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妇产科盆腔手术后近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于临床表现不同,此病有时不易被早期发现,而发现的病例又由于病情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转归,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的肺栓塞则可引起患者猝死,故此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探讨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份至2006年11月份妇科盆腔手术后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全部经保守治疗后治愈出院。结论年龄大于40岁,恶性疾患,阴式手术,术中出血多,手术后卧床时间长是此病的高危因素。早期诊断、合理防治是本病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老年髋部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术后长期卧床的高龄患者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最高。我院骨科自2001年1月至2004年1月对住院治疗的行髋部手术的老年患者进行了精心护理,无1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丹参在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7年3月~2009年6月在西安西电集团医院妇产医院实施子宫切除手术后具有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的患者190例,随机将其分为丹参预防组(100例)和对照组(90例),前瞻性地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丹参预防组为0,对照组为6.67%(6例),两组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88,P<0.05);②丹参预防组手术后血流变指标较对照组有下降趋势,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高切全血粘度t=13.472、低切全血粘度t=20.313、血浆粘度t=4.276,均P<0.05),两组术后凝血功能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t=0.252,凝血酶原时间t=0.397,均P>0.05);③丹参预防组无手术切口出血及其他出血倾向.两组术后盆腔引流血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339,P>0.05).所有病例未见发生药物过敏反应.结论 预防性使用丹参可降低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术后的血液粘稠度,减少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且用药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优质护理方法。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6年1月我院骨盆骨折的患者,骨折类型为C1型、C2型、C3型。随机分为:研究组(接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优质护理)和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对比(1)两组下肢肿胀、疼痛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率(2)两组护理前后股静脉流速。结果:(1)两组下肢肿胀、疼痛及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有差异(P<0.05)。(2)两组护理前股静脉流速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护理后下股静脉流速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综合护理可以减少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苗丽娜 《现代养生》2014,(20):173-173
目的:分析探讨预防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术后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等,总结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对照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7.5%,研究组患者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住院时长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为87.5%,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行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护理效果极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预防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术后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等,总结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对照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7.5%,研究组患者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住院时长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为87.5%,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行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护理效果极佳。  相似文献   

8.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外科手术及长期卧床病人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如未及时发现及治疗,可导致病人发生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PE)。产褥期是产妇组织修复、增强体力的时候,但因卧床时间较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血液淤积于静脉内,容易形成静脉栓塞。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外科手术及长期卧床病人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如未及时发现及治疗,可导致病人发生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PE).产褥期是产妇组织修复、增强体力的时候,但因卧床时间较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血液淤积于静脉内,容易形成静脉栓塞.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妇科具有血栓中、高危因素患者盆腔术后药物与机械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效果及应用抗血栓梯度弹力袜(GCS)、间歇充气加压泵装置(IPC)、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LEDVT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具有血栓中、高危因素并拟行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90例,按照不同预防血栓的方法随机分为A组(GCS组)、B组(GCS+LMWH组)、C组(GCS+IPC组),每组30例,术前、术后留取血标本,进行双下肢静脉、髂静脉彩超检查,分析3组预防措施对血栓发生率和实验室检查的影响,评价各方法的效果。结果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A组为13.33%,B组为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为6.67%低于A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D-二聚体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EDVT患者D-二聚体升高显著。B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常规、凝血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术后应用两种方法联合预防优于单独应用弹力袜,其中弹力袜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LEDVT的效果更明显。D-二聚体在诊断术后LEDVT时具有高敏感性和低特异性的特点,可联合下肢静脉超声用于术后LEDVT的筛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手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14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实施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综合措施,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5例,全部治愈。结论对下肢骨折手术后患者给予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12.
骨折手术后常并发深静脉血栓,尤其在髋部及膝部手术后多见.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折术后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造成下肢脉功能不全,影响下肢活动,降低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残,部分患者由于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可引起猝死,本文总结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整体护理经验,并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急性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作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护理干预前后各两年时间内住院病人行腹部手术后DVT发生例数及率进行统计,采用X2检验。结果护理干预后DVT的发生率较护理干预前DVT的发生率低(X2=5.598,p<0.05)。结论尽早正确的护理干预对预防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的血栓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患有下肢骨折疾病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疾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2例。采用常规骨折术后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骨折手术治疗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症状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对下肢骨折手术后护理服务模式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患有下肢骨折疾病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对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患有下肢骨折疾病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疾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2例。采用常规骨折术后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骨折手术治疗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症状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对下肢骨折手术后护理服务模式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患有下肢骨折疾病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7.
黄海舟 《现代医院》2009,9(8):33-35
目的探讨体重调整固定剂量普通肝素皮下注射预防髋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6例髋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及实验组29例,分别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及普通肝素治疗,两药均为术后12~24h皮下注射,每天2次,剂量根据患者体重决定,疗程为7d。记录术中术后输血总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7天测定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计算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输血总量及术后伤口引流液总量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天及第7天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化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注射固定剂量普通肝素预防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伍丽霞 《现代医院》2011,11(11):69-71
目的探讨实施系统的早期活动与围手术期下肢间歇性气囊压力泵对盆腔阴式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gs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妇科盆腔阴式手术后90例患者为观察组,选择2008年12月~2009年11月收治的妇科盆腔阴式手术后患者9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LDVT妇科患者临床评估量表对盆腔阴式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评分,实施系统的早期活动与下肢间歇性气囊加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L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例发生LDVT,发生率为0.09%(1/90);对照组术后13例发生LDVT,发生率为14.44%(13/90);两组间LDVT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系统的早期活动与下肢间歇性气囊加压,能有效地加快患者下肢血流速度,可预防盆腔阴式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世纪中期(1946~1956),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3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但在上述3种因素中,任何一个单一因素往往都不足以致病,必须是各种因素的组合,尤其是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才可能引起血栓形成。骨科术后病人因长期卧床,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滞缓,血液易成高凝状态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报道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达50%,而下肢静脉血栓一但脱落,极易形成肺栓塞危及生命。因此,做好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科自2003~2005年对126例下肢术后长期卧床病人实施了护…  相似文献   

20.
正下肢骨折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很多,而进行必要的预防措施是很重要的,只有深入的了解下肢骨折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根据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才能够减少下肢骨折病人深静脉血栓。通过采取预防措施能够达到对下肢骨折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减少,这是本文的重点所在。时常会有一些自然灾害或者交通事故易导致下肢骨折,并且会经常伴随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