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隋平 《现代保健》2011,(5):90-91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0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进行手术的1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采用改良式肌间沟阻滞的74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传统肌间沟阻滞的74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的麻醉效果。结果改良式肌间沟阻滞麻醉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肌间沟阻滞在上臂和手部手术麻醉中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将768例病例(男569例,女199例,年龄12~65岁)随机分为锁骨上、肌间沟、腋路3组,每组例数不同,观察麻醉过程中的麻醉方法、臂丛神经的定点、进针方向、异感强弱、局麻药的浓度与剂量、不同径路与在阻滞中的各自要点。结果 768例病人中无严重并发症,只有轻度中毒反应3例,主诉呼吸困难2例。768例病人不同径路效果不同,麻醉优良率为95.6%,失败率为4.4%。结论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用于分娩第二产程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2007年1月~6月入住我院的300例自然分娩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150例进行阴部阻滞麻醉的初产妇作为观察组,未加干预自然分娩的初产妇1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第二产程疼痛程度与产妇阴部缝合时间有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用于第二产程中分娩镇痛,镇痛效果好,加速了第二产程进展,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分娩第二产程中行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 ,不仅镇痛 ,且有效地降低会阴裂伤率及切开率 ,现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2 0 0 2年 1~ 6月 ,在我院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共 2 90例 ,将其随机分成 2组。 15 0例行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为用药组 ,另 14 0例不施行任何麻醉为对照组。分别观察分娩时 2组会阴损伤的情况。给药时间 :宫口开全产妇开始屏气用力时即可应用。方法 :左手伸入阴道触摸坐骨棘作引导 ,右手持注射器在坐骨结节与肛门之间 ,水平进针深达坐骨棘 ,回抽无血液即可注射 5 %利多卡因 5~ 10ml。同法注射另一侧。结  果分娩时 2组会阴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麻醉需求,评价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7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膝关节置换术患者(n=110),进行分组麻醉,采取1:1比例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喉罩置入静吸复合全麻,观察组患者采取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麻。比较患者麻醉不同时刻(插入喉罩即刻T1、切皮即刻T2、植入假体即刻T3、术毕T4)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以及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状况。结果:组间T2-T4MAP水平比较,观察组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T2-T3HR水平比较,观察组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膝关节置换术,有助于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减轻术后并发症与疼痛,减少患者认知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择对象为外科择期手术患者70例,时间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之间,根据入院单双号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均分两组,予以臂丛神经肌间沟阻滞的35例患者为参照组,予以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35例患者为研究组,最后对麻醉效果的差异性进行总结。结果:对比两组手术患者的镇痛持续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完成神经阻滞时间、运动神经完全阻滞时间和感觉神经完善阻滞时间,研究组优于参照组,2组间相比较,P 0.05。结论: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获取显著的效果,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临床应用有效机制。方法:课题共收集53例客观外科手术患者为客观对象,课题开展时间为2018年9月到2019年11月,均采用外科神经阻滞麻醉干预,分析其麻醉效果。结果:不同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时间及阙电流均值具有一致性(P>0.05);上肢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继发1例不良反应。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于机体各部位臂丛神经应用均具有较好麻醉疗效,可于临床深化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分析左布比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34例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行上肢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9例,使用0.375%左布比卡因与1%利多卡因合剂23 ml行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65例使用0.375%布比卡因与1%利多卡因合剂23 ml行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以及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快于对照组[ (7.53±2.10) min比(8.60±2.34) min,(14.72±4.39) min比(15.43±5.11) min,P< 0.05 ].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均较平稳.结论 0.375%左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相对于布比卡因,其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较快,对生命体征无明显影响,有效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产程活跃期应用利多卡因宫颈旁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产程进入活跃期后,宫颈旁3点、9点处应用利多卡因后,观察产妇疼痛程度、胎心变化、对产程的影响、新生儿评分及产后出血量的变化。结果:宫颈旁注射利多卡因组的疼痛及不良反应明显较对照组减轻(P0.01,P0.05);活跃期和第二产程明显缩短(P0.01);但两组产后出血量、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活跃期宫颈旁注射利多卡因可以明显减轻产妇疼痛,缩短产程,同时对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阿氏评分无明显影响。此方法有一定的镇痛效果,不需特殊设备和麻醉师的配合,费用低、操作简单,产妇易于接受,适于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11.
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在分娩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静林 《职业与健康》2001,17(9):135-135
[目的]缩短第二产程,减轻产妇的痛苦。[方法]使用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民未使用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分别对50例初产妇进行比较,比较两组第二产程时间,逢合时间和伤口愈合。[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第二产程和产妇阴部缝合时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缩短第二产程,减轻产妇疼痛,对胎儿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采用腰椎旁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于南开大学附属医院(天津市第四医院)治疗的需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对照组的32例患者采用全身静脉麻醉,观察组的32例患者在全身静脉麻醉之前先给予腰椎旁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苏醒时间为(25.19±1.67)min,短于对照组的(40.68±3.41)min;警觉/镇静评分为(3.47±0.58)分,高于对照组的(2.18±0.4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8%,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4,P<0.05)。结论 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采用腰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可提高麻醉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吕有文 《现代保健》2009,(22):37-38
目的观察在三种不同的神经阻滞法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锁骨骨折患者90例,根据不同的麻醉方法,随机平分为A、B、C三组,每组30人,A组为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为横突点阻滞麻醉组,C组为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横突点阻滞麻醉组。结果C组的麻醉效果与不同时段的VAS评分都明显好于A组与B组。结论采用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横突点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锁骨骨折手术的最有效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6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2例;研究组采用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颈椎后根神经阻滞麻醉,对比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的改变情况,并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研究组JOA评分中临床症状、临床检查和日常生活分数分别为(25.78±6.28)分、(25.49±5.64)分、(26.21±3.75)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4.49±6.24)分、(15.43±5.37)分、(16.24±3.51)分,P<0.05;研究组中治疗效果为优的例数是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例,P<0.05;此外研究组和对照组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分别是1例与2例,复发现象的例数分别为2例与3例,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治疗效果与预后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比较小剂量雷米芬太尼辅助颈神经丛阻滞与芬太尼和氟哌啶醇(氟芬合剂)辅助颈神经丛阻滞在甲状腺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择期行颈神经丛阻滞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先行双侧颈神经浅丛阻滞,15 min后观察组先给予雷米芬太尼0.5μg/kg静脉注射,而后雷米芬太尼0.05~ 0.10 μg/(kg·min)静脉泵注;对照组静脉推注氟芬合剂1.5 ml,分离甲状腺时追加氟芬合剂1.0 ml.观察术中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及镇痛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中的血压、心率、SpO2平稳,对照组在游离甲状腺上下极时血压、心率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在游离甲状腺上下极时视觉模拟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6.28±1.72)分比(2.25±0.48)分,P<0.01].结论 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小剂量雷米芬太尼辅助颈神经丛阻滞效果要显著好于氟芬合剂辅助颈神经丛阻滞.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上肢手术患者中抽取100例纳入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上肢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n=50,给予常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和实验组(n=50,给予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优良率、麻醉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肢手术患者,且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更短、维持时间更长,麻醉满意度显著更高,呼吸抑制、心律失常、恶心呕吐、声音嘶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更低,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肢手术患者麻醉前后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均较小,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十分确切,能够显著优化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的效果、降低应激反应,且麻醉安全性值得肯定,患者及其家属均感到满意,可以作为临床首选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17.
冯光荣 《现代养生》2022,(18):1539-154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价值。方法 将2020年1月-2021年12月江苏省新沂市中医医院实施臂丛阻滞麻醉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资料均衡原则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解剖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 观察组穿刺次数、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穿刺次数、操作时间、疼痛评分均能降低,能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地佐辛联合局部麻醉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将78例行单侧上肢骨科手术患者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均行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药液配方为罗哌卡因100 mg、2%利多卡因5ml加地佐辛5 mg用0.9%氯化钠稀释成20 ml;对照组药液配方为罗哌卡因100 mg加2%利多卡因5ml用0.9%氯化钠稀释成20 ml.观察两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术中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辛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术中芬太尼用量均优于对照组[(13.7 ±2.7) min比(14.9±2.2) min、(364±8)min比(330±9)min、(0.05±0.06) mg比(0.11±0.08) mg,P<0.05].结论 地佐辛有外周神经阻滞作用,与局部麻醉药联合应用麻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需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上肢手术患者120例,按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穿刺方法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麻醉效果、并发症及麻醉药用量等.结果 观察组麻醉效果优秀率和优良率[75.0%(45/60)和100.0%(60/6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3.3%(32/60)和90.0%(54/60)](P<0.05),麻醉起效时间[(10.76±3.19)min]显著短于对照组[(19.87±5.34) min](P<0.05),麻醉维持时间[(572.34±124.61)min]显著长于对照组[(482.95±108.71)min](P<0.05),麻醉药用量[(17.2±2.7)ml]显著少于对照组[(19.8±3.6)ml](P<0.05),并发症发生率[8.3%(5/60)]显著低于对照组[60.0%(36/60)] (P< 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准确性更高,麻醉效果更显著,麻醉药用量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实验将针对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进行临床探究,进一步分析应用价值。方法:实验选取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作为调研的主体,在时间段上则截取了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9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而观察组采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分析应用差异性。结果:观察组的麻醉结束时间、麻醉发挥效力时间以及其阻滞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两组患者中麻醉情况对平均动脉压的影响以及心率对比中,依然以观察组患者的整体结果更优,差异显著(P<0.05)。最后,在麻醉效果的优良率分析里,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3.3%(43/45),对照组则为84.4%(38/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在对患者进行上肢手术的过程中十分有效,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其麻醉应用效果,而且对患者的心率以及动脉平均压的影响相对较小,值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