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鼻腔鼻窦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 方法 选取慢性鼻窦炎患者206例,根据是否患有慢性鼻窦炎分为观察组85例与对照组121例。记录两组患者是否存在鼻中隔偏曲、泡状中鼻甲、下鼻甲及鼻丘气房肥大、中鼻甲反向偏曲及钩突气化等鼻腔鼻窦解剖变异现象。 结果 观察组鼻中隔偏曲、下鼻甲及鼻丘气房肥大、泡状中鼻甲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中鼻甲反向偏曲及钩突气化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鼻中隔偏曲均以高位偏曲为主,但观察组鼻中隔高位偏曲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鼻中隔偏曲、泡状中鼻甲、鼻丘气房及下鼻甲肥大均为慢性鼻窦炎发展中的重要结构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在鼻窦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9例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鼻窦轴位扫描,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得到冠状位、矢状位、轴位的多平面重建图像,观察鼻窦结构及病变范围的显示情况对图像资料进行影像分析。结果 64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图像可以从各种角度、多切面地显示鼻窦的解剖、病变部位、范围及气道情况,清楚显示各鼻窦及窦口,其中93例上颌窦黏膜增厚、54例筛窦黏膜增厚、23例蝶窦黏膜增厚、9例额窦黏膜增厚。所有病例均显示钩突、筛窦、半月裂、筛泡及中鼻甲等的结构,鼻中隔偏曲39例,鼻窦炎合并息肉28例、中鼻甲气化11例,钩突肥大16例,钩突明显偏移9例,腺样体肥大5例,筛泡过度气化15例,鼻咽癌5例。结论 64排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技术克服了常规CT扫描的缺点,并可以清晰方便显示副鼻窦腔内解剖结构及解剖变异,重组冠状位图像可获得与直接冠状位扫描相同的图像效果,为鼻窦炎及其原因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为经蝶窦颅内病变的手术治疗提供清晰手术路径,为鼻内镜手术提供了最佳的术前信息。  相似文献   

3.
鼻鼻窦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量化研究鼻鼻窦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病的关系。方法用自行开发的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91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冠状位鼻窦CT,观测指标包括:骨性解剖结构变异(包括中鼻甲气化、反常曲线中鼻甲、Haler气房、鼻中隔偏曲、上颌窦发育不良、鼻丘气房、钩突气化)、筛漏斗、钩突角度、筛泡等,测量相应结构的冠状位截面积、角度、长度。应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统计。结果全中甲或中甲下部气化的发生率随前筛、上颌窦内软组织影增厚而升高;有额窦炎组病人的鼻丘气房最大纵向垂径明显大于无额窦炎组(分别为11.7±5.5mm和8.5±3.7mm,P<0.01);Haler气房在上颌窦炎组和非上颌窦炎组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前组发生炎症的Haler气房明显多于后组(分别为77.8%和33.3%,P<0.05),且前组Haler气房的冠状位截面积明显大于后组(分别为91.6±17.8mm2和41.6±12.6mm2,P<0.05);钩突角度随上颌窦内软组织增厚而减小;筛泡冠状位截面积随前筛窦内软组织增厚而增大(P<0.01)。结论某些鼻、鼻窦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4.
鼻窦CT和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察30具成人尸头和80例患者鼻窦CT,重点注意中鼻道解剖变异及窦口复合体阻塞同鼻窦炎的关系,结染发现:鼻丘气房、中鼻甲气化和曲线反常、钩突偏曲是最常见的中鼻道解剖变异,且鼻窦度同筛漏斗阻塞有密切关系。认为鼻窦CT能清晰显示鼻窦和中鼻道解剖及变异,因此,鼻窦CT应作为鼻内窥镜手术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5.
鼻窦CT和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30具成人尸头和80例患者鼻窦CT,重点注意中鼻道解剖变异及窦口复合体阻塞同鼻窦炎的关系。结果发现:鼻丘气房、中鼻甲气化和曲线反常、钩常偏曲是最常见的中鼻道解剖变异,且鼻窦密度同筛漏斗阻塞有密切关系。认为鼻窦CT能清晰显示鼻窦和中鼻道解剖及变异,因此,鼻窦CT应作为鼻内窥镜手术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6.
鼻内镜手术纠正鼻结构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9月~2006年9月,我科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结构异常所致慢性鼻及鼻窦炎90例,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90例患者,男52例,女38例;年龄14~68岁,平均41岁;病程0.5~30年,平均11.25年.主要临床症状:单纯鼻塞10例,鼻窦伴鼻干燥、鼻出血14例,鼻塞伴流涕、头痛18例,鼻部疼痛伴头痛16例,单纯头痛6例,鼻塞伴嗅觉减退15例,鼻流脓涕伴面颊部肿胀4例,反复鼻出血7例.鼻腔、鼻窦结构异常表现:90例患者术前均行鼻窦CT放大冠状扫描,单纯鼻中隔偏曲10例(图1),鼻中隔偏曲合并中鼻甲肥大12例,鼻中隔偏曲合并泡性中鼻甲10例(图2),鼻中隔偏曲合并钩突肥大12例,中鼻甲肥大伴息肉样变14例,钩突肥大伴息肉样变8例,鼻中隔偏曲合并中鼻甲外移6例,中鼻甲反向弯曲4例(图3),巨大筛泡2例,Haller气房2例,下鼻甲骨质增生10例,其中12例同时合并额窦、筛窦、上颔窦、蝶窦阻塞性炎症病变,16例同时合并筛窦、上颌窦阻塞性炎性病变,18例同时合并额窦、筛窦、上颌窦阻塞性炎症病变,20例同时合并上颌窦阻塞性炎性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complex,OMC)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分析其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重要性。方法以297例(594侧)冠状位鼻窦CT片为材料研究中鼻甲、钩突、筛泡和鼻丘的解剖变异及Haler气房的影像特点,结合病史分析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用SPSS5.0作统计分析。结果OMC解剖变异包括中鼻甲反向弯曲(13.97%)、气化(34.85%),钩突肥大(19.36%)、偏移(45.27%),筛泡过度气化(30.30%),鼻丘过度气化(0.70%),Haler气房(1.00%)。OMC解剖变异总出现率为81.14%;钩突、中鼻甲和筛泡的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病呈正相关(P<0.01)。结论OMC解剖变异常见,且与慢性鼻窦炎密切相关,处理OMC解剖变异是内窥镜鼻窦手术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认识鼻及鼻窦疾病的CT诊断价值。方法 本文对96例慢性鼻炎、鼻窦炎,鼻及鼻窦肿瘤进行CT检查,并结合病理检查结果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CT能清晰地显示鼻窦解剖结构,包括窦口-鼻道复合体及前后筛房,筛房与眼眶之间关系及后筛与蝶窦颅底间的关系。对鼻窦内组织情况也能清晰显示,用CT对慢性增生性鼻窦炎进行分期,有利于手术前制定手术方案和评估预后。对慢性鼻窦炎、上颌窦囊肿、筛窦炎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  相似文献   

9.
CT扫描分析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在鼻窦炎发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目的 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分析其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重要性。方法 以297例(594例)冠状位鼻窦CT片材料研究中鼻甲、钩突、筛泡和处 的解剖变异及Haller气房的影像特点,结合病史分析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用SPSS5.0作统计分析。结果 OMC解剖变异包括中鼻甲反向(13.97%)、气化(34.85%),钩突肥大(19.36%)、移(45.27%)筛泡过度气化  相似文献   

10.
黏膜接触点头痛与鼻解剖变异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黏膜接触点头痛与鼻解剖变异的相关性.方法 对58例黏膜接触点头痛患者鼻窦CT及鼻内镜检查进行鼻解剖结构评估及骨间隙值测定,同时对药物治疗2个月无效的患者采取内镜下鼻异常解剖干预,并分析疗效.结果 58例中,老年患者25例、中青年患者33例,两者钩突与筛泡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中隔高位偏曲、中鼻甲及上鼻甲变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钩突内缘与中鼻甲外壁间距、钩突上缘与筛泡下缘间距、筛泡内缘与中鼻甲外壁间距等骨间隙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中隔、中(上)鼻甲、钩突、筛泡等变异导致骨间隙狭窄及黏膜接触是接触点头痛的主要原因,内镜下干预以实施鼻变异解削的整形修复,维护其生理功能为目的 .  相似文献   

11.
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与额窦开放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术中鼻内镜下解剖额隐窝 ,总结与内镜额窦手术相关的镜下额窦引流通道解剖特征 ,探讨额窦鼻内镜手术相关问题。方法 病例资料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 30 1例 ( 5 6 2侧 ) ,有前期手术史者除外。术前鼻窦CT扫描证实合并额窦炎者 2 80例 ( 4 79侧 ) ,术前根据CT扫描判定额窦引流方式 ;术中以钩突为参考标志 ,2 5 0例 ( 4 2 1侧 )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 ,并对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结构特征进行分型。结果 冠状CT扫描提示额窦开口于钩突与中鼻甲之间为 2 0 3侧( 4 8 2 % ) ;额窦开口于钩突和眶纸板之间 2 18侧 ( 5 1 8% )。对应上述规律的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分型 :前者属Ⅰ型 2 0 3侧 ( 4 8 2 % ) ,后者属Ⅱ型 2 18侧 ( 5 1 8% )。结论 以额窦口为中心的额隐窝鼻内镜下解剖特征及分型 ,对额窦开放手术有重要意义 ;钩突上部为CT扫描和术中定位额窦口解剖参考标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 方法 分析450例患者的CT片,从中分出鼻窦炎组和对照组(无鼻窦炎组),对450例患者存在的鼻腔、鼻窦解剖异常, 如中鼻甲气化及反向歪曲、鼻丘气房、鼻中隔高位偏曲、Haller’s气房、钩突肥大及钩突移位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鼻腔、鼻窦解剖异常在鼻窦炎组与对照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鼻腔、鼻窦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鼻窦手术操作与鼻窦炎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对2001~2005年随访的因手术操作不当造成复发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因手术操作不当造成复发的原因有鼻中隔高位偏曲未矫正、鼻丘及额隐窝部病变处理不彻底、筛窦开放不完全、中鼻甲处理不当、钩突残留、上颌窦口狭窄闭锁、上颌窦内息肉未摘除干净、鼻腔黏膜粘连,下鼻甲明显肥厚术中未同期手术等。结论:熟悉内镜鼻窦手术的应用解剖,熟练手术操作技巧,特别是对几个容易引起复发部位的处理要得当。  相似文献   

14.
鼻内窥镜术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处理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上颌窦中鼻道开口的重要性及处理方法。方法 配对研究56例双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比较同一患者术中扩大或不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术后情况。结果 窦口的开放率在不扩大和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术侧中分分别为92.9%和80.4%。  相似文献   

15.
鼻内窥镜术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上颌窦中鼻道开口的重要性及处理方法。方法配对研究56例双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比较同一患者术中扩大或不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术后情况。结果窦口的开放率在不扩大和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术侧中分别为92.9%和80.4%(随访6个月时)。回顾性观察51例施CaldwelLuc术的患者,下鼻道造口的术后开放率仅为40.6%。分析38张单侧鼻窦炎或鼻息肉的鼻窦CT片,测量对照侧与病变侧的上颌窦口膜样部的上下径和前后径,差异无显著性。病变侧上颌窦口周围的中鼻甲气化、增生及钩突偏曲、筛泡骨性增生等解剖结构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侧(P<0.05)。结论鼻内窥镜下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关键是窦口周围的解剖异常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鼻窦手术中中鼻甲处理特点,重申正确处理中鼻甲对内镜鼻窦手术疗效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中鼻甲病变合并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前的鼻内镜检查和CT扫描特征等临床资料,了解中鼻甲的形态、病变类型和病变范围,与相邻鼻窦、中鼻道、钩突以及鼻中隔的解剖关系,分析内镜鼻窦手术术中中鼻甲处理特点及其对术后疗效的影响.结果 68例中,23例双侧气化中鼻甲,5例反常曲线中鼻甲(2例单侧,3例双侧),25例中鼻甲息肉样变(15例双侧,10例单侧),6例双侧中鼻甲息肉形成,9例双侧中鼻甲骨质增生.所有病例均不同程度阻塞中鼻道.术后随访半年至1年,粘连出现的时间为:术后2~4周19例(28%),术后5~8周11例(16%),术后9~12周8例(8/68,12%),半年至1年4例(5.9%).粘连部位:与鼻腔外侧壁粘连者30例,与下鼻甲上缘粘连9例,与鼻中隔粘连3例.治愈49例(72%),好转18例(26%),无效1例(1.8%).结论 内镜鼻窦手术中,有必要对中鼻甲不同病变程度、范围和类型进行个体化处理,尤其是中鼻甲成形术对保存其功能及提高内镜鼻窦手术临床疗效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钩突上端和鼻丘气房的解剖学和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 通过观察钩突上端和鼻丘气房的解剖关系,进一步阐明鼻丘径路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鼻内解剖标志完整的成人颅骨21个(42侧)和成人尸头1个,①鼻内镜观察颅骨钩突前上端与中鼻甲和鼻腔外侧壁的毗邻关系;②16排螺旋CT扫描(层距0.300mm,层厚0.625mm)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层厚0.625mm),观察颅骨钩突前上端与鼻丘气房的关系,以及钩突上端的附着点,同时测量鼻丘气房的前后径、横径和高度;③火棉胶包埋后冠状位薄层(100μm)断层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成人尸头钩突前上端的毗邻关系。结果 ①鼻内镜下中鼻甲垂直板前缘中部与钩突前缘上部相互融合,在中鼻道前端顶部与鼻腔外侧壁间形成骨性穹隆;钩突前上缘除附着于上颌骨额突(42侧,100%)外,多数还同时附着于上颌骨额突后方的泪骨(33侧,78.6%)。②冠状位CT显示钩突上端的附着点可位于眶内壁、颅底或中鼻甲(垂直板)上,单一钩突上端附着点的位置,多数位于眶内壁上(33.3%),额窦在该平面经钩突上端内侧引流人中鼻道;其余附着于颅底(9.5%),额窦在该平面经钩突上端外侧引流入筛漏斗。2个附着点的钩突,多数附着于眶内壁和颅底(31.0%);少数附着于眶内壁和中鼻甲(21.4%)。③多数鼻丘(90.5%)含1~2个气房,钩突参与组成鼻丘气房的内、下和上壁,左侧和右侧钩突的横径、高度以及前后径均无显著性差异。④尸头冠状位连续断层的观察结果与鼻内镜下和CT观察结果一致。结论 钩突上端参与组成鼻丘气房,并与中鼻甲前端形成骨性连接。通过开放鼻丘气房可从前下部疏通额窦引流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