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贫困心理现象不是贫困大学生特有的,非贫困生中也存在贫困心理现象。非贫困生的贫困心理是其对贫困的错误认识造成的,在错误的思想影响下,他们出现一些错误的行为。假贫困生的产生与其高于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需求、奢侈生活、攀比心理以及贫困生审查工作漏洞等有关。解决办法是加强贫困生的界定研究,完善审查制度,建立特殊校园经济区以及加强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贫困大学生的比例接近30%,令新时期贫困大学生雪上加霜的,他们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贫困,让他们难以忍受的是"心理贫困",在探求"心理贫困"原因的过程中,力求突破常规的解释,指出当代世俗文化的拜金主义严重污染了校园环境,贫寒学生在本该圣洁的校园内也很难找到安身的净土,在解困的途径上,突出强调贫困生要自强自立,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未知领域的探求中,学校尽可能地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并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贫困生由受助向自强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为提高大学生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高校1 645名大学生进行入学健康体检和心理健康测量,其中大一贫困生234名,大一非贫困生684名,大三贫困生232名,大三非贫困生495名。心理健康测量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①在大一年级健康体检中,贫困生心电图异常一项检出率高于非贫困生(P<0.05)。②大三贫困生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4项得分高于大一贫困生(P<0.05)。结论:学校有关部门应加强针对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干预措施,以维护贫困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扶贫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因客观条件差而衍生出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医学院校,贫困生比例较其他高校更高,医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着其职业道德的养成。本文在具体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特点及产生原因的同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医学院校在校贫困大学生心理扶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宁夏回族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从宁夏大学生中抽取回族贫困生220人,用90项症状自评量、个人评价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测量。结果:汉族贫困生和回族贫困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其它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族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偏执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职回族贫困生与本科回族贫困生在强迫、人际关系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pwise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积极应对、PEI总分、消极应对是宁夏回族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结论:宁夏回族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多种因素相关,应针对其影响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6.
贫困大学生生活质量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贫困大学生生活质量。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中文版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沈阳医学院1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在校贫困生在生理领域的得分低于一般人群及非贫困大学生(P〈0.05),在环境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一般人群却低于非贫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获得过奖学金的贫困大学生在心理领域的得分高于未获得奖学金的贫困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担任学生干部的贫困大学生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的得分高于非学生干部的贫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是独生子女的贫困大学生在生理领域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的贫困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贫困大学生的总体生活质量较差,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探讨能指导临床实践的对策和措施。方法运用应付方式问卷、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及自尊量表对某医科大学2003级至2006级包括护理、救援、老年、临床、麻醉、心理专业的本科生1386人进行调查。其中,贫困生272人,非贫困生1114人。结果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应付方式、人格特征、自尊状况上无显著差异。结论贫困不是影响大学生的应付方式和人格特征及其自尊状况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中贫困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高校贫困生在当前人们经济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复杂环境中,很容易出现另一重贫困——心理贫困,这种隐形的贫困,若不能及时妥善地帮助解决,会直接影响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发展,甚至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及时有效地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全方位、多层次的扶助体系,同时充分挖掘贫困大学生自身的潜力,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的77名贫困大学生和340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贫困生在抑郁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非贫困生(P<0.05)差异显著;2)贫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3.38%,显著高于非贫困生(χ2=41.38,P<0.01)。结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应根据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  相似文献   

10.
贫困大学生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来界定,各地区、各学校、各专业之间也很难做到统一,所以把握和界定贫困生的标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家庭经济困难、生活费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标准,难以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同学均为贫困生。国内学者大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做出界定和定义,韩永清认为,贫困大学生是指经济上无法缴纳学费和维持学校所在地的一般生活水平的高校学生[1];黄春杰认为,贫困大学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2];我国高校往往根据各自学校具体情况对大学贫困生给予认定。其实高校贫困生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的,这个特殊群体主要是符合以下三个条件:①贫困大学生无法缴纳学费,这是贫困生界定的主要参考依据;②贫困大学生无法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③贫困大学生生活费用低,难以达到当地最低的生活标准线。这一标准也是贫困学生生活费用的主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尤其是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分析了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成因,试图探索有效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2.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建议,为学校的教育工作提供借鉴。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300例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量,并筛选出受困生137例,将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贫困生在人际敏感、抑郁、精神病性等项目与非贫困生相比存在差异,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低于非贫困生。结论:高校应对贫困生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其健康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3.
在时贫困大学生帮扶过程中,物质扶贫多,“输血”扶贫多,“恩赐”扶贫多,短期扶贫行为多。在以后的帮扶过程中,更应注意精神扶贫,“造血”扶贫,人性化扶贫,建立长效的扶贫帮困机制。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改革和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作为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承受着经济压力的同时更容易出现"心理贫困"现象,越来越成为社会和高校普遍关注的焦点。以徐州医学院为例,作者探析了我国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原因,并指出引导高校贫困生走出"心理贫困"的对策是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经济压力对大学生自尊、应对方式及人格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本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探讨可用于指导临床实践的对策和措施.方法 运用应付方式问卷、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及自尊量表对重庆医科大学2003~2006级包括护理、救援、老年、临床、麻醉、心理专业的本科生1 386人进行调查,其中,贫困生272人,非贫困生1 114人.结果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应付方式、人格特征、自尊状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贫困不是影响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和人格特征及其自尊状况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程坤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5):548-549,552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焦虑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4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其中有170名贫困大学生,230名非贫困生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两组特质焦虑水平不显著,而状态焦虑水平贫困生显著高于非贫困生(t=2.386,P<0.05)。贫困大学生焦虑和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问题解决和退避两种应对方式对焦虑有较高的预测力。结论:贫困大学生的焦虑和应对方式有密切相关,所以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积极的成熟的应对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焦虑心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老年人健康、经济、精神贫困的影响因素,为消除老年人多维相对贫困和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提供理论与实证参考依据。方法:选取CGSS 2017年数据库3763个样本,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老年人多维相对贫困影响因素。结果:家庭收入显著正向影响老年人多维相对贫困(P<0.01),子女数量均呈显著负向影响(P<0.01);家庭同住人口数越多,老年人相对经济贫困发生率越大(P<0.01);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更易陷入相对经济贫困和相对健康贫困(P<0.05);年龄、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老年人多维相对贫困;老年女性陷入相对健康贫困、精神贫困的概率是老年男性的1.212和1.179倍。结论:家庭年收入、子女数量、同住人口数、家庭社会地位、基本社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对老年人相对贫困具有显著影响,因而需要通过老年人自身、家庭子代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来消除老年人多维相对贫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为制订和改善其健康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沈阳医学院1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贫困大学生与一般人群比较,两者在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身体活动功能、正向情绪、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为贫困生得分高于一般人群,其余得分均低于一般人群;(2)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比较,两者在正向情绪,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均为贫困生得分低于非贫困大学生;(3)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情况在性别、家庭所在地、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是独生子女等方面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贫困大学生自测健康状况较差,应采取一定措施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9.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其心理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我国贫困大学生个性心理现状 2005年,我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在有效调查的1273名学生中,贫困生有263人。对生活状况不满意的贫困生有176人,占贫困生总数的66.92%;有127名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占贫困生总数的48.29%;有119名贫困生存在着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占贫困生总数的45.25%。据有关报道,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达到了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调查显示,贫困生抑郁状态高于非贫困生。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山区,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并进行对策探讨.方法:使用SCL-90对普通学生和学校认定的贫困生进行普查,随机抽取普通学生665名,贫困生508名,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贫困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偏执、精神病性8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结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差于非贫困生,需要多方努力来改变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