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流出道梗阻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流出道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2001年6月至2004年11月,共施行肝移植821例次,其中6例患者(背驮式原位肝移植1例,经典原位肝移植4例,减体积肝移植1例)在手术6个月之后出现流出道梗阻,均经彩色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及下腔静脉造影明确诊断.6例患者均接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并放置血管内支架治疗,每天口服肠溶阿斯匹林100 mg抗凝治疗半年.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监测和定期随访.结果 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流出道梗阻的发生率为0.73%.6例患者均为肝后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狭窄,经PTA并放置血管内支架治疗后,血流恢复通畅,下肢水肿消失,肾功能恢复良好,长期随访无复发.结论 经彩色超声检查怀疑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应行腹部强化CT检查,可以为诊断提供有力的证据;高度怀疑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应进行下腔静脉造影,检测狭窄部位的压力梯度变化.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并放置血管内支架治疗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流出道梗阻安全可靠,长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微创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内支架置放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SS)的疗效。方法:应用PTA及内支架置放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所致SSS病人78例,其中单纯行PTA者22例,PTA加支架置放术56例。结果:78例病人全部获得成功。随访66例,随访时间1~71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率84.6%。随访病例经彩超及多普勒血流图检查,均未发生病变部位再狭窄,血流通畅良好,椎动脉均呈正常血流,放置支架无脱落及移位。结论:PTA及内支架置放术治疗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所引起的SSS是一种创伤小、疗效满意、安全可行的微创治疗方法,但操作应耐心、仔细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3.
原位肝移植术后下腔静脉狭窄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下腔静脉狭窄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 本组共施行原位肝移植术8例,通过彩超及下腔静脉造影检查证实术后发生下腔静脉狭窄2例。结果 在2例下腔静脉狭窄中,1例经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而治愈;另1例病人拒绝手术自动出院。结论 肝移植术后下腔静脉狭窄的重要因素是吻合技术不当,肝脏体积过大,血肿形成,腹水生成,癌肿复发。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介入治疗复杂主髂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6例复杂主髂动脉闭塞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介入手术治疗,通过多穿刺入路途径,采用内膜下血管再通技术和导丝抓捕技术建立工作导丝通道,然后行球囊扩张术及对吻技术支架植入等。结果:16例复杂主髂动脉闭塞的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成功率100%。16例患者中15例患者血管完全通畅,症状明显改善,1例患者症状中度改善,下肢缺血症状消失。1例患者出现穿刺部位血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所有患者均随访3~48个月,其中有5例患者出现支架内狭窄及血栓形成,经过腔内介入治疗后再次恢复血流。术后12、24、36个月血管通畅率分别为87.5%、81.25%、68.75%。结论:经皮腔内介入治疗复杂主髂动脉闭塞,能够迅速打通血管、恢复血流,且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加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肾动脉狭窄致致肾血管性高山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用Palmaz支架,对7例大动脉炎、2例动脉弱样硬化,3例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所致肾动脉病变先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然后放置支架,术后患者行常规抗凝治疗,结果:12例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加支架植入术技术成功率为100%,血压下降60-120/35-100mmHg近期随访-3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加支架植入术治疗肾血管性管高血压效果满意,创伤小,患者痛苦少,为肾动脉狭窄所致肾血管性高血压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人体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胆道与血管并发症的放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估放射介入治疗在人体原位肝脏移植病人术后胆道与血管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1月至2001年4月我院连续实施的48例人体原位肝脏移植的临床资料,总结放射介入技术治疗术后胆道与血管并发症的实施体会。结果 术后经T管胆道造影术及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证实,3例病人存在胆道狭窄,其中2例为肝门部胆管与肝总管狭窄,1例为吻合口处胆管狭窄,共实施经T管窦道选择性球囊扩张术6例次,胆道狭窄得以改善,肝功能好转。术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静脉造影证实,2例病人存在肝上下腔静脉狭窄与门静脉吻合口狭窄,分别实施肝上下腔静脉狭窄段球囊扩张术1例次,肝上下腔静脉内支架置入术2例次、门静脉内支架置入术1例次。放射介入治疗后,影像学检查显示血管狭窄基本消失,病人肝功能明显好转、腹水显著减少、尿量增加。5例中最长1例健康存活至今已超过19个月。结论 肝脏主后应常规联合应用胆道造影术和MRCP了解胆树全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A监测血管血流动力学,以尽早诊断胆道和血管并发症;及时果断采用正确的放射介入技术处理胆道与血管并发症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七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治疗原位肝移植后肝动脉狭窄(HAS)的效果。方法对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HAS的7例患者进行介入治疗,4例于移植术后7~20d发生肝脏缺血并发症,3例于移植术后3~6d发生HAS。介入治疗方法有肝动脉内留置导管持续给予低剂量尿激酶进行溶栓和肝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结果3例为肝动脉吻合口狭窄,狭窄程度>70%;4例为肝固有动脉完全阻塞,经肝动脉内留置导管溶栓3~7d后开通,但均存在肝动脉吻合口狭窄,狭窄程度>90%。7例肝动脉内置入支架均成功,术后2周肝功能明显改善,未发生与介入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4~18个月,一般情况良好,超声波复查,显示肝动脉血流通畅。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原位肝移植后HAS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肝移植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Chen GH  Lu MQ  Cai CJ  Yang Y  Yi HM  He XS  Zhu XF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5):295-297
目的总结和探讨原位肝移植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对1993年4月至2004年12月所实行的647例次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移植手术后共发生并发症73例,发生率11.3%(73/647),包括血管并发症39例(6.0%,39/647),其中肝动脉23例(3.6%),门静脉6例(0.9%),腔静脉10例(1.5%),其中腔静脉并发症均发生在非腔静脉整形患者;放置内支架治疗肝动脉狭窄2例,均成功;肝动脉血栓形成者行再次移植治疗,成功率为4/6,再血管化和气囊扩张成功率分别为3/7和2/7;放置内支架治疗门静脉吻合口狭窄和腔静脉狭窄的成功率为3/3和10/10。发生胆道并发症34例(5.3%),其中放置T管患者发生胆道并发症27例,未放置T管患者7例,两组吻合口胆漏、胆道狭窄和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传统背驮式肝移植术能有效预防腔静脉并发症的发生;放置内支架技术治疗血管狭窄性病变效果好;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应采取再次肝移植;确保供肝胆道系统的血供是减少胆道并发症的关键;不放置T管的胆管端端吻合术,是胆道重建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9.
原位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八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监测和早期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了本院53例原位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监测和诊断方法,包括术后连续动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选择性血管造影及相关的临床特征观察,结果 本组15%(8/53)的患者出现了血管并发症;肝动脉血栓形成3例,肝动脉狭窄2例,腹腔动脉狭窄1例,下腔静脉狭窄2例(其中1例经尸体检查证实),其余7例经选择性血管造影证实,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血管并发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8/8)和98%(45/46)。结论 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连续动态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监测和诊断血管并发症敏感且特异的方法,术后监测时间不应少于2个月,在临床表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出现血管并发症的可疑征象时,应及时行血管造影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患者经药物治疗无效、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有明显脑缺血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狭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或支架置入术的治疗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39例大脑中动脉狭窄(左侧23例,右侧13例,双侧3例,合并颈动脉狭窄5例)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9例、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30例(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10%)均获成功,术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临床脑缺血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2例患者术中见对比剂外泄,但无明显临床症状,且恢复良好;1例在术后1 h出现意识变化、对侧肢体活动障碍,CT提示支架侧底节区脑出血,经手术治疗后患者遗留语言障碍及右侧肢体不全偏瘫.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5~60个月,仅1例在支架置入7个月后右上肢无力症状复发,但较前轻微.经颅多普勒复查26例,显示原病变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复查14例,2例支架内发生再狭窄,均行药物治疗观察.结论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是可行、安全、有效的;大样本的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原位肝移植术后静脉流出道梗阻的原因和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静脉流出道梗阻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776例同种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原位肝移植术后静脉流出道梗阻的诊治经验.结果 776例肝移植患者中共发生术后静脉流出道梗阻10例,发生率为1.29%.其中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6例,肝后段下腔静脉狭窄2例,肝静脉流出道梗阻2例.10例均进行了下腔静脉造影而明确诊断,8例患者在下腔静脉造影的同时施行了气囊扩张或放置血管内支架术,2例介入治疗效果不佳而中转再次肝移植术;该组因术后静脉流出道梗阻而死亡3例,与静脉流出道梗阻相关的病死率为30%(3/10).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后静脉流出道梗阻的发生与腔静脉的吻合技术,腔静脉吻合方式以及供肝体积与受者肝床不匹配有关;术后尽早发现流出道梗阻的存在,并及时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如介入治疗或再次肝移植等是改善该并发症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腔内治疗联合分流术治疗布-加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在我院经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术治疗136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球囊扩张,其中53例行下腔静脉内支架置入,31例因肝静脉闭塞,在介入治疗术后1周再行分流术,对治疗后的近期和远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经腔内治疗后,本组患者的下腔静脉压均明显降低(P<0.01),下腔静脉内径、血流速度及右房压均明显增加(P<0.01)。13例患者出现轻度心功能不全,分流术后有3例出现胰腺炎,1例术后第10天死于上消化道出血。下腔静脉及分流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在介入治疗术后第3天起肿大的肝脾开始缩小(以锁骨中线与肋缘下交点至肝脏或脾脏远端的距离计),肿大的肝脏缩小2~7 cm(平均5.5 cm),肿大的脾脏缩小3~8 cm(平均5.8 cm),术后腹水消失时间为3~60 d(平均14 d)。13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个月至15年(平均3年),1例患者于2年后支架远心端出现狭窄,1例患者1年后肝静脉血栓形成,1例患者支架术后3年合并肝癌,1例患者1年后合并丙肝死亡,6例不孕症患者1年后5例得子。所有患者术后下腔静脉通畅,支架无移位,分流血管无血栓形成,门静脉高压症状明显缓解。结论超声引导下腔内治疗布-加综合征简便、安全,疗效较好,对肝静脉全部闭塞者需加行门体分流术。该方法为治疗肝后段下腔静脉狭窄或短段闭塞合并肝静脉闭塞的布-加综合征提供了一种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移植肾动脉狭窄的诊治(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的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肾移植术后发生的3例移植肾动脉狭窄(transplant renal artery stenosis, TRAS)的诊治经过. 结果 3例TRAS均发生于肾移植术后半年内,经彩超和肾动脉造影确诊.3例均行经皮穿刺移植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renal angioplasty, PTRA)和血管内支架置入,获临床治愈.随访15~24个月,无TRAS复发,移植肾功能正常. 结论彩超是筛选TRAS的首选检查方法,肾动脉造影是TRAS的确诊手段.PTRA/血管内支架置入是治疗TRAS的安全、有效和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经验。方法 总结34例原位肝移植术后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不同治疗方法的结果。结果 本组肝动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8.8%(3/34),3例均经彩超检查诊断,例1术后第57天死于上消化道出血,经尸检证实,例2和例3经肝动脉造影证实后给予动脉内溶栓,球囊扩成形及放置血管内支架等介入治疗,病人分别在术后第18,65天死于感染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肝血管成形术在儿童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狭窄(PV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儿童肝移植术后PVS 8例患儿资料,均经门静脉造影证实,并行经皮血管成形术和(或)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分析8例患儿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对8例患儿共进行12例次血管内腔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66.67%(8/12),首次治疗临床成功率62.50%(5/8)。3例分别于首次球囊扩张后再次行球囊扩张,2例术后PVS无复发,1例患儿再次球囊扩张治疗后,行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支架植入后未狭窄。8例患儿均未出现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儿童肝移植术后PVS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原位肝移植术后脑病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脑病可能的病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 5 1例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 6例患者并发了肝移植术后脑病 ,发生率为 11.8% (6/ 5 1) ,均发生在术后一月内。经应用镇静剂、多巴胺受体阻断剂 (氟哌啶醇 )治疗 ,6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肝移植术后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术前、术后的代谢紊乱 ,术中的血液动力学的异常 ,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可能是肝移植术后脑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应用镇静剂、多巴胺受体阻断剂治疗肝移植术后脑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ou S  He XS  Hu AB  Xiong J  Wu LW  Wang DP  Wang GD  Ma Y  Ju WQ  Huang JF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3):176-178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诊疗体会.方法 回顾2003年1月至2007年2月期间402例接受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9例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预后及诊治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患者均接受全身抗凝、祛聚治疗,其中1例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并血管内支架置入术、1例行经皮门静脉置管溶栓并再次肝移植、1例行外科手术取栓治疗.有6例患者分别于术后9、30、34、40、48、62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长期存活.结论 门静脉病变、血流状态改变、高凝状态及手术操作不当是造成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对已形成的病变早期诊断,积极的综合性干预是提高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连续 9例背驮式肝移植 (POLT)的经验。 方法 从 1 999年 8月 31日开始施行首例肝移植至 2 0 0 1年 1月 31日连续进行了肝移植 9例。全部使用彭氏多功能手术解剖器 (PMOD)施行 ,9例中 2例为Caroli病 ;3例为肝细胞性肝癌 ;1例为肝糖原累积症I型伴多发性肝腺瘤 ;1例为硬化性胆管炎 ;2例为晚期肝硬化。 9例中除 1例行静脉转流辅助外 ,其余 8例均未行转流。供肝的流出道均采用受体的肝中肝左静脉共干与供肝的肝上下腔静脉端端吻合。胆道重建除 1例行胆管空肠Roux Y吻合外 ,其余 8例均为胆道端端吻合并于吻合口远端置T管 ,其近端超过吻合口 ,作为支撑管之用。 结果  9例全部存活 ,首例至今已近 1 8个月。除 2例新近手术后仅 1 1天者外 ,其余 7例均自理生活 ,其中第 2例于术后 2月就恢复工作。 结论 背驮式肝移植术适用于绝大多数接受肝移植的患者。使用PMOD采取刮吸解剖法有助于POLT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