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十八反”作为中药配伍禁忌,其内容在历代本草著作中多有记载,并以金元时期张从正《儒门事亲》所载“十八反”歌诀流传最广。《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历版中均采纳了十八反的内容,规定“注明畏、恶、反的药物在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或两药不宜同用”,以避免可能导致的毒性反应或拮抗药效。  相似文献   

2.
中国运用活血化瘀这一治则已有悠久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瘀血病因病机的记载。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更详述了瘀血的病症和治疗方药,奠定了血瘀的辨证论治基础,又经清代王清任、唐容川的不断补充。近年来,我们根据“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对临床中疑难病、慢性病、难治病症及临床表现为寒热错杂、慢性病、难治病症的研究发现,大多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并见、邪正混乱,而其病机则均涉及气血,故以血瘀在上述病症中多见。现行气活血传瘀法在临床上行之有效是客观事实,但我们也必须运用辨证来分析问题才能全面。  相似文献   

3.
中医之“心痹”病系五脏痹之一。其病记载始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诸病源候论·胸痹候》记载,胸痹之症“因虚而发”释其义即心阳痹塞,虚衰是导致血脉瘀滞不通的直接原因;而血脉不通又是心阳痹塞、虚衰的结果。其临床表现以《痹论》云:“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嗣后《难经》、[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彭桂兰 《新医学》2000,31(4):205
我是一位《新医学》杂志的热心读者,连续多年订阅贵刊,其刊出的文章对基层医务工作者收益很大。笔者有幸阅读贵刊1999年第3期“中医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22例报告”一文[1],将该文的中医药处方治疗13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疗效显著,且屡用屡效。 本人应用该方有以下体会:由于心主血脉,经血量多、血虚则心神难安,应引血归脉,故选用圣愈汤化裁以益气升举、摄血调经。女科崩漏止血多选用乌贼骨、芥穗、棕榈炭、艾叶炭类断下止血之品,而本方则无一味,妙选止肺、胃出血之白芨 15 g,颇具匠心;且阿胶 10 g烊化既可与…  相似文献   

5.
雷公藤系卫茅科雷公藤属植物,根、茎、花均有毒性,药用部位为去皮的根木质部,《本草纲目》记载,其性苦辛温,有大毒,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杀虫止血等功效。其成分复杂,目前已从雷公藤中分离得70多种成分。雷公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皮肤病等的治疗,均获得良好的疗效。现就近十年来雷公藤在皮肤科的应用作如下回顾,为深入研究雷公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医鼻腔给药(鼻药疗法)是运用中医药的理论,从鼻部给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一种疗法。历代医籍每见记载,近来文献亦屡见报道.本文试就鼻药疗法作一探讨.历史沿革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用草刺激鼻腔取嚏“哕”的记载,实开鼻药疗法的先河。汉·张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曾用“纳药鼻中”治“头中寒湿”,并首先用于临床危重症的抢救,对“卒死”者,用“薤捣汁,灌鼻中”以开窍回苏.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提出用“瓜蒂赤豆散”吹皇中以治“黄疸”。唐·王焘的《外台秘要》中则有  相似文献   

7.
一、夜间汗出,并非皆属阴虚赵某,男,21岁,农民。1983年3月10日初诊。自诉夜间入睡后上半身汗出浸衣。平素时觉心烦,能食易饥,大便干结难解,苔黄腻质胖红,脉弦滑数。治宜清热止汗,药用桑叶皮各9克,杏仁9克,连翘9克,生石膏15克,知母6克,陈皮5克,浮小麦30克,芦根30克。3月12日复诊,言2剂药后,大便畅而夜汗止。按:《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丹溪心法》言“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不睡则不能汗出”。本例患者,夜间上半身汗出浸衣,可谓之“盗汗”,然按其苔脉见症,其并非属阴虚,而为肺胃热蒸津液外泄之候,故清泄肺胃之热而取效。可见张景岳  相似文献   

8.
《杏轩医案》(以下简称《医案》)是程杏轩一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一个“活”字。其诊治饶君扬翕脾虚泻血,肺燥咳嗽案中说:“夫药随病转,移步换形,医如珠之走盘,贵乎活泼。”医者临证,面对错纵纷纭的复杂症状,以不变应万变,稍呆则滞,贵在变通活泼,切忌胶柱鼓瑟瑟,刻板教条,近读《杏轩医案》,感悟更深。……  相似文献   

9.
上火是人们对人体出现异常热象的俗称,中医古代文献对上火没有系统的论述,但是中医对火的认识却十分丰富,早在《黄帝内经》就记载了多种“火”的概念,如“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另外《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19条中,关于火的论述就有五条。  相似文献   

10.
中医所说的普通肝病是指肝(包括胆)的生理功能及肝胆经络病理变化所表现出的缠绵不休、久治难愈者一切病证的总称。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记载的治疗黄疽的方剂如茵陈蒿汤、茵陈五警散;《桂匾要略·女疾》文中“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值。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清”等  相似文献   

11.
《名医别录》谓:“石膏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疫疹一得》云:“石膏性寒,大清胃热;性淡气薄,能解肌热;体沉性降,能泄实热。”石膏性属大寒还是微寒,医家莫衷一是。历版《方剂学》认为是大寒,《神农本草经》载石膏“味辛微寒”,《本草纲目》亦载“气味辛微寒”。从张仲景配有石膏的17个方剂来看,石膏不仅用于里热实证,通过一定的配伍,还可用于表里同病、虚实并见、寒热错杂等证。本文根据临床不同配伍,将其作用分述如下。透表解肌石膏辛甘寒,《药证证药录》卷5谓其“寒重,能…  相似文献   

12.
地龙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地龙又名蚯蚓,为常用中药,其作用历史已有数千年。我国的蚯蚓最早记载大约是《诗经》。《礼记·月令》有孟夏之月“蚯蚓出”,仲冬之月“蚯蚓结”之观察记录。《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下品,以后历代医学著作均有记载。2005版《中国药典》记载地龙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E.Perrier)、通俗环毛蚓Pheretima vulgaris Chen、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pectinifera guillelmi(Michealsen)或栉盲环毛蚓Pheretima pectinifera Michealse的干燥体。  相似文献   

13.
郁病是一个广泛的含义,泛指因积滞、蕴结,不得发越所致的病证。纵观中医历代医学家对郁病的认识,大约金元以前均以外邪、情志立论,认为凡情志所伤、外邪侵袭、饮食失调所致脏腑气机郁滞不得发越所致的一切病证,皆属因郁而得,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等五脏之郁;《赤水玄珠·郁证门》根据《内经》理论,提出五脏本气自郁,  相似文献   

14.
钱鑫  徐桂华 《全科护理》2013,11(3):236-237
中医治病集医、药、护为一身,许多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都散在记录于古代中医文献中。《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记载了许多至今仍行之有效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方法。整体护理是一种新兴的护理工作模式,护士除了应加强对病人自身的关注外,还需要把注意力放到病人所处的环境、心理状态、物理因素等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因素上,  相似文献   

15.
仙鹤草的药理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仙鹤草又名脱力草、龙芽草、石打穿、狼牙草,为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芽草的全草。药用始见于《本草图经》,味苦涩,性平,归肺、肝、脾三经,有收敛止血,补虚,止痢功用,传统主要用于各种出血症及赤白痢疾,劳伤脱力等。随着现代药理和临床经验的日趋积累,其许多新的作用及用途不断被发掘。  相似文献   

16.
中药大多数是属于多成分的天然药物,一般认为,中药药性平和,毒副作用少,有些市民还把喝中药当成时尚。但是,“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不能随便饮用。中药的毒副作用在我国历代中药文献中早有记载。《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品120种,能补养,“无毒”,可以长服、久服之品;中品120种,能治病补虚,无毒或有小毒,斟酌使用;下品125种,专治大病,多为有毒,不可多服。张子和云:“凡药皆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由此可见,对于中药毒副作用的认识并非现代才有,古代医家对此早有认识。中药的毒性多与下列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17.
《康复》2014,(1):44-44
阿胶自古就是补血圣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称阿胶“本经上品,久服,轻身益气。”阿胶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可补血滋阴、止血.且有清肺润燥、止血安胎的作用。阿胶以其补血滋阴的功能,用于血虚眩晕、心悸.或阴虚心烦失眠;以其止血的功能,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等;以其清肺润燥的功能,用于虚劳喘咳,或阴虚燥咳;以其止瓶安胎的功钱,用于胎动不安等症。  相似文献   

18.
火针法,亦称“悴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典医书《灵枢·官针篇》就有用焠刺法治疗痹症的记载。如:“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记述,处疗痈疽,针惟令极热,极热便不痛。明代外科医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一书中称赞说:“火针之法胜服药,针蘸桐油火上灼,刺入疮根脓血行,肿消痛止成欢乐。”近几年来,我们依据现代医学的切开排脓原则,采用这一疗法,先后治疗体表各种脓肿共337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综合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9.
“扶正”疗法在慢性肝炎中的运用,中医古典医籍中有许多记载。《内经》中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及“肝若急,急食甘以缓之”。《金匮要略》记述的“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都说明扶正疗法治慢性肝炎,早已为历代中医用于临床实践。据临床分析,慢性肝炎中属“正虚”及“正虚邪实”者居多。就我们观察治疗的27例患者,属于“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肝脾气虚挟湿”型者,多  相似文献   

20.
第八讲活血化瘀药(选要)(二)[五灵脂]味甘,性温。主要功用是活血散瘀,通利血脉。炒炭用也可以止血。主人肝经血分。前人经验认为“血闭能通,经多能止”。能治“男女一切心腹肋胁诸痛”,临床上常用于瘀血所致的各种疼痛(痛处较为固定、病程较久、舌有瘀斑等)。例如:1.胃脘痛:可配合蒲黄、乳香、元胡、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