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迟发性运动障碍(TD)是神经阻滞药引起的一种运动障碍,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高。未用药的老年病人也可以出现自发性运动障碍。本文作者报导用神经阻滞药治疗长达5年的病人的TD发病率,探讨TD与神经阻滞药的关系。方法:从1984年9月至1989年8月首次住入老年精神病房的病人中选择了251名被确认为住院前未用神经阻滞药的老年病人,男95例,女156例,年龄至少65岁。在住院时,服用神经阻滞药前及随访研究期间(1989年9~10月)接受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  相似文献   

2.
尽管ECT对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其治疗过程对生化的影响,看法却不一致。本研究较为详细地测定了ECT对脑脊液(CSF)中胺代谢物浓度的影响。方法:入组病人12例,都符合Feighner等人(1972)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均用过ECT治疗。有4人从未用过神经阻断药。在研究开始的前一天,用曼彻斯特量表(Krawiecka,1977)和Wing氏病房行为量表(1961)对所有病人进行基础评分。在第一天上午的9点至10点,做腰穿,采集CSF。第二天,行首次ECT(均采用双侧额颞部电极的无抽搐疗法)。第三天采集第二次CSF。ECT每周二次,直到每例病人都接受了6次治疗。在第二、四、六次治疗后的第二天,再用量表作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在最后一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电抽搐治疗(ECT)精神分裂症时血清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对2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第1、4、6次ECT前后各15分种的血清PRL、GH水平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ECT和PRL和GH水平较ECT前显著升高;各次ECT后PRL和GH的释放值无显著区别。结论 支持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功能亢进的假说,ECT具有神经阻滞样抗多巴胺能作用,导致这两种激素水平一过性升高。  相似文献   

4.
大约40%患脑炎后和原发性巴金森氏症的患者有感觉障碍。关于巴金森氏症时的原发性感觉症状的病理学尚不知晓,但已知是基底节多巴胺能缺陷引起的。接受神经阻滞药治疗的病人常出现巴金森氏征和静坐不能,认为是药物阻断多巴胺受体所致。神经阻滞药引起的锥外综合征与脑炎后和原发性巴金森氏症具有共同的现象学、药理学和生化方面的特点。本文目的是要证实神经阻滞药诱发锥外综合征伴有原发性感觉症状这一假说。方法:收集病例107例。其中60例为接受神经阻滞药治疗者,以氟哌啶醇、三氟拉嗪和氯丙嗪为主,平均药量806mg/日(按氯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对电抽搐治疗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ECT-1前30分钟与后5、15、30和60分钟的血清催乳素(PRL)水平测定,其中10例做了ECT-6的复查。结果,ECT-1后PRL水平迅速显著升高,15分钟达最高峰。提示ECT具有急性抗多巴胺和神经阻滞剂样作用。ECT-6前的PRL基础水平较ECT-1前显著升高,ECT-6后PRL的释放较ECT-1显著下降,表明在多次ECT后异常的多巴胺代谢得到了纠正。  相似文献   

6.
作者根据内源性抑郁症患者有无妄想、激越和迟钝分组,以Hamilon量表评价其进展,探讨电休克(ECT)或模拟ECT前、后脑垂体激素浓度与临床变化、以及转归之间的关系。有62名患者分别完成了一疗程的试验。31例作了8次ECT,另外31例接受了8次模拟ECT。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5分钟用双抗体放射免疫法测定催乳素(PRL)、生长素(GH)和促甲状腺素(TSH)的血清浓度。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催乳素 (PRL)水平及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电抽搐治疗 (ECT)精神分裂症 ;在治疗前后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脑脊液PRL含量 ,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评定。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ECT前脑脊液PRL测定均值 (0 98±0 32 )ng/mL ,女略高于男 (P >0 0 5) ;患者ECT后脑脊液PRL水平 [(1 .41± 0 .47)ng/mL]显著升高 (P <0 0 1 ) ,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P <0 0 5)。结论 提示ECT具有抗DA能神经阻滞剂样作用 ;ECT后PRL释放值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ECT在神经内窥镜诊断与治疗脑积水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在神经内窥镜诊断与治疗脑积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998~2002年经MRI检查确诊为脑积水的34例患,施行ECT检查。采用^99mTc-DTPA方法,于检查前8h禁食、水,经腰椎穿刺注入核素2mL(^99mTc,15mCi),分别于注药后30min、3h、6h和24h摄取图像进行分析。结果34例患中梗阻性脑积水30例,交通性脑积水4例。正常情况下,ECT前后位像脑脊液动力学表现为典型的上行三叉影像。根据脑脊液流体动力学变化,不同类型脑积水ECT的影像学诊断标准:(1)梗阻性脑积水时上行三叉影像消失。(2)交通性脑积水表现为上行三叉影像圆钝,核素在脑表面和纵裂区蓄积且消散时间延长。结论ECT在不同类型脑积水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用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作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80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性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试验组(40例)接受患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照组(40例)常规口服抗病毒药物、止痛药、营养神经药及应用干扰素等治疗,对其疗效优良率进行评估.结果 试验组优、良、差、无效率分别为87.5%、7.5%、5%、0%;对照组分别为47.5%、75%、17.5%、1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脉冲射频调节术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1年6月医院疼痛科收治的97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n=32)、射频调节组(n=31)和联合组(n=34);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神经阻滞组接受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射频调节组接受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引导下脉冲射频调节术治疗,联合组则先行CT引导下脉冲射频调节术,后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根据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患者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降低程度来评价临床疗效;于治疗前、治疗1、4、8周后采用NRS量表评估疼痛情况,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 AIS)评估睡眠质量,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评估焦虑和抑郁程度,36项健康调查简表(36-Item short...  相似文献   

11.
方法:108例分裂症患者,男65例,女43例,年龄31.7±10.4岁,住院期为19.6±43.8月,总次数为4.5土4.4次。28例曾用ECT治疗,全部患者曾用神经安定剂治疗,8例符合DSM-Ⅲ物质滥用、15例符合酒精滥用的诊断标准。情感障碍50例(双相24例,单相 26例),双相患者男女各12例,年龄为35.5±14.3岁,住院总次数为5.8±4.7。11例曾用ECT治疗,19例曾用神经安定剂治疗,1例符合物质滥用,2例符合酒精滥用的诊断标准。单相患者男12例,女14例,年龄为37.3±13.3岁,住院期为6.2±8.2月,总次数为3.6±3.5。13例曾用ECT治疗,3例符合酒  相似文献   

12.
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对比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A组)和星状神经节阻滞(B组),每组38例.星状神经节阻滞1次/2 d,5次一个疗程;椎旁神经阻滞1次/5 d,3次一个疗程.结果 A、B两组治疗后显效率分别为89.4%和68.4%,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行闭孔神经阻滞在膀胱肿瘤电切除术中使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30例膀胱侧壁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观察组用神经刺激器定位穿刺注药,对照组按传统方法穿刺注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中麻醉药用量和术后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有1例出现大腿内收肌群收缩反应,优良率为14/15(93%);对照组有7例出现大腿内收肌群强收缩反应,优良率为8/15(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局麻药用量以及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利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闭孔神经阻滞可以提高阻滞的成功率和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巴金森氏病(PD)伴有多种精神病综合征,精神病常使PD的治疗变得复杂。减少或停服抗PD药,或常规的神经阻滞药治疗,都可改善精神症状,但都能加重PD综合征。ECT对某些病人可能有益,可减轻PD症状,但这种改善通常是暂时的。氯氮平有很强的抗精神病作用,而引起锥体外系副作用的危险很小,使其成为治疗PD时的精神病有吸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术联合臭氧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方法共8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接受基础口服药物+维生素B12肌内注射+皮损区局部阻滞(A组),或基础口服药物+复方三维B肌内注射+皮损区局部神经阻滞(B组),或基础口服药物+复方三维B肌内注射+胸椎旁神经阻滞+皮损区局部神经阻滞(C组),或基础口服药物+复方三维B肌内注射+胸椎旁神经阻滞及臭氧注射+皮损区局部神经阻滞(D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睡眠质量评分(Q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检测,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不同处理组患者VAS、QS和S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A、B和C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均P>0.05);D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术联合臭氧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快捷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评价电休克(electroconvulsive treatment,ECT)治疗抑郁症患者后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EMBASE等数据库,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应用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3个研究(n=470),Meta结果显示,重复ECT治疗后患者IL-6水平较前下降[随机效应模型,SMD=0.49,95%CI(0.11,0.88)],单次ECT后患者IL-6水平升高[固定效应模型,SMD=-0.58,95%CI(-1.02,-0.15)]。结论 ECT能调节抑郁症患者紊乱的神经免疫功能,单次ECT短期促进炎症,而长期重复ECT具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83例,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与0.75%罗哌卡因1:1混合液,行超声辅助下完成臂丛穿刺术,成功注入局麻药后分时段观察测定臂从神经各个分支的阻滞麻醉效果及镇痛时间。结果局麻药用量(23.8±2.6)mL,经测定其中桡神经麻醉阻滞效果优于其他臂丛神经分支(P<0.01),麻醉完善率为96.6%,镇痛时间(430±90)min。结论运用超声技术定位阻滞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完善,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在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4例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2例。于臂丛神经阻滞10min后,治疗组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啶,对照组静脉泵入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2组麻醉前(T0)、臂丛神经阻滞10min后(T1)、静脉给药后10min(T2)、30min(T3)、60min(T4)及手术结束时(T5)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及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0~T1时,2组MAP、HR及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5时,治疗组MAP分别为(70.4±12.2)mmHg、(68.7±10.4)mmHg、(68.9±13.2)mmHg和(75.6±12.4)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2~T5时HR显著降低(65.2±13.1vs 82.4±11.6、62.3±11.6vs84.7±10.2、64.5±10.8vs83.2±13.5和74.2±15.6vs82.5±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5时,2组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臂丛神经阻滞辅以右美托咪啶麻醉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改良ECT和传统ECT不同精神病患者治疗时的心理状况。方法用自制问卷对行改良ECT精神病患者每次术前、中、后进行调查,并与行传统ECT的精神病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行传统ECT的精神病患者:感到害怕48.6%,感到不安34.8%,感到平静16.6%,术时采取逃避91.2%,自觉接受治疗8.8%;家属感到不安92.5%;行改良ECT精神病患者术后:感到平静87.3%,感到害怕7.8%,感到不安4.9%,且害怕和不安都在初次治疗时产生;术时自觉96.1%,采取逃避3.9%;家属感到不安24.6%。结论行改良ECT精神病患者心理状况良好,患者及家属对改良ECT认同感较强。  相似文献   

20.
地西泮治疗无抽搐ECT后意识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地西泮治疗无抽搐ECT后意识障碍的疗效及实用性。方法通过复习1999年1年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施行无抽搐ECT治疗的375例病人,共有10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急性谵妄(急性意识障碍),并均用地西泮加以治疗。结果无抽搐ECT后出现急性谵妄的发生率约为2.67%,在病人意识恢复前通过静脉注射地西泮加以治疗,均得到恢复。结论在无抽搐ECT治疗前适当增加肌松剂(司可林)的剂量以减少ECT后急性谵妄的发生率,地西泮治疗可有效治疗无抽搐ECT后急性谵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