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三叉神经痛手术前和术中的如何配合和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7月~2012年12月时间内,对16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如何做到术前护理工作,术中手术配合,器械准备。结果 168例顺利完成MVD手术,158例找到责任血管,使用Teflon棉隔离,10例未发现责任血管,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疼痛消失率达98.8%。先后4例复发,1例感染,无死亡。结论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做好术前心理护理,对显微手术器械熟习和术中密切配合是MVD手术成功保障。  相似文献   

2.
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16例,男5例,女11例,年龄24~74岁,平均47岁,病程3个月至23年,平均5年8个月。单侧发作15例,右侧12例,左侧3例。V11例,V1+21例,V2+39例,V1+2+31例。影像学检查:16例均行头颅CT扫描,未见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1例行磁共振检查,MRA见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手术方法:全麻后侧卧,病侧枕下乳突后行5.0~8.0cm“∫”切口,骨窗大小2.5~4.0cm,上端至横窦下缘,外侧暴露出乙状窦后缘,硬脑膜剪开后,在显微镜下沿蛛网膜下腔显露桥小脑角池,暴露出三叉神经根桥脑入脑段。二、结果16例次术中均发现血管侵犯三叉神经根,其中动脉压…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策。方法将82例拟行实施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患者利用随机综合序贯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受试对象均于围手术期给予常规护理操作,观察组另给予综合护理模式。比较2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出血量和症状完全缓解时间,均于术后跟踪随访12个月,观察并统计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症状完全缓解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组间手术成功率和复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原发性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围手术期引入综合护理对于促进术后恢复作用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9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对收治的9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diopathictrigeminalneuralgia,ITN)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本文探讨MVD手术的疗效及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颅神经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三叉神经痛显微外科手术疗效的方法.方法对5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治疗过程和出现的神经并发症作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7例患者出现面部麻木;2例患者出现听力下降;1例患者出现复视,同侧外展受限.手术直接损伤、手术牵拉伤等是可能的致病因素.结论缓慢释放脑脊液,避免直接损伤神经,手术中避免牵拉神经,术中脑干诱发电位监测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9岁.因左侧面部阵发性剧烈疼痛8年,加重半年,于2001年10月16日入院.患者常为突然发病,左侧耳前区、面部、鼻侧、上下唇、口角及左下颌牙床周围呈刀割及电击样阵发性剧烈疼痛,每次约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可突然停止,每天发作频繁,十余次至数十次不等,多在进食、讲话、刷牙、刮胡子等动作时诱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主要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662例局麻下行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术后发生颅内血肿3例(0.45%),脑脊液切口漏2例(0.3%),术侧小脑水肿致非交通性脑积水1例(0.2%);及颅内低压症283例(42.7%),上下唇及口角庖疹268例(40.5%),发热82例(12.4%)。结论 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术后并发症,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方法 术前对12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检查,手术时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在神经出脑干区寻找责任血管,进行神经、血管的充分游离减压,血管与脑干间置入Teflon棉。结果 术后12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121例术后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4例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经射频治疗后疼痛消失。121例随访1~7年,2例两年后复发,总有效率95、2%,其余均无疼痛发作。术后2例出现颅内感染,无永久性并发症出现。结论 头颅MRTA检查有助于术前判断责任血管与神经的关系,手术时在神经出脑干区发现责任血管并进行充分游离减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的手术疗效,总结不同类型责任血管的处理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接受MVD的ITN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操作的要点进行介绍。结果术中见124例三叉神经根部有接触或压迫的血管,占99.2%,最常见的责任血管是小脑上动脉(SCA,占68%)其次为小脑前下动脉(AICA,占30.4%)。动脉性责任血管占96.8%,岩上静脉作为责任血管占8.8%。所有病例均有效(100%),总治愈率为96.8%。结论微血管减压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提高显微外科操作技巧,不遗漏责任血管,是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评价随访1年以上的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患者91例的远期疗效。方法:随访日本山形大学医学部1982~1992年间61例,宁夏医学院1991~1996年间30例患者,时间13~126月(平均60月)。结果:术后早期治愈率为93.4%,随访得到患者主观满意率80%,术后疼痛未缓解率是6.6%,复发疼痛率为1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7%。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重视三叉神经根附近痛因的解除对提高手术远期疗效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非动脉性压迫因素的处理对策,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资料。根据不同的原因,单独或联合采取压迫静脉电凝切断、蛛网膜松解以感觉根纵向梳理术等处理方法。结果岩静脉接触或压迫18例,所有病例均将岩静脉电凝、切断,12例同时进行三叉神经感觉根纵向梳理术。岩静脉接触或压迫合并蛛网膜粘连8例,岩静脉电凝、切断同时行三叉神经颅内段全长蛛网膜粘连松解术。单纯蛛网膜肥厚、粘连5例,全部行三叉神经颅内段全长蛛网膜粘连松解术,同时进行三叉神经感觉根纵向梳理术。既无静脉压迫,也无蛛网膜粘连3例,均行三叉神经感觉根纵向梳理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疼痛消失者32例,2例明显缓解;3例出现面部轻度麻木,半年后消失;1例不全面瘫1年后恢复;1例术侧听力减退,1年后无恢复。结论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非动脉性致痛因素处理更为复杂,术中针对不同的原因,单独或联合采用压迫静脉电凝切断、蛛网膜松解、感觉根纵向梳理术,可望取得理想的止痛效果。  相似文献   

13.
小脑水平裂-小脑脑桥裂入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一种经小脑水平裂-小脑脑桥裂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入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小脑水平裂-小脑脑桥裂人路治疗的17例三叉神经痛病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可顺利分开小脑水平裂外侧部和小脑脑桥裂上肢,均发现有责任血管压迫,术后立即止痛15例,2例疼痛分别于术后第2、3天完全消失.术后1例出现口唇疱疹,1例患侧面部轻微麻木.结论 经小脑水平裂-小脑脑桥裂入路治疗三叉神经痛,可以避免传统的枕下乙状窦后人路三叉神经感觉根人脑桥处显露不良的缺陷,减少听力下降、面瘫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36例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临床报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与责任血管的解剖特点。方法通过对13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术中观察和判定责任血管的来源、压迫三叉神经根部的位置,探讨责任血管的解剖特点及疗效。结果责任血管以小脑上动脉的外侧支的分支压迫三叉神经的上表面最常见,共80侧(58.8%);小脑前下动脉的分支压迫三叉神经的下表面较少,共20侧(14.7%);两支血管分别压迫三叉神经的上、下表面的有18侧(13.2%);单纯静脉压迫三叉神经根部的有12侧(8.8%);附近无任何血管压迫但术中发现三叉神经覆盖的蛛网膜明显增厚者6侧(4.4%)。136例病人中,术后疼痛消失134例,治愈率为98.5%,无效2例。术后随访112例,平均4.3年.102例疼痛完全消失,4例部分缓解,6例复发或无效。结论邻近血管的压迫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最有效的方法,其疗效取决于熟练的显微解剖知识和显微操作技巧。仔细寻找所有的责任血管并隔离确实,保护好邻近区域的神经和血管,是增加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附238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38例保守治疗无效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行磁共振检查,明确病因后分别行微血管减压或显微手术肿瘤切除治疗。结果影像学检查发现继发性病因肿瘤15例占6.3%。22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磁共振体层血管成像(MRTA)显示压迫责任血管181例,阳性率81.2%。202例(84.9%)患者术后疼痛消失,23例(9.6%)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手术有效率94.5%。治疗有效的161例获随访3-118个月,平均38个月。术后4年内复发11例,复发率6.8%。结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并非少见。特殊序列的磁共振不仅有助于发现继发性病因,而且能够显示压迫责任血管,对指导手术和病人筛选都有重要价值。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MVD)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术者的经验和熟练操作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37例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患者,30例患者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单纯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3例,显微血管减压术加行感觉根部分切断术4例。结果95%患者术中发现有CPA局部蛛网膜明显增厚粘连。全部患者获平均38.2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总有效率97%。并发症: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者术后均有面部麻木,随访期间均见不同程度好转;术后发生听力障碍合并轻度面瘫1例,复视1例,随访期间好转;术后发生化脓性脑膜炎1例,出院时治愈;1例高龄患者术后发生小脑半球出血,量约5ml,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CPA局部蛛网膜严重粘连是导致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疼痛复发的最重要原因,二次手术时的术式选择应以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电话或门诊随访。结果术后2周内疼痛症状消失75例,2例手术及药物治疗无效,有效率为97.5%。根据电话随访,术后2年内2例复发,1例发生皮下积液,1例听力下降,2例头晕、耳鸣,2例轻度面神经功能障碍,无一例死亡。结论微血管减压术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方面效果明显,在手术过程中应谨慎、规范操作,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三叉神经痛(TN)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00例符合原发性TN诊断标准并经MVD治疗的患者,将患者分为复发组(36例)和未复发组(364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N患者MVD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术后2年内复发36例。女性复发率(9.4%)高于男性(8.0%),无血管压迫组复发率(40.0%)高于有血管压迫组(8.6%),各疼痛分支组内复发率由高至低分别为V2-3(13.4%)、V2(12.5%)、V1(9.1%)、V3(7.5%)、V1-2-3(4.4%)、V1-2(4.3%)、V1-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血管压迫、疼痛分支是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且女性、V2-3、V2、V3、无血管压迫的患者MVD术后复发率高。 结论患者的性别、有无血管压迫、疼痛分支是单纯MVD治疗原发性TN术后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前、后三叉神经的传导功能变化,探讨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对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指导及其对手术预后的评估,探讨微血管减压术的可能机制。方法 14例经术前核磁共振斜矢状位成像证实有神经血管压迫的三叉神经痛的病人,在微血管减压过程中,通过术前、中、后记录早期头皮诱发电位监测三叉神经传导功能。结果 所有病例的术前头皮诱发电位均呈潜伏期延长与波幅降低的改变,显示三叉神经根部的传导功能损害。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证实微血管减压术后,14例病人三叉神经传导功能迅速恢复,术后疼痛均缓解。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后三叉神经痛的改善,常与神经生理学数值恢复正常有关,提示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微血管减压术后电生理参数值的迅速恢复及疼痛缓解,证明这两种现象与髓鞘再生无关。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预测微血管减压术的效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远期疗效的因素及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分析1412例随访12~144个月(平均74个月)的资料。结果疼痛消失1228例(87%),疼痛减轻140例(9.9%),术后复发44例(3.1%)。疼痛减轻和术后复发者再手术时发现遗漏压迫血管、减压材料移动是造成手术失败及复发的原因。结论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不遗漏三叉神经感觉根附近的责任血管,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