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初步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ADC值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3.0T全身磁共振扫描系统对23例肝硬化患者、1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轴位弥散加权成像扫描,b值选用0、500、800、1000s/mm2,分别在肝脏右前叶、右后叶、左内叶测量各组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中肝脏左叶ADC值大于肝脏右叶的ADC值,且具有显著性差异;Z=-4.621 P=0.0001;右前叶ADC值略大于右后叶ADC值,两者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Z=-1.552 P=0.06.b=500、800、1000s/mm2时肝硬化组肝脏的ADC值均低于对照组肝脏的ADC值,且与对照组肝脏ADC值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别.结论 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ADC值在诊断肝硬化引起弥漫肝实质损害中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 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变化与肝硬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54例肝硬化患者及48例正常肝脏行扩散加权成像,并测量ADC值,DW I序列所选用弥散敏感度(b值)分别为(0,400,600,800)s/mm2。在b1和b2(ADC1)、b1和b3(ADC2)及b1和b4(ADC3)计算肝脏ADC值。结果肝硬化平均ADC1、ADC2、ADC3均显著低于正常肝脏(P〈0.05);Ch ild A、B、C各级肝硬化与正常肝脏相比,ADC值均明显降低(P〈0.05);ADC值随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而降低(P〈0.05);各组ADC值随b值增大而降低(P〈0.05);b值为600 s/mm2、800 s/mm2时,认为(1.30×10-3)s/mm2可能为正常肝脏与肝硬化的分界点,低于此值即可考虑为肝硬化。结论DW I-ADC值的测定可辅助临床诊断早期肝硬化并反映肝硬化的动态变化,是评价肝硬化的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前列腺良恶性病灶的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l,ADC)的差异。方法对健康对照27例、前列腺癌(PCa)患者25例行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按B超引导穿刺活检操作医师在前列腺样图中标出的相应位置选出感兴趣区域(regions of interest,ROI),分别对癌灶和正常前列腺组织的ADC值进行测定,比较其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健康对照组的ADC平均值(1.73±0.16)×10^-3 mm^2/s;最低值(1.30±0.15)×10^-3mm^2/s;PCa组ADC平均值(0.81±0.12)×10^-3mm^2/s;最低值(0.58±0.10)×10^-3mm^2/s,分别通过t检验(P〈0.001),两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ADC值能定量地反映前列腺组织信息,PCa病灶的ADC值明显低于正常组织。ADC值是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病灶一个很有价值的可定量参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GE 3.0T Signal EXCITE超导型磁共振扫描系统对65例共68个病灶患者行DWI,并分析病灶信号特征。肝囊肿13个病灶,肝血管瘤12个病灶,炎性假瘤4个病灶,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5个病灶;肝细胞癌13个病灶,转移瘤21个病灶。应用弥散敏感系数b值0、500、1000 s/mm2的图像拟合出ADC图并测量ADC值。结果肝囊肿、血管瘤、炎性假瘤、FNH、肝细胞癌、转移瘤平均ADC值(×10-3mm2/s)分别为3.34±0.45、2.07±0.35、1.59±0.16、1.50±0.18、1.25±0.31、1.04±0.20;肝囊肿、血管瘤与其它病灶平均ADC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b值的增加,肝囊肿信号衰减最明显,肝细胞癌、转移瘤信号衰减不明显。结论 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其定量ADC值对肝脏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预测和早期监测肝转移瘤化疗疗效的可行性。方法选择43例原发肿瘤为胃肠道、乳腺或其他部位的肝转移瘤患者,在化疗前和化疗后2~3周常规检查弥散加权成像并获得相应的ADC值。采用RECIST作为评价肝转移肿瘤化疗疗效的标准。结果在43例肝转移瘤68个病灶中,30个病灶对化疗有效,38个病灶对化疗无效,其治疗前平均ADC值分别为1.22±0.39×10-3mm2/s和1.54±0.55×10-3mm2/s(P=0.008);在治疗后2周,化疗有效组ADC值升至1.43×10-3mm2/s(P=0.005),而化疗无效则降至1.23×10-3mm2/s(P=0.13);以ADC值=1.50×10-3mm2/s为治疗有效或无效的临界点,其判断疗效的阳性预测值为94%,阴性预测值为92%,准确率为93%。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ADC可作为预测肝转移瘤化疗疗效的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肾癌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5例肾肿瘤患者(包括肾癌5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1例),术前行常规MRI平扫检查及弥散加权成像,并在取b值为800 s/mm2时直接测量肾脏肿瘤实性部分的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54例肾癌肿瘤实性部分在弥散加权成像上表现为高信号;31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混杂信号,其中软组织部分呈等、稍高信号,脂肪部分呈低信号。在b值取800 s/mm2时,肾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ADC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弥散加权成像及ADC值,可以更多了解肿瘤的内部结构,有助于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指标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程度动态变化的关系,并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作对照分析。方法 对47例慢性肝病患者[慢性乙型肝炎6例,肝硬化41例(其中ChildA级14例,ChildB级12例;ChildC级15例)]及1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扩散加权成像(DWI),用不同的b值及b值差计算肝脏表观扩散系数(ADC)。灌注加权成像(PWI)测量肝脏强化参数:到达灌注峰值时间(TP)、血容量分布及肝脏强化曲线最大上升斜率(MSI)。相位对比法(PC)测门静脉血流速度、每分钟流量。所有入选者同时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连蛋白(LN)和Ⅳ型胶原(CⅣ)。结果 (1)DWI:Child C级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ADC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ild A、B级肝硬化组与对照组之间ADC3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慢性乙型肝炎组和Child C级肝硬化组间ADC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PWI:Child A、B、C级肝硬化较对照组TP明显延长(P值均〈0.01)。肝脏MSI比较,对照组明显大于Child A、B、C级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3)Child A、B、C级肝硬化组门静脉血流速度较慢性乙型肝炎组和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4)Child A、B、C级肝硬化组HA较慢性乙型肝炎组和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Child A、B.C级肝硬化组LN也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对照组,P值均〈0.01;Child A,B、C级肝硬化组PCⅢ指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值均〈0.01。结论 功能磁共振成像指标能反映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动态变化,对肝硬化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扩散成像在诊断肝脏占位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化分析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磁共振扩散成像(DWI)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规律。对69个常见肝脏占位性病变病灶(肝血管瘤、肝囊肿、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行磁共振扩散成像检查,计算病灶的ADC值。四种常见肝脏占位性病变病灶的ADC均值,肝血管瘤:(2.38±0.56)×10~(-3)mm~2/s肝囊肿:(2.47±0.71)×10~(-3)mm~2/s原发性肝癌:(1.23±0.14)×10~(-3)mm~2/s肝转移瘤:(1.44±0.46)×10~(-3)mm~2/s。综合量化分析病灶的ADC值的变化,能更准确的判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性质,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准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钱亭  陈茂振  高峰 《山东医药》2014,(11):26-28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兔VX.2肝癌模型经肝动脉栓塞消融术(TEA)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31只新西兰白兔,CT引导下经皮穿刺种植VX-2瘤株,建立VX-2肝癌模型。2周后,依次行常规磁共振(T1WI、T2WI)、DWI检查(b值取0,600s/mm2)及TEA术,TEA术后1周磁共振检查。随即处死模型兔,取肝脏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肝癌兔手术前后瘤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别为(1.56±0.08)×10-3、(2.15±0.14)×10-3mm2/s,P〈0.01。根据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划分为肿瘤坏死区、活性肿瘤区、正常组织凝固性坏死区及正常肝组织区,其ADC值分别为(2.18±0.32)×10~、(1.50±0.30)×10-3、(1.86±0.41)×10-3、(2.28±0.35)×10-3mm2/s,肿瘤坏死区与活性肿瘤区、活性肿瘤区与正常组织凝固性坏死区及正常肝组织区、正常肝组织凝固性坏死区与正常肝组织区ADC值比较,P均〈0.05。结论磁共振DWI可初步用于肝癌TEA术后疗效评价,TEA术后瘤区ADC值升高,且肿瘤坏死区ADC值明显高于活性肿瘤区。  相似文献   

10.
赵应满  陈峰 《山东医药》2011,51(28):15-17,118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骨髓对比率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脊柱占位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各40例,均进行MRI常规扫描和b值为500 s/mm2的DWI,测量ADC值和骨髓对比率。结果椎体转移瘤病灶的ADC值比正常椎体高(P〈0.05),DWI骨髓对比率高于常规MR增强扫描(P〈0.05)。结论应用DWI的ADC值和骨髓对比率可提高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急性胰腺炎(AP)严重性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57例AP及13例正常胰腺含有DWI的磁共振成像(MRI)资料.参照Balthazar CT分级标准,将AP的MRI表现分为相应的A、B、C、D、E5级,测量炎症胰腺及正常胰腺的ADC值.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对各级别AP之间、各级别与正常胰腺之间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7例AP的MRI分为A级6例,B级9例,C级11例,D级10例,E级21例.炎症胰腺在DWI图像均呈高信号(100%).A、B、C、D、E级AP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138 ±0.024)、(1.289±0.179)、(1.513 ±0.156)、(1.554 ±0.248)、(1.938±0.567) ×10-3 mm2/s,正常胰腺的ADC值为(1.687±0.129)×10-3mm2/s.A、B级AP的ADC值显著低于E级(P值均<0.01)及正常胰腺(P值均<0.05),C级的ADC值低于E级(P<0.05),其余各级别之间,C、D、E级与正常胰腺之间的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磁共振DWI有利于Balthazar分级中形态变化不明显的A级及B级AP的早期诊断,但ADC值对AP严重性的分级诊断无明显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与胰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神经内分泌肿瘤及16例胰腺癌患者的DWI检查结果(弥散敏感因子b值取0和800 s/mm2),在ADC图上测量肿瘤的最小ADC值,采取非参数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797例肝硬化患者,比较肝硬化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与普通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差异,以及合并高血压和不合并高血压与肝脏功能和血清离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硬化患者合并高血压组的患病率为4.14%,明显低于普通人群高血压患病率(18.80%)(χ2=112.064,P0.001);肝硬化合并高血压组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64.85±57.13)U/L、碱性磷酸酶(117.30±70.47)U/L和总胆汁酸(31.29±30.72)U/L等均低于肝硬化未合并高血压组,后者分别为(92.30±135.48)U/L(t=-2.159)、(147.19±135.98)U/L(t=-2.153)和(53.50±61.10)U/L(t=-3.227)(P均0.05),而血清白蛋白(33.98±11.29)g/L则高于肝硬化未合并高血压组(31.15±7.44)g/L(t=1.991,P0.05);胆红素代谢功能、凝血功能和血清离子等比较,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低于普通人群,合并高血压时部分肝功能损伤低于未合并高血压者,合并高血压可能延缓肝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小肠细菌生长与降钙素原、胆红素、血浆白蛋白、球蛋白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本科收治的47例肝硬化患者和15名健康志愿者。受试者接受乳果糖氢呼气试验(LHBT),检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情况,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生化指标。采用自评表形式对肝硬化组患者症状进行评估。结果 在15名健康志愿者中检出1例(6.6%)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而在47例肝硬化患者中检出22例(46.8%)患者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肝硬化患者LHBT集值为(157.81±98.32)ppm,显著高于健康人[(38.87±16.05)ppm,P<0.01],血清胆红素为(93.31±55.15)μmol/L,显著高于健康人[(14.78±8.12)μmol/L,P<0.01],白蛋白为(31.74±10.37)g/L,显著低于健康人[(43.90±7.63) g/L, P<0.01],球蛋白为(39.09±5.07)g/L,高于健康人[(35.94±2.31) g/L,P>0.05],降钙素原为(0.10±0.07)ng/ml,显著高于健康人[(0.03±0.01) ng/ml,P<0.01];降钙素原、胆红素、血浆白蛋白、球蛋白与LHBT集值具有相关性(r=0.895、P<0.005,r=0.907、P<0.005,r=-0.810、P<0.005,r=0.755,P<0.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SIBO发生率随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而增加,肝硬化SIBO患者腹胀及食欲不振更明显。降钙素原、胆红素和球蛋白分别与SIBO呈正相关,血浆白蛋白与SIBO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复合蛋白营养剂对存在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营养状态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存在PEM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0例,基线均不存在相关并发症,分为复合蛋白营养剂组25例及对照组15例。复合蛋白营养剂组给予新型夜间加餐(原味酸牛奶200g+复合蛋白营养剂15g)配合一般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记录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在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的情况下,与治疗前相比,复合蛋白营养剂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上升,在6周末,对照组患者白蛋白为(30.2±3.2)g/L,显著低于治疗组[(33.6±3.7)g/L,P〈0.05],前白蛋白为(122.10±24)g/L,显著低于治疗组[(159.0.6±30.4)g/L,P〈0.05],淋巴细胞数为(1.08.10±0.31)×10^9/L,显著低于治疗组[(1.36±0.26)×10^9/L,P〈0.05],并发症发生较少,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蛋白营养剂可以改善存在PEM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态及肝功能,有可能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冠脉狭窄及血流改变与窦性心率震荡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窦性心率震荡(HRT)各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0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的患者,按CAG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并对阳性组进行PCI治疗,对DCG所获得的HRT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CAG阳性组患者的HRT参数震荡斜率[TS,(3.32±1.83)ms/RR]显著低于CAG阴性组的[(10.41±5.38)ms/RR,P〈0.01],震荡起始[TO,(-0.81×10^-2±0.60×10^-2)%]显著高于CAG阴性组的[(-1.51×10^-2±0.75×10^-2)%.P〈0.01]。CAG阳性组接受PCI治疗TIMI血流2级者TS值增加不明显,TO值下降不明显(P均0.05)TIMI血流3级者TS值明显增加[由(13.5±6.5)ms/RR增至(19.3±9.1)ms/RR,P〈0.0001],TO值明显下降[由(0.76×10^-2±0.38×10^-2)%降至(-2.13×10^-2±0.37×10^-2)%,P〈0.0001],对冠脉病变与各项检测指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TS与冠脉的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62,P〈0.01),与冠脉病变评分呈负相关(r=-0.527,P〈0.05)。将冠脉按照病变程度进行分组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50%的TS值显著变小(P〈0.01),多支病变的TS明显变小(P〈0.05),冠脉病变评分高于10分组TS显著变小(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HRT参数显著降低,并且T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PCI治疗TIMI血流3级者HRT参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动员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内皮祖细胞(EPCs),促进梗死心肌血管新生,减小梗死面积的效果。方法①成年Wistar大鼠左前降支结扎造模,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假手术组(B组)、AMI组(C组)和氟伐他汀治疗AMI组(D组)。②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时段大鼠外周静脉血EPC动态变化。③4周末处死大鼠,心肌切片Masson染色,左室心肌正中线弧长方法计算梗死面积。④CD31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标记心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并计算各组梗死、梗死周边及非梗死区新生血管数。结果①造模后第7天D组EPCs(37.13±3.44/2×10^5MNCs)显著高于A组(19.88±4.91/2×10^5MNCs)、B组(22.33±5.43/2×10^5MNCs)和C组(26.56±3.17/2×10^5MNC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A组有少量增加(P〈0.05),B组较A组无明显升高(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14天D组EPCs(45.5-±4.99/2×10^5MNCs)同样显著高于A组(17.25±7.17/2×10^5MNCs)、B组(22.78±2.91/2×10^5MNCs)和C组(26.88±3.76/2×10^5MNCs)(P〈0.05);B组和C组较A组有少量增加(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和第14天各组变化比较,A、B、C三组EPCs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则明显增加(P〈0.05)。②D组梗死区新生血管计数(10.75±1.61/mm。)明显多于C组(5.09±2.33/mm。)(P〈0.01),梗死周边区新生血管计数D组(17.53±2.35/mm^2)同样明显多于C组(8.55±2.40/mm^2)(P〈0.01)。③D组梗死面积[(31.41±2.59)%]小于C组[(35.67±5.22)%](P〈0.01)。结论①氟伐他汀能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内皮祖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使其数量增加并促进梗死周边区血管新生。②心肌梗死后大鼠应用氟伐他汀可以限制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黄芩甙对大鼠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合成的作用,探讨黄芩甙抗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循环灌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肝星状细胞。不同浓度黄芩甙作用后,通过观察细胞贴壁及细胞形态变化情况来检测细胞活化: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Ⅰ、Ⅲ型胶原及层粘连蛋白的合成。结果黄芩甙(75~1200μg/mL)可抑制HSC活化,MTT法示75μg/mL、150μg/mL、300μmL、600μg/mL、1200μg/mL黄芩甙作用于HSC的A值分别为(0.060±6.53)×10^-2、(0.052±7.38)×10^9、(0.036±1.26)×10^-3、(0.023±1.72)×10^-3、(0.013±4.01)×10^-3,空白对照组A值为(0.065±1.32)×10^4,F值=1147.611,P〈0.05。黄芩甙可抑制活化的HSC增殖,减少HSCⅠ、Ⅲ型胶原及层粘连蛋白合成。结论黄芩甙抗肝纤维化作用主要机制可能为黄芩甙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抑制细胞胶原蛋白及糖蛋“等细胞外基质合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血管内皮祖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心肌能量消耗的改变。方法选取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38例,入院后均接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按电脑数字随机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还给予血管内皮祖细胞动员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600ug/d)静脉注射,连续注射7d。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和第4个月血浆脑钠钛(BNP)浓度及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ameter at end.systole,LVIDs)、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posterior wall thickniss,PWTs)、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射血时间(ejection time,ET)值。应用相关公式计算左心室收缩末圆周室壁应力(circumferential end—systolic wall stress,cESS)和心肌生物能量消耗(myocardiumenergy expenditure。MEE)。结果治疗组的血管内皮祖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增加明显,尤其第7天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2±7.6)个眠(50.4±5.3)个,P〈0.01]。两组血浆脑钠肽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恢复到正常值(P〈0.01);两组心功能指标及MEE治疗后均有所好转(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尤以治疗组cESS、MEE第2周比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1.3±29.5)×10^-2N/cm2 vs.(277.6±28.7)×10^-2 N/cm2,P〈0.01;(1.3±0.4)cal/systole vs.(1.5±0.4)cal/systole,P〈0.01]。治疗组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第4个月比对照组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9%±6.9%vs.50.8%±6.5%,P〈0.01:32.3%±5.7%vs. 26.2%±4.3%,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内皮祖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减轻心室重构,降低心肌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