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人非小细胞肺癌P16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p16基因缺失和突变与人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多重PCR、SSCP分析及DNA序列分析技术,对45例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16基因外显子1和外显子2进行基因缺失和突变分析。结果45例肺癌样品中共检出19例p16基因缺失,总的缺失率为42.2%(19/45)。其中纯合型缺失8例(17.8%),半合型缺失11例(24.4%);外显子1缺失7例(15.6%),外显子2缺失12例(26.7%);p16基因外显子2的突变检出率为31.1%(14/45);DNA序列分析显示p16基因72位密码子无义突变7例,75位密码子错义突变7例。结论p16基因的缺失和突变可能与人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p53基因缺失或突变与众多肿瘤有关。我们采用Northernblot方法对肾癌组织的p53mRNA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在21例肾癌组织中,12例(57%)p53mRNA表达异常,其中7例明显增高,5例缺失或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53基因发生改变的多数是晚期和分化较差的肾癌组织,包括1例肾癌转移病灶和3例有肾静脉癌栓或肾门淋巴结转移的肾癌组织。这提示p53基因失活与肾癌密切相关,可能是肿瘤细胞向恶性发展或具有转移倾向的潜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应用PCR—SSCP—EB染色法检测结直肠肿瘤P53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CR-SSCP-EB染色法对30例结直肠腺癌和18例结直肠癌瘤中P53基因外显子5、6、7、8突变分别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腺癌,腺瘤中P53基因突变率分别为66.7%和33.3%(P〈0.05),高、中、低分化腺癌中P53基因突变率分别为37.5%,62.5%和85.7%(P〈0.05)。结果提示P53基因突变与结直肠腺癌分化程度有关,在结直肠腺瘤向腺癌恶突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PCR-SS  相似文献   

4.
直肠癌旁移行粘膜p53、p2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直肠癌移行粘膜的生物病理学性质。方法 应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4例直肠癌旁粘膜中p53,p21蛋白表达及其与粘蛋白改变的关系。结果 29.4%(10/34)直肠癌旁移行粘膜体杯状细胞胞浆内顾在p53表达,其范围不超出远端4cm肠管,p21在26.5%(9/34),癌旁移行粘膜腺体柱六细胞头内存在表达,其范围不超过2cm肠管。结论 直肠癌移行粘膜中存在p53失活及ras激活,系  相似文献   

5.
对54例甲状腺癌标本分别用DNA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法检测p53基因第248位密码子的突变及免疫组化法检测p53蛋白,并用时序检验分析p53基因突变和p53蛋白表达与甲状腺癌的关系。结果发现,甲状腺癌中15例(27.8%)有p53基因突变和30例(55.6%)有p53蛋白过度表达,临床分期晚、分化程度低的甲状腺癌突变率较高,p53抑癌基因突变和p53蛋白阳性病  相似文献   

6.
应用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结直肠癌P53基因突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30例结直肠癌P53基因第5、6、7和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发现16例(53.33%)发生P53基因突变,提示:(1)结直肠癌普遍存在P53基因突变。(2)比较传统的同位素标记PCR-SSCP技术,PCR-SSCP银染技术不仅灵敏度相当,而且简便,快速,低耗,重复性好,尤其适于其样本筛选,可在临床实验室中推广。  相似文献   

7.
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18号染色体高频杂合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18号染色体上抑癌基因相关的杂合缺失(LOH)情况,并探索新的抑癌基因位点。方法:对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基因组DNA用14个不同荧光标记的高度多态性微卫生引物,扩增相应的微卫星位点,平均距离为10厘摩(centi-morgan,cM)。用ABI PRISM377测序仪进行基因扫描,统计各位点杂合缺失率。结果:在12个获得有效数据的微卫星位点中,平均杂合缺失率为36.78%,18p中最高为D18S53(38.09%),18q中最高为D18S474(55.74%)。4位患者的18号染色体所有杂合位点都存在缺失,30位患者的杂合缺失位点不少于50%(平均6个/人);缺失位点少于50%的有53人(平均1个/人)。结论:结直肠癌患者18号染色体存在高频的LOH,并以整体缺失为特点。存在高频LOH的区域定位有转化生长因子(TGF)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结直肠癌缺失基因(DCC)、Rb结合蛋白8(RbBP8),特别是TGF信号传导相关基因MADH2、4、转化生长因子-β1反应元件(TGF-β1)等的缺失可能对结直肠癌的发生有重要影响。18p也有存在未知抑癌基因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错配修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发生情况。方法利用微卫星分析法对3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6个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s,MMR)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进行了分析。结果6个MMR基因LOH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分别为hMSH3(30%)、hPMS2(25%)、hMLH1(30.0%)、hMSH2/hMSH6(23.07%),hPMS1基因未发现杂合性缺失。结论在中国人散发性结直肠癌中,MMR基因通过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是结直肠癌发生的重要分子遗传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p53基因和C—erbB—2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p53基因和C-erbB-2基因与胃癌组织分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腹膜种植及预后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胃癌组织中的p53基因和C-erbB-2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p53阳性染色率为24/72(33.3%),C-erbB-2阳性染色率20/106(18.9%)。p53阳性染色与胃癌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分型及C-erbB-2基因表达呈高度相关。C-erbB-2阳性染色与胃癌腹膜种植、肝转移以及肿瘤组织分型呈正相关。p53阴性表达5年生存率(48.9%)显著高于阳性表达(17.6%)(P<0.05)。C-erbB-2阴性表达5年生存率(38.6%)高于阳性表达(21.7%),但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p53表达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C-erbB-2表达对预后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重组腺病毒介导胞嘧啶氨酶(CD)基因和人野生型p53基因共转染对直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用携带CD/p53、CD、p53基因腺病毒感染直肠癌细胞SW837,计数瘤细胞集落数,采用四唑蓝比色(MTT法)检测瘤细胞存活率。于60只裸鼠移植瘤内注射重组腺病毒、磷酸盐缓冲液(PBS),测定肿瘤生长抑制率。结果 用CD/p53、CD、p53重组腺病毒感染SW837细胞,加5-FC后细胞集落形成分别为:6、38、69。裸鼠移植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8.6%、56.5%、22.3%。CD/p53重组腺病毒感染组肿瘤细胞集落形成和存活率下降最显著(P〈0.01),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明显。结论 CD自杀基因与野生型p53基因共转染对肿瘤细胞有更强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1.
抑癌基因KLF-6和APC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KLF-6和APC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32例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中KLF-6和APC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KLF-6与APC的mRNA阳性表达率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分别为37、5%和34,3%,明显低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的96.9%和93.8%(P〈0.05)。KLF-6与APC的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表达率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分别为28.1%和25.0%,明显低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的81.3%和84.4%(P〈0.05)。KLF-6与APC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存在相关性(P〈0.05),并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抑癌基因KLF-6和APC的低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有关,且两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肝癌中p53、ras基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肝细胞肝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p53,ras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45例肝癌标本VEGF,p53及ras基因的表达。结果 VEGF的表达率为64.4%(29/45),p53的表达率为48.9%(22/45),ras表达率为53.3%(24/45),经连续切片对比分析表明,在VEGF表达较高的区域,p53,ras的表达亦较强,但X^2检验仅提示p53  相似文献   

13.
骨肉瘤标本中P53抗癌基因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应用Southern印迹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4例骨肉瘤进行了p53基因的缺失及表达的观察。发现58.3%的骨肉瘤有p53蛋白的表达增高。与同时进行的流式细胞DNA定量进行了对照分析。在DNA分子杂交分析中,发现25%的骨肉瘤有p53基因结构的异常,包括基因的重排和片断的丢失。  相似文献   

14.
高复发及浸润性膀胱癌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膀胱癌多发,复发和浸润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方法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膀胱癌实体肿瘤 T G Fα, E G F R,p16 和p53 基因表达、缺失及生物学意义进行了研究。 结果 34 例膀胱癌中85 % (29/34) T G Fαm R N A 阳性表达,肿瘤的表达量是癌旁正常对照的2 ~5 倍, P<0 .01 。膀胱癌 E G F R m R N A 表达率为44 % (4/9) 。50 例膀胱癌p53 蛋白免疫组化阳性核染率42 %(21/50 ) ,其中 P T3 82 % (9/11) , G3 72 % (13/17) , P T2 40 % (12/30) , G2 32 % (8/25) , P T1 和 G1 级肿瘤未见阳性核染。随访25 例,p53 阳性核染者中76 % (10/13) 有复发转移。20 % (2/10) 实体膀胱癌有p16 基因的丢失。结论  T G Fαm R N A 高表达可能是膀胱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E G F R 和p53 基因异常表达可能与膀胱癌的分化和恶性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肿瘤中MTS1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不同病理类型人类结直肠肿瘤中MTS1基因产物p16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异常表达与肿瘤发生关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36例结直肠肿瘤石蜡标本的p16蛋白进行测定。结果 p16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检出率为83.1%,明显高于切缘粘膜的1.2%和非肿瘤患者结肠粘膜的10%(P〈0.01),管状腺癌的阳性率为94.1%,显著高于绒毛状腺瘤恶变,乳头状腺癌和粘液腺癌(P〈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和p53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HCCp53基因第7外显子点突变,研究来自黄曲霉素B1(AFB1)污染严重的南宁地区的HCC标本55例,结果 34例HCCp53基因249密码子中的点突变,突变频率为62%(34/55),伴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组p53基因突变率62.5%,HBsAg阴性组p53基因突变率57  相似文献   

17.
对54例甲状腺癌标本分别用DNA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法检测p53基因第248位密码子的突变及免疫组化法检测p53蛋白,并用时序检验分析p53基因突变和p53蛋白表达与甲状腺癌的关系。结果发现,甲状腺癌中15例(278%)有p53基因突变和30例(556%)有p53蛋白过度表达,临床分期晚、分化程度低的甲状腺癌突变率较高,p53抑癌基因突变和p53蛋白阳性的病例有较高的复发率和死亡率。表明p53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过度表达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预后不良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ras、p53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与尿路上皮肿瘤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ras、p53 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及DNA 倍体异常与尿路上皮肿瘤预后关系。 方法 应用PCRSSCP和流式免疫荧光法检测52 例尿路上皮肿瘤Kras 和p53 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和DNA 含量变化。 结果 Kras、p53 基因突变分别为5 例(9 .6 % ) 和22 例(42 .3 % ) ;ras p21 、p53 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36 例(69 .2 % ) 和33 例(63 .5 % ) ;异倍体和二倍体肿瘤分别为22 例(42 .3 % ) 和30 例(57 .7 % ) ;DNA 倍体异常、p53 基因突变及ras p21 和p53 蛋白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 P< 0 .01) ;异倍体肿瘤其p53 基因突变、ras p21 和p53 蛋白表达率均明显高于二倍体肿瘤( P< 0 .01) 。 结论 DNA 倍体异常、p53 基因突变及ras p21 和p53 蛋白表达对尿路上皮肿瘤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脾酪氨酸激酶(Syk)基因甲基化、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1年1~12月间经手术治疗的120例结直肠癌标本.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Syk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和表达情况,并分析Syk基因甲基化失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衙和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1)12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48例肿瘤组织未检测到Syk基因的表达,而正常组织Syk基凶均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P=0.000)。(2)发生甲基化的37例肿瘤组织中,Syk基因均失去表达。未发生甲基化的83例中,仅11例失表达;而癌旁匹配的正常组织均有表达。(3)Syk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状态、病理分期密切相关,而与其他临床参数无关。(4)术后随访资料表明,Syk基因甲基化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未甲基化组(73.5%比95.7%,P=0.007);而术后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未甲基化组(32.4%比8.4%,P=0.02)。结论Syk基因过甲基化失表达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导致结直肠癌侵袭性增强,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升高,3年生存率降低。  相似文献   

20.
甲状腺肿瘤中H—ras基因12密码子和p53基因248密码子突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是否存在H-ras基因12密码子和p53基因248密码子突变。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法分析80例甲状腺肿瘤标本中H-ras基因12密码子和p53基因第248位密码子的突变,包括甲状腺癌54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0例和桥本氏甲状腺炎6例。结果 H-ras基因12密码子突变在甲状腺癌为33.3%(18/54),在良性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