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肠道菌群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 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简称脾胃湿热证,2l例)粪便中7种常见肠道细菌(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双岐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的分布变化进行观察,并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证患者(简称脾虚证,22倒)及健康人(25名)作对照。结果 与健康人比较,脾胃湿热证患者肠杆菌、肠球菌明显增多(P〈0.01),双岐杆菌、乳杆菌、消化球菌明显减少(P〈0.01);酵母菌、拟杆菌无明显改变。与脾虚证比较,脾胃湿热证患者肠杆菌、肠球菌、双岐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明显增多(P〈0.05或P〈0.01),而酵母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金番止泻胶囊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体外抗菌作用。方法:利用番泻叶灌胃加饥饱失常复制小鼠脾虚模型,经金番止泻胶囊治疗后,以菌落计数法检测其盲肠内容物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及肠杆菌的数量;采用纸片扩散法、试管2倍稀释法考察金番止泻胶囊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抑菌作用。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及肠杆菌数量均升高,金番止泻胶囊高(1.2 g·kg-1)、低剂量组(0.6 g·kg-1)指标均有一定的恢复并接近正常水平。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MIC(mg·m L-1)分别为12.8、8.51、6.4、7.6、8.27。结论:金番止泻胶囊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在体外有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莪黄汤保留灌肠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将83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治疗组4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莪黄汤保留灌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治疗后的肠道菌群(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及血清二胺氧化酶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7 d后两组患者的大肠杆菌数量均较术前明显上升(P0.05),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数量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大肠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者血清二胺氧化酶水平均有所上升(P0.05);治疗组血清二胺氧化酶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莪黄汤保留灌肠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可调节其体内肠道菌群失衡,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减少并发症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栀子对大鼠肠道菌群和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抗生素对照组和栀子高/中/低剂量组,抗生素对照组和栀子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盐酸林可霉素和不同剂量栀子水提物灌胃,正常对照组代以生理盐水,连续14d。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检测大鼠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菌群数量,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抗生素对照组和栀子中、高剂量组大鼠出现腹泻,体质量明显下降(P0.01);抗生素对照组大鼠肠道内4种菌群数量均发生明显改变(P0.05或P0.01);栀子中、高剂量组大鼠肠杆菌菌群数明显降低(P0.05或P0.01),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球菌菌群无明显变化;栀子中剂量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5);栀子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栀子对肠道菌群有一定影响,但不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栀子可下调血清TNF-α和IL-6水平,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在肝硬化患者肠道中的变化及其与患者肝功能分级、肌量减少的关联性。方法:选取 2019 年 3 月至 2022 年 3 月龙岩市新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任务中的肝硬化患者 300 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随机选 取体检健康人群 150 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检测患者粪便中菌群,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肠道菌群变 化;比较不同肝功能 Child–Pugh 分级、不同肌量患者肠道菌群数量。结果:与对照组体检健康人群相比,观察组肝 硬化患者的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明显增加,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与 Child–Pugh A 级肝硬化患者相比,Child–Pugh B 级和 C 级肝硬化患者肠道肠球菌和肠杆菌明显上升,双歧杆菌和 嗜酸乳杆菌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 Child–Pugh B 级肝硬化患者相比,Child–Pugh C 级肝 硬化患者肠道肠球菌和肠杆菌明显上升,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 肌量正常组相比,肌量减少组肝硬化患者肠道肠球菌和肠杆菌明显上升,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明显下降,差异均具 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不同肝功能 Child–Pugh 分级肝硬化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紊乱,且菌群变化与肝 功能 Child–Pugh 分级严重程度和肌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脾虚证肠道茵群变化。方法: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脾虚证患者(简称RRTIs脾虚证,25例)粪便中常见肠道细菌(肠杆菌、双岐杆菌)的分布变化进行观察,并与健康A(25名)作对照。结果:与健康人比较,RRTIs脾虚证患者肠杆菌明显增多(P〈0.00,双岐杆菌明显减少(p〈0.01)。结论:RRTIs脾虚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7.
徐萌  岳仁宋  杨茂艺  杨旭  吴挺超  李济娜 《中草药》2018,49(13):3056-3061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对糖尿病胃轻瘫(DGP)大鼠肠道菌群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高糖喂养联合ip STZ的方法制备DGP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1.80 g/kg)组,半夏泻心汤高、中、低剂量(10.20、5.10、2.55 g/kg)组,另设对照组。各组均连续ig给药4周,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胃残留率、肠推进率、血清D-木糖水平、肠道菌群、血清内毒素、免疫球蛋白A(IgA)及肠组织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GP模型大鼠体质量、肠推进率、菌群(拟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数量、IgA及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空腹血糖、胃残留率、血清D-木糖、肠杆菌、内毒素及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半夏泻心汤高、中剂量组大鼠体质量、肠推进率、菌群(拟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数量、IgA、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0.01),空腹血糖、胃残留率、血清D-木糖水平、肠杆菌数量、内毒素及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0.01),半夏泻心汤低剂量组对空腹血糖、肠推进率、拟杆菌数量、IgA水平影响较小。结论半夏泻心汤能够有效调节DGP模型大鼠各项指标,改善肠道菌群比例,减轻内毒素作用,抑制炎症因子,提高肠道屏障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肠杆菌及炎症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调神健脾针刺疗法配合艾灸对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将80例肝郁脾虚证IBS-D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片治疗,观察组给予调神健脾针刺疗法配合艾灸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肠道菌群数量、多样性及中医证候积分、血清因子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及Shannon指数高于治疗前,酵母菌、肠杆菌、肠球菌及Simpson指数低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肠道菌群数量和多样性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5-HT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结论:调神健脾针刺疗法配合艾灸治疗肝郁脾虚证IBS-D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数量和多样性,达到改善患者肠屏障功能,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常见中医证型调查及其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19年9月~2021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145例UC患者,调查UC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不同证型患者肠道菌群检测结果的差异,对比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溃疡分期、活动性、病变范围分布情况。结果:145例UC患者中,湿热内蕴证共53例,脾胃虚弱证39例,脾肾阳虚证共18例,肝郁脾虚证共15例,阴血亏虚证共12例,气滞血瘀证共8例,以上中医证型占比分别为36.55%、26.90%、12.41%、10.34%、8.28%、5.52%;湿热内蕴证UC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表达量低于其它证型,肠球菌、肠杆菌、梭杆菌表达量高于其它证型(P0.05);脾胃虚弱证UC患者乳酸杆菌表达量较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偏低,肠球菌表达量较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偏高,肠杆菌、梭杆菌表达量较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偏高(P0.05);除脾肾阳虚证UC患者乳酸杆菌表达量略高于气滞血瘀证之外,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UC患者的其它各类肠道菌群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患者多为湿热内蕴证,缓解期患者多为脾胃虚弱证,轻度活动UC中脾胃虚弱证最为常见,中度、重度活动UC中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直肠型溃疡中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等证型较为常见,结肠型溃疡中大多为湿热内蕴证,混合型溃疡中多为湿热内蕴证和脾胃虚弱证。结论:UC常见中医证型包括湿热内蕴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及气滞血瘀证,不同证型肠道菌群的表达存在一定差异,中医证型分类有助于临床进一步明确UC病情的具体进展。  相似文献   

10.
白术对小鼠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白术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设白术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和蒸馏水对照组,连续给予白术配方颗粒14 d,检测实验前后肠道菌群的数量变化。结果:白术低剂量组对小鼠肠道菌群无显著影响,高剂量组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增多,肠杆菌减少,肠球菌无变化。结论:白术具有促进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增殖、改善肠道内菌群状况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怡生汤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怡生汤低、中、高剂量组,口服给予14d,观察怡生汤对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拟杆菌等6种菌群数目的变化结果:在连续给予怡生汤14d后,与给药前相比较,怡生汤中、高剂量组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拟杆菌的数目明显增多(p〈0.05或p〈0.01),肠球菌、肠杆菌和气荚膜梭菌的的数目明显减少(p〈0.05)结论:怡生汤促进小鼠肠道中益生菌的生长增殖,同时抑制有害致病菌的生长,对肠道菌群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肠润方对功能性便秘(FC)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及临床疗效,从肠道微生态角度探讨运脾滋阴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FC患者40名以及体检科与FC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受试者20名,观察FC组患者疗效及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pH值、杆球菌比例,并与正常受试者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FC组总体疗效达85%,肠道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及类杆菌含量增加,大肠杆菌、肠球菌等致病菌含量下降,杆菌与球菌数量比升高,肠道粪便pH值降低。结论:肠润方有效改善患者便秘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提高肠道有益菌菌群数量、降低致病菌菌群数量,优化便秘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肠道内环境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复方对原发性肝癌(PH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肝复方治疗PHC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于92只ICR小鼠中取32只,随机分为正常1组与模型1组,每组16只,观察PHC小鼠造模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另60只随机分为正常2组、模型2组、益生菌组、肝复方组,每组15只。肝复方组给予肝复方灌胃,剂量为15.6mg/(kg·d),模型2组、正常2组分别给予等量无菌水灌胃,益生菌组给予益生菌VSL#3灌胃,剂量为6mg/(kg·d)。每天灌胃1次,灌胃剂量均为临床等效剂量,连续用药14d。观察肝复方对PHC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PHC小鼠造模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多于造模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2组比较,肝复方组、益生菌组所研究肠道菌群数量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复方组的肠道细菌及益生菌组的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与正常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复方组的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与益生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C模型小鼠存在肠道菌群失衡情况,肝复方能有效调节紊乱的PHC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法指导下的健脾疏肝方联合针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肝郁脾虚证临床症状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70例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35例,用健脾疏肝方联合针灸治疗4周。对照组35例,口服匹维溴铵(得舒特)治疗4周,并以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组。分别采用IBS症状尺度表(IBS bowel symptom severity scale,IBS-SSS),IBS生活质量问卷(IB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IBS-QOL)和中医证候疗效评分表(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ttern curative effect scoring system,TCM-PE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中医证候疗效。并通过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拟杆菌的数量及肠道菌群定植抗力(colonization resistance,CR)的变化。结果:①IBS-SSS量表显示,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4,8,12周均能减少量表积分(P 0. 05),对照组4,8周能减少量表积分(P 0. 05),第4周观察组积分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0. 05)。②IBS-QOL量表显示,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4,8,12周,对照组4周均能增加量表积分(P 0. 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③两组在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方面均有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 05)。④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中医治疗4周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上升,肠杆菌数量下降,CR升高(P 0. 05)。对照组治疗后对各类菌群及CR值均无明显改变。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双歧杆菌升高,肠杆菌下降,CR升高(P 0. 05)。各组治疗后对拟杆菌均无明显调节作用。结论:健脾疏肝法指导下的健脾疏肝方联合针灸对缓解肝郁脾虚证IBS-D患者临床症状有较好疗效,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 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 例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与 观察组各3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比较2 组 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血清胃肠激素及肠道菌群水平,并评估2 组临床疗效及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餐后饱胀不 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CQOLI-74 评分升高(P<0.05), 且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CQOLI-74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 血清胃动素(MTL)、胆囊收缩素(CCK) 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水平升 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MTL、CCK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CGRP 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 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肠杆菌、肠球菌水平降低(P<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高于对照 组(P<0.05)。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联合西 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胃肠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提高患 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将脾虚小鼠的肠道菌群及服用补肺健脾颗粒后的肠道菌群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及双歧杆菌组对比.结果表明在小鼠形成脾虚的过程中,加喂补肺健脾颗粒组与脾虚组小鼠比较,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类杆菌都明显增多,并且恢复到正常水平;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菌量显著减少,与脾虚组小鼠相应菌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且,补肺健脾颗粒能使肠道内厌氧菌与需氧菌数量比例维持在10001左右,有利于调整和维持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7.
补肺健脾颗粒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变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玉英  王玺坤 《中医药学刊》2001,19(4):377-377,401
将脾虚小鼠的肠道菌群及服用补肺健脾颗粒后的肠道菌群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及双歧杆菌组对比,结果表明:在小鼠形成脾虚的过程中,加喂补肺健脾颗粒组与脾虚组小鼠比较,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类杆菌都明显增多,并且恢复到正常水平;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菌量显著减少,与脾虚组小鼠相应菌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且,补肺健脾颗粒能使肠道内厌氧菌与需氧菌数量比例维持在1000:1左右,有利于调整和维持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珍珠粉联合维生素B2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疗效观察。方法:100例复发性阿弗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珍珠粉胶囊联合维生素B2治疗;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2治疗。疗程均为24周,两组在溃疡发作期均使用西吡氯胺含漱液。以溃疡发生数目和溃疡间歇期为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复发性阿弗他患者总间歇期均延长(P 0.05),溃疡总数目均减少(P 0.05)。两组进行比较,观察组对RAU间歇期的延长和溃疡数目的降低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观察组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珍珠粉联合维生素B2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效果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黄牡丹汤加味对结直肠癌(CRC) 湿热蕴结证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及Th1/Th2 型细胞 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96 例CRC 湿热蕴结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 例。2 组均 行腹腔镜CRC 手术,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大黄牡丹汤加味治疗。14 d 为1 个化疗周期,2 组均治疗2 个化疗周期。比较2 组肠道菌群指标、免疫功能指标、Th1/Th2 型细胞因子水 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 组粪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 观察组粪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2 组大肠杆菌数量均较治疗前升 高(P<0.05),观察组大肠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2 组CD3+、CD4+水平及CD4+/CD8+值均较治疗前 降低(P<0.05),观察组CD3+、CD4+水平及CD4+/CD8+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 组血清白细胞介 素(IL) -2、干扰素(INF) -γ 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血清IL-2、INF-γ 水平均高于对照 组(P<0.05)。2 组血清IL-10、IL-6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IL-10、IL-6 水平均低于 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42%,低于对照组27.08%(P<0.05)。结论:CRC 湿热蕴结证 术后应用大黄牡丹汤加味治疗,能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分布,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恢复,调节Th1/Th2 型细胞因子 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7,(11):2311-2313
目的:探讨益气补脾法对脾虚证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及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K科收治的95例脾虚证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8),选取40例本院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二甲双胍片250 mg/次,3次/d,观察组加用降糖丸,1袋3次/d冲服,治疗前后提取粪便菌群基因组DNA,通过构建粪便菌群的细菌通用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分析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治疗2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脂、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肠道菌群变化。结果:观察组的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血脂、血糖及胰岛素指标(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有明显改善,肠道菌群中拟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数量升高,肠球菌属、肠杆菌、酵母菌数量降低(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血脂、血糖、胰岛素指标(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肠道菌群数量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补脾法可有效改善脾虚证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血糖、血脂代谢紊乱,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