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降纤酶对脑梗塞病人血浆蛋白C活性及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降纤酶对脑梗塞病人血浆蛋白 C、 D二聚体( D Dim er)的影响及治疗意义。方法 采用 A P T T 法和 E L I S A 法测定 30 例脑梗塞病人和 30 例正常对照者血浆蛋白 C 活性及 D二聚体含量。结果 急性脑梗塞病人血浆蛋白 C 活性及 D二聚体含量显著升高( P< 0.01),治疗后明显下降趋于正常( P< 0.01)。结论 降纤酶急性期应用可以发挥其降纤、溶纤作用,对凝血及纤溶机制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测定了4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g)水平,并对其中16例患者尿激酶溶栓后6h的血浆D-二聚体再次检测。结果:脑梗塞患者组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伴有AT-Ⅲ降低、Pg升高,溶栓前后结果经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急性脑梗塞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激活。  相似文献   

3.
本文动态观察了13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期间血浆纤溶活性及GMP-140的变化。结果显示溶栓完毕后即刻血浆纤溶酶原活性(t-PA)和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5),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明显下降(P<0.05),但这些变化持续时间较短,血浆t-PA、PAI活性分别于24小时、48小时后又恢复到溶栓前水平,血浆GMP-140于溶栓完毕后即刻上升,24小时达高峰,48小时后下降。认为急性脑梗塞早期静脉溶栓期间继发性纤溶增加同时伴有血小板激活,凝血活性增高  相似文献   

4.
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在脑梗塞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同步测定30例脑梗塞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ET和AⅡ含量。结果脑梗塞急性期血浆ET和AⅡ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1),且中-重度脑梗塞组两者均显著高于轻度组(P均<0.01)。急性期血浆ET与AⅡ呈显著正相关(r=0.7033,P<0.01),恢复期(r=0.2465,P>0.05)和正常对照组(r=0.1837,P>0.05)无显著相关。结论脑梗塞时血浆ET和AⅡ增高并与病情严重程度相一致。内源性ET与AⅡ具有正反馈调节关系,两者相互作用可能在脑梗塞发病和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t—PA,PAI—1活性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发色底物显色法检测了36例多发性脑梗塞患者、16例脑出血患者以及29例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活性。结果:脑梗塞组t-PA活性减低,PAI-1活性增高(均P<0.05)。表明脑梗塞患者有血浆纤溶功能损害。提示血浆t-PA、PAI活性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平衡失调在脑梗塞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患者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42全例VP、35例帕金森病(PD)、30例多发性脑梗死(MCI)患者及30名正常对照者血浆β-EP含量并对照分析。结果①VP与PD组血浆β-EP含量较MCI及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②VP组血浆β-EP含量降低不如PD组明显,但差别不明显(P〉0.05)。③高龄、病情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10例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查,并对其部分血流变学指标测定,以探讨其在诊断老年早期脑梗塞方面的价值。结果:脑梗塞组D-二聚体含量及血流变学中的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认为D-二聚体和血液流变学同样对老年急性脑梗塞的诊断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动态观察了13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期间血浆纤溶活性及GMP-140的变化。结果显示溶栓完毕后即刻血浆溶酶原活性和D-二聚体明显升高,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明显下降,但这些变化持时间较短,血浆t-PA,PAI活性分别于24小时,48小时后又恢复到溶橙有水平,血浆GMP-140于溶栓完毕后即刻上升,24小时达高峰,48小时后下降,认为急性脑梗塞早期静脉溶栓间继发性纤溶增  相似文献   

9.
目的 动态观察急性脑血管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了74例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及42例正常对照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急性期ACVD患者血浆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恢复期TNF-α水平明显下降,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动态观察结果显示发病后3天血浆TNF-α水平最高,随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CGRP,ANP含量表达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为了探讨神经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脑血管病患者血浆中CGRP、ANP的含量表达。结果急性期脑梗塞患者血浆CGRP含量低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重型低于轻型及中型,差异显著(P<0.01);急性期脑梗塞患者血浆ANP含量高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P<0.01),重型高于轻型(P<0.01)及中型(P<0.05);正常对照组血浆CGRP、ANP含量呈正直线相关关系,急性期脑梗塞患者血浆CGRP、ANP含量无直线相关关系。结论神经肽参与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神经肽检测可以作为脑血管病的临床分型、判断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和放射免疫法对7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血小板表面及血浆GMP-140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脑血栓形成(CI)急性期、恢复期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D-二聚体、血小板表面和血浆GMP-140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TIA伴有梗塞灶者无论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还是血小板表面和血浆GMP-140含量均显著高于无梗塞灶者(P<0.05,P<0.001,P<0.05)。结果提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体内血液凝固性增强和血小板活化亢进。不仅对进一步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对于观察病情演变、判断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ATCI)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了83例ATCI患者血浆OX-LDL含量变化。结果 (1)ATCI组血浆OX-LD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浆OX-LDL水平变化与病程有关,但与梗塞部位无关。(2)ATCI患者血浆OX-LDL水平与血糖、血胆固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110例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查,并对其部分血流变学指标测定,以探讨其在诊断老年早期脑梗塞方面的价值。结果:脑梗塞组D-二聚体含量及血流变学中的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认为D-二聚体和血液流变学同样对老年急性脑梗塞的诊断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血清ApoE对脑动脉硬化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观察42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44例,对其血清ApoE和HDL-C、LDL-C、TC、TG、ApoAI、ApoB10026含量进行测定,并将ApoE与HDL-C、LDL-C、TC、TG、ApoAI、ApoB100逐一进行相关比较,结果发现:脑动脉硬化症病人血清ApoE、LDL-C、TC、TG、ApoB10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HDL-C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15.
脑血栓形成者血清胰岛素及与PAI-1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栓形成者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IR),并进一步探讨其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1(PAI-1)活性的关系。方法选择67例无糖尿病病史的CTB患者,根据梗死面积分为大中病灶组(43例)和小灶组(24例)、另取28例健康成人作对照组。分别用发色底物法和放免法测定血浆PAI-1活性、IS、C肽水平。结果(1)CTB组PAI-1活性、IS、C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但两不同梗死面积组间无显著差别:(2)CTB组PAI-1与IS、C肽及IS与C肽间呈显著正相关(P均<0.001),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1)IR和/或HI可能参与了CTB的发生;(2)血浆PAI-1活性增高与IS及C肽有关.PAI-1活性增高致血浆纤溶活性降低.可能是IR与CTB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6.
用放免法检测40例脑梗塞患者脑脊液和不同病期血浆中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塞患者脑脊液中ET-1含量无明显改变(P〉0.05),CGRP含量显著降低(P〈0.01)。发病2周内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发病4周内CGRP值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是否伴高血压、神经功能缺损轻重、梗塞灶大小对血浆ET-1  相似文献   

17.
动态观察2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期后及随后3周的血浆t-PA、PAI活性水平,并与正常老年人对照,以了解脑血栓形成后患者纤溶活性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发现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t-PA活性低于正常老年人(P<0.001),随后3周,PAI活性升高(P=0.059),PAI/t-PA值升高(P<0.05),纤溶功能低下并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8.
对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30例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测定,并与30例无ACVD的EH患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合并ACVD组最小心率及平均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01);SDNN、rMSSD、PNN50比对照组明显减低(P〈0.001、〈0.01、〈0.001)。提示合并ACVD的EH患者HRV减低,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自主神经中枢损害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血栓形成不同时期——氧化氮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不同时期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测定3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发病不同时期血清中NO、SOD、MDA的含量。另选28例性别、年龄组成相似的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表明,脑血栓形成期,NO、SOD含量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增高(P〈0.01);脑水肿期,NO含量较前显著增高(P〈0.01)达正常水平(P〉0.05),SOD含量进一步降低(P〈0.05),MDA是  相似文献   

20.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6例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ACHT)患者、40例其它神经系统疾病(OND)患者及32名正常人的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及其抗体(Anti-MBP)含量。结果表明:ACHT组患者血清MBP含量显著高于OND组与正常人组(均P〈0.01),ACHT患者中脑挫裂伤组和脑内血肿组血清MBP含量较脑震荡组明显增高(均P〈0.01);而OND组与正常人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