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守住一颗心     
安婆 《健康天地》2011,(4):69-69
<正>我对茶的了解,还是依赖一个叫老茶的朋友。老茶是成都人,姓王,当年知识青年下乡时到的茶坪,就再没有离开过那个偏远的盛产茶叶的古老的小镇。老茶五十多岁年纪,看起来却像是六十岁的面容。老茶最大的嗜好,就是喝茶。"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老茶是极其有学问的,陆羽的《茶经》,他居然可以背诵。名茶我也喝了不少,却都没有千佛山的茶好喝。老茶说这话的时候,他茶壶里的水已经开了。老茶的茶壶很特别,  相似文献   

2.
<正>新茶敢比玉无瑕,自具清香人尽夸。古云:"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唐·陆羽《茶经》讲:"茶者,南方之佳木也。"明·李时珍则将茶归入"果部",《本草纲目·果部·茗》讲:"清明前采者上,谷雨前者次之,此后皆老茗尔。"春茶一般在惊蛰和春分期间开始萌芽,清明前即可开采。由于清明前气温较低,茶树发芽少,故明前茶颇为珍贵。古时贡茶求早求珍,于是把春茶划分为"社前茶"、  相似文献   

3.
平安 《现代养生》2015,(1):65-67
【一】18世纪英国作家西德尼·史密斯嗜茶如命,他曾说:"感谢上帝赐给我们茶,要是没有茶,这世界不知成何样子,不知还能继续存在否?我不生在茶叶未出世之前,真是喜不自胜哩!"史密斯属于卢仝、陆羽之流;论其性格,仿佛可以与之分为"皮包水"的类型。有人说茶是英国人的"国民饮料",我们公认茶是中国人的"祖传苦汤"(因曾有称茶为苦药者,故彷酒为黄汤例,姑且名之)。总之,在中英两大民族,茶之为物,  相似文献   

4.
<正>七子饼茶,又称圆茶,是将茶叶加工紧压成外形美观酷似满月的圆饼茶。"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这是清朝乾隆皇帝对七子饼茶的比喻,很形象也很生动。  相似文献   

5.
品茶悟廉     
<正>《茶经》最经典的一句话是:"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可以说是饮茶人的最高精神境界。如果我们再联想到《易·否象传》中"君子以俭德避难"的说法,也就不难理解"君子之交淡若水"的真正寓意。看来最宜饮茶者,君子也。为何古人把茶提到如此高度?茶之性,俭也。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待客以礼,清茶一杯,俭而不奢,乃茶事之基本内涵。茶之味,甘也。叶苦味甘、啜苦咽甘、苦尽甘来,  相似文献   

6.
<正>闽南人把茶叶称为‘茶心’,可见茶在闽南人中占据着非同小可的地位。居家过日子的‘柴油盐米酱醋茶’,文人雅仕则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以茶会友,以茶待客,唯茶是缘,更是不在话下了。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而茶则是水中至情之味。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也";茶则是:"品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所以呢茶可以修身养性一点也不假。所谓茶心,茶可清心也!一曲悠扬琴音,一屡芬芳茶香。在这浮华的世界里,一切皆是过往浮云。品茶犹如品人生。  相似文献   

7.
茶与生活原本就是息息相关的,在《诗经》中便有"谁谓茶苦,其甘如荠"的记载,从古至今,茶与健康、医疗、礼仪、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于是,小小的茶叶将人类从蛮荒的远古推向文明的现代。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称茶为"健康之液,灵感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被视为是"万病之药",以致被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术─茶道。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而在我的家乡云南临沧,茶不仅是饮品,它与柴米油盐酱醋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食品,煮饭茶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相似文献   

8.
莲影 《健康天地》2010,(2):60-61
<正>故例以茶款客,必佐以细碟数事,内设糕饼之属,故谓之茶食。苏州茶食,为各省所不及。故异地之士绅,来苏游玩者,必购买之,以馈赠亲朋;受之者,视为琼瑶不啻也。其老店,如观前街之稻香村,临顿路之野荸荠,十全街之王仁和,  相似文献   

9.
味昧之魅     
易茗 《健康天地》2011,(7):20-20
<正>人们用茶几千年,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三味"与"三昧"。茶之三味者,滋味、趣味和信仰之味。茶之为饮,从口而入,滋味甚丰,氨基酸为鲜味,茶多酚为涩味,是收敛的滋味,而咖啡碱则为苦味,刺激最为强烈。公元八世纪,陆羽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继而  相似文献   

10.
心是一壶茶     
梅玉荣 《健康天地》2010,(11):77-77
<正>中国茶,历史悠久。诗词曲赋,随意道来,便是一首首茶的史诗。茶蕴灵性许多名茶都产于灵山妙峰,承甘露之芳泽,蕴天地之精气,秉自然之清灵。名山寺院出名茶,苏州碧螺春原名"水月茶",产于洞庭水月院;虎丘产上等贡茶,色白如月边云,因名"白云茶"。连著名的紫砂陶壶也创制于明代宜兴金沙寺老僧之手。因此,茶了无尘俗气,纯洁淡  相似文献   

11.
茶,是中华文化的一道侧影。据考证,我国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其中的香茗便是茶的早期形态。至宋朝时期,茶圣陆羽著《茶经》,茶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饮品,而是一种文化符号,走进社会各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古代医家很早就观察到茶的养生医疗功效。  相似文献   

12.
仪铭 《健康天地》2011,(9):74-74
<正>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徐夤在《尚书惠蜡面茶》中也有关于茶百戏雏形的描述。到了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把茶百戏做到了极致。宋徽宗不仅撰《大观茶论》论述点茶、分茶,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许多文人如陶谷、陆游、李清照、杨万里、苏轼都  相似文献   

13.
自在观茶乐     
<正>步入清幽雅致的茶艺馆,目之所及,怡神舒怀。置身喧嚣的都市,觅一个清幽的处所,静静斟上一杯茶,也许是让你放松下来的好方式。有人说,咖啡淳厚,但难有茶的清冽;美酒醉人,但难有茶的馨香。茶是有品性的,于是,茶要人懂得去"品"方知其灵性。  相似文献   

14.
伊酩 《健康天地》2011,(2):22-22
<正>白族三道茶早已如雷贯耳,但真正品味白族三道茶,还是不久前的云南大理之行。大理白族"三道茶"指的是"苦茶"、"甜茶"、"回味茶",起源于唐初,之后不断发展,经过宋、元  相似文献   

15.
碧螺春茶 产于江苏太湖一带。“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醉百里”。为茶中之冠。 龙井茶 产于西湖之滨。“甘香如兰,幽而不冽……乃至味也。”可说是旷古绝今。 毛峰茶 源于黄山毛峰,产于安徽太平县黄山一带。“如雀舌披银毫,汤色呈杏黄,香味持久”。誉为茶中仙子。  相似文献   

16.
《现代养生》2015,(3):1
一说,箱笼一类的茶具。唐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籯诗》"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可知"茶籯"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另一说,是采茶的箩筐,并非收藏茶器之具。《茶经》记载:籯: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相似文献   

17.
景轩 《健康天地》2011,(12):40-41
<正>被宠爱的"茶汁"2004年,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先生将自己收藏的几十克普洱茶膏捐献给国家博物馆,并拿出一小块(约3克重)在广州拍卖。一个富商花了12000元拍得,并当众冲泡品尝。受邀的专家在品尝后给出了一个结论:此块茶膏为清朝宫廷流传下来的茶膏。自此,"普洱茶膏热"旋即出现。陆羽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他认为在饼茶  相似文献   

18.
北苑乌龙茶     
童彤 《健康天地》2011,(5):15-15
<正>蔡襄《茶录》中说,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造者味佳。《大观茶论》中说,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茶界泰斗张天福说,建瓯水仙是茶中极品。骆少君亦评价建瓯茶味道醇和,香气丰韵。建瓯茶与武夷茶相比,滋味各有千秋,建茶胜在汤水顺滑,香气馥郁,可惜建瓯茶缺乏包装推广与规模化生产,尤如藏  相似文献   

19.
<正>宋代的罗大经曾写过一首茶诗云:"松风桧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第一句就是说水沸时声如松桧林中的风雨。另一首古诗则更写出了煮茶水时的天籁之声:"砌虫唧唧万蝉催,忽有千车捆载来。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于是我试着静下心来听茶,慢慢地听到了茶音。磁炉上,烧上一壶开水,水底漾起极小的气泡时,取出一撮茶放  相似文献   

20.
<正>茶道审美文化的最显著特征,称虚静之美。先秦诸子百家对虚静之说,有过种种论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也……虚静之说,本是根底于道家的审美学说。虚者,即虚无之谓也。从大处说,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从小处说,如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美,其"虚"与"静"之间的辩证关系亦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