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梁鹏  赵冬青  王雄 《医疗装备》2010,23(4):36-3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肺动脉栓塞患者CT成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扫描,并结合Vitrea 3.7工作站进行后处理技术成像。结果:35例平扫显示片状实变影,磨玻璃样影,楔形变等。增强扫描能清晰直观显示中央型肺动脉栓塞,周围型肺动脉栓塞等。结论:多层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技术对肺动脉栓塞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7年12月采用16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共14例,采用1.5mm准直,0.75~1.00mm重建层厚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结果 应用16排螺旋CT扫描对肺动脉干、肺叶动脉、肺段动脉、亚段肺动脉显示良好,16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显示受累肺动脉166支,其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内充盈缺损,包括中心型、锐角附壁型(本组无此型)、钝角附壁型、完全闭塞型.均为急性肺栓塞.间接征象包括肺梗死、肺少血征、胸腔积液等.结论 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能清楚显示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1.5mm准直薄层扫描完全能满足临床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和洽疗的需求.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与心胸联合造影及下肢深静脉造影联合成像有助于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2005年10月至2007年12月采用16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共14例,采用1.5mm准直,0.75—1.00mm重建层厚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结果应用16排螺旋CT扫描对肺动脉干、肺叶动脉、肺段动脉、亚段肺动脉显示良好,16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显示受累肺动脉166支,其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内充盈缺损,包括中心型、锐角附壁型(本组无此型)、钝角附壁型、完全闭塞型。均为急性肺栓塞。间接征象包括肺梗死、肺少血征、胸腔积液等。结论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能清楚显示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1.5mm准直薄层扫描完全能满足临床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的需求。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与心胸联合造影及下肢深静脉造影联合成像有助于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肺动脉栓塞疑似患者200例,分别给予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观察两组检查的差异,比较其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发现中心性肺动脉栓塞例数低于DSA,附壁血栓型高于DSA,分别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偏心性和完全性肺动脉栓塞结果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的诊断正确率、阳性率和灵敏度明显高于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而检查阴性率、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均低于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分别经卡方检验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准确性优于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但二者诊断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DSA可用于肺动脉栓塞的高级诊断,而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可作为疑似患者的初筛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联合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表达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某院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确诊的8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受试者血液中GDF-15、Fib水平,并行64排螺旋CT检查。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DSA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比较GDF-15、Fib、64排螺旋CT单一及联合诊断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液中GDF-15、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GDF-15诊断肺动脉栓塞阳性78例,Fib诊断肺动脉栓塞阳性78例,64排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阳性79例,平行联合诊断肺动脉栓塞阳性98例,系列联合诊断肺动脉栓塞阳性59例。平行联合诊断的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各指标单一诊断(P<0.05),系列联合诊断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各指标单一诊断(P<0.05),平行联合及系列联合诊断的AUC值均高于各指标单一诊断(P<0.05)。结论:血清GDF-15、Fib表达联合64排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有效提高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探讨16排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肺动脉栓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单排螺旋CT检查,观察组患者接受16排螺旋CT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比较其肺动脉栓塞的检出率及总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肺动脉栓塞检出率分别为37.03%、13.17%.,总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33%、80.00%,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6排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的血管显示效果好,病变累及血管走向、支数,肺动脉及其分支内的充盈缺损程度显示清晰直观,诊断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联合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200例,对所有患者给予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观察三者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之间的差异。结果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正确率,明显高于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经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联合诊断可作为肺动脉栓塞诊断的一种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患者的CT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临床怀疑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利用16排螺旋CT行肺动脉成像检查的影像学资料。结果:22例患者的肺动脉栓塞部位及范围均能显示,其中肺动脉栓塞10例,肺叶动脉栓塞7例,肺段及段以下动脉栓塞5例。22例患者中只有4例为单支动脉栓塞。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能为肺动脉栓塞诊断提供直接、丰富的影像诊断细节,并能在治疗后较好地评价溶栓效果。  相似文献   

9.
胡征宇 《健康天地》2010,4(1):131-13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表现。结果:34例临床拟诊PE患者中,MSCTA诊断28例。肺动脉栓塞的的部位以左下肺段肺动脉及亚段肺动脉分支为主。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一种无创伤的可靠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6排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共28例,图像后处理采用MPR、CPR、MIP、VR.结果:28例肺动脉栓塞累及肺动脉及各级分支共计125支,其中右肺动脉69支、左肺动脉56支.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间接征象均可清晰显示.结论: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栓子的形态及栓塞范围,其安全、快速、无创及诊断准确性在肺动脉栓塞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仪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医院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期间诊治的疑似脑血管病变患者中选取142例作研究对象,均实行64排螺旋CT扫描仪检查,以冠状动脉数字减影检查为金标准,分析64排螺旋CT扫描仪对脑血管病变患者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组脑血管病变患者经64排螺旋CT扫描仪检查提示:诊断准确度是97.89%,诊断特异度是92.59%,诊断敏感度是99.13%。结论: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扫描仪检查方式,其诊断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均较高,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例肺部动脉栓塞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经16层CT配合MPB、MIP及VR进行高效处理进行诊断,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的影像学情况。结果本组74例患者经多层螺旋CT检查后,本组74例患者中,病变共受累肺动脉485支,其中显示栓塞左/右肺动脉10支,亚段肺动脉207支,叶肺动脉117支,段肺动脉151支。结论多层螺旋CT在PE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无创、高效、准确率高等特点,尤其是对亚段PE的敏感性非常高,可以作为今后临床中关于PE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陈宝根 《智慧健康》2023,(12):242-245
目的 分析肺动脉栓塞诊断中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本院自2017年1月-2022年9月诊治的45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对其行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检查,分析其诊断意义。结果 肺血管强化CT值,其中右肺动脉为(429.38±83.27)HU,左肺动脉为(417.22±87.28)HU;信噪比为(33.28±6.28),对比噪声比为(34.91±4.36),图像噪声为(28.31±6.41)HU,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为(4.88±0.97)分。26例(57.78%)患者中,有85处栓塞,35处(41.18%)为叶肺动脉栓塞,12处(14.12%)为左右肺动脉主干栓塞,38处(44.71%)为段肺动脉栓塞;19例(42.22%)患者左右肺动脉均有栓塞。结论 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采用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能获得清晰图像,可较好展示肺动脉及其分支情况,还可较好地显示栓子所在部位、大小及形态,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陈强  谢学胡 《现代保健》2010,(3):125-126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价值。方法观察16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和X线、CT增强扫描表现,总结诊断经验。结果16例患者均发现肺栓塞部位,并测量栓子大小和栓塞管腔面积。结论高速螺旋CT增强扫描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快速、安全、准确、无创、操作简便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成像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运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成像方法确诊的肺动脉栓塞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累及部位,方式.结果: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24例,经128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成像检查后诊断24例,正确率100%.结论:128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成像对肺动脉栓塞诊断迅速,部位明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应用64排螺旋CT扫描仪对患有肺动脉血栓栓塞的患者进行诊断的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76例患有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2组,平均每组38例.采用静脉造影技术对A组患者进行诊断;采用静脉造影与64排螺旋CT扫面结合的方法进行诊断.结果 B组患者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在诊断过程中2组患者都没有发生任何的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现象.结论 应用64排螺旋CT扫描仪对患有肺动脉血栓栓塞的患者进行诊断,可以使诊断的准确率进一步提高,使患者的病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确诊.  相似文献   

17.
李超 《中国卫生产业》2012,9(15):143-143
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31例肺动脉栓塞患者CT图像,对16层螺旋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及三维重建在肺结节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肺结节性病变患者65例,所有患者均行16排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估16排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诊断肺结节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对比分析良恶性结节动态增强CT值。结果经手术病理诊断65例肺结节病变中,46例恶性结节,19例良性结节。较16排螺旋CT平扫相比,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恶性检出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肺结节性病变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高于16排螺旋CT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结节动态增强30 s、90 s、480 s CT值均高于良性结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16排螺旋CT平扫,三维重建技术可从多方位、多层面显示结节特征,为临床诊断肺结节性病变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SCT)与肺动脉磁共振(MRI)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医院收治的78例高度疑似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MSCT、MRI、CT肺动脉造影(CTPA)诊断,将CTP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MSCT、MRI对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经CTPA诊断得知,入选78例高度疑似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中,34例确诊为急性肺动脉栓塞,占43.59%,共检出67个栓子;依据CTPA诊断金标准,MSCT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疾高于M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诊断与CTPA诊断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870);MRI诊断与CTPA诊断结果具有理想的一致性(Kappa=0.558)。结论对于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MSCT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20.
《rrjk》2017,(14)
目的:探讨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多排螺旋CT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诊断5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伴有腹股沟区或臀部间断性疼痛,且髋关节撞击试验呈阳性,对本组患者均实施多排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观察诊断效果。结果:本组患者诊断发现股骨头颈交界处前外侧偏移量减少3例、突起2例、皮质下囊性变1例;2例呈非圆形股骨头;髋臼过深1例、后倾1例、边缘软骨下囊变1例;髋臼盂唇骨化变性3例;关节边缘骨赘形成2例。结论: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多排螺旋CT诊断效果显著,可及时发现患者髋关节股骨头颈交界处与髋臼解剖异常表现,对临床诊断、治疗FAI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