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气管内导管致气管食管瘘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气管内导管致气管食管瘘的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高危因素和预防措施.结果 22例患者中20例死亡.气管食管瘘发生与气管内导管类型、气囊压力、导管留置时间、不稳定活动及导管更换等因素有关.结论 选择合适的气管内导管、常规监测气囊压力、妥善固定、对躁动患者适当镇静、缩短机械通气及气管导管留置时间,能最大限度减轻气管黏膜机械性损伤,降低气管食管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气管套管气囊压力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应用气管套管球囊压力专用测量仪 (Endotest仪 )对 30例机械通气病人的气管套管球囊压力进行精确测量 ,了解气囊压力与注气体积实际值和理想值的差距 ,为机械通气病人气管套管球囊合理注气提供临床依据。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机械通气病人 30例 (气管插管 4例 ,气管切开 2 6例 ) ,男性 2 8例 ,女性 2例 ,年龄 80~ 93岁 ,气管套管应用时间 15d~ 3月。1·2 方法 应用气管套管球囊压力专用测量仪 (En dotest仪 )对上述病人的气囊压力和注射气体量进行精确测量 ,每项指标均测量 3次 ,取平均值。气囊实际压力和气体量 :Luer接头连…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气管食管瘘的护理.方法 结合4例机械通气患者气管食管瘘的临床资料和相关文献,详细分析其护理措施.结果 2例机械通气并发气管食管瘘患者瘘口愈合,2例死亡.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发生气管食管瘘后予胃肠减压,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加强全身营养,观察病情变化,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3例气管切开长期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处理对策。方法收集气管切开的长期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为观察对象,监测其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在病情平稳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结果在保障呼吸机不漏气的前提下,3例患者均存在过度充气,气囊将导管内口部分堵塞情况,在体位变动时阻塞加重导致患者呼吸困难。分析其原因考虑与气管软化扩张[2-3]、气管套管老化等有关。结论气管切开长期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需要警惕气囊阻塞导管内口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气囊压力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判断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的大小是否合适。方法对60例经口气管插管和40例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和注气量进行测量。结果实际的气管导管气囊压力明显高于推荐的理想压力值(P<0.01);实际的注入气体量明显高于理想压力所需要的注入气体量(P<0.01)。结论应对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和注气量进行监测和调整,以减少气管导管对气管黏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使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将68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48h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带一个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观察组采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套管,下方气囊用于充气,上方气囊连接负压吸引器吸引气囊上滞留物及口咽部分泌物,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以后VAP的发生率.结果 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改进后的气管切开套管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可冲洗式气管套管行气囊上分泌物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细菌学的影响。方法将ICU82例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MV)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普通气管套管组)38例,B组(冲洗式气管套管组)44例;气管切开后每天收集咽拭子、气囊上分泌物、气管套管内呼吸道分泌物行细菌学检查,并记录机械通气天数及VAP发生情况。结果 4d两组VA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4~10天B组(22.7%)VAP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52.6%),两组VA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同种药物的耐药率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采用可冲洗式气管套管行气囊上分泌物吸引可降低VAP的发生率并减少细菌耐药。  相似文献   

8.
气管无名动脉瘘是气管切开术所致的致命性并发症。最近报告该症发生率占气管切开术0.5~0.7%。既往常因束手无策几乎全部死亡。至1968年Rich第一个施行无名动脉切除治疗气管无名动脉瘘获得成功。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该症发生原因主要有(1)低位气管切开即第三气管环下行气管切开,套管顶端容易压迫与气管相毗邻的无名动脉,同样机理无名动脉异常高位也易引起无名动脉瘘,因此很多学者提出于第二气管环处行气管切开会减少无名动脉瘘的发生。(2)体质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求机械通气气管导管理想气囊压力的管理方法。方法应用最小闭合容量技术注气测量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并统计分析。结果实际测得的气囊压力范围为10~42cmH2O,与指南推荐气囊压力25~30cmH2O差异较大。结论应用最小闭合容量技术个体化测量气囊压力并定时校正,可有效预防气道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后长期机械通气的病人气管粘膜损伤的发生率较高,老年病人发生损伤的机会更高.气管粘膜损伤轻者可致糜烂、痰痂形成,阻塞呼吸道,重者可致出血、坏死、软骨环破裂、气管食管瘘等,瘢痕性收缩还可致气管狭窄.正确的护理是预防气管粘膜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更有效的方法以提高机械通气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方法将2002~2007年在我院ICU住院的146例予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气囊最小封闭压力;对照组予每4小时放气后充气。观察两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等参数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在维持动脉血气指标方面与对照组效力相当;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气管粘膜糜烂发生率不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气囊最小封闭压力管理人工气道气囊有利于机械通气治疗顺利进行,在保证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同时,能有效减少并发症,更有利病患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锥形气囊气管导管与传统气囊气管导管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其他结局指标的影响。方法 系统性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并辅以人工手动检索,严格按照入排标准筛选文献,对符合要求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共8组研究),共3 858例患者。与传统气囊气管导管相比,锥形气囊气管导管可以降低VAP发生率(OR=0.52;95%CI:0.39~0.68;P<0.01),降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降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P均<0.01)。结论 对于机械通气患者,采用锥形气囊气管导管可以降低VAP发生率,但由于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数量较少、质量欠佳,需要纳入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经皮气管切开术后气管狭窄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其对策.方法 选择2006年2月至2012年6月行经皮气管切开术2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就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气道反复感染、糖皮质激素不合理应用、气管切开位置过高和操作方法不当5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86例患者中发生气管狭窄43例,发生率为15.03%(43/286).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过长(x2=21.76,P<0.01),反复气道感染(r=18.21,P<0.01),糖皮质激素不合理应用(x2=9.65,P<0.01),气管切开位置过高(x2=4.51,P<0.05),操作方法不当(x2=4.33,P< 0.05)与术后并发气管狭窄有关.结论 经皮气管切开术后造成气管狭窄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反复气道感染是其主要原因,其次是糖皮质激素不合理应用、气管切开位置过高及操作方法不当.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气管切开套管气囊分泌物的吸引能否减少(VAP)的发生,选取入住RICU行气管切开行人工通气患者,观察两组间VAP发病时间、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郭芳 《工企医刊》2011,24(6):25-26
目的 有效控制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方法 对各种原因致呼吸衰竭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呼吸道护理相关因素,即:病室空气、气管切口周围皮肤(颈部)、气管套管、吸痰方法进行分析改进.结果 我科护理人员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总结出人工气道护理的方法.结论 只要积极做好必要的预防措施,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均可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更适合于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将8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2组,最小封闭压力组采用气囊最小封闭压力,定时放气组采用传统方法:气囊放气-充气1次/4h,并对潮气量、SaO2、PEEP和并发症如痰阻、刺激性咳嗽等指标进行观察.结果:最小封闭压力组在维持潮气量和SaO2稳定均优于定时放气组(P<0.05),维持PEEP值和减少刺激性咳嗽发生率均优于定时放气组(P<0.005),痰阻发生率低于定时放气组(P<0.05),采用气囊最小封闭压力无1例气管黏膜损伤.结论:使用气囊最小封闭压力管理人工气道气囊,有利于机械通气治疗顺利进行,减少病人不适,保障护理安全,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程振伦  华敬  王伟 《现代保健》2008,(35):54-55
目的 探讨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在困难气管插管和急救中的可行性及通气情况。方法 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C组(气管插管组)和E组(食管-气管联合导管组)分别在全麻诱导后5min内插入气管导管或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并进行机械通气。13例急救复苏患者全部1次插入食管。结果 E组51例中43例均一次盲插入食管,其他7例通过调整头与食管-气管联合导管的位置后插入食管,1例插入气管。E组插入深度为(21.3±0.7)cm,食管套囊注气量为(12.8±1.9)ml,口咽腔套囊注气量为(85.8±14.8)ml。插管即刻和拔管即刻C组SBP、DBP、MAP、HR均高于E组,通气30min后E组PETCO,轻度升高。13例急救复苏中插入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均一次成功,但均因插入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前缺氧时间过长,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食管-气管联合导管适用于手术时间不超过2小时及其气道困难的全麻患者,对时间超过2小时或在通气中有严重缺氧表现时应及时改变通气方式。食管-气管联合导管为急救复苏简便易行的开放气道方法。  相似文献   

18.
气管切开后长期机械通气的病人气管粘膜损伤的发生率较高,老年病人发生损伤的机会更高。气管粘膜损伤轻可致糜烂、痰痂形成,阻塞呼吸道,重可致出血、坏死、软骨环破裂、气管食管瘘等,瘢痕性收缩还可致气管狭窄。正确的护理是预防气管粘膜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拨管困难是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之一,几乎每个医院都有遇到,积极防治拔管困难,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现将有关问题介绍如下: 拔管困难的原因:1.套管原因:套管过粗不仅影响堵管试验和拔管,还压迫气管软骨环致坏死或软化;过细漏气致皮下气肿,且易致下端管口发炎形成肉芽;过长易碰到气管隆凸和阻塞支气管;过短易脱管和肉芽形成;弯曲度不适可压迫或磨损气管壁致糜烂、溃疡、穿孔等均可影响拔管。2.喉部原因:主要多见于喉内炎症,常因伤口感染波及喉内;急性炎症未彻底控制;受凉患上感;护理无菌不严;温湿度不适等而感染,使炎性水肿致喉腔变狭,影响拔管。除此还有术时损伤环状软骨,引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时与呼吸机对抗(简称人机对抗)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对44例人机对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景68例机械通气患者中发生人机对抗44例(占64.7%),共115例次。其原因包括:气道分泌物过多或痰痂形成39例次;缺氧诱发呼吸过快28例次;喉部不适,不能耐受经口气管插管22例次;呼吸机模式参数设置不当6例次;气管插管位置不当2例次;气囊破裂或漏气1例次;气管切开导管脱出1例次;误吸至肺不张2例次;气压伤致气胸,呼吸机连接管路积水,呼吸机管道脱开各1例次。结论人机对抗的发生均有其诱发因素:气道阻塞、缺氧、喉部不适、呼吸机模式不当等是主要原因。加强气道管理、设置合适的通气量及适当的模式、祛除诱因等综合有效防治措施,可避免和减少人机对抗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