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血瘀证与络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是当今中医学界的研究重点,许多临床中的疑难杂症、久病、重病都与血瘀证密切相关,治疗中亦常从血瘀证的角度去制定治则方药.而无论从血瘀证的病因病机,还是从血瘀证的病理生理基础方面去研究,血瘀证都与络脉系统及络病密不可分,因此络病理论亦是血瘀证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血瘀证,又称瘀血证,是中医学特有的病理学概念,是指体内血液停滞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瘀血等症状.血瘀证理论始于《内经》,经历代不断延伸发展,至清代对血瘀证病因病机及其治疗已形成了较为成熟、完备的理论.近年来,对血瘀证的中西医结合研究逐步加深,血瘀证的客观检测指标的研究进展迅速,通过查阅现代对血瘀证的研究文献,本文对血瘀证与其客观检测指标关联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毕蕾  陈卫平 《中医研究》2005,18(12):1-2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已经在血瘀证本质、活血化瘀药物及作用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相当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血瘀证的现代化研究中,缺乏中医理论的指导,偏离辨证论治根本.虽然对血瘀证本质的微观研究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但血瘀证理论发展和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还不尽如人意.因此,在血瘀证及其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中,重视血瘀证学术渊源及内涵十分重要,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血瘀证为证候规范名之一,血瘀证相关理论在中医典籍中有大量记载,但"血瘀证"一词明确提出较晚,由清·陈修园提出。血瘀证相关证治理论先后经历了先秦两汉的理论奠基,隋唐至金元的传承发展期,明清发展成熟期,最终在近现代得以创新及规范。在王清任《医林改错》问世之前,血瘀与瘀血相互混称没有区别,血液滞留或凝结于体内可称为血瘀或瘀血,由血瘀或者瘀血所引起的病证便是血瘀证。王清任书中的血瘀证已经比较接近现在血瘀证概念内涵,既有瘀血内阻又包括血行迟缓、郁滞所致的病证。建国以后血瘀证相关研究不断创新,血瘀证也作为规范证候名被广泛应用,同时其内涵也在逐渐扩大,随着血瘀证诊断标准的多次修订,血瘀证概念、范畴也得到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5.
血瘀理论源自《内经》,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中血瘀证研究已经成为中西医结合最紧密的研究领域之,血瘀证是瘀血内停的病理状态。近20年随着对心血管疾病的不断深入研究,认为血瘀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在心血管疾病病程中,血瘀证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证型或兼证,并对高血压血瘀证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旨在阐明其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6.
血瘀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候,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病机,是现代中医研究热点领域之一。根据中医“异病同治”思想,不同疾病出现血瘀证,均可采用活血化瘀治法进行治疗。中医对于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法的认识历史悠久,在中医学理论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萌芽于先秦西汉时期,初建于东汉时期,成长于隋唐时期,发展于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当今,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基于其理论渊源,再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将会进一步推动血瘀证理论的创新研究和活血化瘀中药及复方的临床精准应用。  相似文献   

7.
血瘀证是大部分肝纤维化疾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其本质之一,可从血瘀证的角度出发研究肝纤维化的形成和逆转机制。要进行中西医结合的肝纤维化血瘀证研究,应在中医血瘀证的理论的指导下,改良造模方法构建新型的血瘀型肝纤维化动物模型。该模型应在复制人类肝纤维化疾病的同时,具有血瘀证的病变特点和病机特色。  相似文献   

8.
血瘀证见于多种疾病,是一种综合性的病理状态,形成机理非常复杂。研究证明,血瘀证形成与炎症反应、免疫失调关系密切。NF-κB通过调控众多靶基因的转录表达而在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等许多生理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血瘀证与NF-κB信号通路从理论和实验中的研究结果表明:NF-κB信号通路在血瘀证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血瘀证与NF-κB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探讨,将进一步揭示血瘀证炎症、免疫机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深化血瘀证形成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高层论坛暨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病峰会于2006年8月25—27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大会共收到论文418篇,涉及内容广泛,涵盖了心脑血管病诊治规范、前沿研究进展,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理论在心脑血管、外周血管等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及基础研究现况及进展,血瘀证研究新方法、活血化瘀药物开发等诸多方面,充分反映了当前血瘀证、活血化瘀研究和心脑血管病防治的中西医结合最新进展。会议讲演引人注目、讨论热烈,深得与会代表好评。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脏病,目前冠心病中痰浊血瘀证发病率高,病变程度严重,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冠心病痰浊血瘀证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在理论探讨、检查指标、临床试验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现将近年来冠心病痰浊血瘀证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医学古今文献资料的研究,将肾虚血瘀证分为肾精不足兼血瘀证、肾气虚兼血瘀证、肾阳虚兼血瘀证、肾阴虚兼血瘀证、肾不纳气兼血瘀证、肾气不固兼血瘀证、肾虚水泛兼血瘀证、肾虚火旺兼血瘀证、肾虚水毒兼血瘀证、肾经寒湿兼血瘀证等,并阐析了以上10个证型的辨证分型,以求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梳理血瘀证科学研究文献,对血瘀证分子调控网络研究历程及前瞻进行简要述评。血瘀证本质研究最早由陈可冀、王阶等首次提出,随后历经30余年,研究逐渐深入。血瘀证研究历程主要包括血瘀证诊断标准的制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家系、双生子与临床流行病学相结合的血瘀证研究,四大组学与血瘀证分子调控网络研究,以及信号转导网络与血瘀证研究等。随着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基础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领域的运用,可看到人类疾病全基因网络研究的希望,如代谢性疾病、癌症等。这些重大研究成果,为血瘀证深层次本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浅析“湿郁血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阐述了中医瘀血学说中“湿郁血瘀”证的理论及临床实践基础,分析了“湿郁血瘀”证的病因、病机及证治特点,并介绍了治疗方药。建议理论及临床工作者应重视“湿郁血瘀”证的辨证论治。试用的扶正活血祛湿法,应成为其证的有效治则。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血瘀证微循环障碍与气病致瘀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近年来在血瘀证的研究中,对“气”的作用涉及较少。鉴于“气病致瘀”尚未见有较系统研究及报道,我们结合与中医气血学说有密切关系的微循环理论,对141例气虚血瘀与气滞血瘀不同证型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进行了甲皱微循  相似文献   

15.
消渴病血瘀证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玲  石岩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5):977-978
血瘀是消渴病重要病理产物,亦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贯穿于消渴病的始终。文章以医书资料为依据,归纳出消渴病血瘀证理论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时期,起源期、发展期、明确期。同时消渴病不同时期,血瘀证所兼夹的病机证型存在差异性,大致分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凝血瘀、瘀血停滞四个方面。文章从时间维度,对消渴病血瘀证进行梳理,旨在厘清其发展脉络,又从空间维度对消渴病血瘀证兼夹的证型进行了分类,活血化瘀法应贯穿治疗始终,并重视分期辨证,从而形成了对消渴病血瘀证理论较为全面的认识,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血瘀证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候类型,目前尚且没有冠心病血瘀证的证候客观化标准。冠心病血瘀证的基因组学研究是从基因层面研究冠心病血瘀证证候与基因调控的相关性,为冠心病血瘀证证候客观化提供了可能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冠心病血瘀证证候形成的病理过程在基因表达水平上的研究越来越丰富,为了更好地推进冠心病血瘀证的客观化研究,我们现对冠心病血瘀证与炎症反应相关基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基因、白细胞介素(IL)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7.
血瘀理论是《内经》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后世血瘀学说和活血化瘀治则的理论渊源。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从不同方面发展了血瘀理论。特别是近30年来,由于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开展,使这一理论在急腹症、宫外孕、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领域得到迅速的发展,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为了更好地探讨血瘀证治的实质和促进活血化瘀药物的研究,笔者整理了血瘀理论历代发展的概况和历代医家对瘀血证治实质的认识,并加以适当的阐释,以期对今后继续深入开展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研究工作有所裨益,为临床防病治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临床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疗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源远流长,理论独特,应用广泛,尤其在一些疑难疾病的治疗方面效果显著,因而深得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及基础研究重视。文章系统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血瘀证诊断标准的建立及发展、不同时期血瘀证和活血化瘀临床研究的热点和成果,并对目前和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从"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出发,分别从"痰可致瘀"理论、血瘀证的现代研究、中医体质学三个方面论述了血瘀证的防治思路,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应用活血化瘀中药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测定53例血瘀证和非血瘀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浓度,并观察PGD患者中高血脂,高血压与GMP-140的关系。结果显示:PGD患者血浆GMP-14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处于高度活化状态,其中血瘀证组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血瘀证患者中气虚组高于非气虚组,说明GMP-140是反映PGD血瘀证的客观指标,气虚能加重血小板活化,加重血瘀倾向,符合中医“气虚血瘀”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