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八脉交会穴是一组重要的特定穴,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杨甲三教授在八脉交会穴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尤其对八脉交会穴的组成及配伍应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八脉交会穴主治病症范围非常广泛,每穴单用就可治疗多种病症,通过腧穴配伍更可提高疗效。在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中,最常见的配穴方法是上下两穴固定相配,组成4对穴,即内关配公孙,列缺配照海,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这4对穴又可分为阴阳两组。  相似文献   

2.
八脉交会穴也称为交经八穴或流注八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本文从理论上对八穴如何交会八脉及八穴具有的治疗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总结了八穴在临床的应用方法,包括上下配伍成对运用、单穴使用及按时取穴针法,并在单穴使用上提出了独到见解。研究和掌握八脉交会穴,对于针灸理论和临床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照海穴之记载首见于<针灸甲乙经>:"照海阴跷脉所生,在足内踝下[1]".又名阴跷穴、漏阴穴,属足少阴肾经,为足少阴和阴跷脉交会穴,系八脉交会穴之一.八脉交会穴除能治疗本经病症外,还能治疗与之相通的奇经八脉的病症,临床应用广泛,李梴医学入门说:"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强调了八穴的重要性.本文综述古今资料,略谈个人见解,抛砖引玉,以期促进照海穴乃至八脉交会穴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八脉交会穴是指在四肢部位十二正经上的8个腧穴,其名称分别是: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此8穴是沟通人体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要穴,在临床上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八脉交会穴名称首见于金元窦汉卿的《针经指南》一书,此后,历代医家对八脉交会穴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又有不断充实和发展,至今依然对针灸临床起着指导作用。 1 八脉交会穴的特点 八脉交会穴位于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相通。奇经八脉对十二正经经气具有溢蓄、调节、转输、汇聚的作用。它与十二正经共同构成经络系统的主要部  相似文献   

5.
陆伟慧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9):1535-1536
八脉交会穴指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列缺、照海、后溪、申脉八穴,它们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特定穴.八脉交会穴原属五俞穴和络穴,为临床常用要穴,主治范围广,疗效显著.笔者在临床中常常遇到一些因工作、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致的而气机功能失调,临床检查无病理性异常,常出现气逆于上等症,尝试运用八脉交会穴进行治疗,可收到较好疗效.现列举有效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首见于元代医家窦汉卿所著《针经指南》中,临床应用甚广。八脉交会穴理论认为,八穴与奇经之间存在着“交通”与“会合”的关系,即: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两者合于胃心胸;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两者合于目外眦、肩  相似文献   

7.
应用八脉交会穴治疗急痛证临床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互沟通、联络、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照海、列缺。该八脉多位于腕、踝上下,治疗范围广,疗效显著,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窦汉卿《针经指南流注八脉序》中说:“八法者,奇经八穴为要,乃十二经之大会也。”又说:“周身三百六十六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指出了八穴的精义所在。笔者在随师临床中应用八穴治疗急痛证,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举要介绍如下: 一、对穴配用,合而攻之八脉交会穴通常是上下配合,分成四对  相似文献   

8.
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在针灸治疗中运用较多,针刺一穴相当于针两经或多经,相当于“透穴”或针刺多穴,简便易行,患者乐于接受。本人在临床教研和治疗中,发现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有理论上相似和不同之处,仅供同仁参考,以便更深一步进行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9.
《针方六集》是明代医家吴昆晚年之作,其中有大量篇幅对八脉交会穴进行了论述,有较强的实用性,被称为“针家纪纲”。文章对《针方六集》中“八法”相关内容进行了分类、分析、归纳,总结出“八法”形成不晚于元代窦杰的《针经指南》,并通过《医学小经》以歌诀形式流传。《针方六集》提出了“列缺本络手阳明,心主犹乎心,又肝肾之邪同一治,皆不及之及也”,将十二经脉以及奇经八脉全部囊括其中;首次以伤寒六经“表、里、半表半里”理论解释“八脉”交会穴的治疗原理,提出了后溪穴与申脉穴主治在表之疼痛性疾病,内关穴与公孙穴主治在里之胃肠、心胸疾病,临泣穴与外关穴主治在半表半里之肝胆、三焦疾病。系统整理了八脉交会穴定位(值得注意的是照海穴、申脉穴、列缺穴的定位),强调“解结”与四穴同取,同时需要在针刺得气基础上进行补泻,以症状好转为一次治疗结束的标志等。文章最后以临床案例进行验证,并对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现状予以分析,提出了相应观点,以期为八脉交会穴的临床运用提供少许启发,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部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脉交会穴,系元代窦汉卿所创,故又称“窦氏八穴”,在《针灸指南》一书中,窦氏称之为“流注八穴”。八脉交会穴一名,是明代针灸医家徐风在其所著的《针灸大全》中提出的,发展八穴按时选穴学说,倡用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八脉交会穴配穴疗法对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的即刻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八脉交会穴组(35例)和常规针刺组(35例)。常规针刺组取病变节段颈椎夹脊穴、大椎、风池、肩井、肩外俞进行针刺治疗,八脉交会穴组在常规针刺组治疗基础上,增加八脉交会穴配穴(双侧后溪穴配申脉穴)进行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即刻的颈痛量表评分(NPQ)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评定治疗后即刻的总体疗效。结果治疗后即刻,两组NPQ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八脉交会穴组治疗后即刻NPQ评分和VAS评分较常规针刺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即刻,八脉交会穴组总有效率为94.3%(33/35),优于常规针刺组的71.4%(25/35,P0.05)。结论八脉交会穴配穴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均可快速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主观疼痛程度,但八脉交会穴配穴疗法的即刻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杨介宾教授临床擅长应用特定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及八脉交会穴)、注重同名经配穴、四肢疾患多配夹脊穴及倡导担截配穴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八脉交会穴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脉交会穴最早见于金元时期窦汉卿所著的《针经指南》,是窦氏得于他人之手,原称“交经八穴”和“流注八穴”,因窦氏对保存和推广八穴起了很大的作用,故又称为“窦氏八穴”、“窦氏八法”。八脉交会穴是指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列缺、后溪、照海、申脉,它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都位于腕踝部的上下。窦氏在《标幽赋》中提到,“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八法”就是指八穴,而“主客”是指其配伍应用。明代医家徐凤在《针灸大全》最早将其定名为“八脉交会穴”,并在“主穴”的基础上增添了“应穴”,  相似文献   

14.
张艳  倪光夏 《河南中医》2012,32(2):222-223
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气血经气相通的8个穴位,分别为:列缺、照海、后溪、申脉、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多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腕踝关节附近,此八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收于元·窦汉卿所著的《针经指南》,窦氏称其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明·徐凤所著的《针灸大全》中首次提出八脉交会穴的名称,并提出“主应配穴法”及“灵龟八法”、“飞腾八法”两种按时配穴法.八脉交会穴为正经和奇经八脉相通穴,针一穴可治疗两经以上疾病,故治疗范围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八脉交会穴概念术语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12,32(8):747-751
为能明确八脉交会穴概念内涵,准确定义术语,系统考查了古今相关文献。发现其术语几经变化,初名交经八穴,后称经脉交会八穴、八脉交会八穴、八法交会八穴等,简称八法交会、八法穴,简略如八会、八法、八穴等,异名众多,时见混用,亦或误为《难经》八会穴。今称八脉交会穴,则奇经由所交会经脉(对象)变为主体属性,八穴变为奇经交会的对象,概念已然变化。  相似文献   

16.
八脉交会穴最早见于金元时期窦汉卿所著的《针经指南》,是窦氏得于他人之手,原称"交经八穴"和"流注八穴",因窦氏对保存和推广八穴起了很大的作用,故又称为"窦氏八穴"、"窦氏八法"。八脉交会穴包括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列缺、后溪、照海、申脉,它们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  相似文献   

17.
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中风后抑郁56例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潘永清 《陕西中医》2007,28(2):199-200
目的:观察针刺八脉交会穴对中风后抑郁的疗效。方法:针刺取穴人中、印堂、百会等八脉穴治疗。结果:56例总有效率96.4%。提示:八脉交会穴重在调理脑神,平衡阴阳,使五脏六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因此,针刺八脉交会穴可有效治疗中风后抑郁。  相似文献   

18.
<标幽赋>是金元时代著名中医针灸学家窦默的代表作之一,八脉交会穴、三输穴、原穴、络穴、交会穴、八会穴、俞穴、募穴、郄穴等特定穴在<标幽赋>中均有详细记载,临床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19.
八脉交会穴乃临床常用的八个特定穴。取此八穴,对临床治疗疾病能达到取穴少而疗效满意的综合治疗作用。但对申脉、照海之位置及两穴之针刺深度各医家说法不一。八脉交会穴首见于窦汉卿所著《针经指南》一书。书中明确指出,申脉——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外踝下赤白肉际内,令病人垂足坐取之,侧卧取亦得。照海——足少阴肾经,在足内踝下赤白肉际陷中,令病人坐稳,足底相对取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概述了公孙穴的穴性及在古代与现代妇科病中的临床应用,公孙穴既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又与八脉交会穴之冲脉相通,故临床上与脾经、冲脉相关的妇科病证取公孙穴多见奇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