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近发现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诱导的血管生成有一定的关系,这对传统认为的门静脉压力增高引起被动的血管通道开放的理论提出了挑战.研究提示在门静脉高压动物中VEGF/VEGF-R2 通路促进了门静脉系统侧支血管和高动力循环的形成.从而证实门静脉高压症侧支循环形成不仅归咎于连接门体静脉系统的分支血管, 而且是VEGF依赖的血管生成结果.现就近来这方面研究的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首次急性期大脑中动脉M1段严重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9例,根据弥散加权成像-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将患者分为侧支良好组44例(ASPECTS 8~10分)和侧支不良组45例(ASPECTS 0~7分),并行多模态CT血管造影(mCTA)侧支循环评分。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6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VEGF、bFGF水平。结果侧支良好组VEGF、bFGF水平明显高于侧支不良组和对照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明显低于侧支不良组(P<0.05,P<0.01)。NLR为侧支循环建立的危险因素(P=0.003),VEGF、bFGF为侧支循环建立的保护因素(P<0.05)。mCTA侧支循环评分与血清VEGF、bFGF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血清VEGF、bFGF水平诊断侧支循环建立良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3(95%CI:0.576~0.778,P=0.001)、0.724(95%CI:0.619~0...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冠心病侧支循环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内反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冠心病侧支循环情况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例无侧支循环的冠心病患者(A组)、17例有侧支循环的冠心病患者(B组)及20例正常对照组(C组)血清VEGF浓度。结果:B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A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A组VEGF水平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有侧支循环的冠心病患者血清VEGF浓度明显升高,VEGF可能参与了冠心病侧支循环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血管新生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建立  成杞润 《心脏杂志》2001,13(5):411-413
目前 ,冠心病的防治研究已从单纯改变病变血管供血转向如何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血管新生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的关系倍受关注 ;还发现了某些对冠脉侧支循环建立有影响的药物 ,作者就此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影响心脏功能。心脏功能的预后有诸多因素的参与,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否及其发达程度。侧支循环的存在可防御或减少心肌缺血或坏死。以往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研究着重于血管内压及血流等物理因素。近年来,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伴随血管新生过程引人注目。本文以心脏组织中大量存在,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有关的血管新生因子aFGF(acid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h VEGF)裸质粒 DNA直接心肌注射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左冠状动脉结扎的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取缺血边缘区以先期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 pc DNA3/ h VEGF1 6 5和真核载体 pc DNA3的 DNA分别多点心肌注射。给药后 4周先行大鼠冠状动脉造影 ,再取材分别行苏木精 -伊红染色、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染色和 Northern Blot分析。结果 :给药后 4周冠状动脉造影示治疗组左室造影剂聚集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SMA染色示治疗组新生血管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 ;Northern Blot分析显示治疗组 VEGF m 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结论 :pc DNA3/ h V EGF1 6 5裸质粒 DNA心肌注射能转染心肌细胞并持续表达至少 4周 ,促进了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和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发生的时间关系。方法:回顾分析41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完全或次全闭塞患者,先将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分为3组:A组(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B组(1个月~1年)、C组(1年以上)。仅有心肌缺血者同样根据缺血时间(上述3个时间段)分为A、B、C组。分别观察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率,进行对比分析。再根据闭塞血管将所有患者分为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3组观察其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结果:有心肌梗死及心肌缺血病史者A、B、C组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良好率两两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完全或次全闭塞时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率明显高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与右冠状动脉比较、回旋支与右冠状动脉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随着时间的延长侧支循环良好情况无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冠心病(CHD)预后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98例患者被分为CHD无侧支循环组(62例)、CHD有侧支循环组(20例)、正常对照组(16例),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HD组(无论有无侧支循环)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除糖尿病发病率较高外(P〈0.01),其他CHD易患因素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有侧支循环与无侧支循环CHD患者相比,主要CHD易患因素、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无侧支循环患者左室射血分数〈50%患者比率(29.0%比10.0%),心肌梗死(61.3%比30.0%)、室壁瘤(22.6%比0)的发生率较有侧支循环患者显著增加(P〈0.01)。结论:侧支循环存在与否与冠心病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急性心肌梗死大鼠为模型,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心肌中的表达,探讨急性缺血缺氧刺激与VEGF产生的关系和意义以及蜕皮甾酮(EDS ecdysterone)的促侧支循环作用.方法建立Wistar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为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组(1、3、7 d)和蜕皮甾酮干预治疗组(每只0,40mg/d).免疫组化检测VEGF表达;Ⅷ因子相关抗原标记内皮细胞,检测毛细血管密度,比重法测定梗死面积.原代培养大鼠心肌细胞,在常氧与缺氧状态下实验组分别给于蜕皮甾酮治疗(100μg/ml),24h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心肌细胞中VEGF表达.结果随缺血缺氧时间的延长心肌产生的VEGF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各组均有显著差异,缺血时间与VEGF产生量呈正相关;蜕皮甾酮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显著降低(P<0.01);毛细血管密度增加(P<0.01);心肌梗死面积减少(P<0.01).在常氧与缺氧状态下,蜕皮甾酮治疗组心肌细胞VEGF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心肌梗死急性期缺血心肌通过分泌VEGF对自身产生重要的保护作用;蜕皮甾酮进一步刺激心肌分泌产生VEGF,促进大鼠缺血区血管生成、侧支循环建立、毛细血管密度增加,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糖尿病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与糖尿病的关系,将经冠脉造影证实至少一支冠脉血管支径狭窄≥75%的265例冠心病患者按有无糖尿病分成两组,再以55岁为界分成4个亚组,进行侧支循环开放情况比较。结果显示,冠脉开放率糖尿病组(45.7%)低于非糖尿病组(69.2%),P<0.05,其中<55岁糖尿病组(69.2%)高于非糖尿病组(38.9%),P<0.01;≥55岁糖尿病组(40.4%)低于非糖尿病组(67.2%)P<0.01。提示冠心病患者冠脉侧支发展程度与糖尿病有关。整体上,糖尿病是冠脉侧支循环发展的不利因素,但在不同年龄段有很大差别,其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55岁者,而<55岁者的抑制作用不但不明显,而且表现为侧支血流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相关因素对冠状动脉(冠脉)高度狭窄的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11例经冠脉造影诊断1支或1支以上冠脉狭窄≥95%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74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63.8±9.9岁)按Werner等提出的侧支分级标准分为3组CC0组27例,CC1组45例,CC2组39例。于入院24h内采集晨起空腹(>6h)静脉血测血清脂蛋白,1周内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1)血清脂蛋白水平CC0和CC1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4.81±0.88mmol/L和4.80±1.02mmol/L)均明显高于CC2组的4.23±0.71mmol/L(P<0.05;P<0.01);CC0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高于CC1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0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1.22±0.28mmol/L)明显低于CC1组的1.38±0.34mmol/L和CC2组的1.40±0.24mmol/L(P<0.05和P<0.05);CC1和CC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冠脉病变程度①CC1组右冠脉闭塞率(62.2%)显著高于CC0组的33.3%和CC2组的43.6%(P<0.01);CC0与CC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CC1和CC2组无闭塞率(2.2%和10.3%)明显小于CC0组的25.9%(P<0.01);CC1和CC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CC0组多支闭塞率(11.1%)明显低于CC1组的26.6%和CC2组的38.5%(P<0.01);CC1与CC2组间多支闭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病变支数和优势冠脉三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左心室射血分数两两组间比较CC2组(60.31%±12.73%)显著高于CC1组的53.38%±12.95%(P<0.05)。(4)等级回归模型随左心室射血分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闭塞支数的增加,以及总胆固醇水平减低,患者具有良好侧支循环的可能性增加。结论侧支循环等级增高的几率随闭塞支数而增加,而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则不利于良好侧支循环的建立。在血管病变程度相当时,良好的侧支循环可以有效地保护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在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与次全闭塞血管病变中的形成情况,观察心肌梗死病史、心肌肥厚及糖尿病对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以及侧支循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一年内40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完全或次全闭塞患者,先按有无心肌梗死病史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的良好率,及心功能相关因素方面的差异。再按有无心肌肥厚、有无糖尿病病史分别分为两组,观察其对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结果冠状动脉完全与次全闭塞对比侧支循环形成的良好率有显著差异。有心肌梗死与无心肌梗死病史两组侧支循环形成的良好率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室壁运动异常发生率及室壁瘤形成均有显著差异。而有心肌梗死病史者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不良组比较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无差异。有无心肌肥厚对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率无差异。有糖尿病史者侧支循环血流良好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史者,且有显著差异。结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开放依赖于冠状动脉血管的完全或次全闭塞。冠状动脉缓慢闭塞下形成的侧支循环对心肌、心功能有保护作用。糖尿病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心病 (CHD)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了 12 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一支以上主要冠状动脉狭窄≥ 5 0 %的CHD患者血清VEGF水平 ,并作相关分析。结果 :CHD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 93.2± 12 6 .3)ng/L∶(12 0 .1± 31.5 )ng/L ,P <0 .0 1〕 ,双支和三支血管病变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单支组〔(2 83.4± 85 .0 )ng/L ,(398.1± 10 5 .5 )ng/L∶ (191.7± 2 7.3)ng/L ,P <0 .0 1〕 ,随着血管狭窄程度的加重 ,血清VEGF水平升高越明显 ,两者呈显著正相关 (r =0 .78,P <0 .0 0 1) ,CHD并发高血压和 (或 )糖尿病对血清VEGF水平无显著影响 (P >0 .0 5 )。结论 :CHD患者血清VEGF水平升高 ,其升高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nd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 are thought to stimulate endo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 and induce angiogenesis in vivo. However, the precise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VEGF and HGF releas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s still unknown. We studied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VEGF and HGF in 20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20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 (AP) who had reversible perfusion defects on stress myocardial scintigraphy, and 16 patients with 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 (OMI) who had no reversible defects on stress myocardial scintigraphy. The control group consisted of 20 patients with atypical chest pain who had angiographically normal coronary arteries. Serum VEGF and HGF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Both the serum VEGF and HGF concentrations in the early stag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patients with AMI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patients with AP and with OMI, and control patients. The VEGF concentration in the patients with AP was higher than in the patients with OMI, whereas the HGF concentration did not differ in the patients with AP and OMI. The VEGF concentration in AMI patients who had had preinfarction angina on admiss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who had had no preinfarction angina, whereas the HGF concentration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erum VEGF concentration may reflect myocardial ischemia to a greater degree than the serum HGF concentration. Received June 9, 2000 / Accepted September 30, 2000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重要血管调节因子,它通过与内皮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发挥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分化、诱导血管生成、增加微血管通透性等多种功能。近年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急性肺损伤、肺癌等疾病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急性肺损伤、肺癌等疾病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后侧支循环的形成及糖尿病对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侧支循环形成的情况及糖尿病对其影响。方法 采用1996年12月-1999年12月阜外医院介入治疗中心收治的AMI后3个月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病变仍完全闭塞者共21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每例患者有无侧支循环形成、侧支循环形成的时间以及侧支循环与梗死相关病变部位、梗死前心绞痛和室壁瘤形成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合并(48例)与不合并糖尿病(162例)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不同。侧支循环的评价采用计分法。结果 AMI后2周内42.8%的患者可见侧支循环,第3周达60.0%,1个月时高达75.3%,说明AMI后2周即有侧支循环的形成,多数形成于3-4周。梗死后1-3个月左室造影显示有室壁瘤形成的11例非糖尿病AMI患者中只有2例可侧支循环(18.2%),而无室壁瘤形成的87例非糖尿病AMI患者中83例可侧支循环(95.4%)。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合并糖尿病的AMI患者梗死后第4周方可见侧支循环。48例糖尿病患者侧支循环计分平均0.35,只有9例可侧支循环(18.8%);而162例非糖尿病患者侧支循环计分平均2.42,140例有侧支循环形成(86.4%)。结论 AMI后如梗死相关病变仍完全闭塞,绝大多数于3-4周形成侧支循环。室壁瘤患者很少形成侧支循环,糖尿病影响侧支循环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急性心肌梗死大鼠为模型,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心肌中的表达,探讨急性缺血缺氧刺激下VEGF和bFGF表达变化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建立Wistar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为对照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 3d ,7d ,1 4d ,2 8d ,4 2d ,56d)。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中VEGF和bFGF的表达,Ⅷ因子相关抗原标记内皮细胞,检测新生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实验组心肌梗死后VEGF和bFGF产生量迅速增加,梗死区VEGF和bFGF的表达在梗死后第7天达高峰,2 8天开始下降,4 2天和56天时表达明显下降,新生毛细血管密度与两者产生量成正相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心肌梗死急性缺血期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能通过自身分泌VEGF和bFGF协同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血管形成,从而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液供应。二者的表达在梗死后第7天达到最高峰,第2 8天时开始下降,为选择在表达消退期应用外源性VEGF和bFGF进行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与冠脉侧支循环形成是否独立或协同地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起保护作用。方法:收集2006年9月~2010年4月择期行冠脉介入治疗(PCI)的103例初发AMI患者的住院资料,按梗塞前24~48 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有心绞痛)53例,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无心绞痛)50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每组再按有无梗塞相关冠脉侧支循环形成分为两个亚组。计算各组在心梗面积,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①与NIP组比较,IP组的肌酸激酶[CK,(2163.2±962.1)U/L∶(1312.4±681.1)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92.6±126.7)U/L∶(161.8±58.9)U/L]峰值,心电图QRS积分[(11.6±4.6)分∶(6.9±2.3)分],肌钙蛋白I[cTnI,(29.8±13.4)U/L∶(15.7±6.1)U/L]峰值水平,以及严重心律失常(26.00%∶13.61%)、Killip分级(Ⅱ~Ⅲ)(26.00%∶16.98%)、心源性休克(14.00%∶7.55%)、室壁瘤发生率(12.00%∶5.66%)等显著降低(P均〈0.05);IP组的LVEF[(55.5±5.6)%]显著高于NIP组[(45.1±6.1)%,P〈0.05];②两组内亚组间相比,有侧支循环亚组的Killip分级、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形成率等,显著低于无侧支循环亚组(P均〈0.05),而有侧支循环亚组的LVEF显著高于无侧支循环亚组(P均〈0.05);而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两组的两亚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和冠脉侧支循环形成均能减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梗面积,阻止室壁瘤形成,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并存在协同保护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