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探讨支付方式改革在医疗质量提升及医疗费用控制中的作用,以成都市门诊特殊疾病血液透析(门特血透)为例,分析了支付方式改革的必要性。目前,门特血透支付方式已从传统按项目付费过渡到按病种定额付费,以2014年成都市内两家收治患者情况类似的三级医院为例,模拟门特血透支付方式改革后的医院运行情况。探讨支付方式的改革可以间接督促医院医疗质量的提升和服务效率的提高。应在广泛准确收集数据的基础上,根据门特血透质效评价结果对医疗机构实行按医疗质量付费。  相似文献   

2.
依据我国卫生健康相关政策文件,结合健康理念和质量管理理论发展历程,梳理我国医疗服务质量观的演变。基于支付方式改革的目标和可能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阐述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背景下医疗服务质量的关注重点。探讨现阶段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内容,为更好地运用评价结果,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以成人腹股沟疝为例,评估县级医院在实施临床路径及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后,医疗质量、费用、住院日和抗生素使用方面的效果.结果显示:实施临床路径及支付方式改革试点降低了医疗费用,缩短了住院天数,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提高了医院效率.  相似文献   

4.
支付方式对医疗质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支付方式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方法:文献综述法。结果:理论上支付方式会对医务人员行为构成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医疗服务质量;文献综述显示按项目付费、按人头付费和单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对医疗质量有影响,但不同支付方式对医疗质量的影响不同。结论:支付方式确实对医疗服务质量有影响,但支付方式对医疗服务带来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尚需结合疾病种类和实施条件做出判断。建议:支付方式改革时综合考虑费用控制与医疗服务质量,积极探索混合支付方式。  相似文献   

5.
医保支付是深化医改的重要环节之一,更是医疗服务调节、引导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新一轮医改以来,相关部门及医疗机构积极探索医保支付方式,实现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成本过快上涨。成本管控将是各级医院长期生存的关键,也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作者从研究思考路径、保障措施以及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等方面入手,分析研究基于临床路径视角对医保单病种付费定额支付方式,通过规范临床路径管理从而实现规范单病种医保付费,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成本,促进医院持续发展,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美国替代支付模式类试点项目起源于2010年《平价医疗法案》的实施, 希望通过建立新的支付模式来替代传统的按服务收费支付, 从而实现保障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和改善医疗公平性的目的。替代支付模式试点项目包括责任医疗组织和捆绑医疗支付计划两种, 作者分别介绍了其基本情况和实施效果, 分析了当前实施效果的成因, 并提出对我国价值医疗支付改革的启示, 以期为我国基于价值的优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医疗服务支付方式改革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核心问题之一.支付方式能够影响医疗服务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从而对医疗费用、医疗质量、医疗服务效率和医疗保险资金使用的效益产生影响.通过对利益相关者在按服务项目支付、按诊断相关组定额预付、总额预付3种支付方式中的行为分析发现,按诊断相关组定额预付既能够切实控制费用增长,使医疗质量得到保障,又能够较好地满足支付方式改革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但是,各利益相关者在按诊断相关组定额预付支付中,需要不断完善病案首页数据填报、临床路径使用、信息系统建设、成本核算、费用结构调整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医疗服务预付费体系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推荐北京市有条件采用的相对最佳的医疗服务预付费支付方式,为建立适合北京市情况的医疗费用支付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剖析北京市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439名利益相关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现行支付方式的看法及进行支付方式改革的需求;深入研究国内13个城市及国外部分国家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现状及改革经验,并根据课题组制定的6项评价指标,对19位专家开展问卷调查,最终对各种支付方式进行了整体优劣排序.结果 北京市目前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存在各种问题,需要进行制度性调整;各利益相关者对支付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已基本达成共识,北京市存在支付方式改革的社会需求;各种支付方式均有其优缺点,专家咨询结果显示得分最高的是按DRGs付费方式.结论 北京市进行支付方式改革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北京市对住院病人应实行以DRGs-PPS为主的支付方式;需开展以费用为基础的DRGs-PPS支付方式逐步转换为以成本为基础的DRGs-PPS支付方式的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9.
支付方式从单一的按项目付费向以病种付费为主的混合支付方式转变已经成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而支付方式改革的效果依赖于医疗服务提供方对支付方式的反应,因此亟待查明混合支付方式对供方医疗服务影响的作用机制和激励强度。通过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国内外混合支付方式对医疗服务行为影响的研究进行梳理,并结合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特征深化这一问题的探讨,为完善支付方式改革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总额预算制作为医保对供方主要支付方式之一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上海、北京等地区也开始在不同程度上通过总额预算方式实现支付方式改革.总额预算作为一种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方式既有优势也存在弊端.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例,介绍总额预算制度的运行机制和总额制定方式,并探讨总额预算制的实施效果,分析总额预算达到效果最优化的制度设计,为改革提供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1.
提高福建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调查表明,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民年医疗费用个体间差别很大,患重病的村民可能造成历病致贫现象。建议采取措施健全以乡镇卫生院为龙头的农村医疗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络,通过乡村一体化管理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因地制宜建立农村社会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运行中因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和基金被过度消耗而影响其健康运行,而支付制度是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关键,支付制度的缺陷直接影响"新农合"健康运行。在国外行之有效的付费制度,在中国农村的实践中遭遇了严峻的挑战。文章在支付制度本身和政策、法律环境等实施环境方面分析缺陷产生的原因,借鉴美、德、日及巴西、泰国的农村医疗保险实施的成功经验,提出选择引入昏迷分级、DRGs、病人管理分组等辅助度量工具的按人/次门诊支付和按服务项目支付、有起付线和封顶线、固定自负比例相结合住院支付的混合型支付制度的建议,并在法律和政策上相应完善。  相似文献   

13.
从以数量为基础,到以价值为导向,是医保支付改革的趋势。在“健康中国”大背景下,我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应开启以公共利益为先的合作共赢模式,从注重费用控制到关注医疗质量和人群健康,从关注单个医疗机构到关注对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影响。在已有支付方式改革的基础上,引入按绩效付费、捆绑付费、以人群为基础的付费等新型医保支付方式,驱动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通过理论分析和文献综述,介绍此付费制度与医疗服务质量关系的研究现状,探讨了一些国家通过引入医疗机构提供能力、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及全面质量管理观念等措施,对制度进行改良的实践效果,对我国医疗付费制度的改革和优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20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这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其中,既有代表新方向的突破点(比如非就业人员缴费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挂钩、应对老龄化医疗负担的多渠道筹资政策等),也有辨证又矛盾的内容(比如保基本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政策的全国统一与地方差异等),还有尚待完善的方面(比如提高统筹层次与垂直管理、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实行总额付费等),本文对此一一进行解读,以期为未来5~10年中国医疗保障制度设计提出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补偿方式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目的:研究不同的补偿方式对农民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影响。方法:对按比例支付的补偿方式和单病种定额支付的补偿方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2种补偿方式各具特色,也均具有局限性。结论:应建立一种易于被广大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以下简称参合农民)接受的,以单病种定额支付为主体的混合型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17.
总额预付制的实施,使公立医院面临着医疗保险费用指标的压力,在政策导向下,医院必须在总额预算内精打细算。本文从医院角度出发,总结一系列医保费用控制策略,分析各方法的利弊,进而提出医保预付体制下医院应坚持以公益性质为核心、转变医院管理模式,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过程控制,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实现单病种费用控制,从而形成医保费用控制常态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银医一卡通"自助医疗服务系统在医院门诊中的应用,探讨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及实施效果。方法:将银行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对接,采用银医直联和银行卡支付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就诊全流程的医疗信息交换和费用结算等服务。结果:为患者提供自助发卡、绑定、挂号、取号、缴费、查询及打印等功能的服务,有效减少挂号和多次缴费环节的排队时间。结论:采用基于"银医一卡通"自助医疗服务系统是提高医院门诊的就诊效率、改善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国台湾地区二代全民健保的改革背景、筹资和支付机制方面的改革措施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二代健保通过调整费率,增收补充保费,扩充筹资来源,采用多元支付方式和辅助手段控制医药费用的增长,明确给付项目及标准,新增卫生技术评估作为决策依据等手段,极大缓解了财务赤字,目前已重新实现财务平衡。其多元的筹资方式、总额控费和按病种付费相结合的支付制度和为医疗质量和医保报销项目制定的评价标准等都值得大陆地区借鉴。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impact of payment systems on the behaviour of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METHODS: All randomised trials, controlled before and after studies, and interrupted time series studies that compared capitation, salary, fee-for-service or target payments (mixed or separately) that were identified by computerised searches of the literature. Methodological quality assessment and data extraction were undertaken independently by two reviewers using a data checklist. Study results were qualitatively analysed. RESULTS: Six studies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There was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the quality of reporting, study setting and the range of outcomes measured. Fee-for-service resulted in a higher quantity of primary care services provided compared with capitation but the evidence of the impact on the quantity of secondary care services was mixed. Fee-for-service resulted in more patient visits, greater continuity of care, higher compliance with a recommended number of visits, but lower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access to a physician compared with salary payment. The evidence of the impact of target payment on immunisation rates was inconclusive. CONCLUSIONS: There is some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how a primary care physician is paid does affect his/her behaviour but the generalisability of these studies is unknown. Most policy changes in the area of payment systems are inadequately informed by research. Future changes to doctor payment systems need to be rigorously evalu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