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儿童骨的嗜酸性肉芽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骨的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1990年~2003年收治11例患者,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3.9岁,单发病灶7例,多发病灶4例;单发胫骨4例,髂骨、颈椎、胸椎各1例。结果8例行病灶刮除植骨,2例行放疗治疗,1例未在我院治疗。8例行手术治疗者均经病检证实为骨嗜酸性肉芽肿。7例在术后2~3个月内愈合,功能完全恢复。1例在术后3个月时发现植骨有部分吸收。结论本病为郎格罕氏细胞增多症,病灶刮除植骨或小剂量放射治疗可减轻疼痛,促进患骨愈合,早日负重。  相似文献   

2.
原发于骨髓而以组织细胞及嗜酸性白细胞为主要结构特征的嗜酸性肉芽肿,我科12年来遇到了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年龄:14—60岁,平均3004岁。性别:均为男性。发生部位:扁平骨3例(顶、骶、肋),管状骨4例(股、指)。病灶均为单发的孤立病灶。X线检查多呈边缘比较清楚的透亮区,发生于管状骨的病灶常伴有骨膜反应,而临床常误诊为骨肉瘤。其他除表现于局部疼痛、肿胀、血硷性磷酸酶13—15单位,血嗜酸性白细胞7—10%,血沉36—  相似文献   

3.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X线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31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表现.结果31例患者共发现32个病灶,其中额骨14个;顶骨个12个;颞骨3个;枕骨3个.主要X线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溶骨性破坏;"双边征"或"斜边征";"钮扣样死骨"及软组织肿块.结论X线平片对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具有诊断意义,仍为诊断本病的首选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4.
骨嗜酸性肉芽肿为少见疾病,是以组织细胞增生和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在骨内形成的肉芽肿病变。病因不明,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临床上可呈现单骨病灶、多骨病灶和一骨多发病灶。X线表现:在病变活动期以溶骨性破坏为主,愈合期呈现骨增生性改变。 我科自1987年~1990年共收治经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5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儿童骨的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探讨该病的诊治方法。方法2001年~2006年收治11例患儿,男6例,女5例,平均年龄4.5岁。发病部位:股骨下段、近端各1例,胫骨中上段6例,颈椎1例,胸椎1例,髂骨1例。病灶累及脊柱者行颈托或腰背支具固定保守治疗,其余皆行病灶刮除同种异体骨植骨术。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5年,平均2年3个月,行手术的9例患者中8例恢复良好无复发,1例累及股骨颈者1年后X线片示残余低密度灶;非手术治疗者1年后复查X线片示椎体高度恢复至正常的2/3,无外观畸形。结论本病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X线、CT、MRI、化验),手术前行局部穿刺活检明确病变性质,确诊依据病理学结果。该病诊断时需与孤立性骨囊肿等疾病相鉴别。对于负重部位的病灶应积极行手术治疗,对于无神经症状的脊柱病灶可行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6.
25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曲华毅  郭卫  唐顺  李晓  柳剑 《中国肿瘤临床》2007,34(3):157-161,167
目的:讨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特点及治疗,对该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总结。方法:分析1998年7月至2005年7月本院手术治疗的25例经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25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对患者随访8个月至6年,平均随访33个月,复查结果表明患者病灶均明显修复,未见病灶复发。结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观多种多样。部分病变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具有诊断价值。外科治疗对该病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多数患者单纯肿瘤刮除植骨,或者骨水泥填充即可治愈肿瘤.部分患者病变具有较强的侵袭性,结合化疗可以控制肿瘤。  相似文献   

7.
到目前为止,国内文献报道骨嗜酸性肉芽肿398例,其中多发者有60例,占15%。作者摘要报告我院收治的4例多发性骨嗜酸性肉芽肿。并结合文献对有关问题作一讨论。临床资料4例中,男3例,女1例。发病年龄分别为1岁、1岁8个月、20岁、29岁,就诊年龄分别为1岁、2.5岁、21岁、33岁。共22骨发病,最少2骨,最多12骨。临床主要表现:2例儿童患者均有低热(38℃)、夜啼、患肢功能障碍、局部包块。1例成年人有颈部疼痛,类似“落枕”的表现;另1例表现有全身多关节疼痛。4例均有关节功能障碍,局部压痛。X线的特点是:病灶多为溶骨性骨破坏,也可出现膨胀性改变,边界清,无硬化带,无骨膜反应。白血细胞计数4例均超过10×10~9/L,ESR增快(18mm~50mm/h)。木前仅有1例确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的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8例骨的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形态进行分析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年龄4~40岁,平均16岁。男5例,女3例。结果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好发于青少年,组织学上由特征性的Langerhans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Langerhans细胞表达CD1a及S-100蛋白。结论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好发于骨的肿瘤性病变,发生在骨的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症要与慢性骨髓炎及恶性淋巴瘤相鉴别,该病治疗主要是手术刮除病灶及放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放射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9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放射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疗效,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19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效果。结果17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于放射治疗后肿块完全消失,2例于放疗后半年肿块消失,1例放疗后5年原位复发,再程治疗后完全消失,随访2月~20年,均无病生存。结论放射疗法是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有效方法,推荐治疗剂量为30~40Gy/3~4周。  相似文献   

10.
放疗加高温合并治疗恶性肿瘤(附9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0~1983年用放射加高温治疗(简称放热疗)晚期癌瘤90例,其中30例具2~3个病灶,90的共计124个病灶。具 2个病灶以上者,选最大的一个行放热疗,计93个病灶;较小的病灶则行单纯放疗(简称单放),计31个病灶。全组除2例属放射敏感的恶性淋巴瘤及尤文氏瘤外,其余均系中等或不敏感的鳞状细胞癌、腺癌和放射抗性的肉瘤。观察日期从治疗日开始,为4~36个月,其中19例3年,32例2年,28例1年,11例不足1年。放疗使用直线加速器8MV的X线、~(60)Co或深部X线治疗机。局部加热采用国产2450及915MH微波机。测温采用单针多点测温仪,加温中连续监测並记录组织内温度。放射剂量多数病人为4,000~5,000拉德(中位4,300拉德),每周1,000拉德。一般在放疗5~15分钟后加热(41~44C°),每次40分钟,加热10~12次做为一个疗程。放热疗的病灶平均面积比单放病灶大2倍以上,肿瘤全消率为53.8%;单放为29%。在同一患者身上更为明显,放热疗的CR为 67.7%,而单放为 29%。全组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唐天友 《中国肿瘤临床》2006,33(12):720-720
患者,男性,18岁。10年前因头痛就诊,头颅CT示:额顶骨骨质破坏,不规则膨出,给予手术切除及颅骨修补术,术后病理示嗜酸性肉芽肿。5年前因多处牙齿松动在本院口腔科就诊,X线片示上下颌骨多外骨三十,全麻下给予搔刮术,术后病理经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会诊是嗜酸性肉芽肿。  相似文献   

12.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慢性瘤样肉芽肿,病因尚不清楚。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而持续增加为其特点。我院从1981~1985年共收治16例,均经病理证实。在治疗前、后及定期复查中均已进行骨髓穿刺检查,同时行外周血化验做对照,根据骨髓变化情况和局部病灶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如骨髓正常、病灶局限则行单纯放疗。病  相似文献   

13.
髌骨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髌骨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09年5月收入我院的1例和外院会诊的3例髌骨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和女性各2例;年龄20~37岁,平均26.8岁;左膝3例,右膝1例。所有患者均以前膝痛为首发症状,X线片显示髌骨溶骨性病变,骨皮质膨胀,边缘硬化。CampanacciⅠ级1例和Ⅱ级2例行病变刮除植骨术,Ⅲ级1例行髌骨全切术。术后病理均确诊为骨巨细胞瘤。结果3例刮除植骨的患者分别随访24、31-162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消失,局部无复发,元肺转移,膝关节活动正常,随访X线片显示不同程度的骨融合。髌骨切除的患者通过加强膝关节屈伸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术后13个月除行走稍跛行外,膝关节活动正常。结论对于前膝痛的年轻患者,应警惕髌骨肿瘤的可能性。髌骨骨巨细胞瘤CampanacciⅠ级和Ⅱ级的病变可采用刮除植骨术,Ⅲ级选择髌骨全切术。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食管癌单纯放射治疗的效果,除其他诸多的因素外,定位的准确与否及病灶在放射野中心轴的偏离,会直接影响射线的剂量分布,而导致治疗效果的降低。我们对在放疗过程中的106例食管癌患者,当肿瘤量达40Gy时,在X线诊断机下对疗前的定位进行复核,结果发现43.4%的病人靶中心在放射野内出现0.5~2cm的左右移位。除15%移位范围在1cm以内不加校正对剂量分布影响不人外,尚有28.3%的病例必须加以校正。这足在食管癌放射治疗中不可忽视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四肢长骨骨巨细胞瘤手术治疗72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四肢长骨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访1984年11月~2002年9月间手术治疗的72例四肢长骨骨巨细胞瘤。男性31例,女性41例。年龄14~66岁,平均32.4岁。结果72例患中有53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73.6%,随访时间8个月~18年,平均11年4个月。刮除组肿瘤复发率为23%,瘤段切除组肿瘤复发率为9%,结论病灶刮除术和肿瘤瘤段切除术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基本方法,肿瘤瘤段切除术的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我科收治病理证实的颅骨嗜酸性肉芽肿17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17例中,男9例、女8例,男:女为1.1:1。年龄3~62岁,平均约27岁。<30岁10例,>30岁7例。病程20天~4年。单发者11例,多发者6例。17例27处病灶,病变部位:颞骨9处、额骨5处、顶骨5处,枕骨2处、下颌骨3处、中颅窝、颧骨各1例。全身症状轻,头痛5例、耳流脓、突眼各2例、发热,视力减退各1例,局部体征均有软性包块,伴轻度疼痛和压痛、大小2~6cm。X线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仿生骨植骨治疗股骨近端良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股骨近端病变患者(病变27处)术前均经影像学检查,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证实肿瘤性质。采用病变刮除、化学药物清理瘤壁、仿生骨植入联合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 X 线检查评估植骨情况、内固定情况及颈干角,应用改良 Harris 髋关节评分系统及 Enneking 肢体功能评分系统评估术后患肢功能情况。结果26例患者经病理学证实其中骨囊肿5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3例(合并病理性骨折2例,多发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骨巨细胞瘤2例,成软骨细胞瘤2例,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均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中位时间20个月。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出现局部复发,再次行病变刮除植骨 PFN 内固定术,术后痊愈。2例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病变复发,行特制肿瘤性髋关节假体置换术。X 线评估 PFN内固定优良率96%;仿生骨评估优良率92%,颈干角术后较术前平均增加7.5°。Harris 髋关节功能平均评分90分,优良率为92%;Enneking 肢体功能评估系统优良率为90%。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仿生骨治疗股骨近端良性病变,能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可有效防止术后并发症,提高术后功能,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总结甲泼尼龙病灶内注射治疗不同部位骨囊肿的疗效。方法2007年5月至2012年7月,治疗有完整资料的骨囊肿病例33例,男23例,女10例;平均年龄12.3(5~28)岁,接受加强龙囊内注射治疗。随访3~53个月,平均31.3个月。病灶位于股骨近端10例,股骨干1例,腓骨远端1例,髂骨2例,肱骨近端19例。治疗前有病理骨折11例,制动1~2个月待骨折愈合后接受治疗。治疗前4例接受病灶刮除植骨术后复发,其中2例行刮除植骨钢板内固定。所有病例治疗前均常规进行穿刺活检,证实为骨囊肿后,进行激素治疗。治疗前采用静脉全麻,在“C”型臂下病灶两端插入骨穿针2枚,搔刮病灶骨壁,破坏囊肿纤维膜,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病灶后注入造影剂,显示病灶充盈良好后冲去造影剂,根据囊腔的大小注入100~200mg甲泼尼龙溶液。按压穿刺针孔3min,防止激素渗出,加压包扎伤口。结果30例患者接受2~4次不等激素注射,平均2.5次,间隔1~3个月不等,术后每隔1个月拍片复查,根据NeerClassification评估标准,完全愈合及部分愈合27例(81.8%),治疗无效4例,其中2例接受刮除植骨术后囊肿愈合,1例接受刮除骨水泥填充DHS内固定,1例未继续治疗。囊肿愈合后复发3例,均改行手术治疗术后囊肿愈合。4例术后复发患者中,1例经过3次激素治疗后无效再次行刮除植骨术,囊肿愈合;2例经过2~3次注射治疗,病灶达到部分愈合;1例3次激素注射后,囊肿部分愈合后再次复发,终止治疗。治疗前11例合并病理骨折患者,待骨折愈合后再进行激素治疗后,2例经过2~3次注射治疗无效改行手术治疗,其他9例分别达到完全愈合及部分愈合。结论单纯性骨囊肿行激素注射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约80%左右患者可以避免手术治疗,达到治愈。相对其它治疗方法,此方法操作简单,损伤小,可以作为治疗单纯骨囊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单发性浆细胞瘤根据生长部位分为骨的单发浆细胞瘤(SPB)和髓外浆细胞癌(EMP)二类。通常认为SPB、EMP 和多发性骨髓瘤(MM)是同一基本病变的不同表现。1956年至1958年华盛顿大学医院和瑞典肿瘤研究所共收治SPB 9例和EMP7例,作者介绍SPB 及EMP 病人的临床过程。治疗:用280kV X 线;~(60)Co;2.4MVX 线照射肿瘤部位。每周五次,每次180~250rad,总量为2883~6480rad,15例患者中9例给予4000~4500rad;2例给予6000~6480rad,4例给予2883~3813rad。  相似文献   

20.
158例30岁以下鼻咽癌放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自1975年7月至1982年12月共收治30岁以下鼻咽癌181例,其中鼻咽部放射肿瘤量在4000cGy以上的15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年龄与性别:14岁以下4例,15岁以上154例,男性119例(75.3%),女性39例(24.7%)。颈部肿块:单颈淋巴结转移67例(42.4%),双颈淋巴结转移68例(43.0%)颈部无淋巴结转移23例(14.6%)。临床分期;根据1979年长沙会议分期,Ⅰ期13例(8.2%),Ⅱ期28例(17.7%),Ⅲ期99例(62.7%),Ⅳ期18例(11.4%)。 治疗方法;本组以单纯~(60)Co放疗98例,~(60)Co 电子束放疗44例,~(60)Co 电子束 深部X线放疗2例,单纯X线放疗3例,~(60)Co 深部X线放疗11例。原发灶采用双耳前野为主,肿瘤剂量5200~5500cGy,鼻前品字野或双眶下野为辅,肿瘤剂量1500~2000cGy。对颅底骨破坏或颅神经受损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