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药物导致的心源性猝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谈艳  张少平  陈银娣 《上海精神医学》2004,16(6):359-360,364,342,346,368
1963年首次报道2例患者在分别接受甲硫哒嗪1500mg/d和3600mg/d治疗时发生猝死,以及26例服用剂量低于200mg/d患者的T波改变,在死亡病例中,心电图显示心脏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此后相关的报道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降压治疗对老年人脑梗死急性期重度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2-02-2015-02我科收住的老年人脑梗死急性期有重度高血压的(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患者12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硝酸甘油10 mg,1~2 mL/h泵入,根据血压调整速度,使血压下降速度20%/h,将收缩压稳定在150~160mmHg或舒张压稳定在95~100mmHg,1周后给予口服降压药,将硝酸甘油减量并停用;对照组1周内不降压,1周后给予降压药口服,观察7d、14d时2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心脏、肾脏受损情况。结果治疗组急性期经缓慢降压并使血压维持在150~160/95~100mmHg,和对照组1周后再降压治疗比较,7d、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组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的比例较对照组低;对肾脏的损害也较对照组低。结论对重症高血压的急性期脑梗死老年患者适度降压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对心脏和肾脏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eICAD)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及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4例eICAD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治疗或血管内支架治疗。结果 出院后随访6个月,1例在药物治疗2周后出现新发脑缺血事件,给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后无再发脑缺血事件;其余3例随访期内未出现新发脑缺血事件。1例血管闭塞的患者,经双抗治疗后,血管再通;2例血管重度狭窄的患者,经双抗治疗后,血管狭窄明显减轻;1例药物治疗无效后血管内支架治疗患者,血管恢复通畅,无残余狭窄。发生脑卒中的3例患者,改良Rankin评分均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对eICAD的治疗,可以选择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对有新发脑缺血事件的病例,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三氟噻吨为硫杂蒽类抗精神病药物,迄今国内对此药应用不多,此药所引起低钾性麻痹尚未见报道,现将我院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27岁,因患精神分裂症于1990年6月14日住院,先后曾用舒必利1.6/d,三氟拉嗪40mg/d,氯氮平100mg/d、奋乃静32mg/d治疗效果不显著,于1992年12月29日改三氟噻吨10mg/d治疗,二天后改为20mg/d,一个月后改为30mg/d,服至第34天时晨起感四肢无力,10Am出现下肢不能站立,既往病史及家族中无类似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流式检测血小板活化状态对颅内动脉瘤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调整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前给予常规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 mg,1次/d)+氯吡格雷(75 mg,1次/d)]。利用流式细胞术方法监测血小板活化状态,血小板激活率〈20%,减少氯吡格雷药量;血小板激活率〉50%,增加氯吡格雷药量;血小板激活率为20%~50%,不调整药量。所有患者阿司匹林药量均不调整。结果氯吡格雷剂量未调整32例,调整为35 mg 6例、150 mg 26例、225 mg 1例,改用西洛他唑1例。药物调整后用药不当发生率(1.5%,1/66)较调整前(51.5%,34/66)明显降低(P〈0.05)。35例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1例调整用药前即发生再缺血事件,调整用药方案后随访6个月未见再狭窄;4例药物调整前有明显的临床出血症状,调整用药方案后临床症状消失。结论流式细胞术是一种检测血小板活化状态有效的方法。流式检测结果对临床调整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癫癇猝死系指癫癇患者在发作期或发作间期突发的无法解释的死亡,其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0余倍。癫癇猝死存在多种机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癫癇和心脏离子通道病共存的遗传易感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抗癫癇药物等相关因素导致的心功能异常易诱发癫癇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进一步了解癫癇猝死发生过程中的心脏病变相关机制能够为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平  戴澄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31):6137-6140
目的:评价他克莫司替代环孢素A在肾移植后肝损害患者中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18例肾移植后肝功能损害的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19~68岁,平均40岁,术前合并有糖尿病者2例,乙型肝者1例。术后均采用环孢素A 6 mg/(kg•d),术后1个月环孢素A质量浓度为250~400 µg/L,半年内250 µg/L,泼尼松按30 mg/d,术后1个月改为20 mg/d,术后霉酚酸酯为1.5 g/d,或硫唑嘌呤50~100 mg/d。当丙氨酸转氨酶> 1 500 nkat/L,直接胆红素> 25.1 µmol/L,经保肝治疗,肝功能仍得不到改善时,即改用他克莫司,方法是停药后隔天开始服药,剂量0.1 mg/(kg•d),随后根据药物浓度调整用量。霉酚酸酯及泼尼松用量不变。 结果:18例患者均在15~60 d内肝功能及胆红素代谢恢复正常,且没有排斥反应发生。1例肝炎患者转换前肝损害较重,恢复时间较长,为46 d,有5例出现血糖升高,1例患者出现血脂高;血糖在(16.7±2.8) mmol/L。经降糖、降血脂治疗,血糖均控制在7.5 mmol/L以下,血脂降至正常。 结论:他克莫司替代环孢素A治疗肾移植术后肝损害效果较好,安全性也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研究阿司匹林抵抗者抗血小板药物调整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情况及预后。方法选取269例新发脑梗死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经血栓弹力图筛选出阿司匹林抵抗者90例,分析其危险因素,并将其随机分为3组:A组口服阿司匹林200 mg/d;B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C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1 m后复测血栓弹力图,比较血小板抑制率的变化。随访12 m观察血管事件和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为33.5%。单因素分析显示,阿司匹林抵抗组(AR)与阿司匹林敏感组(AS)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OR=1.026,95%CI 1.002 1.049,P=0.030)。A组和B组患者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升高(P0.05),且B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升高更明显;C组患者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较前无明显改变(P0.05)。随访12 m后3组患者总体缺血性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C组总体缺血性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3组患者出血性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是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阿司匹林加量或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并可减少或避免缺血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未经药物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锥体外系症状(EPS)与利培酮治疗剂量及疗效的关系.方法对63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采用不同剂量利培酮治疗前后进行了锥体外系症状评定量表(ESRS)与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的评定.结果应用利培酮4~6mg/d与≤3mg/d治疗的患者,其EPS发生率分别为46.4%与14.3%(x2=3.94,P<0.05),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在出现EPS的患者中,降低利培酮治疗剂量后EPS则减轻或消失,而疗效并未降低.结论未经药物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EPS与利培酮治疗剂量有关,而与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非洛地平缓释片和硝苯地平缓释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心脏功能和卒中风险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9-04—2012-03住院及门诊患者8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治疗组42例。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d,1次/d口服,治疗组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5mg/d,1次/d口服,疗程随访36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脉压差、左室收缩功能和卒中风险发生率。结果经过36个月的治疗,2组24h收缩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收缩压和脉压降低更显著(P<0.05,P<0.01),治疗组对心脏冠脉事件,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几乎没有变化。结论与硝苯地平缓释片相比,非洛地平缓释片能更好地适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可以更加显著地降低收缩压、脉压和脑卒中发生率,但对左室收缩功能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奥卡西平治疗癫部分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0例部分发作的癫患者采用奥卡西平治疗。成年患者的起始剂量为300mg/d。根据病情逐渐加量,3d后增至基本维持量600mg/d,仍有发作者继续加量,2周后达最佳效果或可耐受的最高剂量1 800mg/d;儿童患者起始剂量8~10mg/(kg.d),根据病情每周增加1次剂量,每次加量在10mg/(kg.d)以下,直至维持量30~40mg/(kg.d)。观察治疗后癫发作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奥卡西平治疗5个月后,本组总有效率67.3%,完全控制率24.5%。用药1月内,本组1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1例因剥脱性皮炎而停用此药。结论奥卡西平治疗癫部分性发作疗效较好,但有时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时应谨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后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对脑血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130例心脏停搏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心肺复苏成功后即刻使用尼莫地平10mg/d缓慢静滴;对照组50例,心肺复苏成功后未使用尼莫地平。其余治疗方案相同。治疗3d检测2组大脑中动脉血动力学参数(包括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结果治疗3d后实验组较对照组的搏动指数及NIHSS评分均较低,平均血流速度指数较高。结论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后早期应用尼莫地平者脑血流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未应用尼莫地平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奥卡西平治疗癫癎部分性发作的疗效.方法:51例部分性发作的癫癎患者采用奥卡西平治疗.成年患者起始剂量300mg/d,根据病情逐渐加量,3d后增至基本维持量(600mg/d),仍有发作者继续加量,2周后达最佳效果或可耐受的最高剂量(1800mg/d);儿童患者起始剂量8-10mg/(kg·d),根据病情每周加1次剂量,每次加量不超过10 mg/(kg·d),直至维持剂量30-40mg/(kg·d).观察治疗后癫癎发作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奥卡西平治疗5个月后,本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4%,完全控制率为30%.用药1个月内,本组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1例因全身皮疹停用奥卡西平.结论:奥卡西平治疗癫癎部分性发作的疗效较好,但有时可产生较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应用须谨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别应用阿托伐他汀10、20和40mg/d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脂调节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随药物剂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其中以20 mg/d组和40 mg/d组下降最为显著(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10、20和40 mg/d组均显著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各组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明显变化(均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10、20和40mg/d)进行调脂治疗安全有效,推荐以20mg/d作为适宜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对后循环缺血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50例,予拜阿司匹林片100 mg,1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1次/d;控制血压血糖等.治疗组54例在此基础上加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320 mg静滴,1次/d;2组均以治疗前、治疗后2周检测血液流变学、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TCD检查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和hs-CRP明显降低,TCD检查VA、BA血流好于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90.7%,优于常规治疗组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马来酸桂哌齐特能降低血黏度和hs-CRP,改善VA、BA血流,是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固定剂量法和滴定法给予普瑞巴林治疗中枢性卒中后疼痛的疗效。方法采取连续入组方式筛选入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枢性卒中后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固定剂量法组和滴定法组。固定剂量法组给予普瑞巴林300 mg/d,连续服用8周;滴定法组给予普瑞巴林150 mg/d×2周,300 mg/d×2周,450 mg/d×4周。以数字评价量表(NRS)作为主要终点指标,以药物不良反应、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和睡眠自测量表(AIS)评分作为次要终点指标。结果 2013年7月~2014年12月在本院神经科和疼痛科筛选入组共计132例患者,随机分给固定剂量法组65例,滴定法组67例。两组因药物不良反应或难以坚持服药等原因分别退出2例、7例患者。固定剂量法组和滴定法组最终纳入统计的例数分别是63例和60例,两组间性别、年龄、病史、用药史等基础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固定剂量法组和滴定法组治疗后NRS评分、HADS-A评分、HADS-D评分及AIS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两组间治疗后NRS评分、HADS-A评分、HADS-D评分及AIS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固定剂量法和滴定法给予普瑞巴林治疗CPSP患者都是安全有效的,而固定剂量法的患者依从性似乎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36例多发性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8例,使用甲基强的松龙1 g/d冲击治疗5d后改为口服强的松60mg/d,逐渐减量;对照组18例,使用地塞米松10mg/d,14 d后改为口服强的松60 mg/d,逐渐减量,2组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疗效,比较有...  相似文献   

18.
概述:在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中,惊恐发作是很常见的,但对于这些患者的惊恐发作,没有专门的临床治疗指南。本文报告了一例22岁女性在心脏移植术后10年发生惊恐发作。患者得知心脏移植后平均存活时间是10年之后,出现了惊恐发作。予以西酞普兰10 mg/d治疗,2周后症状明显好转,8周后症状完全消失。定期随访、医患关系良好对鼓励患者坚持西酞普兰治疗至关重要。患者持续服用西酞普兰7个月,无明显不良反应。在停用西酞普兰3个月后随访时,惊恐发作未复发。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肾移植后重症巨细胞病毒性胃肠炎的诊断要点和有效治疗措施,回顾性总结2001-03/2008-05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肾移植后重症巨细胞病毒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用药:抗病毒药物:膦甲酸钠 50~60 mg/kg,静脉滴注,2次/d,用药在2周以上;更昔洛韦 5 mg/kg,静脉滴注,2次/d,持续用药在2周以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200~500 mg/(kg•d),连续静滴14 d;预防性应用小剂量广谱抗生素,避免继发性感染;应用调节胃肠道菌群的药物和止泻药物:双歧杆菌活菌制剂、蒙脱石散剂、盐酸洛哌丁胺胶囊等;调节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及对症支持疗法。经治疗2例治愈,1例放弃治疗。结果提示对肾移植后重症病毒性胃肠炎及时正确诊断、合理用药并调节免疫抑制剂的用量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贝伐单克隆抗体联合细胞毒性化疗药物替莫唑胺或拓扑替康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效果。方法4例复发或残留恶性胶质瘤患者,3例行贝伐单克隆抗体(10mg/kg)联合替莫唑胺[50mg/(m2·d)]治疗(分别治疗14、15和6个周期);1例给予贝伐单克隆抗体(10mg/kg)联合拓扑替康[1.20mg/(m2·d)]治疗3个周期。结果3例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2例完全缓解,1例肿瘤进展但疗效尚满意;1例残留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患者部分缓解。化疗期间,4例患者均出现Ⅰ度骨髓抑制现象,1例血清转氨酶水平轻度升高,2例发生轻度鼻出血。结论贝伐单克隆抗体联合替莫唑胺或拓扑替康治疗复发或残留恶性胶质瘤患者临床疗效满意,可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