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应用事件相关电位(ERP)听觉P300(即P3)评估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对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疗效已达显著进步以上的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4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研究组给予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听觉ERP检查及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结果:在治疗后,研究组靶刺激P300潜伏期缩短(P〈0.05)和波幅升高(P〈0.05),PANSS评定提示阴性因子分、反应缺乏因子分及抑郁因子分下降和激活因子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前后P300各项目和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ERP的P300可反映出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能改善U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首发抑郁症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事件相关电位(ERP)检测,探讨抑郁症患者早期的认知功能。方法:对抑郁症患者组100例及正常对照组80例进行MMSE、HAMD及 ERP检查,并对最终进入研究的53例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抑郁组在抗抑郁药物治疗前和治疗12周、6个月、1年后各进行一次上述各指标的测定,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抑郁症组治疗12周后 HAMD评分较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MMSE ,总分及ERP波形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MSE仍较对照组差,P3波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波形分化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抑郁症组治疗6个月时HAMD评分较前进一步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评分及ERP检测较治疗前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MSE短时记忆仍较对照组差,P3波潜伏期延长,波形较分化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抑郁症组治疗1年 HAMD评分较前进一步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评分及ERP中N2、P3波潜伏期和波形较用药前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和首发病程是影响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①ERP检测能为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变化的诊断提供较客观的指标。②药物治疗1年后,抑郁症患者MMSE评分的注意与计算力、短时记忆好转,HAMD值降低,患者抑郁障碍改善明显,表明MMSE、HAMD及ERP检查对首发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抑郁障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缺乏客观的检测指标和判断标准,往往被漏诊。本课题采用前瞻性研究,通过对PSD发生率、相关因素、影像学特点、认知功能缺损及其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改变,并与脑卒中非抑郁患者(N—PSD)进行对比,探讨PSD可能的发病机制、相关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因素、P300在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以达到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的目的。方法:从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间入住我院神经内科能够完成随访,符合课题要求的首发急性脑卒中患者96例,其中脑梗死82例,脑出血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所有患者均经脑CT及MRI证实,并记录病灶部位分布,96例患者经过综合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出院后每月随访一次,连续12个月。采用中国精神分类方案第3版(CCMD-3)抑郁状态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抑郁组(PSD组,36例)和非抑郁组(N—PSD组,60例)。统计PSD组发病时间及临床表现,并选取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史、酗酒史、慢性病史、负性生活事件、病灶部位分布等可能的危险因素在PSD组和N—PSD组间进行单因素分析,以有显著差别的指标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来确定其影响程度。随访时对两组患者采用简易智力量表(MMSE)评分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查进行认知功能评测,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P300潜伏期、波幅差异及MMSE评分的变化。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阳性参数采用Logistic(Forward:Wdald法)逐步回归分析来确定其影响程度,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1、一般资料:在96例脑卒中患者中,36例发生抑郁,其发病率为37.50%(36/96),其中轻度抑郁21例(58.33%);中度抑郁12例(33.33%),重度抑郁3例(8.33%)。PSD组与N—PSD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文化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酗酒史、近期有负性生活事件、慢性病史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PSD组与N—PSD组间单因素分析有差别的指标(酗酒史、慢性病史、近期有负性生活事件)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上三个因素均进入议程,发生PSD的OR值分别为3.516、3.047和3.987,P〈0.05。2、临床表现和发病时间:大部分PSD患者均有兴趣丧失、无愉快感、精力减退或疲乏感、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少数严重患者有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病程分布以卒中后3~6个月发生PSD最多见(19例,52.78%)。3、病变部位:96例脑卒中患者中,病灶位于左侧27例,位于右侧45例,多发24例;病灶位于左侧半球合并PSD率最高(59.26%),右侧次之(33.33%),多发病灶抑郁率(20.83%)最低(P=0.013)。4、MMSE评分:PSD组MMSE平均评分为(20.14±3.01)分,N—PSD组为(22.77±3.77)分,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S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受损的比例(41.67%)明显高于N—PSD组(20.00%,P=0.022)。5、P300检查:PSD组P300检查30例出现异常(83.33%),平均潜伏期(383.14±13.20)ms,平均波幅(6.14±3.29)μV;N—PSD组检查9例出现异常(15%)平均潜伏期(342.70±15.38)ms,平均波幅(16.50±3.28)μ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6、比较PSD组P300潜伏期及波幅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发现:P300潜伏期与MMSE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r=-0.881,P〈0.001),P300波幅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863,P〈0.001)。结论:1、PSD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37.50%左右,多发生在脑卒中后3~6个月之间,以轻度抑郁多见。2、PSD的发病可能与病灶位于左侧半球、近期出现负性生活事件、酗酒、慢性病有关。3、PSD患者常伴有认知功能受损。4、P300可为早期诊断PSD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A)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成分的特征及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对94例LA患者(其中轻度LA31例,中度LA33例,重度LA30例)和32例正常对照组进行P300检测和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检查。结果:LA患者较对照组MMSE分值降低(P〈0.01),P300潜伏期延长(P〈0.01),P300波幅降低(P〈0.05)。轻、中、重度LA患者组间比较MMSE分值降低有差异,P300潜伏期延长有差异(P〈0.01),但波幅降低有差异仅见于轻、重度LA患者组之间(P〈0.01)。LA组P300潜伏期与MMSE分值间呈负相关(Pz:r=-0.4083,f=4.58,P〈0.01;Cz:r=0.4177.t=4.64,P〈0.01),P300波幅与MMSE分值间未发现有相关性(P〉0.05)。结论:P300潜伏期可客观评价LA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浓度与学习记忆的关系。方法:(1)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3例原发性癫痫患者及40例对照组血清的S100β蛋白浓度;②以对照组血清S100β蛋白浓度算出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对照,将63例癫痫患者按S100β蛋白的测值分为高浓度组(23例)、中等浓度组(21例)及低浓度组(19例);③认知功能评价:运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排除痴呆;运用汉密尔顿抑郁分级量表(HAMD)排除抑郁患者;运用临床记忆量表(CMS)及失匹配负波(MMN)评估记忆功能。结果:原发性癫痫患者的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在高浓度组、中等浓度组及低浓度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高浓度组及低浓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等浓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事件相关电位MMN潜伏期在高浓度组、中等浓度组和低浓度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高浓度组及低浓度组的MMN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中等浓度组的MMN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忆商值在高浓度组、中等浓度组及低浓度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高浓度组及低浓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等浓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心理学评分,高浓度组的血清S100β蛋白浓度与相应的MMN潜伏期呈正相关(r=0.864,P=0.006),与学习记忆呈负相关(r=0.685,P=0.045);中等浓度组、低浓度组的血清S100β蛋白浓度与相应的MMN潜伏期呈负相关(r=-0.517,P=0.008;r=0.864,P=0.001),与学习记忆呈正相关(r=0.505,P=0.01;r=0.586,P=0.049)。结论: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可以作为评价癫痫患者学习记忆障碍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抑郁症与糖尿病共病后的治疗反应以及疗效与血糖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年1月-2008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住院的抑郁症患者,其中抑郁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8例,设为共病组;配对抽取未合并糖尿病的抑郁症患者17例,为非共病组。疗前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17,HAMD-17)评定抑郁的严重程度。随后对两组患者采用西酞普兰片(喜普妙)进行治疗,治疗剂量和疗程均相同,治疗后采用HAMD减分率评价两组疗效。并检测共病组疗后的HbA1c水平,按照HbA1c水平再将共病组分为HbA1c达标组(HbA1c〈6.5%,n=18)和HbA1c不达标组(HbA1c≥6.5%,n=10)2个亚组,并对2个亚组的疗效和其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治疗后共病组HAMD减分率明显低于非共病组(t=-5.049,P〈0.01);2共病组中HbA1c达标组和HbA1c不达标组相比,达标组疗前HbA1c水平较低,达标组HAMD减分率明显低于非达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16,P〈0.01)。结论抑郁症与糖尿病共病患者抗抑郁治疗的效果明显差于非共病组,血糖控制不良的共病患者疗前的血糖水平较高,同时该组患者抗抑郁的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联合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情绪障碍的疗效。方法将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在降糖药物基础上联合西酞普兰20mg/d和护理干预治疗,对照组仅用降糖药物治疗,疗程8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结果经8周治疗后,研究组显效率为80.0%,对照组为32.0%,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组比对照组抑郁评分下降显著(P〈0.05),两组间HAMD减分率于第2、4、8周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西酞普兰联合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情绪障碍具有良好疗效,而且副作用没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30日龄的脆性x基因(Fmrl)敲除小鼠(KO鼠)的被动回避行为。方法选取Fmrl基因敲除型(KO)纯合子(-/-)及其野生型(wT)纯合子(+/+)FVB近交系小鼠3013龄各15只,采用PCR鉴定实验动物KO鼠和wT鼠的基因型,进行2d的被动回避行为的避暗和跳台实验,比较2组小鼠电击次数和潜伏期时问。结果避暗实验中,第1天KO鼠的电击次数为(8.28+0.50)次,与wT鼠(7.10±0.46)次相比显著增多(P〈0.05);潜伏期时间虽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天KO鼠的电击次数及潜伏期时间与wT鼠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O和wT鼠第1天与第2天的潜伏期和电击次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跳台实验中,第1天KO鼠的潜伏期为(94.96±10.56)s,比wT鼠(135.73±12.17)s明显缩短(P〈0.05);而电击次数为(1.81±0.31)次,比wT鼠(O.67±0.13)次明显增多(P〈O.05)。第2天KO鼠的电击次数及潜伏期时间与wT鼠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第1天wT鼠的电击次数与第2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潜伏期则低于第2天(P〈O.05);而第1天KO鼠的潜伏期和电击次数与第2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30日龄Fmrl基因敲除小鼠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抑郁性神经症某些心理学变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抑郁性神经症的诊断归属。方法 采用A型行为问卷(TABQ)和防御方式问卷(DSQ)对12例抑郁性神经症、56例抑郁症和38例其它神经症进行评定。结果 抑郁性神经症的A型行为发生率与抑郁症相仿(P>0.05),显著高于其它神经症(P<0.05);抑郁性神经症的TABQ总分和CH因子分与抑郁症无差别(P>0.05),显著高于其它神经症(P<0.05或P<0.01);抑郁性神经症的DSQ各因子分与抑郁症无差别(P>0.05),但因子3(F3)显著低于其它神经症(P<0.05)。结论 抑郁性神经症的心理学特征与抑郁症相仿,而不同于其它神经症,应归属于心境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通络方剂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大鼠模型的神经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影响,从而分析其治疗作用。方法:取35只SD大鼠,其中8只作为正常对照(NC)组,27只利用链脲佐菌素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导DPN大鼠模型,成功造模24只,再分为三组:小剂量通络方剂治疗(TL—CR1)组,大剂量通络方剂治疗(TLCR2)组和只造模不治疗的模型对照(DM)组,每组8只。对大、小剂量组分别予2g/kg和0.5g/kg通络方剂加2ml双蒸水配制成的溶液灌胃治疗8周,观察其对体重、血糖和尾神经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CV、SCV)、潜伏期、波幅等神经电生理的变化,以及有髓纤维阳性面积、髓鞘面积、轴突面积等病理定量指标的影响。结果:两通络方剂治疗组与DM组的体重、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潜伏期、MCV、运动与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两治疗组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M组比较则有显著改善(P〈0.05);两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潜伏期、SCV,大剂量组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M组比较则有极显著改善(P〈0.001);小剂量组与DM组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但又不及NC组和大剂量组(P〈0.05)。两治疗组有髓纤维阳性面积较DM组显著增加(P〈0.001),大剂量组较小剂量组更显著增加(P〈0.001);小剂量组有髓纤维髓鞘面积较DM组显著增加(P〈0.01),大剂量组较DM组更显著增加(P〈0.001),且与小剂量组比较也显著增加(P〈0.05);两治疗组有髓纤维轴突面积较DM组显著增加(P〈0.01),两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方剂对DPN大鼠模型的周围神经病变的电生理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减轻了周围神经?  相似文献   

11.
帕罗西汀合用心理行为干预治疗老年期抑郁症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合用心理行为治疗对老年期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期抑郁症随机分成两组,进行为期6周的对照研究,出院后随访1年,分别用心理行为合并帕罗汀治疗(研究组)和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I)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在治疗6周后HAMD评分(9.32±2.28)较对照组(13.17±3.39)有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组CGI—SI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1年末随访时HAMD评分研究组(9.19±2.33)较对照组(13.98±4.96)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帕罗西汀合用心理行为治疗对老年期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帕罗西汀,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具有学习、记忆功能改变的血管性痴呆小鼠P300电位的测定、变化特征及其意义。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并设正常组、假手术组,利用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将正常组、假手术组与血管性痴呆组P300测定结果相比较。结果: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成绩较假手术明显降低(P〈0.05),N2、P3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P3波幅下降(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记忆成绩下降,水迷宫完成时间显著延长,错误次数显著增多,P300潜伏期也显著延长;血管性痴呆小鼠认知功能与P300的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检测(NCS)结合交感皮肤反应(SSR)及心电图R-R间期变化率(RRI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82例糖尿病患者(DM组)和22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进行NCS、SSR、RRIV检测。将DM组根椐有无感觉、运动神经损害症状再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根据NCS结果再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进行比较。结果:①SSR和RRIV各参数与临床自主神经症状量表(ASP)评分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②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M不论有症状组还是无症状组NCS异常率均增高(P〈0.01),SSR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RRIV参数减低(P〈0.05)。DM有症状组NCS异常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P〈0.01),但两组间SSR及RRIV各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③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M组中的NCS异常组SSR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RRIV参数减低(P〈0.05),DM组中的NCS正常组上肢SSR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P〈0.05),而下肢SSR及RRIV各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NCS和SSR、RRIV分别是检测感觉、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受损的客观敏感方法,并能发现亚临床病变;在DPN中,感觉、运动神经受累与自主神经受累并非完全呈平行关系,这三种方法相结合,可更好地对周围神经病变作出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癫痫患者睡眠结构及夜间激醒、腿动、呼吸事件特点。方法:对63例成人原发性癫痫患者(病例组)及40名正常人(对照组)的夜间多项睡眠图(PSG)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入睡潜伏期、REM潜伏期、睡眠维持率、睡眠效率、浅睡期比例、深睡期比例、REM期比例和清醒期比例、分别为(87.64±27.94)minVS(150.33±82.26)min(P〈0.05)、(13.11±5.23)minVS(17.34±19.26)min(P〉0.05)、(0.58±0.09)VS(0.70±0.50)(P〈0.05)、(0.22±0.07)VS(0.16±0.35)(P〈0.05)、(0.20±0.05)VS(0.14±0.38)(P〈0.05)、(0.08±0.07)VS(0.17±0.90)(P〈0.05)、(0.91±0.07)VS(0.89±0.07)(P〈0.05)和(0.96±0.03)VS(0.81±0.16)(P〈0.05)。两组夜间激醒指数、在NREM期激醒指数、孤立性腿动指数、在REM期及NREM期孤立性腿动指数、呼吸暂停指数、低通气指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比较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人原发性癫痫患者存在夜间睡眠结构紊乱、睡眠质量较差和睡眠呼吸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荆量阿立哌唑联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研究,对5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舍用组与单用组,疗程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一病情严重程度(CGI—SI)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安全性。结果合用组显效率73.08%,单用组53.85%,合用组明显高于单用组,合用组HAMD评分第1、2周末显著低于单用组(P〈0.05),第6周评分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副反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阿立哌唑联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疗效明显优于单一应用西酞普兰治疗,起效快,副反应轻,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归因训练对老年性抑郁症的增效作用。方法将老年抑郁症患者58例,随机分为归因训练合并西酞普兰组(研究组)和单纯西酞普兰组(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I)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末、半年末,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治疗6周末研究组同对照组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半年末,研究组和治疗6周末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半年未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6.44,P〈0.05)。结论归因训练能提高老年性抑郁症的近期和远期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视觉诱发电位(VEP)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PD患者和50例正常人的VEP及Webster改良评分进行检测,并比较差异。结果:PD患者VEP的P100潜伏期(120.3±12.8)ms较对照组(107.2±10.5)ms明显延长(P〈0.05);P100潜伏期与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l=0.48,r2=0.42,P〈0.05)。结论:VEP对PD的早期诊断、疗效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自然夜间多导睡眠图(PSG)对酒依赖(CA)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日本Nihon Kohden公司的Neurofax-1518K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技术,对25例经戒断后的酒依赖患者和23名正常对照者进行PSG整夜监测。结果:与健康男性组比较,酒依赖组睡眠潜伏期延长(NC组18.7±8.9分,CA组31.5±14.3分,P〈0.01),Ⅰ期睡眠增加(NC组9.1±1.8%,CA组19.9±7.4%,P〈0.05),睡眠效率降低’(NC组95.1±7.8%,CA组81.5±11.3%,P〈0.01),快速眼动潜伏期前移(NC组89.4±13.1分,CA组74.9±21.4分,P〈0.05)。结论:长期滥用酒精会引起睡眠生理障碍,而睡眠障碍又会加重酒依赖躯体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载脂蛋白A(apoA)水平变化与血糖控制状态关系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方法 采用自动生化仪检测213名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用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lc),比较其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6±0.45)mmol/L vs (1.13±0.35)mmol/L,P〉0.05];控制满意组apoA水平显著高于非满意组[(1.16±0.31)g/L vs (0.98±0.32)g/L,P〈0.01],apoB/apoA显著低于非满意组(P〈0.05)。TC、TG、LDL、VLDL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apoA与HbAlc、FBG呈显著负相关(r=-0.30,P〈0.01;r=-0.24,P〈0.01):apoA与HDL、TC呈显著正相关(r=0.74,P〈0.01;r=0.39,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态显著影响apoA水平,这可能是HDL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固定平台膝关节假体和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1年3月,分别接受PFC—Sigma固定平台假体和PFC.Sigma旋转假体置换的患者共66例(83膝),其中男13例、女53例,年龄27~89岁,平均64岁。术后随访并根据HS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系统、关节活动度、最大屈膝度数评价临床效果,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影像学评估采用Centricity Enterprise WebV.30专业图像分析软件。结果:6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疼痛评分由术前(7.19±2.21)分提高至(26.25±2.68)分(P〈0.05),HSS评分由术前(43.28±6.72)分提高至(87.50±5.00)分(P〈0.05),活动度由术前(74.26±19.32)°提高至(115.74±11.44)°(P〈0.05),最大屈膝度数由术前(111.40±10.22)°提高至(115.7±11.44)°(P〈0.05),生存质量评分由术前(44.63±7.30)分提高至(83.99±4.36)分(P〈0.05)。影像学评估假体对位、对线良好,无假体松动。结论:合理选择膝关节假体,熟练运用TKA技巧及早期康复功能训练,可使患者获得较好的早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