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相同浓度利多卡因加罗比卡因与利多卡因加布比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8例ASAⅠ~Ⅱ级甲状腺肿物切除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加罗比卡因组(Ⅰ组)和利多卡因加布比卡因组(Ⅱ组),每组49例。两组分别用0.75%利多卡因加0.25%罗比卡因10ml和0.75%利多卡因加0.25%布比卡因10ml阻滞颈深丛神经,随后分别以相同浓度局麻药液10ml阻滞颈浅丛神经,观察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效果相同,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Ⅱ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对抬头肌的影响显著弱于Ⅱ组(P〈0.01)。结论:两种方法用于颈丛神经阻滞均产生较好的麻醉效果,利多卡因加罗比卡因对运动神经阻滞较弱,更适用于颈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乌拉地尔和利多卡因配伍对颈丛阻滞心血管应激反应是否有预防作用。方法选择30例甲状腺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10例。所有患者均以第4颈椎-针法阻滞,阻滞液为Ⅰ组0.25%罗哌卡因30ml,Ⅱ组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30ml,Ⅲ组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乌拉地尔0.4~0.5mg/kg混合液30ml。三组患者均常规鼻导管吸氧,切皮前静脉注射哌替啶50mg和氟哌利多2.5mg。持续监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SpO,)、血压,并在各时点抽血查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的含量。结果Ⅲ组患者阻滞前各观察指标无变化(P〉0.05);Ⅰ组患者阻滞后5、10min平均动脉压较阻滞前和Ⅲ组间有明显变化(P〈0.01);Ⅱ组患者阻滞前后MAP有变化(P〈0.05)。血浆NE和E,Ⅰ组阻滞后较阻滞前和Ⅲ组间有变化(P〈0.05),Ⅱ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乌拉地尔配伍利多卡因能有效预防颈丛阻滞心血管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3.
透明质酸酶用于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透明质酸酶用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40例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均采用痛点筋膜下阻滞。药物配制:A组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B组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透明质酸酶1500单位,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每周注射1次,连续治疗3周,治疗结束后1周评定疗效。结果 B组全部有效,总有效率100%,明显好于A组(16例,总有效率80%)(P〈0.05)。结论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采用阻滞疗法时,复合透明质酸酶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吗啡和芬太尼用于术后镇痛效应与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吗啡、芬太尼用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的镇痛效应及不良反应。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11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Ⅰ组(n=55例)选用吗啡10mg(1ml)加2%利多卡因和0.75%布比卡因各20ml加生理盐水59ml;Ⅱ组(n=55例)选用芬太尼0.5mg(10ml)(代替Ⅰ组配方中的吗啡)加生理盐水50ml。以LCP模式(负荷剂量5ml加持续剂量2ml/h加PCA每次0.5ml)进行镇痛。结果 Ⅰ组与Ⅱ组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出现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Ⅱ组高(P〈0.01)。结论 吗啡较芬太尼的不良反应更多,应谨慎选用。  相似文献   

5.
肌间沟两点臂丛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3种肌间沟臂丛阻滞法在上臂、前臂、手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93例上臂、前臂、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31例。A组于C。横突水平与皮肤垂直进针,出现异感或触及横突时注入1.0%利多卡因+0.3%罗哌卡因混合液25ml(内含1:20万肾上腺素);B组于C,横突水平与皮肤垂直进针,触及横突时注入上述麻药25ml;C组分别同A、B组方法注入上述麻药12.5ml。据患者主诉和骨科医师评定阻滞效果,分Ⅰ~Ⅲ级。结果B组中Ⅰ级的百分比高于A组(P〈0.05),而Ⅲ级的百分比低于A组(P〈0.05);C组中Ⅰ级的百分比高于A、B组(P〈0.01),而Ⅲ级的百分比低于A、B组(P〈0.01)。3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上臂、前臂、手部手术,肌问沟两点臂丛阻滞的效果明显优于各自的单点阻滞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三氧压痛点注射治疗急性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肌筋膜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氧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每例患者每次选取2~3个压痛点,三氧组每个压痛点先注入0.67%利多卡因1ml,再注入30%医用三氧1~3ml。对照组将0.67%利多卡因与地塞米松1mg配成混合液2~3ml,每个痛点注入1ml。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结束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氧组治疗结束时患者满意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三氧压痛点注射治疗急性肌筋膜炎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和/或芬太尼对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和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行前臂手术病人100例。随机分为4组,Ⅰ组:1%利多卡因+0.3%罗哌卡因;Ⅱ组:地塞米松250μg/mL+1%*1多卡因+0.3%罗哌卡因;Ⅲ组:芬太尼2μg/mL+1%利多卡因+0.3%罗哌卡因;Ⅳ组:地塞米松250μg/mL+芬太尼2μg/mL+1%+1多卡因+0.3%罗哌卡因。各组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5mL。观察各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术后24h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记录麻醉期间MAP、HR及SpO2的变化。结果Ⅱ组、Ⅲ组及Ⅳ组的麻醉效果和术后镇痛效果明显好于Ⅰ组(P〈0.05),尤以Ⅳ组为甚(P〈0.01),Ⅱ组和Ⅲ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Ⅰ组、Ⅱ组与麻醉前相比,MAP在麻醉后10min显著升高(P〈0.01),而HR则在麻醉后5min显著增快(P〈0.01)。Ⅲ组、Ⅳ组在麻醉前后MAP、HR无显著性变化(P〉0.05),四组的SpO2在麻醉前后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地塞米松和芬太尼合用于臂丛阻滞对呼吸循环影响小,明显改善麻醉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减轻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在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阻滞中的用量及优缺点。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的剖宫产患者200例,随机均分为Ⅰ、Ⅱ两组,选择第2~3腰椎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行蛛网膜下腔穿刺,见脑脊液流出后,Ⅰ组蛛网膜下腔注射0.75%盐酸罗哌卡因1.5ml,Ⅱ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75%罗哌卡因2.0ml作为腰麻剂量。退出腰麻针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4cm,两组均注入2%利多卡因3ml,用于硬膜外及术后镇痛试验量。结果200例待产妇的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均获成功,Ⅰ组最高感觉阻滞麻醉平面达第8胸椎,Ⅱ组达第6胸椎。Ⅰ组感觉阻滞麻醉范围平均为(7±2)个节段,Ⅱ组为(9±3)个节段;Ⅰ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为(136±8)min,Ⅱ组为(160±9)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笔者认为剖宫产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中,在2%利多卡因3ml试验量的基础上,使用0.75%盐酸罗哌卡因1.3ml能明显减少产妇术中不良反应,并能达到较好的镇痛质量和肌松效果,而不必使用常规剂量的0.75%罗哌卡因2.0ml。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碳酸利多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桡尺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Ⅰ、Ⅱ组,每组30例,Ⅰ组用15ml碳酸利多卡因+15Ⅱd生理盐水,Ⅱ组用15ml碳酸利多卡因+15ml生理盐水+肾上腺素50峭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对桡尺神经麻醉效果的优良率以及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完全起效时间、运动阻滞完全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肢感觉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酸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用于前臂手术是安全和满意的。  相似文献   

10.
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及麻醉效果。方法:90例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噩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局麻药用0.25%布比卡因。结果:Ⅰ组对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阻滞有效例数较Ⅱ和Ⅲ组明显高(P〈0.05或P〈0.01)。Ⅰ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与Ⅰ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Ⅲ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镇痛维持时间较长,与Ⅱ组比较P〈0.01。Ⅰ组阻滞成功率与Ⅱ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阻滞优的有效例数较多,与Ⅰ组比较P〈0.05。Ⅰ组误刺血管发生率较Ⅱ和Ⅲ组明显低(P〈0.05)。结论: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阻滞完善,成功率极高,且并发症极少,是一项安全、可靠及可行的新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在臂丛阻滞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在臂丛阻滞中的作用。方法:60例上肢手术者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二组,Ⅰ组为0.375%的罗哌卡因组,Ⅱ组为0.375%布比卡因组,行肌间法臂丛阻滞,观察阻滞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神经阻滞节段数,术中镇痛质量,不良反应及注药前、注药后5、10、30、60min时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结果:Ⅰ组起效时间短于Ⅱ组(P〈0.05),麻醉持续时间长于Ⅱ组,但差异无显著性,阻滞神经带节段数,术中牵拉痛发生率、HR及MAP差异无显著性;Ⅱ组寒战发生率高于Ⅰ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有与布比卡因相似的药效学特性,可安全用于临床臂丛阻滞。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腔内注入博来霉素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效果及毒副反应。方法:经病理学确诊为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52例,随机分为博来霉素(BLM)组27例和顺铂(PDD)组25例。BLM组胸腔内注入0.9%生理盐水20ml+BLM30mg+地塞米松10mg+2%利多卡因5ml;PDD组胸腔内注入0.9%生理盐水20ml+PDD30mg+地塞米松10mg+2%利多卡因5ml。7天后重复注射,最多重复4次。对比两组疗效、生活质量和毒副反应。结果:BLM组总有效率85.2%,病变进展率0%,PDD组为60%、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LM组Karnofsky≥70分者显著高于PDD组(P〈0.05),BLM组Karnofsky〈50分者显著低于PDD组(P〈0.05)。白细胞降低和消化道反应BLM组显著低于PDD组(P〈0.05),血小板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腔内注入BLM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效果显著,毒副反应小,是晚期恶性肿瘤姑息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腰椎小关节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腰背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腰椎小关节性腰背病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为小关节腔组(Ⅰ组)与硬膜外腔组(Ⅱ组),每组各40例。Ⅰ组腰椎关节腔注入曲安奈德40mg、0.5%布比卡因5ml。Ⅱ组硬膜外腔注入曲安奈德40mg、2%利多卡因2ml、0.9%生理盐水7ml。观察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结果Ⅰ组镇痛优良率95%,Ⅱ组镇痛优良率8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疼痛缓解持续时间12个月以上52.5%,与Ⅱ组(1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椎小关节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腰背痛镇痛效果好,疼痛缓解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种安全、有效、费用低、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的终止早孕的镇痛方法,也是医患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方法自愿参加该项工作,无相关禁忌证且孕周〈8周的要求行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101例,随机分为三组。Ⅰ组:施行手术前30/min肌肉注射盐酸山莨菪碱5mg,施行手术时1.73%碳酸利多卡因宫颈注射;Ⅱ组:宫颈注射1.73%碳酸利多卡因;Ⅲ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结果Ⅰ组:镇痛效果Ⅰ组效果最佳,与Ⅱ、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Ⅱ组效果次之,与Ⅲ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宫颈松弛情况Ⅰ组效果最佳,Ⅱ组次之,Ⅰ组与Ⅱ、Ⅲ组比较P值均〈0.001。Ⅱ、Ⅲ组比较,P〈0.001,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RAAS发生率Ⅰ组发生率最低,Ⅱ组其次。Ⅰ、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Ⅱ、Ⅲ组比较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它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的特点,在基层医院是一种较好的能够广泛应用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5.
包胜华  曾鹏永  佘守章 《广东医学》2006,27(11):1623-1624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或左旋布比卡因加氯普鲁卡因的混合液,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上肢手术患者20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Ⅰ组(0.25%罗哌卡因+1.5%氯普鲁卡因)与Ⅱ组(0.25%左旋布比卡因+1.5%氯普鲁卡因)各100例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注药共30ml)。监测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阻滞效果,抬手肌力,手和肩部运动恢复时间.记录循环呼吸功能的变化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Ⅰ组优良率为92%,Ⅱ组优良率为9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Ⅰ组对抬手肌力的影响要明显低于Ⅱ组(P〈0.05),两组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全部患者未见局麻药毒性反应和并发症。结论 0.25%罗哌卡因或0.25%左旋布比卡因加1.5%氯普鲁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起效快、阻滞时间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术中镇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种安全、有效、费用低、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的终止早孕的镇痛方法,也是医患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方法自愿参加该项工作,无相关禁忌症且孕周〈8周的要求行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202例,随机分为三组。Ⅰ组:施行手术前30min肌肉注射盐酸山莨菪碱5mg,施行手术时1.73%碳酸利多卡因宫颈注射;Ⅱ组:宫颈注射1.73%碳酸利多卡因;Ⅲ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结果镇痛效果I组效果最佳,与Ⅱ、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Ⅱ组效果次之,与Ⅲ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9.001)。宫颈松驰情况Ⅰ组效果最佳,Ⅱ组次之,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P值均〈0.001,Ⅱ、Ⅲ组比较(P〈0.001),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RAAS发生率I组发生率最低,Ⅱ组次之。Ⅰ、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Ⅱ、Ⅲ组比较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它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的特点,在基层医院是一种较好的能够广泛应用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杜海靖  刘明基 《海南医学》2005,16(10):99-100
目的 观察吗啡、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行蛛网膜下腔阻滞在剖腹产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副作用的发生率。方法 120例ASAⅠ~Ⅱ剖腹产手术病人,随机分3组,A组0.75%布比卡因1.6ml,B组吗啡0.3mg+0.75%布比卡因1.6ml,C组芬太尼25ug+0.75%布比卡因1.6ml均行蛛网膜下腔阻滞。结果 B、C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5),C组副作用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 吗啡、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术后均有明显镇痛效果,芬太尼组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比吗啡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预先经不同给药途径给予不同剂量地佐辛用于全麻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全麻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n=20):Ⅰ组生理盐水2ml静脉注射(对照组)、Ⅱ组地佐辛0.1mg·kg^-1静脉注射、Ⅲ组地佐辛0.2mg·kg。静脉注射、Ⅳ组地佐辛0.2mg·kg。肌内注射,均于切皮前10min给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舒适评分法(BCS)评价术后2、6、12及24h时的镇痛效果,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Ⅲ组、Ⅳ组术后2、6、12h时VAS评分低于组及Ⅱ组(P〈0.05);BCS评分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术后不良反应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全麻甲状腺手术患者于切皮前10min肌内注射地佐辛0.2mg·kg^-1可达到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地塞米松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手术患者100例,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其中试验组应用0.67%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地塞米松10mg+地佐辛0.1mg/kg,对照组应用0.67%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药液均是30mL。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比较术后8、12、24、48h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头晕、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麻醉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8、12、24、48h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地塞米松能够增强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周世勇  王东久  张红  周伟  郭纪生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7):114-114,121
目的观察预注地塞米松和麻黄碱预防芬太尼引起咳嗽的效果。方法本组160例全麻患者ASAⅠ-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Ⅰ-Ⅳ组。Ⅰ组:静注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稀释成5mL);Ⅱ组:静注麻黄碱6mg(生理盐水稀释成5mL);Ⅲ组:静注麻黄碱6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稀释成5mL);Ⅳ组:静注生理盐水5mL。四组均在5min后静注芬太尼3μg/kg(2s内注完);分别记录预注前、预注后1min、注射芬太尼后1min、2min出现的咳嗽反应和心率、血压变化。结果Ⅳ组的咳嗽发生率明显高于Ⅰ、Ⅱ、Ⅲ组(P〈0.05或P〈0.01);Ⅲ组和Ⅰ、Ⅱ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或P〈0.05);Ⅰ、Ⅳ组在T3时SBP明显降低、心率明显减慢(P〈0.01);Ⅱ、Ⅲ组在T1时,HR明显加快,SBP明显升高(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麻黄碱预注可有效预防芬太尼引起的咳嗽反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