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确诊艾滋病患者及HIV检测阳性者共94例为研究组,38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二者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量表、应付方式问卷(CSQ)及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评。结果研究组SCL-90的强迫、抑郁、焦虑及精神病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研究组内部男性抑郁因子分和偏执因子分均高于女性,其SCL-90多个因子与CSQ和EPQ多个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21~0.70之间。结论艾滋病患者及HIV感染者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以情绪障碍为主,应进行心理社会支持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HIV感染者/艾滋病及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营养知识、饮食行为及营养状况,为其营养健康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19年1月 ~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及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共164例,其中HIV感染者66例(HIV感染组);A...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HIV感染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明确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为临床患者心理护理提供参考。方法择选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自愿参与调查的HIV感染者107例为研究对象,使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与正常人标准进行对比,明确HIV感染者心理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结果与正常人标准相比,HIV感染者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五个方面,均表现出异常,差异统计学有意义。而CD4+T细胞计数、年龄等是影响HIV感染者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HIV感染者与正常人相比,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表现,对此应进一步加强对HIV感染者的关注,给予其科学的心理护理,以改善HIV感染者的心理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4.
杨亚红 《工企医刊》2013,26(1):26-27
目的 探讨艾滋病孕妇心理状况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对9例艾滋孕妇患者按汉密顿焦虑量表(HAS)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DS)评定其心理状态,分析艾滋病孕妇心理状况,并进行护理干预.结果 艾滋病孕妇的焦虑与抑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干预能明显减轻患者的抑郁及焦虑.结论 抑郁、焦虑症状在艾滋病孕妇患者中普遍存在,临床医护应足够重视并及时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艾滋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分析。方法:本次研究时间选取从2017年1月开始,至2018年12月结束,将在此期间至医院接受治疗的46例艾滋病患者视为对照组,将同期医院收治的46例艾滋病患者视为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及用药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采用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负面心理情绪,提高其用药依从性,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干眼症患者社会心理状况和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50例干眼症患者和50例健康成年人,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正常护理,用使用EPQ表进行评分.结果:干眼症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效果、心理状态及满意程度上也明显提升,但较健康成年人还有一定差距,其中ELP分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叉(P<0.05).结论:干眼症患者的社会心理状况与健康成年人相比,具有明显的神经质、内向、焦虑、抑郁等特点,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艾滋病流行重心渐向亚洲转移,我国艾滋病及感染者在迅猛增长,就我市辖区在2004年统计普查曾经输血及献血人员HIV抗体阳性者有200余例.我科被定为收治艾滋病定点科室.仅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已收治HIV抗体阳性及AIDS病人14例,通过接触、观察总结出关于AIDS病人的心理特点,及针对有效的护理,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IV及感染的孕妇分娩期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HIV感染者和2例HIV感染孕妇在分娩期采用的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的心得。结果:4例HIV及感染的孕妇经过分娩期的良好护理及合理治疗后,恢复良好,如期出院。结论:HIV感染的孕妇在分娩期既要考虑到艾滋病的损害,又要考虑到孕妇分娩期的生理变化,采用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能增加孕产妇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顺利安全度过分娩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下阑尾炎手术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腹腔镜下阑尾炎手术患者9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占4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方式,对实验组患者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及心理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之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配合度明显低于实验组,且对照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高于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腹腔镜下阑尾炎手术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促进心理健康,提升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HIV/AIDS患者及其配偶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心理状况,为开展家庭内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对一问卷调查形式,对53对艾滋病单阳家庭中的HIV/AIDS患者及其配偶进行调查。结果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5.85%,71.70%的调查对象认为艾滋病感染者身份应该保密,86.79%的HIV/AIDS患者能平静接受感染事实,有81.82%与配偶发生性行为时能坚持使用安全套。37.74%的调查对象存在抑郁症状。结论应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及反歧视宣传,开展关怀技能培训,为HIV/AIDS患者提供心理支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李晓琴  韩芸  沈霞  冯俊 《实用预防医学》2019,26(12):1510-1512
目的 分析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对其生存质量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为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焦虑、抑郁提供依据。 方法 以2015年1月—2019年4月在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353例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治疗依从性好(观察组)与治疗依从性差(对照组)两组,比较其生存质量及焦虑、抑郁情况。 结果 根据治疗依从性判定标准,265例患者依从性治疗良好,占75.07%,88例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占24.93%;生存质量方面:治疗依从性好(观察组)与治疗依从性差(对照组)两组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精神宗教领域及生存质量总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全国常模比较发现:观察组(除环境领域外)与对照组研究对象各维度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全国常模(均P<0.05);焦虑抑郁方面:焦虑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4.72% vs. 25.00%),且SAS评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34.53±10.12 vs. 42.27±8.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抑郁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5.28% vs. 39.77%),且SDS评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39.87±11.52 vs. 42.27±8.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应引起重视,临床应针对患者情况进行治疗依从性相关健康教育,以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对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方便整群抽取安徽省3个地区HIV/AIDS患者,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对HIV/AIDS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开展健康促进,实施综合心理干预措施.结果 HIV/AIDS患者抑郁及焦虑情绪检出率分别为74.02%和68.50%,且生活质量也不容乐观.通过稳定患者情绪、增强安全感及答疑解惑等心理干预手段,有效的缓解HIV/AIDS患者抑郁与焦虑情绪(干预后抑郁、焦虑情绪检出率分别下降为55.28%和47.97%),且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预工作者对HIV/AIDS患者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有效的心理支持与人文关怀,可改善HIV/AIDS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为建立健全完善的心理干预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HIV初筛阳性者征求确认的心理反应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艾滋病病毒(HIV)初筛阳性者的征求确认心理反应状况,通过进行正确的引导,达到对艾滋病的预防干预目的。〔方法〕2007年1月—2009年3月,在新疆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出入境体检的人员中,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对被确诊为HIV感染者的34例受检人员进行心理反应调查。〔结果〕通过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传播途径及民族等多个方面的调查,反应出不同的心理变化情况。〔结论〕根据对HIV初筛阳性者征求确认的心理反应状况采用适宜的方法来帮助感染者度过难关,对预防和控制HIV的传播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肖莉  吕斌 《实用预防医学》2003,10(5):733-734
目的 了解湖南省祁东县艾滋病患者及HIV感染情况,并对其加强监管,防止艾滋病传播蔓延。方法 对祁东县1998~2002年艾滋病患者及HIV感染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998~2002年祁东县共发现艾滋病人8例,HIV感染者4例。结论 我县的艾滋病及HIV感染状况不容忽视,应加强疫情监测,同时建议采取以宣传教育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艾滋病在出入境人员及边民的流行情况。〔方法〕对到凭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旅行卫生保健中心门诊部进行健康体检及部分边境居民就诊者作艾滋病监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初筛;采用蛋白印迹法(WB)进行确诊。对发现的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自2002年3~8月,在出入境人员和边民中共检出HIV感染者3例、AIDS患者1例。〔结论〕关注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加强AIDS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重视医务工作者AIDS知识培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加强对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将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女性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WHOQOL-BREF中文版测量其生存质量。结果:女性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生存质量4个领域得分分别为:13.91±1.90(生理领域),12.33±1.97(心理领域),13.00±1.97(社会关系领域),12.00±1.87(环境领域)。单因素分析显示,职业、CD4细胞数、与配偶/固定性伴HIV检测前后性生活次数等因素与生存质量有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家庭收入、有非商业非固定性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时间越长及由疾控人员告知HIV阳性结果并无其他人在场与艾滋病感染者生存质量呈正相关;年龄和家庭收入分别与社会关系及心理领域呈负相关。结论:艾滋病问题严重的威胁了女性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生存质量,应提高其抵御艾滋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青岛市自1992年在归国劳务人员中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以来,至1998年1月共检出11例HIV感染者,其中5例具有家庭聚集性特点,现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对归国劳务人员、有偿供血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亲属,用ELISA法(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公司提供)、WB法(试剂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科技服务公司提供)进行检测,HIV感染可疑者分别由北京卫生检疫局和山东省艾滋病监测中心确证.1.2 根据《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固定专人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随访,每6~12个月对本人及其妻子(丈夫)进行1次HIV抗体检测,并进行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AIDS)患者和首批HIV感染者以来,艾滋病流行已经走过了传入期和扩展期,目前正处于快速增长期[1].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本院收治艾滋病患者1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湖南口岸出入境人员艾滋病与梅毒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湖南口岸出入境人员艾滋病与梅毒流行状况,以便针对性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方法1999年~2003年对到湖南国际旅行保健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出入境人员29 577人实施了HIV抗体和梅毒血清学检测,并对检出的感染者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检出HIV感染者5例,总检出率0.17‰;梅毒感染者28例,总检出率0.95‰;感染者年龄均主要集中在20~39岁之间,梅毒与艾滋病主要因性乱感染.梅毒男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应加强性传播疾病监测预警工作,探索卫生检疫监管新模式,及时发现病例,防止疫情播散.  相似文献   

20.
张惠勤 《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666-4667
目的观察分析14例HIV及AIDS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其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对策及效果。方法选取14例HIV及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般资料,心理问题特点,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评价护理前后患者各评量表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心理焦虑者13例(92.9%),心理抑郁者11例(78.5%),存在敌对及偏执心理者8例(57.1%)。进行心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敌对、偏执等不良心理情况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各量表评分在干预前后有显著性改善(P<0.01)。结论 HIV及AIDS患者常存在抑郁、焦虑等异常心理状况,采用相对应的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其心理的健康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