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ACLF患者由于病情严重,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准确判断患者预后对治疗的决策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临床上主要通过反映肝功能的指标组成的评分系统来判断ACLF的预后,目前常用的有英国皇家大学医院(KCH)标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CHILD-PUGH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序贯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2013年欧洲肝病学会慢性肝衰竭协作组在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基础上建立CLIF-SOFA评分,将器官衰竭是ACLF诊断标准之一;该评分可鉴别ACLF与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期28天内病死率的明显不  相似文献   

2.
《现代医院》2008,8(5):120-120
1慢加急性肝衰竭定义 ①在慢性肝病(先前诊断或未诊断)基础上,因急性诱因作用,临床表现为黄疸和凝血障碍,4周内并发腹水和(或)肝性脑病。②ACLF的临床亚型包括:1型ACLF:在发展为肝衰竭之前,虽有慢性肝病但肝功能代偿良好;2型ACLF:在发展为肝衰竭之前,已经存在失代偿肝硬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继发细菌感染病原菌及预后评估。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ACLF继发细菌感染患者100例,根据患者继发细菌感染后30 d内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39例和生存组61例。统计并记录患者感染发生部位及病原菌类型,多因素分析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临床指标对ACLF继发细菌感染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 100例ACLF继发细菌感染患者中,腹腔感染51例,呼吸道感染34例;共分离鉴定出病原菌17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29株占比75.00%;多因素分析结果,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C级、抗菌药物应用时机>12 h为影响ACLF继发细菌感染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总胆红素(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甲胎蛋白(AFP)、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76高于各单项指标(P<0.05)。结论 联合AFP水平、INR、PCT、CRP水平、IL-6、NLR、RDW可有效诊断ACLF继发细菌感染患者的预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C级、抗菌药物应用时机>12 h为影响ACLF继发细菌感染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病死较高,早期准确评估其临床转归、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目前应用于HBV-ACLF预后的模型包括终末期肝病模型及其衍生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及其衍生评分,亚太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联盟评分,中国重型乙型肝炎研究组评分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但对于HB...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治疗,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HBV-DBA转阴率、MELD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ALT和Tbil在治疗4周、8周及12周时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每一个阶段观察组的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间的MELD评分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能够使肝功能恢复正常,抑制HBV-DBA,不易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有保障。  相似文献   

6.
正基于近十年的临床经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余祖江团队联合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团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庄正平团队协同创新,揭示通过调控能量代谢重编程促进慢加急性肝衰竭进展的分子机制,并证实曲美他嗪可显著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尖端科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HBLF)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的830例ACHBLF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临床基线客观检测指标及是否合并SBP。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BP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共出现SBP患者593例,发生率71.40%,其中男509例(61.32%),女84例(10.12%)。SBP肝衰患者组和非SBP肝衰患者组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是年龄、白蛋白(ALB)、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ALT/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胆固醇(CHO)、胆碱酯酶(CHE)、血清钾(K+)、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乙型肝炎病毒定量(HBeAg)、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率(GR%)、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计数(PLT)。Logistic回归分析CHE和Hb是ACHBLF患者并发SBP的影响因素。结论低CHE、低Hb是ACHBLF患者并发SB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联合抗病毒在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2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非护理干预组(对照组)。观察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证人工肝治疗顺利进行,提高患者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肝衰竭血浆置换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符合条件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239例进行血浆置换,根据患者出院时转归分为有效和无效,对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年龄、病程、治疗前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治疗时应用的血浆种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6.68岁、病程7 d、凝血酶原活动度31.66%、合并肝肾综合征、合并2级以上肝性脑病是PE治疗肝衰竭无效的危险因素(P0.05)。相对危险度依次为:5.924、6.816、11.427、50.352和3.489。结论对于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建议及早进行血浆置换,常规合理地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原发病,预防肝肾综合征和肝性脑病的发生,可提高PE治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 pre-liver failure, pre-ACHBLF)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建立新的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97例pre-ACHBLF患者,根据4周内临床转归分为进展组和好转组,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探讨ACHBLF发生的影响因素,建立并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血清肌酐(creatinine, Cr)和血小板-白细胞比值(platelet-to-white blood cell ratio, PWR)与ACHBLF发生密切相关,构建ACHBLF预测模型为Logit(P)=-1.494+1.530×TBIL(mg/dl)+3.111×PT(s)-1.711×PWR-1.786×Cr(mg/dl),该模型Nagelkerke R2为0.558,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预测效能为76.3%(P=0.490),曲线下面积为0.83,当评分高于最佳临界值13.88时,患者发生ACHBLF风险增高。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对预测pre-ACHBLF的疾病进展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替诺福韦酯(TDF)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商丘市立医院收治的HBV感染所致ACLF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式分为TDF组(常规内科治疗+TDF治疗,78例)和PE联合TDF组(常规内科治疗+TDF治疗+PE,82例),比较两组ACLF患者血生化、HBV病毒载量以及肝功能指标差异。结果 TDF组、PE联合TDF组治疗前的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肌酐(Scr)、HBV DNA载量、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TDF组、PE联合TDF组治疗后的Alb、PTA水平均升高,Scr、HBV DNA载量、ALT、AST、TBIL、IBIL、DBil、ALP水平均降低(P0.05)。PE联合TDF组治疗后的Alb、PTA水平均高于TDF组,而Scr、HBV DNA载量、ALT、AST、TBIL、IBIL、DBil、ALP水平均低于TDF组(P0.05)。TDF组、PE联合TDF组患者皮疹、发热、恶心、血压降低、心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E联合TDF治疗可以降低HBV载量,改善机体肝功能状态,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北方地区急性肝衰竭(ALF)、亚急性(SALF)、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病因及其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3233例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对病因、年龄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233例患者中,ALF前三位的病因是:HEV(22.52%)、药物性(18.92%)、HBV(17.12%),SALF为药物性(29.15%)、HEV(14.57%)、HBV(10.55%),而ACLF为HBV(87.75%)、酒精性(3.87%)、HBV重叠HEV(1.64%)。常见嗜肝病毒感染者占总数86.20%(2787例),其中仅单一HBV感染者共2605例,占ACLF的87.75%,占总数的80.56%;其中35~65岁人占76.33%。HEV感染导致肝衰竭呈下降趋势;酒精性及药物性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HAV单独或重叠感染至肝衰竭病例数最少。结论 3233例患者中不同类型肝衰竭主要病因不同;HBV感染居LF病因之首,酒精性、药物性LF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 - on -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来自重庆市7家医疗机构2018年1月—2020年6月的627例ACLF患者,根据其是否发生自发性腹膜炎分为ACLF合并SBP组(n = 423)和ACLF组(n = 204)。将纳入研究患者资料随机抽取70%(436例)作为训练集构建预测模型,剩余30%(191例)作为测试集进行内部验证。采用ROC曲线评估模型临床效能,并将预测模型以公式和列线图形式表现出来。结果 经Lasso -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肝肾综合征(OR = 9.570,95%CI:2.662~34.407)和直接胆红素(OR = 1.006,95%CI:1.004~1.008)是ACLF患者合并SBP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OR = 0.890,95%CI:0.846~0.937)和凝血酶原活动度(OR = 0.915,95%CI:0.913~0.917)是ACLF患者合并SBP的保护因素。logistic预测模型表现为,X = 6.105 + 2.259×肝肾综合征 + 0.006×直接胆红素 - 0.116×白蛋白 - 0.089×凝血酶原活动度。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43(95%CI:0.825~0.861),敏感度为79.6%,特异度为70.1%;内部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825(95%CI:0.809~0.841),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73.0%。结论 ACLF合并SBP风险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SBP的发生风险,同时可为医务人员及时采取预防性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2019年APASL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建议(更新)》中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概念、定义、治疗、预后以及儿童慢加急性肝衰竭等方面推荐意见的更新要点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期临床医生能更好地理解新版指南,指导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为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及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本院自2019年5月~2020年5月的66例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及早期的患者利用抓小球的方式进行分组,每组33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疗效。结果 :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10%,明显低于参照组(P 0.05),而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6.97%,明显高于参照组(P 0.05)。结论 :在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及早期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时候,可以提升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发病高危因素,并分析三种预后评分模型对其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温州市中医院100例慢性HBV感染合并ACLF患者为研究组,并取同期10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与iMELD评分对慢性HBV感染合并ACLF患者预后评估价值。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饮酒史、用药史(抗病毒药物、肝毒性药物)、外科手术史、病毒重叠感染情况、是否细菌感染、是否为高PCR-HBV DNA定量等因素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饮酒史、肝毒性药物、外科手术史、病毒重叠感染、细菌感染、高PCR-HBV DNA定量为慢性HBV感染患者ACLF发病独立高危因素(P0.05),抗病毒药物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生存组MELD、iMELD、MELD-Na评分低于病死组(P0.05);MELD评估患者预后敏感度62.3%,特异度86.4%,iMELD敏感度67.4%,特异度80.8%,MELD-Na敏感度65.4%,特异度83.6%。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ACLF发病高危因素包括饮酒史、肝毒性药物、外科手术史、病毒重叠感染、细菌感染以及高PCR-HBV DNA定量,临床可针对这些因素采取有效预防对策,MELD、iMELD、MELD-Na评分模型对患者预后均有较高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sCD14-ST)水平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合并脓毒症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2019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ACLF合并脓毒症患者67例(脓毒症组)、ACLF无脓毒症患者82例(非脓毒症组)的临床资料,脓毒症患者根据病原学培养结果分为阳性组(25例)和阴...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分析温阳化浊退黄汤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效果及对肝功能指标、程序性死亡因子-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1/PD-L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HBV感染相关ACLF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43例,A组给予常规治疗,在A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B组患者辅以温阳化浊退黄汤进行治疗,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PD-1/PD-L1、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8周后,B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76.74%vs.44.19%)(P<0.05);两组血清谷草转氨酶(GOT)、直接胆红素(DBIL)、外周血CD4+PD-1+、CD4+PD-L1+、CD8+PD-1+、CD8+PD-L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