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毗邻关系、分支特点及其手术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 3 0侧标本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形态及周围关系。结果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实为出海绵窦后的一段 ,常以纤维结构与周围牵连 ,主干分为眼动脉段、后交通动脉段及脉络膜动脉段 3段。后交通动脉大致发自中点水平 ,脉络膜前动脉大致发自后半的中点。眼动脉段均发出垂体上动脉 ,多数还发出眼动脉 ,少数发出前床突支。在视交叉池内 ,垂体柄前方所见的小动脉几乎均属于垂体上动脉的分支。结论 :有些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术中推移有困难 ,需先松解其纤维连系。打开颈动脉池时应特别留意前床突支 ,防止损伤出血。供垂体柄的分支可以切断 1~ 2支小支 ,而至视路的分支均宜妥善保留。  相似文献   

2.
眼动脉起点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眼动脉起点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为经对侧手术入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25例(50侧)成人尸头标本,对眼动脉起点及其周围结构进行显微解剖观察测量。结果84%的眼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ICA)床突上段,其中81%起源于ICA上壁内侧三分之一。眼动脉起点均位于前床突尖前下方,起源于ICA床突上段的眼动脉中,41%起源于镰状韧带边缘的前下方,59%起源于镰状韧带边缘的后下方。结论经对侧入路能更好的暴露眼动脉起点,对侧入路适用于较小的向内侧突出而未破裂的眼动脉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临床应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观察测量前床突周围的神经血管位置关系 ,分析其对手术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克服方法 ;在 9例新鲜尸体头部标本上模拟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手术 ,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结果 :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为 (7.0± 1.8)mm ,视神经颅内段长度 (11.4± 2 .7)mm ,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为 (12 .8± 0 .7)mm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 (14 .5± 1.3 )mm。两侧前床突根间距 (2 1.2± 0 .8)mm ,两侧前床突尖间距为 (2 6.1± 1.7)mm ,视神经管颅口水平前床突长 (10 .1± 0 .2 )mm ,宽 (11.6± 1.4)mm ,厚 (4 .9± 0 .7)mm。手术时通过磨除前床突、鞍结节 ,切开镰状襞等能松解视神经、颈内动脉 ,形成较宽敞的操作空间 ,良好的控制近端动脉。视野细节显露清楚。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良好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眶外侧锁孔入路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的解剖结构特点及手术意义。方法 15例(30侧)经甲醛固定的国人成年尸体头颅标本,其中2例标本为新鲜经红蓝乳胶灌注,模拟眶外侧锁孔入路开颅,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的形态特点、毗邻关系及重要的穿支结构,离断人脑取出脑组织后测量相关数据。结果颈内动脉眼动脉段起于海绵窦顶壁远侧硬膜环,止于后交通动脉起始处近侧,其前半段被前床突和视神经阻挡,常发出纤维结构与周围组织牵连。眼动脉起点位于前床突尖端前方5 mm范围内28侧(82.4%),床突内侧5 mm范围内22侧(64.7%),垂体上动脉可发出2~3级穿支血管供应视神经、视交叉的下前方和垂体柄。结论经眶外侧锁孔入路处理鞍区病变,特别是夹闭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时,应熟练掌握该处的解剖结构特点,注重穿支血管的保护,对于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颈内动脉床突段的解剖特点,探讨该结构的毗邻关系,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7例,分别以红色和蓝色硅胶对动脉、静脉进行灌注;应用显微解剖技术,观察并测量颈内动脉的床突段及与眼动脉、远/近侧硬膜环等重要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 结果 (1)与颈内动脉床突段相关的参数:床突段的外径为(5.11±0.81)mm,床突段外侧面远、近侧硬膜环中点间距离为(5.46±1.90)mm,远侧硬膜环形成颈内动脉窝的出现率约为78.6%。(2)床突段与眼动脉的关系:①眼动脉起点与远侧硬膜环的位置关系为近侧约7.1%、恰于远环处约14.3%、远侧78.6%;②眼动脉起点与颈内动脉横截面的位置关系为内1/3约78.6%、中1/3约21.4%(未观察到外1/3的情况)。 结论 (1)术前影像学检查十分必要。(2)对侧翼点入路有利于眼动脉起点处病变的暴露。(3)提出两点术中注意事项:①环切远侧硬膜环时,应注意避免伤及眼动脉或其它视神经管内结构;②磨除前床突时注意其内侧的重要血管、神经组织,应以邻近硬膜瓣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6.
眼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眼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为影像诊断、介入治疗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测30例(60侧)成人颅底湿性标本的眼动脉及其分支的形态、大小及毗邻关系。结果:①眼动脉分别起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起始部的前上壁(占93.34%)、海绵窦段前部(占3.33%)或脑膜中动脉(占3.33%),起始处外径为(1.46±0.40)mm。②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行于视神经下方、管底硬脑膜鞘内,在视神经管颅口处62.50%位于视神经内下方,在视神经管眶口处85.72%位于视神经外下方。③眼动脉眶内段分为3段,并形成2个弯曲。④视网膜中央动脉起始位置不恒定,起始处外径为(0.57±0.12)mm。结论:熟悉眼动脉的行径及其主要分支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有利于眶尖区疾病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时避免损伤眼动脉及其分支。  相似文献   

7.
前床突旁区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前床突旁区(Paraclinoid Region)病变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例(30侧)干性颅骨标本的骨性结构直接测量;对15例(30侧)湿性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测量.结果:①前床突(ACP)的长度为(10.29±0.78)mm,宽度为(9.03±0.71)mm;视柱(OS)的长度为(5.66±0.67)mm,宽度为(5.72±0.73)mm.②床突段颈内动脉(ICA)位于远、近侧硬脑膜环之间,长度为(5.14±0.74)mm.③远侧硬脑膜环厚而坚韧,厚度为(0.52±0.08)mm;近侧硬脑膜环薄而松弛,厚度为(0.22±0.06)mm,呈袖套状被覆于床突段ICA表面,在二者之间可有海绵窦静脉丛突入.④眼动脉直径为(1.78±0.46)mm,93%从远侧硬脑膜环远端发出.结论:①床突段颈内动脉多数情况下应属于海绵窦内结构.②大多数眼动脉起源于床突上段ICA.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有关鞍区手术提供Heubner返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资料。方法:应用手术显微镜对32例Heubner返动脉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结果:返动脉恒定存在,起源于大脑前动脉或其分支,单支型90.6%,双支型9.4%;返动脉主干平均长度为29.4mm,起始处平均管径为1.02mm;57%于大脑前动脉外侧向后行走,89%行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上方,17%贴附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内侧缘后行,86%于前床突与大脑前动脉之间跨越视神经上方,100%从视交叉外侧缘外侧通过;77%在外侧裂池与颈动脉池交界处出现”U”形虹吸部;80%出现粗大终支从前穿质进入基底节区。结论:深入了解返动脉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与鞍区各结构的解剖关系,对于Willis动脉环动脉瘤的合理处置及经眶、经翼点人路鞍区手术神经血管的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眼动脉的解剖变异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眼动脉的变异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标本的眼动脉起始,观察眼动脉起始位置,起始处与脑膜环的关系,眼动脉与脑膜中动脉的交通支情况。结果:有93.3%的眼动脉起始自颈内动脉,6.7%眼动脉起始自脑膜中动脉。其中53.3%起始于硬脑膜下,30%起始于远侧硬膜环上,而起始于床突段的占6.7%,海绵窦段占3.3%。眼动脉与脑膜中动脉间存在交通支的占25%。结论:眼动脉起源存在变异及异常交通支,在行上颌动脉栓塞前要评估是否存在这些变异。  相似文献   

10.
<正> 间脑恒定的血供来源为颈内动脉、前后交通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作者研究了119个注射以X线遮光物质的人脑血管标本,查明了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和床突上段、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前后交通动脉以及脉络丛前动脉的个体变异,用以确定变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颈内动脉岩段和海绵窦段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观测了25例(50侧)颈内动脉的岩段和海绵窦段。岩段可分为垂直部与水平部,两部移行处称岩段的膝。岩段垂直部无分支发出,水平部发出翼管动脉和骨膜支。另外指出了凿开颞骨岩部颈动脉管前壁,以暴露颈内动脉的外科途径。海绵窦段可分为后升部、水平部、前升部及后曲、前曲等部。海绵窦段的主要分支是脑膜垂体干和海绵窦下动脉。本文还报道了1例少见的残留性三叉动脉。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为视神经鞘减压术和视神经周围区手术提供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动脉的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显微解剖学技术对60例成人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动脉进行观察。结果:(1)视网膜中央动脉多发自眼动脉角(21.7%),内侧睫状后动脉(20.0%),眼动脉第一段(19.3)。(2)视网膜中央动脉发起后在视神经下方弯曲前行,其起始部在眶内视神经后1/3段与眼外直肌之间者占85.0%。(3)入鞘点在视神经的正下方者68.3%,内下方者占21.7%,外下方者占10.0%。结论: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动脉的起点、走行变化较大,视神经鞘减压术和视神经周围区手术时应保护好这些动脉,以免引起视神经等结构缺血。  相似文献   

14.
15.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了成人尸体50侧,对胸内侧区皮瓣血管源进行了研究。胸廓内动脉在上4个肋间隙发出的穿动脉中,以第Ⅱ穿动脉的出现率最高,平均管径最粗,分布面积也最大。进行胸内侧皮瓣吻合血管移植时,宜首选第Ⅱ穿动脉作为血管蒂。第Ⅰ穿动脉的分布面积和中心分布区,均大于第Ⅲ或第Ⅳ穿动脉,是第二选择。胸廓内动脉跨越了几个肋间隙,其中,第2肋间隙位置较浅,距胸骨缘较远,较其他肋间隙宽,这些有利于以第Ⅱ穿动脉,甚至连同一段胸廓内动脉,作为皮瓣血管蒂的采取。如果切除一段第2肋软骨,以胸廓内动脉连同第Ⅰ、Ⅱ穿动脉为血管蒂,可以扩大皮瓣的采取范围。根据穿动脉的起源、位置、管径、浅出点、行程、分布区范围和吻合情况等,讨论了采取吻合血管胸内侧皮瓣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胎儿脾动脉(脾外部分)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30例胎尸,经灌注后进行解剖剥离.在手术放大镜下进行观察,并对脾动脉的分支及侧支循环进行了观察,其结果如下.(1)脾动脉均起于腹腔干并沿胰腺上缘走行,脾动脉发出胰腺支,胃短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后壁动脉,脾叶动脉和脾极动脉.(2)脾动脉的侧支循环十分丰富,脾动脉与胃左动脉,左膈下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胰动脉等均有侧支吻合,并且胃网膜左动脉与胃网膜右动脉吻合形成网膜弓.  相似文献   

17.
OPTHALMICARTERYDOPPLERFLOWVELOCITYSTUDYINDIABETICOPTHALMICARTERYDOPPLERFLOWVELOCITYSTUDYINDIABETICYangYi;FangQin-mao;LiuMing-...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颧眶动脉的解剖学,为颞区皮瓣的设计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成人尸体30侧颞区进行肉眼解剖;对15例活体行颈总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作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颧眶动脉的出现率和位置比较恒定,变异较少,主干口径平均在1.0mm以上,并与眼睑动脉网广泛吻合,结论:颞区皮瓣可以以颧眶动脉为蒂修复面部组织缺损可行。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机理,对58例尸体颈动脉分叉标本通过大体及辅以苏丹Ⅲ、Ⅳ染色后观察,采用Mitchell点计数法,以动脉粥样硬化病损频率、面积及粥样化指数为参数得到结论是颈动脉叉处动脉粥样硬化病损以分叉处内、后侧壁高切应力区为好发部位,文内并对切应力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