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在昆虫细胞中表达乙型肝炎病毒 ( HBV)的表面抗原。方法 :利用已构建的含有 HBV S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 Bac- S,在昆虫细胞中进行表达 ,并用间接免疫荧光、ELISA和免疫印迹对表达产物进行检测。结果 :重组杆状病毒感染昆虫细胞后 ,可表达相应大小的 S蛋白 ,且该蛋白可被 HBs Ag特异性单抗 ( m Ab)所识别。结论 :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成功地表达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 HBV S蛋白。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在我国HBV传播广,带毒率高(8.83%,一般认为10%左右),急性、慢性肝炎患者多,晚期并发肝硬变和肝癌(约占肝癌的80%)病死率高。对乙肝病毒感染尚无特效药物,唯独用疫苗接种可以预防感染。目前使用血源疫苗由于产量不足,难供计划免疫之需,并有污染其它病原体的潜在危险,急需研制基因工程第二代疫苗。在疫苗供应充足的条件下,积极推行新生儿计划免  相似文献   

3.
1 材料与方法1.1 质粒的构建pCP10质粒含有ayw亚型HBV全基因组.该质粒作为扩增S蛋白基因的模板,上、下游引物含BglⅡ的酶切位点.  相似文献   

4.
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纯化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感染鸭血清中纯化表面抗原(DHBsAg),初步应用于病毒感染后复制的研究。方法: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病毒表面抗原,经Bradford法定量血清中该蛋白含量;建立DHBsAgELISA检测方法,并与DHBVDNA斑点杂交相比较。结果:纯化DHBsAg经ELISA检测OD490nm≥1.0,Western杂交显示主要肽分子量为17KDa和35KDa;Bradford法定量血清蛋白含量为2.85~5.10μg/ml,DHBsAgELISA检测100份血清标本阳性数为84例,斑点杂交检测阳性数为88例,两者吻合率为94%。结论:DHBsAg的制备及ELISA方法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病毒感染后复制及体内免疫应答状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陶淑华 《九江医学》2004,19(2):109-109
在活检及尸检的肝组织材料中鉴别是否携带HBsAg,用免疫荧光、免疫酶标…的方法特异性很强,但其操作复杂,且基层单位缺乏上述检查方法的特殊仪器和设备。笔者对活检及尸检标本中的陈旧与新鲜肝组织用地衣红染色法观察HBsAg,效果良好,与临床血液检测HBsAg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6.
任红 Harr.  T 《中华医学杂志》1995,75(7):396-398
为了进一步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的S基因变异在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我们通过酶切消化质粒载体PEcob6,得到约900bp的HBV-s基因片断。将其插入到噬菌粒载体pBluescriptSK+的SmaI位点上。然后通过体外寡核苷酸介导的人工定点突变获得得一系列s基因“免疫逃逸”突变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 (ScFv)细胞内免疫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治疗的作用。方法 :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筛选特异性的HBsAg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 ,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HBsAg单链抗体基因 ,并构建表达HBsAgScFv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 HBsAgScFv,转染PA317细胞 ,将转染细胞分泌的假病毒颗粒感染 2 2 15细胞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其上清HBsAg和HBeAg ,定量检测HBVDNA。结果 :成功筛选出HBsAgScFv ,PCR扩增出 75 0bp的全基因 ,构建HBsAgScFv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 ,转染PA317细胞 ,在上清中检测出含HBsAgScFv假病毒颗粒的存在 ,上清感染 2 2 15细胞后第 3、5、7、14天 ,HBsAg、HBeAg逐渐下降 ,到第 14天时HBsAg已变为阴性 ,DNA定量检测无明显变化。结论 :HBsAgScFv能成功地在逆转录病毒载体中表达 ,并有抑制HBsAg、HBeAg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云科  田晓琴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9):1964-1965
通过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情况的分析,分辨出哪些是病毒感染造成的真阳性,哪些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假阳性,从而采取不同的对策,既让患者得到治疗,又让无辜者可以解脱.  相似文献   

9.
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慢性化是我国卫生健康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截至2009年,全球约有3.5亿慢性HBV感染者,而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为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约2000万例[1].我国可用于治疗CHB的药物有干扰素及口服核苷(酸)类药物(NAs),但合适的治疗终点并不明确,目前亚太肝病组织与欧洲肝病协会的HBV管理指南[2~4]推荐将HBsAg转阴作为CHB治疗的理想终点,并推荐HBsAg转阴后可停药,推荐意见赋予了这个古老的HBV病毒标志物新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阳性情况的分析 ,分辨出哪些是病毒感染造成的真阳性 ,哪些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假阳性 ,从而采取不同的对策 ,既让患者得到治疗 ,又让无辜者可以解脱。  相似文献   

11.
12.
徐俊  郭楠 《疑难病杂志》2010,9(5):365-36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收集经检查HBsAg阴性的血清983份,采用雅培ArchitectⅠ2000电化学发光仪定量检测HBsAg;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乙肝病毒S区、C区、X区。诊断为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巢式PCR扩增病毒PreS/S区,产物直接测序并与标准病毒序列对比分析病毒株变异。结果经雅培ArchitectⅠ2000复检HBsAg弱阳性率为6.5%(64/983),HBsAg滴度中位数为0.17 U/ml;60.9%(39/64)病毒2个区扩增阳性,4.0%(39/983)为隐匿性HBV携带者血清;35.9%(14/39)病毒PreS/S区段扩增阳性,未发现"a"决定簇内的变异株。结论目前经常规检测HBsAg为阴性的血液,用敏感性更高的试剂仍能检测出HBsAg及HBV DNA。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ScFv)细胞内免疫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治疗的作用。方法: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筛选特异性的HBsAg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HBsAg单链抗体基因,并构建表达HBsAg ScFv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HBsAg ScFv,转染PA317细胞,将转染细胞分泌的假病毒颗粒感染2.2.15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上清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HBV DNA。结果:成功筛选出HBsAg ScFv,PCR扩增出750bp的全基因,构建HBsAg ScFv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PA317细胞,在上清中检测出含HBsAg ScFv假病毒颗粒的存在,上清感染2.2.15细胞后第3、5、7、14天,HBsAg,HBeAg逐渐下降,到第14天时HBsAg已变为阴性,DNA定量检测无明显变化。结论:HBsAg ScFv能成功地在逆转录病毒载体中表达,并有抑制HBsAg,HBeAg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宪云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3):116-11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0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及癌旁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表达,阳性率达83%。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HCC发生密切相关。HBsAg在HCC中表达较癌旁组织中少而弱。可能系肝细胞癌变后不利于HBsAg表达及S基因发生重排或缺失之故。碎点状HBsAg小包涵体。可能为HCC中HBsAg的特殊表现形式。小细胞肝细胞结构不良(LED)中HBsAg表达显著高于癌旁其它类型病变。支持小细胞LCD更接近癌前病变的观点。HBsAg染色可作为鉴别HBV感染的肝病中癌前病变与早期癌及高分化癌的一种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5.
16.
王雄 《海南医学》2013,24(18):2693-2695
目的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定量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用TRF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37例血清样本HBsAg,并在高、中、低三浓度中各取20例标本用两种方法复检,对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237例标本中,TRFIA测得阳性99例,ELISA阳性91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浓度标本各20例均为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浓度标本中用TRFIA测得阳性20例,ELISA只有12例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 TRFIA较敏感,在低浓度HBsAg检测中更具优势,提高了临床检测水平,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胶体金免疫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继三大标记技术(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和酶标记)发展起来的固相标记免疫测定技术,该法优点是可单份测定,简单快速。2005年卫生部门要求所有做胃镜与肠镜的患者检测前必须进行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18.
19.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血清的标定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标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血清。方法选择1份HBsAg阳性,抗-HBs、抗-HCV均为阴性的血清,以WHO表面抗原定量血清为标准,经4次独立标定,以双平行线法计算,得到待标定HBsAg定量血清的浓度。结果经4次标定,标准血清浓度为5.56IU/ml,变异系数CV为5%,热稳定试验表明其抗原活性在-70℃可以稳定保存4年。用该份乙肝表面抗原定量血清评价国内外6家HBsAg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的灵敏度,结果表明进口试剂较国产试剂灵敏度高4~10倍。结论得到1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血清,为建立与国际标准相统一的HBsAg国家定量标准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Liu SA  Wei HS  Dong QM  Guo JJ  Qin J  Zhang QY  Liu ZY  Yan J  Cheng J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3):3079-3083
目的观察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P区基因的RNA干扰(RNAi)表达载体pGE—HBVP在HepG2.2.15(2.2.15)细胞中抑制HBV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的分泌效应,以阐明HBVP区小干扰RNA(siRNA)抑制HBV复制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并鉴定pGE—HBVP,将此载体转染至完整HBV复制模型2.2.15细胞,用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法检测并分析转染后不同时间段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和HBeAg的含量变化,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转染后细胞中HBsAg的表达变化。结果成功构建了5个针对HBVP区的RNAi表达载体pGE—HBVP1~pGE—HBVP5,其中pGE—HBVP1和pGE—HBVP2具有明显的HBsAg和HBeAg分泌抑制效应和表达抑制效应。抑制率最高的pGE—HBVP2在转染2.2.15细胞效率为30%~40%的基础上,转染后24、48、72和96h培养上清中的HBsAg分泌抑制率分别为28.88%、32.28%、29.10%和18.42%,HBeAg的分泌抑制率分别为38.33%、27.50%、33.41%和12.60%。细胞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pGE-1空载体转染后2.2.15细胞的HBsAg的表达阳性率约为82%,而pGE—HBVP2转染后2.2.15细胞的HBsAg的表达阳性率约为50%,和pGE-1空载体相比阳性率显著下降。结论针对HBVP区的RNAi可以抑制HBV病毒抗原的分泌和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