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5月~2007年10月,我院对20例烧伤休克期患者采用加温输液并观察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为患者复苏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烧伤休克期患者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8~65岁;烧伤面积为35%~90%,烧伤深度为Ⅱ度、Ⅲ度;均排除高血脂、高血压及血液系统疾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液体加温在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早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严重烧伤休克早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2组,每组30例.在休克期间A组采用常温液体(乳酸林格液、代血浆、5%葡萄糖等)输入抗休克治疗:B组采用输液加温器将液体加热并维持至38~39℃进行输入抗休克治疗.输液8h后观察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尿量、休克指数、血液流变学(血液黏度)及血气分析(pH、PO2、PCO2、BE)等的变化,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精神、神志、肢端皮温等一般情况在治疗后均有好转.A组:抗休克8h后平均尿量为(0.96±0.05) mL· kg-1·h-1;休克指数<1.0者21例(70.00%),1.0~1.5者9例(30.00%);BE正常7例(30.00%),血流黏度为(1.56±0.12)mPa·s-1.B组:抗休克8h后平均尿量为(1.33±0.07)mL· kg-1·h-1,休克指数<1.0者28例(90.00%),1.0~1.5者2例(10.00%);BE正常18例(60.00%),血液黏度(1.71±0.17)mPa·s-1.B组各项指标均优于A组(均P<0.05).结论 液体加温应用于严重烧伤患者能取得较好的辅助抗休克效果,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中国实验用小型猪严重烧伤后应用血液稀释疗法,探讨其对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为血液稀释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严格选择20只中国实验用小型猪制作严重烧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按烧伤前、伤后6,8,16,24,48h,6个时相分别检测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结果:实验组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增加。结论:在烧伤休克期及围手术期应用血稀疗法可明显减轻烧伤休克期血液浓缩、红细胞聚集与黏滞,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有效改善血容量。血液稀释疗法在烧伤休克期及围手术期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治疗措施,对大面积烧伤早期修复及临床治愈率提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烧伤引起全身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液体港到体表外和组织间隙,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防治休克则是治疗严重烧伤的首要问题,而及时的液体复苏又是休克期平稳渡过的关键。现就我院治疗面积烧伤的输液管理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8例,男33例,女5例。年龄在10岁~44岁。烧伤面积均超过70%。致伤原因以火焰、热液为主,其次为火药、化学烧伤。入院时并发休克31例,吸入性损伤20例,合并伤5例。治愈30例,好转回当地治疗3例,死亡5例,均死于感染期。2输液管理根据197o年全国烧伤会议提出的补液公式:烧伤第一个…  相似文献   

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液流变指标的异常特点。方法 常规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并设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除红细胞变形指数(TK)和红细胞刚性指数(IR)外,其余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异常,有显著性差异(P<0.0l或P<0.05)。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是引发或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休克期实施个体化输液的护理方法及其意义。方法对71例烧伤面积达30%以上的烧伤患者在伤后24h内作个体化输液处理,并与传统的输液计算方式作比较。结果个体化输液的烧伤患者伤后24h内的输液量高于对照组(P〈0.01),血细胞比容和尿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生命体征好于对照组烧伤患者。结论对大面积烧伤患者行个体化输液及合适的输液护理,可更好地使生命体征回稳,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7.
在临床输液过程中,护士常需要估算输液的时间、输液速度及输液量,使用常规的计算方法不易在短时间内准确的计算出来,而大面积烧伤的患者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由于局部组织通透性增加、渗出多,使患者体液大量丢失导致休克。防治休克的主要措施是补液治疗,补液量不足,低血容量休克不能纠正;补液过量,可引起肺水肿,所以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成都市"6.5"公交车燃烧事件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早期急救中血液成分的应用情况。方法对本院接治的"6.5"事件烧伤患者中的16名危重患者,在休克期第1个24h共输入新鲜血浆2.82万ml,平均(1763±1249)ml(0—5000ml),未输入红细胞,血小板及全血;第2个24h共输入新鲜血浆2.58万ml,平均(1613±1097)ml(0—4800ml),2人输入红细胞15U,未输入血小板及全血。结果16例烧伤危重病例中,除1名患者在休克期第2个24h后死亡外,其余患者在输注血液成分后均平稳度过休克期,救治成功,现正在康复中。结论严重烧伤患者早期除应大量补充晶体及其它胶体液外,输注血浆及红细胞等血液成分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严重烧伤患者血液流变学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在烧伤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符合条件烧伤病人100例,其中, 入院诊断烧伤创而为二度、21d内愈合者46例列入A组;入院诊断烧伤创而为二度、因创面进行性损害并感染造成创面加深需清创植皮者22例列入B组;入院诊断烧伤创面三度面积≥5%、需早期清创植皮并于伤后7d内进行手术者32例列入C 组。正常对照组30例列入D组。全部病例在伤后12h内、第3d及第7d各做一次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 (1)严重烧伤患者的A、B、C组在伤后12h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A、B、C 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伤后第3dA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B、C 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A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B、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5)。(3)伤后第7dA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B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C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C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动态监测,在严重烧伤治疗过程中,指导及时进行稀释治疗及判断早期手术清创时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920例青壮年患者与500例健康体检人群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的特点,发现各种不同症状的青壮年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各有所改变。因此认为人类血液流变学变化而引起的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大都是在青壮年开始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本文证明,青壮年是血液粘滞性和凝固性由正常转变为异常的重要时期,也是发生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时期。在青壮年时期关注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三七总皂甙具有活血化瘀,增加脑血管和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应用中医药方法和采用易化技术进行早期康复是否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明显促进作用?目的:观察中药三七提取物血塞通并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作用的机制。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对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200例,按入院次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100例给予血塞通每次200mg加50g/L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500mL静脉滴注,1次/d,当生命体征稳定后采用易化技术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100例,按传统方法治疗。两组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疗效、Brunstrom分级评定偏瘫恢复程度、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ADL恢复情况。②两组患者偏瘫恢复程度。③两组患者临床疗效。④两组患者甲襞微循环变化。⑤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ADL能力的恢复、偏瘫的功能恢复比对照组的效果要好;其有效率为93%,显效率5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9.46,P&;lt;0.005),通过对实验室各项观察指标结果的对比分析看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其微循环、血液流变性有明显的改善。结论:中药三七提取物血塞通并早期康复是通过改善微循环、血液流变性等机制,而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是脑梗死急性期治疗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新型60 g/L羟乙基淀粉是目前容量治疗的血浆代用品,用其扩容对组织氧合更有利,更能改善微循环并减少内皮细胞肿胀.目的:观察先后输注乳酸钠林格液和新型60 g/L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后对老年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临床观察,于2007-03/12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完成.对象:择期腹部手术患者2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平衡液组10例和60 g/L中分子羟乙基淀粉组10例.方法:建市通畅静脉通路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平衡液组以15 mL/(kg·h)速度输入乳酸钠林格液1 000 mL;60 g/L中分子羟乙基淀粉组先以同样速度给予乳酸钠林格液500 mL,继之等速输入羟厶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500 mL,术中维持输液用乳酸钠林格液.主要观察指标:测定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前后患者全血黏度高切变率、低切变率、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等指标.结果:①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后,平衡液组伞血高切黏度明显降低(P<0.05);60 g/L中分子羟乙基淀粉组全血高切黏度和低切黏度均明显降低(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前后两组血浆黏度和全血还原黏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后两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刚性指数均降低,60 g/L中分子羟乙基淀粉组降低显著(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先后输注乳酸钠林格液和60 g/L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能够优化血液流变学状态.  相似文献   

13.
14.
2002年2月-2004年6月,我院收治5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在休克期经密切观察与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我科自 1999年 1月起在重度烧伤休克期患者中应用股静脉置双腔导管建立静脉输液血管通路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2 3例 ,均符合我国重度烧伤标准。入院时处于休克期 ,4个月~ 72岁 ,留置导管时间 5~2 7d ,平均 15d。本组病例首次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中国实验用小型猪严重烧伤后应用血液稀释疗法,探讨其对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为血液稀释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严格选择20只中国实验用小型猪制作严重烧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按烧伤前、伤后,,,,68162448h,6个时相分别检测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结果:实验组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增加。结论:在烧伤休克期及围手术期应用血稀疗法可明显减轻烧伤休克期血液浓缩、红细胞聚集与黏滞,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有效改善血容量。血液稀释疗法在烧伤休克期及围手术期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治疗措施,对大面积烧伤早期修复及临床治愈率提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收治的大面积烧伤患者66例,按休克期平均每小时尿量进行分组,分成高尿量组及低尿量组,将两组烧伤休克期补液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血乳酸值进行比较。大面积烧伤患者伤后均出现血乳酸值升高,高尿量组在液体复苏6、24、48h各时点的血乳酸值均低于低尿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经抗休克治疗48h后,血乳酸值均低于入院时基础血乳酸值(P0.05)。烧伤休克期高尿量组血乳酸值低于低尿量组,补液后高尿量组更有利于血乳酸清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限制性输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 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采取限制性输液和大量输液两种不同输液方法复苏大鼠失血性休克,对比各组不同时间点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凝血酶原(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bg)的变化.结果 休克模型120 min后,与大量输液组比较,限制性输液组的HGB、HCT明显升高,分别为(142.5±12.3)g/L和(40.8±3.2)%(P均<0.05),PT、APTT明显缩短,分别为(11.8±2.6)s和(57.2±8.1)8(P均<0.05),Fbg含量显著增加,为(3.2±1.5)g/L(P<0.05).结论 限制性输液可稳定HCT、维持HGB含量,缓解PT和APTT时间的延长,阻止Fbg浓度的降低,是复苏失血性休克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牛珀至宝丹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探讨牛珀至宝丹抗内毒素休克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静注致死量灭活大肠杆菌内毒素造成大鼠重症感染性休克模型,以牛珀至宝丹预先处理动物(实验组),并与正常组、内毒素体克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实验组血压下降幅度显著低于休克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和红细胞压积实验组较休克组均明显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休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牛珀至宝丹能明显改善内毒素休克大鼠血液流变性,并对内毒素休克大鼠有一定的升压作用。  相似文献   

20.
164例脑出血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特点及与脑出血后继发性脑缺血的关系。方法 依据头颅CT将 164例脑出血患者按出血量大小和有无继发性脑梗死分组 ,观察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差异。结果 出血量大、出血后有继发性脑梗死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均较出血量小、出血后无继发性脑梗死组要高 (P <0 .0 1,P <0 .0 5或P <0 .0 0 1)。结论 脑出血患者出血量大小对血流变学指标有影响 ,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的增高与脑出血后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