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艰难梭状杆菌已被证明是实验性动物和病人患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和结肠炎的病原。认为疾病是由毒素间接引起。目前明确艰难梭菌产生二种毒素:A和B。它们是用阴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出的抗原性不同的大分子量蛋白。作者实验室研究推论毒素B有强的细胞毒,在通常组织培养试验中显示出较大的活性反应。在检测实验动物肠道疾病时毒素A看来更具有活性,提示疾病的临床表现过程中毒素A起主要的作用。毒素抗体可以通过细胞毒性的中和试验检测,但组织培养需要专门的设备从而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131I标记抗卵巢癌细胞膜相关抗体体外对卵巢癌细胞株细胞的杀伤能力.方法采用补体介导细胞毒性试验检测131I标记抗卵巢癌细胞膜相关抗体不同剂量以及不同时间段对卵巢癌细胞细胞毒作用的表现.结果131I标记抗卵巢癌细胞膜相关抗体对靶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131I加抗体混合组、单纯131I、单纯抗体;最佳剂量为3.18×1011 Bq/g,最佳作用时间为24~36 h.结论131I标记抗卵巢癌细胞膜相关抗体对卵巢癌细胞有明显的体外杀伤作用且有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细胞表面HLAⅠ类抗原分子作为细菌受体的可能性,用10属16种21株细菌,8份7个特异性的抗血清,对108份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了细胞毒抑制试验,结果表明,10属中有8属细菌在处理淋巴细胞后,能封闭淋巴细胞抑制其相应抗体的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抗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抗CD3双特异性单链抗体四聚体的生物活性.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和51Cr释放试验评价双特异性单链抗体四聚体的抗原亲和活性和体外介导杀伤靶细胞的效果. 利用裸鼠前列腺癌模型分析其在体内介导细胞毒T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的能力.结果:抗PSA/抗CD3双特异性单链抗体四聚体可以特异性结合表达前列腺癌细胞和CD3阳性的淋巴瘤细胞,阳性结合率分别为70.4%和81%. 在体外,有细胞毒T淋巴细胞存在时该四聚体可引起前列腺癌细胞的裂解,在抗体浓度固定组和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固定组,靶细胞裂解率分别随着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和抗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最高裂解率分别可以达到(80.3±5.2)%和(78.6±5.5)%. 与对照组比较,接种前列腺癌细胞的裸鼠在体内注射激活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同时接受该四聚体的治疗后,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P<0.0001).结论:抗PSA/抗CD3双特异性单链抗体四聚体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具有体外杀伤肿瘤细胞和体内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6B11抗独特型微抗体在体外抗肿瘤免疫情况,探讨其作为卵巢癌疫苗的可能性.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6B11抗独特型微抗体刺激并培养.采用3HTdR参入法、51Cr细胞毒实验分别观察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和细胞毒作用,ELISA方法测定用6B11微抗体刺激后培养上清液中IFN-γ水平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微抗体刺激后淋巴细胞表型的改变.结果:6B11抗独特型微抗体可以刺激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最佳刺激剂量为20 mg/L;并对OC166-9表达阳性的卵巢癌细胞系有细胞毒作用;用6B11微抗体刺激后培养上清液中IFN-γ水平升高;淋巴细胞的表型表现为,疫苗刺激后CD3 的细胞明显增高, CD4 的细胞也增加, CD8 的细胞增加不明显.CD4 /CD8 的比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B11抗独特型微抗体在体外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为抗独特型微抗体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低剂量氯化汞在短时间内染毒致肾脏vero细胞DNA损伤的作用。方法常规培养vero细胞,通过MTT法制定出氯化汞染毒剂量,与氯化汞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硫酸锌、亚硒酸钠以及硫酸锌+亚硒酸钠溶液,共同培养2h后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的彗星尾长和彗星率。结果硫酸锌和亚硒酸钠,以及两者合用都具有拮抗氯化汞致vero细胞DNA损伤的作用,两者最佳组合是1.5mg/L硫酸锌+1.0μmol/L亚硒酸钠。结论低剂量氯化汞短期内染毒可致肾脏vero细胞DNA损伤,硫酸锌和亚硒酸钠在体外可以有效拮抗该作用,两者共同作用效果更明显。这对进一步探索氯化汞肾脏毒性机制和防护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串珠状镰刀菌毒素Fusarin C对巨噬细胞(Mφ)介导的细胞毒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usarin C强烈抑制巨噬细胞激活因子(MAF)体外活化的Mφ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ADCC)和溶瘤细胞作用(MTC),对短小棒状杆菌(Cp)体内活化的Mφ所介导的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CS)也有明显的抑制,但对Mφ的免疫吞噬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在双特异性抗体的介导下CD3AK细胞(CD3单克隆抗体激活的杀伤细胞)对人小细胞肺癌细胞株LTEP-sml细胞毒作用。方法:用51Cr-Na2CrO4释放试验检测单抗(2D6、UCHT1)和双特异性抗体(WST-HT)与CD3AK共同对人小细胞肺癌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结果:双特异性抗体外能明显增强CD3AK细胞对人小细胞肺癌的杀伤活性。结论:与单纯CD3AK相比加入双特异性抗体后的CD3A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9.
龙葵总提取物对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株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龙葵总提取物对U266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及其机制.方法:U266细胞株与龙葵总提取物共同培养,用CCK-8试剂检测细胞毒作用;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及凋亡.结果:龙葵总提取物对U266细胞有细胞毒作用,半数抑制(质量)浓度约为117 mg/L;龙葵总提取物影响U266细胞周期,G0/G1期细胞减少,S期、G2/M期细胞增加,凋亡细胞增加.用Annexin V/PI染色及TFAR19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均显示细胞凋亡与龙葵总提取物有剂量依赖关系.结论:龙葵总提取物对U266细胞有体外细胞毒作用,其作用机制部分是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氯喹对寨卡病毒在vero细胞上感染复制的抑制效果,寻找一种可预防和治疗寨卡病毒感染的药物。方法寨卡病毒分别感染用不同浓度(0、5、10和20μmol/L)的氯喹预处理的对数生长期vero细胞,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免疫荧光、免疫印迹分析等方法检测氯喹对寨卡病毒基因表达和复制的抑制作用。结果显微镜观察发现,与无寨卡病毒感染的细胞相比,分别加入5、10和20μmol/L的氯喹处理寨卡病毒感染的vero细胞72 h后发现,细胞脱落、死亡等现象逐渐消失,寨卡病毒的致细胞病变效应明显减弱。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感染复数(MOI)=1的寨卡病毒感染vero细胞48 h后,几乎所有细胞都被染成红色,显示E抗原阳性,随着氯喹浓度的增加,荧光强度逐渐减弱,当加入20μmol/L的氯喹后,荧光基本消失了,氯喹很好地抑制了寨卡病毒E蛋白的表达,且这种抑制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免疫印迹法检测显示,用MOI=1的寨卡病毒感染vero细胞48 h后,在细胞中能够检测到NS5蛋白的表达,而随着氯喹加入浓度的增加,寨卡病毒NS5蛋白的表达逐渐降低,特别是当氯喹的浓度达到20μmol/L后,抑制效果更明显。qRT-PCR结果显示,5μmol/L的氯喹即可抑制上清中病毒产量的90%(P0.01)。结论氯喹能够抑制寨卡病毒在vero细胞中的感染和复制,表明氯喹可作为一种治疗寨卡病毒感染的潜在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在细胞培养系统和小鼠体内反义寡核苷酸 (AODN)抑制柯萨奇病毒B3(CVB3)致病作用。方法 :观察细胞病变效应 (CPE) ,常规微量法滴定病毒的50 %组织细胞感染量 (TCID50)以及观察感染小鼠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1 AODN可推迟和减轻CVB3 感染细胞CPE ,且随AODN浓度增高 ,对CPE的抑制作用增强 ;培养上清中病毒滴度随AODN浓度升高而降低。2 随AODN剂量增加 ,感染小鼠心肌组织病毒滴度逐渐降低 ;心肌细胞病变程度逐渐减轻 ;心肌炎发病率也逐渐降低。结论 :AODN可能通过抑制CVB3 复制来保护Vero细胞和小鼠心肌组织抵抗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广西眼镜蛇毒细胞毒不对体外培养的人卵巢癌细胞和宫颈癌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SephadexG-50,GM-Sepharose,CL-6B柱层析从广西眼镜蛇毒中分离纯化细胞毒素,应用四素氮唑蓝(MTT)法测定其对人卵巢癌细胞和宫颈癌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作用及其最效关系,并与粗毒的抑瘤作用进行比较,结果:从广西眼镜蛇毒中分离到一种细胞毒素(CTX CM-5),其对体外培养的人卵巢癌细胞和宫颈癌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抑制率随剂是增加而呈迅速上升培养的人卵巢 细胞和宫颈癌细胞株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构建含HSV -TK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TK并观察AdTK/GCV系统对体外培养的PG49、H460、MCF -7和HeLa4种肿瘤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同源重组法构建AdTK ;用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结果 :已成功构建了AdTK ;AdTK/GCV系统对4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随AdTK、GCV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结论 :所构建的AdTK/GCV系统对4种肿瘤细胞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国产生物素(B)及亲和素(A)试剂,初步建立了检测免疫血清中抗伤寒杆菌H及O抗体水平的BA—ELISA系统。检出抗H及抗O抗体的敏感性(以GMT计),较常规ELISA高6~7倍;较传统的肥达氏试验高11~22倍。除与副伤寒甲、乙及伤寒Vi血清有轻度交叉反应外,与其他各种菌的抗血清均呈阴性.丁不同天对8份阳性血清经6次重复试验,所得变异系数均<11%,提示本试验系统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采用短程免疫方案制备肉毒抗血清,同时作了长、短程方案比较。结果长程方案的抗血清效价最高只到1:16,而短程者大多在1:32至1:64以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血管壁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兔随机分成5组:A:正常对照,B:正常+低剂量吡格列酮(Pioglitazone,PIO),C:病理对照,D:病理+低剂量PIO,E:病理+高剂量PIO.采用免疫组化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观察吡格列酮血管壁ICAM-1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AS斑块内有ICAM-1蛋白和mRNA高表达,PIO可抑制ICAM-1蛋白和mRNA表达(P<0.05),高剂量较低剂量抑制程度更大(P<0.05).结论:PIO可抑制AS斑块ICAM-1的mRNA和蛋白表达,进而发挥抗AS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蓝舌病毒HbC株体外增殖和基因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Vero细胞研究了蓝舌病毒HbC株在单层细胞上的增殖特点。证实了:按1PFU的感染复数接种该病毒于Vero细胞,16h后即可出现CPE;22hCPE达95%以上,并在电镜下可见到胞浆中聚集着大量的不同发育阶段的病毒颗粒和典型的晶格状排列的成熟病毒粒子;24h后细胞出现破碎和大片脱落。结合我室特点,用改良热酚法提取病毒全基因组作凝胶电泳分析,揭示了HbC株基因组图谱基本复合已报道的国际标准蓝舌病毒株基因组图谱特征。但是,HbC株有两个编码非主要结构多肽的基因M4和S10似与标准株有较明显的差异,故推测HbC株可能是一个新的基因型蓝舌病毒。  相似文献   

18.
用Hela细胞培养法调查224例用抗生素治疗及86例未用抗生素者粪中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毒素B检出率、毒素效价及捡出率与抗生素种类的关系。结果表明多种抗生素组的检出率高于单一抗生素组,但毒素B的存在、效价与腹泻的关系,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仅能配合临床资料作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GRA8真核表达质粒的体外表达。方法:大量提取纯化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VAX1-GRA8,瞬时转染培养的vero E-6细胞,RT-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GRA8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从转染pVAX1-GRA8后的vero E-6细胞的RNA中扩增出GRA8的特异条带,转染细胞存在弓形虫感染血清识别的特异蛋白质条带。结论:真核表达质粒pVAX1-GRA8在vero E6细胞中获得表达。  相似文献   

20.
Using rabbit polyclonal and mouse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Aspergillus fumigatus, we analyzed their cross-reaction with Alternaria alteria and Penicillium sp. by enzyme immuno assay (EIA) and radioimmunoprecipitation (RIP). It was found that neither of these two categories of antibodies reacted with Alternaria alteria while both reacted with Penicillium sp.. When components from Penicillium sp. precipitated by rabbit antisera were analyzed on 10% SDS-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 a wide range of bands with molecular weights larger than 90 K and a single 70 K band were observed. No band was found after the rabbit antisera was adsorbed with Aspergillus fumigatus. Moreover, two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Aspergillus fumigatus cross-reacted with high molecular weight (greater than 200K) components of Penicillium sp..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ntigen of Alternaria alteria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Aspergillus fumigatus, and that Penicillium sp. and Aspergillus fumigatus share some antigenic components. In another experiment, human allergic sera containing IgE antibodies to Aspergillus fumigatus were tested against Penicillium sp. by RIP. No cross-reaction was observed. This suggests that in spite of sharing common antigenic components between these two fungi, the allergenic components of Aspergillus fumigatus i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Penicillium 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