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临床研究的必要性、脉络学说的内涵与外延、脉络学说的临床价值意义、脉络学说指导络病临床研究的意义等方面探讨脉络学说理论与临床实践的价值,突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在防治重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心血管疾病是脉络学说的重要研究内容,该学说以"脉"为独立的实体脏器为出发点,认为脉具有自身的结构、功能与代谢特征及特异发病规律,该学说从脉的独立特异性出发,对多系统血管相关疾病提出了新的治疗思路。针对脉络病变自身发病规律研制的通心络胶囊,既能够单独治疗相关心血管疾病,又能够在与现代医药联合治疗中体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在心血管疾病的多个阶段(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发挥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呈现出系统干预心血管疾病的效应,为有效遏制心血管事件链的递进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络病证治体系,继承发展中医血脉理论,吴以岭院士系统构建中医脉络学说,提出其核心理论为营卫理论,即营在脉中,卫在脉外(《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营卫不通,血凝不流(《伤寒论·辨脉法》),血脉相传,壅塞不通(《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基于中医脉络作为血液运行的通道... 相似文献
4.
脉络学说研究“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证候特征、辨证治疗用药,与经络学说具有同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价值,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医学经脉理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脉络学说缺位,致使这一对血管病变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理论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回顾“脉”、“血脉”、“脉络”等名词起源与演变的历史过程,同时结合临床实践对脉络学说的诸多概念进行初步诠释,科学界定“脉络病变”的内涵与外延并简要论述脉络学说的研究范围,指出脉络学说在促进中医经脉理论发展完善以及络病学科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与积极作用,对于提高血管病变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凸显系统构建脉络学说在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及指导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脉络学说指导下津力达颗粒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降糖降压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津力达颗粒,1袋/次,3次/日,通心络胶囊4粒,3次/日,12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Hb 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脂代谢指标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肾功能血肌酐(SC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β2微球蛋白(Uβ2-MG);甲襞微循环。结果:(1)对照组、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1. 67%,80. 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2)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5)。(3)治疗后治疗组在糖代谢指标FBG,2 h PG,Hb A1c上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HOMA-IR改善优于对照组(P 0. 05);脂代谢指标TG,TC,LDL-C均明显降低(P 0. 05),HDL-C升高(P 0. 05);肾功能指标SCr,UAER,尿Uβ2-MG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 0. 05);甲襞微循环结果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微循环改善明显(P 0. 05)。结论:通心络联合津力达可改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尿微量白蛋白,其机制可能与降糖、调节脂质代谢、改善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6.
7.
8.
乐文卿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1):22-24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重要的发病机制,对人体健康有较大的影响以及危害。运用中医理论解释及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领域仍较少涉及。结合动脉粥样硬化现代病因、病理及临床特点与中医“癥积”理论、病因病机对比,并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属于中医学“癥积”范畴,创新性提出动脉粥样硬化微型癥积理论,故本文主要从脉络癥积的理论基础、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病机、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脉络癥积关系、运用脉络癥积理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进行认识动脉粥样硬化微型癥积新机理,为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目前西医主要以营养心肌细胞,减轻心脏负荷为主,效果不佳。中医药在该病诊治上取得了一定疗效。脉络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脉络—血管系统病"为主要研究领域,主要研究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证候特征及辨证用药的系统理论。从中医脉络学说探讨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机制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大意义。依据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因素及病理变化,提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是该病的基本病机,依据中医学"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理论,提出"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为该病治疗原则,阐述病毒性心肌炎的辨证分型与用药,为该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心络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中CD40及CD40L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对CD40及CD40L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雄性健康家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通心络组.后两组家兔分别通过高脂饮食制备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给药处理前及12周后分别测定以下指标:(1)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浓度;(2)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值及粥样斑块面积;(3)运用定量RT-PCR法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CD40及CD40L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和通心络组中,家兔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通心络组又低于模型组(P<0.05);通心络组中,家兔的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值及斑块面积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通心络组家兔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的CD40及CD40L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通心络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D40及CD40L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脉络学说是对《黄帝内经》"血脉"理论的传承和发展,是结合现代血管病变重大疾病提出的系统理论。本文以心血管疾病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脉络尤其是脉络末端的"孙络—微血管"病变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脉络学说指导下通络药物的干预效应,以期指导心血管疾病中医药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或溶栓治疗虽可开通闭塞冠脉,但由于心肌无再流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微血管结构功能破坏,导致AMI后心肌纤维化、心室重构,甚至心力衰竭.分析脉络学说指导AMI后心肌纤维化的中医病机及临床治疗,提出气虚血瘀,络塞积成病机特点和搜剔疏通用药原则,制定通心络组方,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该复方可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3.
14.
从中医脉络学说探讨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病理机制,提出宗气亏虚、肺络瘀阻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痰热互结是本病的重要病理环节;补肺益气、清热化痰、化瘀通络是该病基本治疗法则.对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防治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从中医脉络学说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提出气阳虚乏、络瘀水停、络息成积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气血水同治分消为其基本治疗原则,制定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治法与芪苈强心胶囊组方概述辨证分型与处方用药,对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防治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经脉包括经(气)络和血(脉)络,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将气络末端称为"气之细络",脉络末端称为"血之细络"。心之气络涵盖心脏起搏与传导系统等广泛调控机制,心之脉络涵盖冠状动脉循环系统,心之气络与脉络相互协调,营卫相偕而行,共同维持心脏正常功能。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营卫异常而发为心律失常,基于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损其心者,调其营卫"(《难经·十四难》)治疗原则指导心律失常辨证论治,同时充分结合现代致病因素和致病特点,分别选用调节卫气营血之方药,标本兼治,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
作者从十二经脉阴阳二气的变化及流注规律、针灸治病基本法则、针灸配穴及指导针灸治疗等方面深入浅出地说明了阴阳学说在针灸学中的运用及其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