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32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PFNA组(120例)与锁定钢板组(112例)。PFNA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锁定钢板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以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为观察指标。结果 PFNA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与术中透视时间分别为(84.5±13.6)mL、(45.7±4.9)min、(185.3±12.5)s,锁定钢板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与术中透视时间分别为(88.2±14.5)mL、(46.9±5.1)min、(190.6±10.4)s,2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2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2组均出现断钉及股骨头切割各2例。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均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2.
背景:髓内钉具有优良的力学承载性能,提高了骨与内固定的整体稳定性,减少了骨折畸形愈合和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内固定治疗对内植物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内植物的选择上仍存在很多争议。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6月至2011年11月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17例的病例资料。其中股骨转子下骨折合并转子间骨折9例(Seinsheimer分型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Seinsheimer分型ⅡB 2例,Ⅲ B 1例,Ⅳ 4例)累及股骨干骨折7例,Seinsheimer分型Ⅴ型同时累及同侧股骨干骨折1例。受伤原因:高能量损伤16例,低能量损伤1例。记录固定时间、固定时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固定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6.2个月。固定后X射线片示骨折愈合时间平均5.4个月。固定后X射线片示所有患者骨折复位良好,转子下骨折、转子间及股骨干骨折均愈合,未出现骨折移位、内固定松动及髋内翻畸形,固定时仅有1例患者出现插钉困难。固定后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8.2%。结果证实,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本身设计合理,其防旋刀片对骨折端具有抗旋转和成角稳定性,疗效较好,安全可靠,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3.
7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患者随机将39例采用DHS进行内固定分为为观察组,其余用PFNA进行内固定分为对照组.采用Harris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观察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手术过程短、出血量少、手术切口小,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蔡雪峰 《解剖学研究》2012,34(6):455-457
目的 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对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固定作用.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43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男14例,女29例;年龄61~89岁,平均72.5岁.按Evans-Jensen分型:Ⅱ型28例,Ⅲ型15例.结果 43例中,均无骨不连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根据Harris功能评分:优14例,良21例,可6例,差2例,PFNA优良率81.4%.结论 PFNA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好,具有内固定可靠、创伤小、操作简单、骨量丢失少、允许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是固定骨质疏松件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理想的髓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不同类型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疗效的区别,并分析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行PFNA内固定治疗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42例。骨折按复位后股骨近端内外侧壁的完整性分组:A组,外侧壁损伤组;B组,内侧壁损伤组;C组,同时伴发内外侧壁损伤组;D组,内外侧壁支撑稳定组(对照组)。统计分析各组患者内固定失败率、骨折愈合率、1年内全因死亡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差异。结果最终142例患者得到随访(A组27人,B组43人,C组21人,D组51人),平均随访时间(16.3±3.7)个月。C组内固定失败病例数(5例)高于D组(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骨折不愈合病例数(7例)高于D组(2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术后1年内死亡病例数(6例)高于D组(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A组(82.84±4.89)分,B组(77.55±5.74)分,C组(74.23±6.35)分及D组(90.06±4.46)分,B组与C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_(bc)=0.286),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治疗不同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有差异。外侧壁损伤及内侧壁损伤均可对转子间骨折愈合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产生影响。同时合并外侧壁损伤及内侧壁损伤的患者疗效可能较差,经复位后内外侧壁支撑稳定的患者疗效普遍较好。  相似文献   

6.
背景:临床上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常见的方法,然而两者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较少,大部分都是回顾性病例分析,缺乏系统性评价。目的:对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髓内钉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图书馆(2015年第2期)、PubMed(1966年1月至2015年6月)、MEDLINE(1966年1月至2015年6月)、EMbase(1984年1月至2015年6月)、CNKI(1979年1月至2015年6月)、VIP(1989年1月至2015年6月)、WanFang Data(1990至2015年),同时手工检索相关期刊及参考文献中的相关文献。收集所有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严格按照纳入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并进行严格的文献质量评价,最后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软件对纳入的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4篇,最终纳入11个随机对照试验,共917例患者,其中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组464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453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式在治疗后Harris评分、治疗后优良率、治疗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在手术时间[MD=15.80,95%CI(7.57-24.04),P=0.000 2]、失血量[MD=98.01,95%CI(58.57-137.44),P < 0.01]、下地负重时间[MD=8.07,95%CI(3.02-13.12),P=0.002]、切口长度[MD=6.90,95%CI(1.07-12.73),P=0.02]和术后引流量[MD=41.85,95%CI(23.77-59.93),P < 0.01]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相对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而言,锁定钢板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所需的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较长,下地负重时间较晚,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较多。因纳入的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均较短,未来还需要设计更多严格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并进行中长期随访来增加证据的强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对C臂透视下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2例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随访6~12个月,12例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按髋关节Har is法评分标准,髋关节功能优7例,良4例,可1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1.7%。结论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外侧壁破裂和未破裂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采用PFNA治疗的1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资料,其中外侧壁破裂组42例,外侧壁未破裂组7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中骨折复位质量、术后尖顶距、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屈伸活动度(ROM)及Harris评分。结果 118例患者随访12 ~ 36个月,平均(16.2±4.9)个月。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骨折复位质量、术后尖顶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壁破裂组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劣于外侧壁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壁破裂组有8例(19.0%)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外侧壁未破裂组有3例(3.9%)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壁破裂组内固定失效发生率为7.1%,外侧壁未破裂组为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外侧壁未破裂组髋关节屈伸活动度及Harris评分均优于外侧壁破裂组(P<0.05),其中外侧壁破裂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78.6%,外侧壁未破裂组为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PFNA治疗外侧壁破裂和未破裂股骨转子间骨折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外侧壁破裂组的疗效劣于外侧壁未破裂组,应重视外侧壁破裂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防止内固定失效。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骨质疏松:是骨量减少导致骨微结构破坏、进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它不仅是导致髋部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现主要是手术治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失效时有发生,其原因可能与骨质疏松、骨折类型、尖顶距值、复位质量等密切相关。 背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在临床应用广泛,但仍有部分术后内固定失效病例,股骨近端骨质疏松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原因。Singh指数是评价股骨近端骨质疏松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Singh指数探讨不同骨质疏松程度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影响,对减少内固定失效概率,增加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骨质疏松程度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转子间骨折提供新思路和实验基础。 方法:选取1例左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CT资料,导入Mimics 19.0和Geomagic studio 2017软件中进行提取、优化得到右侧股骨三维模型。运用Solidworks 2017软件画出内固定模型并与股骨模型按照标准手术技术装配,以STEP格式导入Hypermesh 14.0软件中截骨得到AO 2.1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参照Singh指数1-6划分应力骨小梁得到A-F模型,设置材料属性参数、边界条件、施加载荷,分别储存为K文件导入LS-DYNA软件求解。 结果与结论:①当股骨头受力时,Singh 6-Singh 1股骨头颈骨块中螺旋刀片产生切割,普通骨小梁消失,包裹螺旋刀片的应力骨小梁不但没有消失,且承载和分散了部分应力,使得螺旋刀片仍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和把持力,维持着骨折的复位,减少了股骨头颈骨块的内翻和旋转;②从Singh 6-Singh 1,随着应力骨小梁的消失,骨质疏松越严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就越容易失效;③股骨近端海绵状的丰厚骨小梁,特别是应力骨小梁,通过抵抗、缓冲弯曲应变而在维持股骨的弹性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是股骨近端弹性稳定的重要结构。 ORCID: 0000-0002-4097-2790(黄培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虽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基础,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临床上因材料匹配、手术细节等问题处理不当,仍然出现许多问题,影响治疗效果及功能恢复。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60岁以上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及出现的问题。 方法:自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6例,建立临床资料库,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统一分析。治疗后1,3,6,9,12个月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4例患者治疗后1年内死亡,7例患者因其他原因1年内失访,其余45例患者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随访18.2个月。Harris评分为(85.00±6.75)分,其中优26例,良15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为 91%。治疗后骨折断端位置不满意18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不匹配9例,螺旋刀片位置及长度不满意7例,并发外侧皮质骨折7例;治疗后并发肺栓塞1例,心脑血管疾病1例,股骨近端局部肿胀9例,髋部疼痛13例,骨折延长愈合5例。结果可见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较好,但是对骨折断端分离及减少治疗中、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还有待改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正常成人双侧股骨近端的三维模型,分析双侧股骨近端形态并测量解剖形态的相关参数,研究双侧股骨近端的对称性及解剖形态。方法选取50例正常成人双侧股骨近端CT扫描数据,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4.52岁。扫描参数:扫描层厚0.625 mm,扫描电压120 kV,扫描电流100 mA。扫描范围:自双侧股骨头上10 mm至小转子中点平面下50 mm。将双侧股骨近端CT薄层扫描数据利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将左侧股骨与右侧股骨镜像模型相配准,对配准后模型进行三维测量,并测量左右股骨近端的形态参数,使用SPSS 16.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股骨近端形态和髓腔内部结构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双侧股骨近端形态及内部结构具有高度对称性。股骨头直径为(45.71±4.08)mm,股骨头高度为(53.61±5.43)mm,偏心距为(39.91±5.07)mm,股骨颈中央直径为(36.71±3.75)mm,颈干角为(127.88±6.28)°,股骨颈长度(46.61±4.74)mm,小粗隆中点所在平面的髓腔内径为(26.21±4.59)mm,其中偏心距、颈干角与白种人形态参数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供了一种验证双侧股骨对称性的新方法。结论正常成人双侧股骨内外部形态存在一定的对称性,变异较小,为股骨形态的测量提供理论依据;三维重建更利于对股骨近端形态参数的测量;新配准方法的提出对于临床中股骨近端骨折的诊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8月至2010年8月采用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20例,均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随访2~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20例股骨干骨折均I期愈合。本组病例术后无感染、骨不连、弹性髓内针折断、畸形愈合和骨骺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弹性髓内针内固定适用于4~15岁儿童的股骨干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软组织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康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背景:髋部骨折在临床上很常见,治疗后常有骨质疏松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多种并发症,因此需要制定细致的治疗前计划。 目的:对老年女性患者股骨近端结构进行测量,以帮助制定髋部骨折术前计划。 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临床需要拍骨盆平片的50岁或以上女性患者204例,应用实达易联众医用后处理软件对患者骨盆平片上股骨颈轴长、股骨颈中段宽度、股骨颈中段髓腔宽度、颈干角及髓腔闪烁指数进行测量。有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测量健侧,并依据患者的年龄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与结论:髋部平片测量结果显示,老年女性患者股骨颈轴长(97.14±6.16) mm,股骨颈中段宽度(33.76±3.03) mm,股骨颈中段髓腔宽度(28.28±3.48) mm,颈干角(127.05±3.43)°;髓腔闪烁指数为(3.50±0.5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髓腔闪烁指数逐渐减小,且股骨颈骨折患者明显小于非股骨颈骨折患者(P < 0.01)。股骨近端结构测量有助于制定髋部骨折术前计划,选择内固定安放的最佳位置,根据髓腔闪烁指数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股骨假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2月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32例,其中应用普通带锁髓内钉或股骨近端长重建钉股骨模式18例,应用股骨近端长重建钉14例,闭合穿钉22例,有限切开穿钉10例。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3例术后分别存在不同程度外旋或内翻畸形,其中1例外旋畸形经手术重新校正,1例股骨颈内螺钉松动退出1例股骨颈内螺钉切割出股骨头,均予皮牵引制动在骨折初步愈合后手术取出,未出现深部感染,全部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应用Harris髋部功能评分评定:优22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4%。结论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创伤小、固定牢固可靠、愈合率高,是治疗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测量正常国人老年股骨近端的相关形态参数,为设计股骨近端内固定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0位老年国人的股骨近端进行CT扫描,利用自带的医学图像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标定相关解剖标志,测量指标包括股骨小转子、股骨颈干角、股骨头偏心距以及股骨髓腔等相关解剖参数。结果所有测量参数左、右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小转子纵径为(26.80±2.53) mm,横径为(16.09±1.72) mm,小转子高度为(8.41±1.50) mm,小转子体积为(727.15±165.18) mm3,拟固定小转子最短螺钉长度为(46.77±2.70) mm,应用上倾角为(16.83±2.06)°,股骨颈干角为(131.42±8.03)°,股骨头偏心距为(37.85±7.02)mm。结论 CT三维重建图像可精确识别股骨相应的解剖标志并进行解剖学测量,测量数据对老年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和新型解剖锁定钢板的设计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主要的致伤和致死原因之一,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进展,其发生率也逐渐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髋部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骨折内固定术和髋关节置换术。综述股骨近端解剖结构特点与载荷传递机制的关系、股骨近端皮质骨和松质骨的力学分布以及国内外对于髋部骨折风险预测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从生物力学角度理解髋部骨折,提高老年人髋部骨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促进股骨近端骨折治疗方法和内植物的正确选择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改良股前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福尔马林防腐成人下肢标本12例,解剖观察大腿下段前外侧的主要肌肉、韧带的分布;采用改良前外侧手术入路,测量该入路相关的神经、血管走行特点。 结果 改良股前外侧入路可充分显露股骨远端,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不损伤髂胫束并减少了对股四头肌的损伤,有效地保护了伸膝装置。 结论 改良股前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具有安全,损伤较小,暴露充分等优点,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Henry肘关节前外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干近1/3骨折,为临床手术提供方法。方法本院2006年8月~2010年6月18例桡骨干近1/3骨折应用改良Henry肘关节前外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我们对其疗效进行总结并分析。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30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4周,无1例出现手及腕的麻痹、伸拇指障碍等桡神经卡压及受损现象。按照Anderson评分标准。优16例,良1例,可1例,失败0例,优良率达94.4%。结论改良Henry肘关节前外侧入路是一个良好而安全的手术入路,可有效保护桡神经深支,因此改良Henry肘关节前外侧入路在手术治疗桡骨干近1/3骨折中防止损伤桡神经深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背景: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证实长型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钢板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显著。 目的:总结应用长型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钢板手术治疗肱骨近端合并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应用长型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合并肱骨干骨折患者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45-83岁,平均71岁。肱骨近端Neer分型,2部分骨折5例,3部分骨折8例,4部分骨折3例;肱骨干骨折AO分型A1型5例,B1型6例,B2型2例,C1型2例,C3型1例。内固定后肩关节功能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者两侧肩关节进行评分,同时计算评分百分比并作相应评价。肘关节采用改良HSS评分标准评估。 结果与结论: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9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时间8-17周,平均12.1周。2例患者出现伤口脂肪液化,换药后均愈合。1例患者治疗后出现桡神经麻痹症状,1例患者出现肩峰撞击综合征,治疗后好转。无内固定松动、螺钉切割及肱骨头缺血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治疗后12个月按Constant-Murley评分标准为65-90分,平均76.87分。与健侧百分比为71.4%-93.8%,平均83.41%。优良15例,满意1例。改良HSS肘关节评分优13例,良3例,优良率100%。说明长型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合并肱骨干骨折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与标准切口比较,探讨改良切口置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 方法 纳入2017年1月~ 2018年12月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手术的患者48例,标准切口手术患者38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长、C臂透视次数、近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评分及Charnley评分,评价手术疗效。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和平均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改良切口组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减少,术后1年随访Harris及Charnley评分均高于标准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切口的PFNA置入手术具有透视次数较少、手术时间较短、手术切口较小、出血量较少、手术损伤较小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