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一个典型虚寒证家族的体温及植物神经系数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一个典型虚寒证家族的体温以及植物性神经平衡状态,深入研究其先天(遗传)背景的分子生物学表征,用40项虚寒证量表评定该家族成员和对照组的虚寒证症状:积分在19分以下者为非虚寒证,20—49分为虚寒证,50分以上为典型虚寒证。然后测定舌下、腘等7处温度,以及唾液量、血压、呼吸和脉搏间隔等指标,并运用植物神经系数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该家族的典型虚寒证患者和虚寒证患者的虚寒证症状定量同对照组比较均达到极显著性差异(P<0.001)。非虚寒证家族成员与对照组比较也在总症状与虚寒证症状2个指标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该家族的全体成员、虚寒证患者以及非虚寒证个体与对照组比较,植物神经系数值均达到极显著性差异(P<0.001)。家族中虚寒证患者比非虚寒证个体的植物神经系数值略低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除左腘温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右腘温有一定程度低下外,其他5处温度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讨论:上述结果初步表明本文所研究的对象确为典型虚寒证家族。对虚寒证的研究引入经典遗传学家系调查方法以及适宜的当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在家族性聚集的基础上探讨其分子生物学机制,不失为该证研究的一个良好切入口。  相似文献   

2.
虚寒证的宏观症状主要有四肢怕冷、身体蜷卧、畏寒、喜温喜暖等对温度变化的主观感觉。我们完成一系列虚寒证实验后发现虚寒证涉及能量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多达15个。因机体细胞产能的核心定位于线粒体,通过线粒体内膜上的产能链条——呼吸链来实现能量合成.若线粒体遭受氧化性损伤,则使细胞ATP合成量下降,细胞能量供给不足,由此推论线粒体异常可能会引发包括虚寒证在内的一系列与能量代谢异常相关的病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近10年虚寒证文献的统计分析,了解虚寒证的症状分布特点和客观化研究的现状.方法 收集1996~2006年中医、中西医结合期刊中涉及虚寒证研究的文献,对其描述的症状和客观指标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结果 文献中诊断标准以作者自己拟定为主,参考其他诊断标准者少.两者症状分布存在一定差异;虚寒证客观化指标研究分散,以研究单个或多个指标为主.结论 四肢发冷、困倦乏力、畏寒怕冷、大便溏稀四个症状可能对虚寒证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虚寒证的诊断标准和客观化研究思路和方法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4.
电针加隔姜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电针加隔姜灸法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5例患者按抛硬币法分组,治疗组43例采用电针加隔姜灸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美洛昔康片和活络消痛胶囊治疗,14天1个疗程。疗程结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膝骨关节HSS评分、膝骨关节炎病情严重程度指数、虚寒证辨证因子等级评分,观察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100.0%,优于对照组86.36%(P<0.01);治疗后两组膝骨关节炎病情严重程度指数及虚寒证辨证因子等级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膝骨关节HS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电针加隔姜灸是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的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5.
温针灸对虚寒型膝骨关节炎基因表达通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温针灸疗法对虚寒型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8例膝骨关节炎辨证为虚寒证的患者,取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进行温针灸治疗,选取其中疗效较好的4例患者作治疗前后的基因芯片比较,以ratio<0.5或ratio>2.0选取差异表达基因,将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http://www.DAVID2006获得差异表达通路(P<0.5,n>3)。结果:临床基本痊愈2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1例。对基因芯片结果分析:共获得差异表达基因449条,差异表达通路10条,涉及能量代谢通路2条(氧化磷酸化,ATP合成),细胞信号转导通路4条(胰岛素信号途径,Toll样受体信号途径,JAK-STAT信号途径及MAPK信号途径)及细胞凋亡通路等。结论:温针灸是治疗虚寒型膝骨关节炎的有效疗法;其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多种信号转导途径调控多条基因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估,评价该疗法对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符合条件的30例患者采用隔姜灸联合益气脱敏汤治疗,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患者生活质量量表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局部症状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全身症状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肺气虚寒症状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该治疗方法能明显提高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及肺气虚寒症状均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坤土建中法治疗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予坤土建中法治疗,对照组41例予黄芪建中汤内服,7天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胃脘痛评分变化。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胃脘疼痛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坤土建中法治疗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优于黄芪建中汤内服。(2)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82.9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坤土建中法对虚寒型胃脘痛中医临床证候改善优于黄芪建中汤口服。结论:坤土建中法能明显改善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烧山火针刺法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6例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取穴为患侧内膝眼、犊鼻、血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以膝关节疼痛、肿胀及怕冷程度为观察指标。结果:36例患者临床治愈10例,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67%,治疗前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烧山火针刺法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在改善膝关节疼痛、肿胀及怕冷程度上,疗效显著,而且安全性高,是一种便于推广的针刺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温经汤治疗无排卵型功血冲任虚寒血瘀证的作用机制,并从治疗角度反证无排卵型功血冲任虚寒血瘀证与生殖激素的关系。方法:对30例无排卵型功血冲任虚寒血瘀证患者给与温经汤治疗,连续服药3个月经周期。观察临床疗效,测定治疗前后血清生殖激素的变化,并与32例正常女性对照。结果:近期临床治愈25例(83.0%),无效5例(17.0%)。治疗后血清E2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明显升高(t=2.535>2.3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经汤具有改善无排卵型功血冲任虚寒血瘀证患者生殖内分泌激素的作用。作用于卵巢,调节孕酮的分泌,纠正月经周期紊乱,促进卵泡成熟、排卵以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虚寒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6月-2013年6月120例虚寒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中采用温针灸治疗的72例患者标记为观察组,另48例采用单纯针刺法治疗标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膝骨关节炎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7%(P〈0.05)。结论:温针灸对于治疗虚寒型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12.
论述了病证关系,分析了“病”与“证”的内涵,认为疾病是决定证候的内在稳定的因素,而证候是疾病的外在综合表现。辨证论治以证候处方用药,会产生病证重合与分离两种情况,病证重合时疗效就肯定,而病证分离时则疗效就会远离预期目标,这就是辨证论治疗效重复性差的客观原因。为了提高病证的重合,避免病证的分离,应该重视方药与疾病的联系,不能只讲“方”与“证”的联系。笔者认为,方药对疾病的疗效是根本的,而方药对证候的疗效是附属的,疾病与疾病证候具有不同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生理、病理及治疗三个方面对冲任与男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具体阐述了冲任为男性生殖的枢纽 ,冲任失调为男性病的病理机转 ,以及从冲任着手的治疗原则、用药特点 ,为男性病的研究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5.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存在于肠道,多种微生物拮抗共生、动态平衡,一旦平衡破坏,可引起宿主发生多种疾病。脑-肠轴理论提出肠道菌群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也有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及功能失调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肠道菌群同黏膜免疫相互作用,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可能对AS形成有影响,短链脂肪酸可影响危险因素的出现,增加AS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可归属"胸痹""真心痛""血脉病""痰饮""中风"等范畴,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可累及心、肝、脾、肾;气滞、寒凝、痰阻、血瘀为标。肠道菌群与宿主生理相关、病理相互影响,与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观理念一致,与阴阳学说、脾胃有异曲同工之处。针刺防治AS着眼于整体调节,对肠道菌群也有调节作用,辨证取穴,从痰、瘀、毒论治,整体调节脏腑功能,通过对大脑、肠道菌群、骨髓的整体调节,可能是AS防治效应机制。针灸影响肠道菌群数量与结构,恢复宿主肠道内环境动态平衡,是AS防治重要着眼点。未来高通量测序、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为研究肠道菌群与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7.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药物针灸综合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采用药物和针灸并用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40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40例病案都来自于门诊。其中男性 30例 ,女性 1 0例 ,年龄最大的 63岁 ,最小的 8岁 ,平均35岁 ;病程最长 40年 ,最短 7个月 ,平均病期 5年。 40位病人都多次经X光拍片确诊 ,并多次接受过手术治疗。手术次数最多的达 6次 ,最少的也有 2次。除了 4例存有死骨者以外 ,其他 36人均在药物和针灸的综合治疗下痊愈。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发展 ,采用全身与局部、内治与外治、中药与针灸相互协调、补充的辨证方法 ,以达到表去根除、…  相似文献   

19.
探析神阙穴与气及脏腑经络关系及现代医学对脐中的认识,介绍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20.
"益肾健脾,涤痰散结"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源于临床实践,又经过长期的临床与系列实验研究验证、深化,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临证治疗中。其代表方补肾抗衰片能够明显改善肾虚痰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胸痹心痛证候,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酪氨酸硝基化的作用,而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可能是"痰"的物质基础。补肾抗衰片的系列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脾虚生痰,痰瘀互结"是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而"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具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的作用,成为指导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应用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