉等所引起的局部肝实质灌注作鉴别;此外,伴发于肝硬化的小THPE如呈现为孤立小结节状时,则需谨慎地与小的肝细胞癌灶作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癌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及门静脉癌栓(PVTT)的CT和DSA表现,评价CT和DSA诊断不同类型APS及PVTT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肝细胞癌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及门静脉癌栓患者的CT动态增强和DSA资料,将APS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弥漫型;将PVTT分为Ⅰ、Ⅱ、Ⅲ、Ⅳ型,分析3种类型APS及四种类型PVTT的三期动态增强CT和DSA表现.结果:35例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及门静脉癌栓的病例中,CT动态增强共检出APS 19例,其中中央型12例、周围型4例、弥漫型3例;DSA共检出APS 27例,其中中央型12例、周围型10例、弥漫型5例.CT动态增强共检出PVTT 20例,其中Ⅰ型1例、Ⅱ型9例、Ⅲ型8例、Ⅳ型2例;DSA共检出PVTT 26例,其中Ⅰ型5例、Ⅱ型9例、Ⅲ型8例、Ⅳ型4例.对于APS合并PVTT的病例,CT动态增强共检出12例,DSA共检出16例.在周围型APS、Ⅰ型和Ⅳ型PVTT及周围型APS合并PVTT的诊断上,螺旋CT不及DSA(P<0.05).结论:肝癌合并APS及PVTT具有特征性的CT和DSA表现.CT可准确地评价中央型和弥漫型APS及Ⅱ型和Ⅲ型PVTT,但在评价周围型APS、Ⅰ型和Ⅳ型PVTT及周围型APS合并PVTT方面较DSA仍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0.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多层螺旋CT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oportal shunt,APS)的多层螺旋CT(MSCT)增强特征及形成机制,评价MSCT在APS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3例APS的CT影像特征及其基础疾病,所有病例均采用MSCT机扫描,对比剂注射流率3ml/s,剂量90ml;动脉期延迟25~28s,门脉期50~55s,实质期3~5min。其中75例完成了动脉期三维重建。结果 动脉期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提前显影127例,其中75例容积成像(vR)清晰显示APS部位、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间的三维关系。动脉期肝实质呈楔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片状强化139例,其中单发94例,2~3处40例,弥漫性5例;门脉期部分病灶密度仍较高,实质期病灶与肝实质密度一致。90例原发肝癌及16例转移瘤中,动脉期瘤灶部分实质明显强化67例,门脉期多数病灶仍呈高密度,实质期呈低密度,其余39例瘤灶未见明显强化。上述APS按发生部位可分4型:即中央型(60例),周围型(32例),混合型(56例)和弥漫型(5例)。结论 多种疾病均可形成APS,原发性肝癌是最主要原因。CT上APS可有多种特征性表现形式,MSCT多期扫描及VR重建能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11.
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介入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细胞癌(HCC)合并肝动脉一静脉瘘(HAVS)的诊断及介入处理方法,探讨临床疗效。方法 收治的453例肝细胞癌,33例合并HAVS。根据造影诊断分别进行明胶海绵或弹簧圈堵塞瘘口,合并或单独使用丝裂霉素、卡铂粉、碘油混合乳剂进行瘤体栓塞。此外,对于冈HAVS所致的严重门脉高压反复上消化道出血3例患者,实施了经皮肝穿刺胃冠状静脉栓塞术。结果 肝动脉-门静脉瘘(HAPS)24例,HAVS7例,混合型2例:HAVS经处理瘘口达到完全栓塞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时,26例丝裂霉素、卡铂、碘油乳剂均能较好地沉积在瘤体内其余7例瘤体内栓塞剂沉积不好其中3例反复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经皮肝穿刺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后1d出血停止。结论 对于肝细胞癌合并HAVS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必要的检查手段,栓塞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魏燕  杨阳  王赭  陈坚  蒋雪花  陈勇  杨龙 《武警医学》2017,28(6):564-566
 目的 探讨无肝硬化乙肝相关肝癌患者的发病因素。方法 收集2004-01至2015-12月我院就诊的原发性肝癌共1000例。根据是否有肝硬化分为肝硬化组(n=934例)及无肝硬化组(n=66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等资料,对无肝硬化乙肝相关肝癌患者的发病因素进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2组患者在年龄、是否饮酒、是否重叠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否合并高血压、基线血清e抗原状态及血清HBV DNA水平、是否行抗病毒治疗与是否有肝癌家族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其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饮酒(OR=0.176,P=0.002)、有高血压病史(OR=0.505,P=0.039)、基线血清HBV DNA水平偏低(OR=0.031,P<0.001)、既往未行抗病毒治疗(OR=7.268,P<0.001)、有肝癌家族史(OR=0.487,P=0.010)是无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直接进展为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有饮酒史、有高血压病史、基线血清HBV DNA水平偏低、既往未行抗病毒治疗及有肝癌家族史的无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密切监测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聚乙烯醇微粒肝动脉化疗栓塞(PVA-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并肝肺分流(HPS)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生存预后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HCC并HPS患者资料,依据分流途径分为门静脉-腔静脉分流组(A组,9例)与肝动脉-肝静脉分流组(B组,33例)。依据分流速度采用不同规格聚乙烯醇(PVA)微粒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随访并分析生存期及术后并发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采用Cox模型分析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42例患者中位生存期(OS)为9.5个月,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4.9%、39.4%。A组与B组中位OS分别为10.5个月、9.5个月,两组生存期无明显差异(χ2=0.410,P=0.522)。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行为状态(PS)评分较高(HR=2.454,P=0.026)、肿瘤负荷>50%(HR=3.477,P=0.019)及门静脉主干癌栓形成(P=0.006)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多次栓塞(HR=0.329,P=0.008)为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经谨慎选择病例,PVA-TACE治疗HCC合并HPS安全、有效。经多次栓塞治疗患者预后较好,而PS评分较高、肿瘤负荷较大及门静脉主干癌栓形成的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并存活5年以上的患者,探讨影响其长期生存的相关因素及介入治疗对患者长期生存的作用.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以来就诊生存时间长于5年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相关资料及治疗经过进行分析,探讨其长期生存的相关因素.结果 随访的4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43例存活5年以上.其中年龄、肝硬化的程度、肝内肿瘤的大小、肝内肿瘤的数量、门静脉有无受侵对患者的长期生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年龄、肝硬化的程度、肿瘤的数量、门静脉有无受侵、术后复发选择的治疗方式对患者的长期生存起着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腹痛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 入组121例患者,均为浙江省肿瘤医院介入放射科2012年12月至2013年6月收住的PHC患者.观察患者在TACE术后48 h内腹痛的发生和持续时间、程度及吗啡用量等.结果 121例患者中有96例(96/121,78.5%)在介入术后感到不同程度的腹痛,其中72例(72/121,59.5%)为视觉模拟评分(VAS)4分以上的中重度疼痛.平均吗啡用量为19.7 mg/例次.统计分析发现TACE术后腹痛与年龄(≥60对<60;odd ratio (OR) 0.307,P=0.008),术前ECOG评分(2对0~1;OR 0.195,P=0.006),肿瘤至肝包膜距离(>1 cm对≤1 cm;OR 0.296,P=0.007),动脉栓塞时所用化疗药物表柔比星(THP)对其他药物(非THP对THP;OR 0.232,P<0.003 4).具有上述危险因素1个以上的患者更易发生疼痛.结论 腹痛是TACE术后的高频事件,更年轻者、更好的ECOG评分、距肝包膜更近的肿瘤位置以及使用THP混合碘油栓塞者是腹痛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对于腹痛的中高危患者,在术前至术后12 h内常规使用止痛药物预防疼痛发生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肝切除手术相关因素对肝细胞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影响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手术相关因素.方法 1991年1月~2002年6月实施根治性肝切除、随访资料和临床资料完整的HCC患者234例,回顾性分析医源性肝癌被膜破裂、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大小程度、肝门阻断次数和术后并发症(胆漏、切口感染、胸腔积液)等手术相关因素对患者长期存活的影响.生存时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各因素间的相关性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 医源性肝癌被膜破裂、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和手术持续时间可影响HCC预后(P<0.05).输血量与手术大小程度呈正相关(P<0.05),但出血量与后者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减少出血和输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避免肝癌被膜破裂是改善HCC预后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窦的DSA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AVS)的形成机制、DS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合并AVS48例(27.9%)。分析其DSA表现,按其类型、位置、及AVS出现时间的早迟分为不同类别。39例经导管化疗栓塞(TAE),9例行单纯灌注(TAI)。结果:48例AVS表现者中,26例获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共2月、6月、1年、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0.8%、46.7%、14.0%、10.0%。36例轻中度AVS,24获CR或PR,中位生存时间11月,明显长于重度AVS(4月)(P<0.01)。TAE有效率64.1%,TAI组为11.1%,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周围型有效率85.0%明显高于中央型29.2%。TAE有效率64.1%,TAI组为11.1%,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周围型有效率85.0%,明显高于中央型29.2%。10例出现肝功能衰竭,4例并发消化道出血。结论:DSA能直接而全面显示AVS类型、部位及程度,为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价值,对轻中度AVS,TAE安全有效,而对重度AVS,TAE易致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常见于晚期肝癌患者,其生存率较无分流的患者明显低,动静脉分流的正确处理与预后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近几年肝癌介入治疗中对动-静脉分流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显示肝癌病灶对比噪声比(CNR)和图像质量的最佳keV条件,并与融合能量图像比较,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对肝癌检出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双源CT双能量双期扫描的30例肝癌患者影像学表现.采用双源分析软件处理产生单能量(40~140 keV,间隔10 keV)图像,测定单能量图像、100 keV和140 keV图像中病灶的CNR和图像噪声.优化单能量图像中检测肝癌的最佳CNR值和图像噪声值.通过两相关样本的非参数秩和检验的方法对单能量图像和混合能量图像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动脉期图像中所有病灶的最佳CNR的单光子能量水平集中分布在70 keV,所占的比例为81.8%(27/33).图像噪声水平的最低点位于70 keV和80 keV.综合考虑图像质量和病变对比,笔者选择70 keV图像与融合图像进行比较.70 keV单能量图像的CNR与100 keV图像无显著性差异(1.68±1.04,1.88±1.59,P=0.149),>140 keV图像且有显著性差异(1.68±1.04,0.62±0.92,P=0.000).图像噪声<100 keV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6.52±1.53,8.55±1.11,P=0.000),与140 keV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2±1.53,7.60±2.73,P=0.050).结论 能谱CT 70 keV单能量图像可以在不降低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提高肝癌病灶的CNR,这将有助于病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20.
金龙胶囊联合介入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分别接受金龙胶囊联合肝动脉介入治疗和单纯介入疗法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51例肝癌患者进行随访和分析,其中74例进行介入疗法的同时加服中药金龙胶囊,77例进行单纯介入疗法,记录治疗前后生物学标志改变,并在各组指标均衡可比的基础上,采用Kappa-Menire方法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平均生存率,中位生存期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疗效、不良反应等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151例肝癌患者中位生存14个月.治疗前两组资料各指标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均具可比性.金龙胶囊联合介入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8.5个月,单纯介入疗法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1.7个月,经Log-Rank检验,两组中位生存期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32,P < 0.01).两组病例疗效、生活质量变化(KPS 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等的比较,差别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金龙胶囊联合介入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介入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