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超声造影在肝脏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型造影剂和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使肝脏的超声影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当静脉注射不同类型的超声造影剂时,微泡通过肺循环,在特定的影像程序下,不仅可以增强多普勒信号、改善灰阶超声图像的质量,而且可以实时的观察微血管及组织的血流灌注.在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可提供至关重要的信息,而这在常规超声是完全不可能的.对超声造影在肝脏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综述.  相似文献   

2.
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超声造影检查72例(92个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患者,了解超声造影时斑块回声有无增强及血管充盈情况,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对照。结果颈动脉超声造影可清晰显示动脉内-中膜厚度,发现造影前未发现的斑块24个,并能勾勒出动脉斑块大小及形态。与DSA对照,应用超声造影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颈部动脉闭塞的敏感性为55.6%、特异性为94.7%、准确性为82.0%。92个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后69个增强,低回声、等回声、混合回声、强回声斑块新生血管检出率分别为89%、75%、70%和25%;斑块内造影剂到达时间迟于颈动脉(P〈0.05),达峰值时间较颈动脉延长(P〈0.05)。结论超声造影提高了颈动脉斑块的显示率,有助于判断动脉狭窄程度,并可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弥补了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不足,为颈动脉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多普勒超声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冲和连续超声多普勒频谱分析以及多普勒彩色血流显象技术诊断各种心脏血管疾病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们亦早已成功地用于诊断外周血管疾病。多年来腹部特别是肝脏疾病超声诊断主要利用B型超声。近年来脉冲多普勒和B超结合的双功超声仪的应用,开创了超声诊断腹部疾病的新阶段。更新一代多普勒彩色血流显象技术在腹  相似文献   

4.
超声造影用于肾脏疾病的诊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如肾动脉狭窄的诊断,肾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特别是囊肿与囊性肾癌的鉴别诊断,肾梗塞及。肾损伤的诊断,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及肾实质血流灌注的评估等。本文就超声造影在肾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断肾脏疾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灰阶超声造影在肝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68年,Gramiak等通过左心导管注入吲哚花青绿时偶然发现左心室内短暂的回声增强现象,自此,揭开了微气泡超声造影剂的研究序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微气泡造影已由早期的经心导管注射心室造影发展到经外周静脉注射,通过肺循环进行实质脏器的超声造影。表1列举了几种常用的超声造影剂及其分类。  相似文献   

6.
超声造影是超声检查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中。超声造影具有独特的无创性优势,并能实时评估整个肝脏的血流灌注情况,使超声对肝脏局灶性病变定性诊断方面得到很大改善,明显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并且能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及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超声造影在肝脏外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外伤患者肝内不典型病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32例普通超声发现肝内病灶,但难以定性的肝外伤患者进行超声造影,观察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的动态造影变化,对不同性质病变的造影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造影结果经增强CT证实,32例肝内不典型病灶中,普通超声诊断血肿24例(符合率为60%),超声造影诊断血肿16例(符合率为100%),2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超声造影对外伤患者肝内不典型病灶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超声造影检查92例患者,共102个肝脏病灶,其中59个恶性,43个良性;记录病灶增强方式、开始强化时间、消退时间、时间-强度曲线(TIC)达峰时间;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关系,对开始强化时间、消退时间、TIC达峰时间用ROC曲线分析。结果肝脏恶性病灶与良性病灶在动脉相强化模式、门脉相回声及整体强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相20s强化为病灶良恶性诊断标准,敏感性为85.0%,假阳性为14.1%;以时间强度曲线达峰时间33s为诊断标准,敏感性81.4%,假阳性为10.2%。结论超声造影动脉相早期强化作为肝恶性肿瘤诊断指标有临床价值,结合其他指标有助于提高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CEUS评价肝脏瘤样病变的血流灌注特征。方法选择35例瘤样病变患者(41个病灶)作为研究对象,21例经手术证实,14例经增强CT/MRI或随访证实。结果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13例,动脉相100%(13/13)高增强,动脉相早期10例呈中心向周边轮辐样强化,3例为从中心向周边强化范围逐渐扩大,周边出现一过性未强化带;门脉相100%(13/13)呈均匀高增强,延迟相84.62%(11/13)等或高增强,15.38(2/13)中心部低增强。肝孤立性坏死结节(SNN)12例,三相均未见强化,病灶大小、数目不一,形态各异。肝炎性假瘤(IPL)4例,动脉相高增强,门脉相低增强。肝局灶性脂肪变(FFC)6例,动脉相33.33%(2/6)高增强,16.67%(1/6)低增强,50.00%(3/6)等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呈等增强。结论肝FNH、SNN和FFC的CEUS具有特异性表现,而IPL需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肝脏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目的观察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CnTI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对53例被确诊患有恶性肿瘤并经超声检查检出或疑有肝占位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增强CT检查其中49例发现肝占位。超声造影记录所观察病灶的造影剂灌注过程,转移灶的大小、数目,并与常规超声及增强CT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常规超声检查53例发现131个病灶,超声造影确认51例193个病灶,22例发现新病灶62个,其中<1.0cm占41.9%(26灶);CT发现新病灶46个;常规超声、CT、超声造影3种方法显示的最小病灶分别为0.8cm,0.9cm,0.6cm。51例肝转移癌109个重点观察病灶超声造影的灌注特征呈4种形式:第一种为肿瘤周边呈快速环状强化,本组占72.5%(79个灶);第二种为动脉期快速团状强化,快速廓清,占15.6%(17个灶);第三种为动脉期至实质期病灶内均无增强,占8.2%(9个灶);第四种动脉期或门脉期延迟增强或与肝同步,实质后期轻度退出,占3.7%(4个灶)。结论肝转移癌超声造影灌注特征的研究以及对转移癌数目、部位的确认,尤在实质期对小转移灶及临床前期微小癌灶的早期检出,对临床分期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剂剂量对健康成年人肝脏造影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健康志愿者20名,分别在4个剂量水平(0.5、1.2、1.8、2.4 ml)团注超声造影剂Sono Vue(声诺维),采用QLAB 9.0软件自动描记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每一剂量在相同监测条件下的常用血流灌注参数。声学定量指标包括开始显影时间(AT)、达峰时间(TTP)、上升时间(Δt)、本底强度(Ib)、峰值强度(Ip)、增强强度(ΔI)及ΔI/Δt。结果当造影剂剂量为0.5-2.4 ml范围时,Ip及ΔI值随造影剂剂量增加而增大。剂量为0.5 ml与1.2 ml时,Ip分别为(26.7±3.7)d B和(33.5±4.3)d 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5);ΔI分别为(13.1±1.2)d B和(16.8±2.7)d B,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90,P〈0.05)。当造影剂剂量为0.5-2.4 ml范围时,TTP值分别为(31.2±3.6)、(28.4±5.2)、(27.7±4.1)和(24.5±4.7)s,随剂量增大而缩短(F=8.40,P=0.000)。0.5 ml与1.2 ml时比较、1.2 ml与1.8 ml时比较、1.8 ml与2.4 ml比较,TT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5、2.25、3.18,P均〈0.05)。Δt和ΔI/Δt值随剂量增加无明显改变,不同剂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声学造影剂剂量影响肝造影增强各参数,峰值强度与应用的造影剂剂量有关。时间参数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超声造影评价肝纤维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估应用超声造影评价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32例及健康对照组6名在反相脉冲谐波模式下,经肘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SonoVue.记录造影剂到达肝动脉时间(HAAT)、到达门静脉时间(PVAT)及到达肝静脉时间(HVAT),计算造影剂到达肝动脉与到达肝静脉间隔时间(VAT)和到达门静脉与到达肝静脉间隔时间(VVT).结果 HVAT、VAT、VVT与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中度及重度肝纤维化组HVAT、VAT、VVT缩短.以肝纤维化达到S4期为阳性判断标准,HVAT、VAT、VV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0.84.结论 超声造影对重度肝纤维化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但在诊断轻度肝纤维化的准确性方面存在欠缺.  相似文献   

14.
超声造影定量诊断肝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CEUS定量诊断肝纤维化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 对肝纤维化组118例及对照组27例患者行CEUS检查,应用时间-强度曲线记录造影剂到达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及肝实质的时间及达峰值时间,分析不同分期肝纤维化的灌注规律.结果 在不同分期肝纤维化患者中,造影剂到达肝动脉时间、达峰值时间及门静脉达峰值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1~S4期患者门静脉到达时间均长于S0(P均<0.05);S3及S4期患者肝静脉到达时间显著短于S0期(P均<0.05);S4期患者肝实质达峰值时间显著早于S0期(P<0.05).应用ROC曲线,以肝静脉到达时间≤23 s为界值,CEUS诊断肝硬化(S4)的敏感度为79.0%,特异度为85.2%;以肝实质达峰值时间≤27 s为界值,诊断肝硬化的敏感度为55.6%,特异度为100%.结论 CEUS技术有助于定量诊断肝纤维化,并有望对肝硬化前期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及定量分析对延迟相廓清的肝炎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对38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肝炎性病灶的患者共38个病灶进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检查(CEUS)及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并与同期行CEUS检查的66个HCC病灶进行比较。 结果 肝炎性病灶组和HCC组之间的性别、症状、CA125、AFP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等临床特征存在差异(P <0.05)。CEUS特征分析,肝炎性病灶与HCC相比,强化的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P <0.01);肝炎性病灶与HCC相比,门脉相增强强度低增强:等增强:高增强比例为30:8:0 vs26:34:6,门脉期增强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CEUS定量分析显示肝炎性病灶的增强曲线下面积(AUC)显着大于HCC(p <0.01);肝炎性病灶的下降时间与平均通行时间比HCC更短(p <0.05)。在CEUS定量分析中,显示出统计学意义的单变量区分肝炎性病灶与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4-100.0%和68.2-73.7%。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后,在鉴别肝炎性病灶和HCC的定量分析中,增强AUC> 365.281有助于正确诊断肝炎性病灶。结论 CEUS为延迟相廓清的肝炎性病灶与HCC的鉴别诊断可提供重要信息,CEUS定量分析可更客观地显示肝脏炎性病灶的血流灌注特征,对延迟相廓清的肝炎性病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超声造影检测肝血流动力学改变在诊断肝转移癌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检测肝血流动力学改变在诊断肝转移癌中的价值。方法经肘静脉团注声诺维造影剂(0.6ml)后利用时间一强度分析软件对41例肝转移癌患者(肝转移癌组)和18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的肝动脉到达时间、肝动脉峰值时间、肝动脉峰值强度、肝静脉到达时间、肝静脉峰值时间和肝静脉峰值强度进行测定,并计算出肝动静脉渡越时间。结果肝转移癌组的肝动脉到达时间、肝动脉峰值时间、肝静脉到达时间和肝静脉峰值时间均较正常对照组提前(P〈0.01),肝动脉峰值强度和肝静脉峰值强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动静脉渡越时间较正常对照组缩短(P〈0.001)。结论超声造影检测肝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助于肝转移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诊断指标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适宜中国肝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诊断指标。方法 以注射造影剂后肝动脉开始显影作为动脉相的起始时间,以门静脉开始显影作为门脉相起始时间,以肝实质增强达峰值为实质相起始时间;分析682例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肝动脉、门静脉的始增时间及肝实质的增强峰值时间、肝内病灶的开始减退时间,分析增强模式。结果 肝硬化与非肝硬化组肝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始增时间有显著差异,肝内良恶性病灶增强退出时间有显著差异。85%的原发性肝癌及99%肝转移癌在注射造影剂后180s内退出,故以180s作为延迟相起始时间及与实质相的划分点,由此将超声造影分为四个时相。结论 由于肝背景不同造成血流动力学差异,病灶增强时相以自身背景对比更为适宜;根据新的时相定义及病灶增强退出特征,总结出中国人肝癌及其他肝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8.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定量诊断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利用新型超声造影剂及匹配成像技术观察肝硬化患者的肝动脉、门静脉以及肝脏实质的灌注规律,探讨对肝硬化定量化诊断的意义.方法 26例经手术或穿刺证实为肝硬化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另8例无任何肝脏病史或肝病临床表现者作为正常肝对照组,采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SonoVue以及Technos DU6 CnTi实时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检查.造影剂注射方法分两种:其中11肝硬化患者及8例正常肝者采用慢注法,另15例肝硬化患者采用团注法.结果慢注法肝硬化的门静脉显影时间与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均较正常肝显著延长(39.36±11.89) s vs (30.00±6.76) s,(60.91±15.67) s vs (41.13±6.49) s,P<0.05;肝动脉显影时间、达峰值时间以及门静脉达峰值时间均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团注法的肝动脉、门静脉平均显影时间,达峰值时间以及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均比慢注法提前,分别为(14.80±4.96) s,(26.67±6.92) s,(22.80±5.87) s, (33.87±6.06) s, (35.93±9.71) s;除肝动脉时相外,余各时相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组肝硬化患者的上述时相均与患者的Child-Paugh分级无相关性.结论本研究初步结果显示利用造影超声有助于肝硬化的诊断,但各时相显示时间界值,还应以不同的推注方法而定,尚有待临床进一步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新型造影剂与灰阶超声造影技术对肝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1,自引:14,他引:81  
目的探讨新型超声造影剂与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观察肝肿瘤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探讨其对肝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35例超声不能完全明确诊断或漏诊的肝占位患者,26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9例为造影CT、磁共振等临床资料证实,恶性肿瘤占28例.采用第二代新型造影剂SonoVue以及Technos DU6实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造影剂注射方法分别采用静脉快速团注法和慢注法两种.首先观察了正常肝、肝硬化注射造影剂后各个时相出现的时间及峰值,在此基础上观察了肝占位病变的造影剂灌注过程.结果显示典型的原发性肝癌23例均发生动脉早期强化,21例(91%)呈快速消退即"快进快出"型,另2例<2 cm的高分化小肝癌表现为动脉早期强化,但消退缓慢.肝转移性肿瘤5例表现多样,呈动脉期或门脉期环状强化或不同程度强化,消退可快可慢.肝血管瘤3例动脉期瘤内无强化,门静脉期呈向心性填充增强,持续时间长,数分钟后消退.对原发性肝癌23例进行了两种不同注射方法的比较,发现团注法使肝癌病灶更快达到增强峰值,更有利于肝癌特征的显示.本组中31例进行了超声造影前、造影后、增强CT的诊断结果比较,肿瘤病灶的显示分别为76灶、99灶、75灶.11例恶性肿瘤病灶数目较造影前增多,其中87%(20/23灶)为3~10 mm小病灶.另5例显示原病灶范围较前增大.结论新型超声造影技术对肝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明显优于常规超声;在显示肿瘤数目尤其发现微小病灶方面更优于增强CT,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超声对肝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