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T扫描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的诊断价值以及病程与其骶髂关节病变分级的关系。方法:将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330例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检查确诊或疑诊,并符合Calin等1977提出的所谓“AS临床筛选标准”的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参照X射线及CT片对其进行分级和征象统计,并依其病程长短将患者分为4组,比较组间骶髂关节病变的分期情况。结果:所有X射线诊断为0~Ⅳ级骶髂关节病变的患者中,CT结果与X射线诊断一致的符合率分别为28.8%,36.2%,9.8%,75.2%和89.5%。其中,以Ⅲ,Ⅳ级分期两者的符合率最高,而X射线分级为0~Ⅱ的病例约71.2%,44.1%和34.3%在CT结果中可提高一两个诊断级别。在根据病程的分组中,病程在1年以下者,Ⅱ级以下骶髂关节病变约占总关节数的92.8%,Ⅲ,Ⅳ级病变仅为7.2%;1~2年者则分别为65.7%和34.3%;而3年以上者Ⅲ,Ⅳ级骶髂关节病变约占74.1%,而Ⅱ级以下病变仅为29.3%。结论:CT扫描对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CT与X射线平片的区别在于细微征象的显示率较高,对疑诊患者尽早行CT检查,可及时发现骶髂关节病变,是尽早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5例强直性脊柱炎经临床和X线平片证实,其骶髂关节均作SCT检查,对骶髂关节病变的主要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SCT主要表现如下:骶髂关节间狭窄21例,关节面硬化21例,关节软骨下囊变16例,关节真空征16例,关节软骨钙化6例,骶髂关节强直3例,骶髂韧带钙化7例。结论:SCT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病变,是检查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之螺旋CT征象及临床资料进行分级,并与临床分期对照。结果CT Ⅰ~Ⅲ级即临床早期,表现为骶髂关节面呈对称性或不对称受累,关节面毛糙,皮质白线消失,骨关节面皮质中断,关节面下小囊变。CTⅢ级即临床中期,表现为骶髂关节面局部呈锯齿状或毛刷样改变,关节面下小囊状骨质破坏及其周围增生硬化,关节间隙不规则狭窄,关节间隙含气征等。CTIV级即临床晚期,可见明显骨质疏松,韧带钙化,关节骨性强直和关节间隙消失。结论螺旋CT能够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细微结构,做出正确的分级诊断,为临床分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早期的CT征象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原因不明的以中轴关节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主要累及骶髂关节、髋关节、椎间关节、肋椎关节,以骶髂关市病变为最常见,另有1/3的患者可见周围关节症状。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关节软骨的破坏和关节周围组织、韧带、椎间盘的钙化,最终导致骨性强直。  相似文献   

5.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对强直性脊柱炎 (AS)患者骶髂关节CT扫描的选择和影像分析方法。方法 收集 980例疑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X线及CT资料为研究对象 ,对二者的诊断及征象显示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 X线显示 5 0 2例异常 ,CT显示 5 79例异常。在X线诊断为 0~Ⅳ级骶髂关节病变的各组中 ,CT结果与之符合的比率分别为 43 %、3 5 %、48%、71%和 78%。根据CT所示可以分别将 5 7%、2 9%、3 3 %X线平片诊断正常及Ⅰ、Ⅱ级病变的病例提高 1~ 3个诊断级别。结论 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病变的细节 ,因而有助于对较早期病变的及时和准确定级 ;而对于X线上病变表现明显的病例 ,如果单为诊断则无做CT检查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临床怀疑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患者99例随机分为3组.其他扫描条件不变,各组分别采用200 mA、80 mA、40 mA管电流进行扫描.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两位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统计方法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 80 mA组的图像质量与常规管电流组均可满足诊断要求,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80 mA组的CTDIvol仅为常规管电流组的40 %,DLP明显下降(P<0.05).40 mA组的图像质量不能满足诊断要求,与常规管电流组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低剂量CT扫描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曲面重组(CPR)技术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3例临床确诊为AS的患者,采用5mm层厚、5mm层间距行双侧骶髂关节MSCT容积扫描,获得的原始横断面图像,再采用2.5mm层厚、1.2mm层间距重叠重建轴面源像,并将源像传输至AW4.0工作站,用reformat软件进行多平面重组(MPR)获得骶骨矢状面图像,分别在骶骨上缘1/4、1/2、3/4处沿骶骨走行划曲线进行CPR成像获得双侧骶髂关节冠状面图像.结果 33例AS患者骶髂关节CPR图像,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清楚、直观地在冠状面上显示了完整的骶髂关节及其病变,其中0级2例,Ⅰ级5例,Ⅱ级11例,Ⅲ级10例,Ⅳ级5例.结论 骶髂关节CPR冠状面图像清晰,符合诊断要求,与横断面图像结合,更有助于全面观察AS骶髂关节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改良检查方法对骶髂关节强直性脊椎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临床及平片拟诊强直性脊椎炎患者骶髂关节常规方法与改良方法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本组22例44个关节,常规法诊断为正常或不能明确的3例,诊断为早期病变的有9例15个关节,诊断为进展期8例16个关节,稳定期2例4个关节。改良法诊断为早期病变的有12例23个关节,诊断为进展期8例16个关节,稳定期2例4个关节。结论骶髂关节CT的改良检查方法由于采用较薄的层厚扫描,减少了部分容积效应的干扰,对早期病变显示较常规法更清晰。沿骶髂关节长轴扫描,可更大范围观察病变对关节面的侵蚀破坏。进展期和稳定期骨质破坏和关节间隙的改变已比较明确,常规法和改良法的区别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临床确诊的64例强直性脊柱炎的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例骶髂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6例表现为单侧骶髂关节间隙增宽,髂骨侧关节面毛糙伴骨质硬化,36例表现为双侧骶髂关节髂骨侧硬化、毛糙,邻近骨质不同范围骨质硬化,关节面下可示小囊状透亮影。16例双侧骶髂关节面毛糙、硬化,呈锯齿样改变,关节间隙假性增宽或缩窄。6例双侧骶髂关节间隙消失,骨小梁贯通,形成骨性强直。结论强直性脊柱炎CT检查对病变细节显示清楚,对早期病变更具有敏感性。双侧骶髂关节CT平扫对早期发现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病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附3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31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CT扫描,总结AS骶髂关节的CT表现。方法:31例临床确诊为AS的患者,男21例,女10例,年龄14~64岁,平均24.5岁。全部病例行双侧骶髂关节CT平扫,就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1例中有30例骶髂关节异常,其中Ⅰ级5例(16.1%),Ⅱ级7例(22.5%),Ⅲ级16例(51.6%),Ⅳ级2例(6.5%)。骶髂关节早期CT表现为对称性关节面骨皮质粗糙,局限性微小皮质破坏,但关节间隙正常;进展期为双侧骶髂关节面广泛骨皮质破坏,呈锯齿状或毛刷状,局部骨质硬化明显,关节间隙增宽;晚期为关节僵直,关节面下骨质疏松。结论:骶髂关节CT检查有助于AS的早期诊断,提高诊断准确性,其骶髂关节的CT表现对临床病情监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方法收集分析5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CT资料。结果50例患者骶髂关节有异常表现,包括:早期:骨关节面受侵蚀,骨皮质局限增厚、硬化,关节间隙正常;后期:关节面呈虫蚀状改变,关节面皮质密度不规则增高,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最终关节间隙消失,关节强直。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CT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CE-MRI不同量化参数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炎症活动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临床明确诊断的AS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1周内行骶髂关节DCE-MRI检查,依据临床疾病活动性ASDAS-crp评分结果划分为活动组(ASDAS-crp≥1.3)和稳定组(ASDAS-crp<1.3),比较两组间DCE-MRI定量参数(Ktrans、Kep、Ve、Vp)、半定量参数(TTP、Cmax、Slopemax、AUC)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区分活动组和稳定组的效能,并分析各参数与ASDAS-crp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活动组Ktrans、Kep、Ve、TTP、Cmax、AUC均高于稳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Vp、Slopemax  相似文献   

14.
对25例临床证实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改变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尤其是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检查的意义优于X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德州市陵城区中医院收治的1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对患者开展X线、CT及MRI检查,以国际脊柱关节炎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pinal Arthritis,ASAS)诊断标准为金标准,对比应用X线、CT及MRI诊断骶髂关节病变的结果,比较X线、CT及MRI对于骶髂关节病变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诊断符合率。结果:依照诊断金标准,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病变,MRI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X线、CT诊断,CT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X线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MRI诊断Ⅰ级骶髂关节病变及关节软骨囊肿的符合率显著高于X线、CT诊断(P <0.05)。结论: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应用MRI对于患者存在的骶髂关节病变可灵敏、准确地检出,其诊断价值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16.
赵菁 《华西医学》2012,(8):1201-1204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受累骶髂关节、腰椎小关节及髋关节的病变CT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2011年1月-10月对临床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44例骶髂关节、28例腰椎及14例髋关节行CT扫描,回顾性分析骶髂关节、腰椎小关节及髋关节的CT表现。结果 AS患者的CT表现特点为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滑膜部的髂骨侧,腰椎小关节及髋关节则表现为关节间隙改变、关节面毛糙及囊状破坏、面下骨硬化或吸收等改变。结论 AS骶髂关节、腰椎小关节及髋关节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源 《实用医学杂志》2002,18(2):113-115
核磁共振(MRI)是临床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诊断中,骶髂关节的MRI检查有其特殊的临床意义.本文重点对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检查中的应用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高分辨力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80例临床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病例的骶髂关节HRCT检查资料。结果180例患者按HRCT表现分为5期。包括:0级1例(0.56%);Ⅰ级38例(21.11%);Ⅱ级41例(22.78%);Ⅲ级91例(50.56%);Ⅳ级9例(5.00%)。Ⅱ级18例,Ⅲ级6例,Ⅳ级4例,0级1例,Ⅰ级38例。结论HRCT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微细结构,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病理学表现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骶髂关节(SIJ)炎是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主要临床特点.由于SIJ解剖结构复杂,在非开放条件下,难以准确进入关节内,加之AS本身又非致死性疾病,故组织标本的获得及对其病理学改变的研究受到很大限制.长期以来,有关SIJ病理学研究少而零碎,且基本为尸检材料,故多为中晚期病例.近年来,随着CT导引下SIJ穿刺技术的应用,这方面的研究也渐增多.现就有关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66例,分析X线、CT与MRI检查三种影像学资料。结果:在0级AS骶髂关节病变检出率方面,MRI高于CT和X线诊断(P<0.05);Ⅰ~Ⅱ级CT、MRI分级检出率高于X线(P<0.05);Ⅲ、Ⅳ级三种影像学检查方式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MRI诊断的欠光滑与毛刺感、骨质硬化、侵蚀或囊性变检出率高于X线(P<0.05);CT、MRI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CT和MRI在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其中MRI对欠光滑、毛刺感、骨质硬化、侵蚀或囊性变以及AS分级的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