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寒区部队冬季训练和作战时,对部队威胁较大的问题就是冻伤。因此,研究提高部队人员的耐寒能力,防止冻伤发生,是军事医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作者都指出,进行全身冷暴露,可以提高耐寒能力,并认为机体对寒冷适应后,可有某些生理机能的改变。但是对于改变的程度和深度却说法不一,特别是对于锻炼的方法、时间和强度尚无定论。我们为了进一步观察长跑加冷水综合锻炼提高耐寒能力的效果,为部队提供可行的耐寒锻炼方法,于80~82年冬季,在东北地区部队,组织开展了以冷水和长跑为主的耐寒锻炼方法的研究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国北方部队战士冷适应水平已有调查报告,南方部队战士冷适应水平未见报道。为解决应急情况下南兵北调时怎样才能锻炼提高耐寒能力和为制订我军冷适应水平评价标准提供依据,我们在同一年冬季内对黑龙江北部呼玛边防部队及无锡市驻军战士进行了冷适应水平调查。调查内容分为局部冷暴露和全身冷暴的生理反应两部分,由于两地全身冷暴露的冷强度不同,结果难于比较,现主要将局部冷暴露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部队耐寒能力,预防或减少冻伤及与冷有关疾病的发生,于1982年11月26日~12月24日,在驻甘肃地区某部进行了冷水局部锻炼的研究,探讨该锻炼方法的效果和可行性。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实验方法一、分组选择入伍1~2年,年龄18~20岁,无风湿病、心肾病和习惯性冻伤的战士60名,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来自不同地区的青年耐寒锻炼前后机体冷适应能力。方法不同地区当年入伍新兵,分为2组,Ⅰ组为南方新兵50人,Ⅱ组为北方新兵50人。按照新兵训练大纲进行耐寒锻炼。分别于锻练前、锻炼1个月和锻练2个月测定寒冷血管反应指数(VRCI)。结果耐寒锻炼前,Ⅱ组VRCI高于Ⅰ组;经过1个月的耐寒锻炼后,Ⅰ、Ⅱ组的VECI明显提高,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锻练2个月后,2组VRCI水平巩固提高。结论初入寒区南方青年耐寒能力较低,经过耐寒锻炼,南北方青年耐寒能力明显提高,南方青年提高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新老兵耐寒锻炼前后寒冷血管反应指数(VRCI)的变化,评价其冷习服水平。方法随机选择驻寒区某部队来自四川省的应征新兵,及驻寒区2年的四川省老兵各20人,在平均气温-3--15℃环境进行耐寒锻炼,新兵于耐寒锻炼前,锻炼20和40d检测VRCI,老兵于新兵耐寒锻炼40d时同时检测VRCI。结果新兵耐寒锻炼20和40dVRCI有显著提高(P〈0.01)。老兵与新兵耐寒锻炼前和耐寒锻炼20d比较。提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新兵耐寒锻炼及40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驻寒区新兵经过耐寒锻炼40d,耐寒能力可达长时间驻寒区习服人员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军人耐寒锻炼卫生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寒区部队的耐寒能力,保障部队战斗力,在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有关耐寒锻炼方法的文献并广泛地收集了驻东北地区部队有关冬季训练和耐寒锻炼的经验及我军的《耐寒锻炼方案》(试行,1983)的基础上,制定了军人耐寒锻炼卫生规程,该规程提出了四种耐寒锻炼方法:(1)长跑锻炼;(2)冷水锻炼;(3)冷空气锻炼;(4)综合性锻炼。同时提出了耐寒锻炼环境、强度及开始时间,以及耐寒锻炼过程中的卫生监督。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指导寒区部队耐寒锻炼,摄制<耐寒锻炼>多媒体片.方法根据耐寒锻炼国家军用标准,结合驻寒区部队冬季野外训练摄制.结果该片形象地阐述了耐寒锻炼意义、机制、方法、原则和卫生监督工作,科学、直观、规范,符合军队实际情况.结论按照该片的内容进行耐寒锻炼,能够有效提高耐寒能力,预防和减少冻伤发生.  相似文献   

8.
长期生活于极寒冷地区的居民,由于寒冷的刺激可以产生一定的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少学者通过冬季行军锻炼,冬季体育锻炼,局部冷水锻炼和控制条件下的冷室锻炼等方法进行了提高人体耐寒能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有学者认为暴寒时间过短,不大可能产生完善的冷适应;冷水洗脸、手、足等局部锻炼,对部队一是难以坚持、二是短期内尚难肯定效果。目前,寒区部队进入冬季后大部分时间停留于室内,室外活动时间一般为4小时左右,由于接受寒冷刺激少,人体的抗寒能力一般停留于季节性适应的  相似文献   

9.
选用局部冷暴露法评价冷适应的意义 应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对人群的寒冷适应程度予以评价,并订出评价标准,不但有助于掌 握部队人员耐寒体质状况,指导防寒措施及耐寒锻炼的实施及其效果评定,而且对新的耐寒锻炼方法和新的防护措施的探索均有重要意义。通过检索,尚未见关于人体冷适应水平评价的现行标准。人体寒冷适应研究报道很多,所以尚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可能有如下原因。①  相似文献   

10.
冻伤是影响寒区部队战斗力的常见病。为了解部队战士的耐寒能力,探讨预防冻伤的途径,对北部边境呼玛县的边防部队及鄂伦春族居民的生活情况和耐寒能力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北方青年耐寒锻炼前后耐寒能力的变化,评价其冷习服水平。方法随机选择来自黑龙江省的应征新兵及2年老兵各20人,在平均气温-3℃~-15℃环境耐寒锻炼。新兵于耐寒锻炼前和耐寒锻炼后40d检测寒冷血管反应指数(VRCI),老兵于新兵耐寒锻炼后40d时同时检测VRCI。结果新兵耐寒锻炼40d后VRCI水平有非常显著的提高(P〈0.01)。老兵VRCI水平明显高于新兵耐寒锻炼前的水平(P〈0.01),与新兵耐寒锻炼40d的VRC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方青年经过一定时间的耐寒锻炼耐寒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风寒指数气候特征与冷习服锻炼日期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中国东北48个站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风寒指数(Vt)的候、月、旬、日平均值,据此,提出了各地可供冷习服锻炼的天数及可开始锻炼的日期等。研究结果在生物气候区划和指导部队耐寒锻炼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较精确的估算冷应激强度及寒冷环境对作业能力影响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寒区部队人员的耐寒能力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部队指战员在寒冷条件下的生存能力,为制定战士体质标准提供依据,我们于1989年1月对世居寒区的哈萨克族牧民的抗寒力做了调查,结果表明哈族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严寒区多处于边陲,战时势必有大批部队从他区急速调入执行任务。因而了解严寒区战士的耐寒能力,对指导部队防寒有一定意义。本文报告26名战士进驻严寒区(齐齐哈尔)后耐寒能力发生的变化。实验方法一、观察对象与分组受试者为26名男战士,无冻伤史和耐寒锻炼史,经体检和X线透视均健康。按进驻严寒区时间分为三组,各组生理特征见表1。  相似文献   

15.
预防新兵冻伤的几点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积极做好预防新兵冻伤工作,保障新兵身体健康,提高部队战斗力,方法:针对驻地气候严寒,南方籍新兵耐寒能力差的特点,积极预防冻伤,主要做法,一是搞好宣传教育,普及防冻知识;二是掌握冻伤规律,落实防冻措施;三是开展耐寒锻炼,增强抗寒能力,四是加强检查指导,搞好物资保障。结果:采取上述措施后,新兵预防冻伤的意识明显增强,加强耐寒锻炼,落实防冻措施成为自觉行为,新兵没有发生1例冻伤,确保冬训任务完成,结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提高官兵整体健康水平,加强部队全面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风寒指数是最为广泛采用的冷应激指标。人体短时间对风寒指数极值的暴露易发生冻伤。为了探讨寒区风寒指数日极值和冻伤预防措施,根据东北和内蒙古47个气象站1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平均风速和平均总云量资料,计算出各站区的风寒指数日最大值,分析发生冻伤的关键期、警戒期及可能发生冻伤的天数。本结果有助于部队科学地安排军事训练和耐寒锻炼,预防冻伤,提高寒区部队战斗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间歇性冷刺激对大鼠耐寒能力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2只,按体重(110±5)g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n=3)、间歇性冷刺激组(n=3)、急性冷暴露组(n=3)和间歇性冷刺激并急性冷暴露组(n=3)。间歇性冷刺激组(3 w)与间歇性冷刺激并急性冷暴露组(3 w+cold)接受4℃,4 h/d冷刺激,共21 d;对照组(con)和急性冷暴露组(cold)进行室温饲养。3周后,cold和3 w+cold组在第2 d接受-15℃,4 h冷暴露,观察大鼠肛温变化及棕色脂肪组织形态和功能的改变。结果 -15℃冷暴露4 h导致急性冷暴露组(cold)大鼠肛温明显下降(P<0.05),下降(2.64±0.182)℃,而间歇性冷刺激并急性冷暴露组(3 w+cold)大鼠肛温无明显改变,下降(0.32±0.531)℃;棕色脂肪组织形态观察显示:急性冷暴露组(cold)大鼠肩胛间区棕色脂肪面积较小边界不清,充血明显,色泽呈暗红色,间歇性冷刺激并急性冷暴露组(3 w+cold)肩胛间区棕色脂肪面积较大,边界较清晰,充血明显,色泽呈深棕色。Western blot检测发现,间歇性冷刺激可使大鼠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CoxⅣ及解耦连蛋白1(UCP1)含量明显升高。结论 21 d间歇性冷刺激可以显著提高大鼠耐寒能力,棕色脂肪组织形成、线粒体CoxⅣ和UCP1含量增加可能是其耐寒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来,我们组织部队有重点地进行了抗寒能力的现场试验,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试验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部队到顶定试验地区,进行了近似实战条件下试验。结果证明,只要认真加强防冻教育,充分发动群众,坚持耐寒锻炼,落实防冻措施,并适当补充一些防寒物资,在外界气温零下15℃~30℃的条件下,依靠现有装备,能够保障寒区各项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9.
西藏高原高寒条件下提高部队生存能力的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高原是典型的高原高寒地区,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提高部队的耐低氧和冷适应能力,是解决部队生存的关键。针对高原高寒环境对部队的影响,提出了提高高原高寒地区部队官兵生存能力的几点措施:(1)领导重视,加大防病工作力度;(2)注意防寒保暖,加强体育锻炼;(3)搞好宿营地的选择,外出防止迷路;(4)做好物资准备,保证部队食品营养供应;(5)加强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工作,缩短冻伤、急性高原病的首次治疗间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地区青年耐寒锻炼前后体能状态及冷适应能力变化情况,为按照新兵训练大纲施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黑龙江某部队来自寒区和非寒区的应征新兵各5 0人,分成2组,Ⅰ组(寒区新兵) ,Ⅱ组(非寒区新兵) ,于2 0 0 2年12月~2 0 0 3年2月按照新兵训练大纲内容进行耐寒锻炼,分别于训练前、训练3 0d、训练60d测定受试者的心率及PWC170 “次极限负荷”试验变化。结果 两组新兵的基础心率在训练各时段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 . 0 5 )。Ⅰ、Ⅱ组组内比较,其第1次负荷后、第2次负荷后心率与基础心率的差值,以及PWC170 在训练3 0d、训练60d与新兵训练前比较以及在训练60d与训练3 0d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 <0 .0 1)。Ⅰ、Ⅱ组组间比较,在训练各时段,其第1次负荷后心率、第2次负荷后心率、2次负荷后心率的差值及PWC170 差异均无显著性(P >0 .0 5 )。结论 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应征青年按照新训大纲实施耐寒锻炼,其体能明显增强,冷适应能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