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目的 介绍近年来毛细管微乳电动色谱法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为该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阅读毛细管微乳电动色谱的文献报道,对微乳电动色谱在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测定、天然产物和手性化合物分离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总结。结果 毛细管微乳电动色谱对于难溶性物质和复杂混合物的分离具显著优势,同时是目前报道的测定logP值最为简便快速准确的色谱方法。微乳液的微观结构分析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结论 毛细管微乳电动色谱兼具色谱和电泳分离的特点,应用范围较广,可以同时分离水溶性、脂溶性、酸性、碱性及中性物质。但毛细管微乳电动色谱分析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以油酸为油相的不同组成微乳体系的相行为特点,考察常见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增溶特性,获得水增溶及油酸增溶量均较大的O/W微乳体系。方法 采用伪三元相图法,以微乳区域面积(AT)、最大增溶水量(Wm)及对应的乳化剂用量(Sm)为水增溶参数,O/W结构能容纳的最大油酸量(Om)为油酸增溶参数,通过比较筛选出最适乳化剂、助乳化剂及两者质量比,并通过体系电导率随含水量变化及相转变点绘出O/W微乳区域。结果 多元醇为助乳化剂时水增溶量有限且易形成凝胶;吐温类乳化剂中吐温20水增溶量最大,吐温80油酸增溶量最大,其油水增溶量与HLB值并不完全成正比;选用吐温80/无水乙醇为混合乳化剂,随着吐温80比例下降,最大油酸增溶量逐步下降,水增溶量先上升再下降,两者比例在1∶1时,所绘制三元相图的微乳区域面积最大,但形成的O/W微乳区域亦有限。结论 以油酸为油相,可采用质量比1∶1的吐温80/无水乙醇为混合乳化剂,其水增溶和油酸增溶量均较大,可形成一定区域的O/W微乳。  相似文献   

3.
归纳国内外文献,分析胶束色谱和微乳色谱的机制和特点;介绍近几年胶束色谱和微乳色谱在药物分析方面的应用。胶束色谱和微乳色谱对于难以分离的复杂组分和难溶化合物的分离,是较为理想的方法,其色谱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改变这些因素,可以提高分离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4.
张友智  赵瑛 《中南药学》2013,11(4):248-251
目的制备水杨酸微乳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吐温-80作乳化剂,肉豆蔻异丙酯为油相,借助伪三元相图的研究手段确定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的最佳配比,制成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微乳,并从含量测定、透光率、pH值、比重、黏度测定和稳定性方面进行了评价。结果吐温-80与1,2-丙二醇的配比为15:1,其微乳区最大,几种浓度的水杨酸制剂均能形成微乳且稳定分散于制剂中。结论微乳能增加水杨酸在制剂中的溶解度,方便于临床应用和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微乳液相色谱法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守尧  姚育法 《中国药师》2009,12(7):884-886
微乳是由表面活性剂、油相、助表面活性剂、水相在适当比例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的、低黏度的、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水油混合系统。油相液滴(droplets)包裹于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层并均匀分散在水相中,形成O/W型微乳;表面活性剂包裹水性液滴并分散在油相体系中形成W/O型微乳。微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剂学方面,用于药物分析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微乳的粒径通常小于100nm,用于色谱流动相的微乳粒径可以小于10nm。微乳可以作为薄层色谱的展开剂和毛细管电泳的分离介质,也可以作为高效液相色谱的流动相,通常我们将以微乳为流动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称为微乳液相色谱法(microemuls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MELC)。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乳组分对其理化性质及其体外透皮吸收性质的影响。方法:以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CremophorRH-40)-乙醇-油酸聚乙二醇甘油酯(Labrafil M1944CS)-水作为微乳的组成成分,制备水包油型微乳。考察各微乳粒径、黏度值,同时考察微乳水相含量、油相含量、乳化剂含量和Km值对其透皮吸收性质的影响。结果:氢溴酸东莨菪碱微乳粒径、黏度值及透皮吸收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Km值、水相含量、油相含量等结论:具有最大透皮渗透量及适宜粒径、黏度值的微乳体系处方为:乳化剂(CremophorRH-40+无水乙醇,Km=2:1)30%,油相Labrafil10%,三蒸水58.5%,氢溴酸东莨菪碱1.5%。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初步探讨亚微乳处方中乳化剂及油相因素对其物理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速剪切分散和高压均质乳化工艺制备亚微乳,单因素试验法考察处方中乳化剂与油相对亚微乳物理稳定性的影响;以平均粒径、D50值、D99值及ζ电位为指标,考察不同处方中亚微乳灭菌前后的物理稳定性,并留样观察其长期稳定性.结果 泊洛沙姆188与中链油相互配伍不能得到性质稳定的亚微乳,且单独以泊洛沙姆188为乳化剂的各处方制剂长期放置后平均粒径明显增大;聚乙二醇硬脂酸酯( HS15)与各油相结合制得的亚微乳均较稳定,长期放置后各项指标基本不变;聚山梨酯80与大豆油-中链油(1∶1)混合油或大豆油配伍制成的亚微乳在灭菌后产生较大粒径的乳滴,而与中链油相配伍可制得粒径较小且均匀分散的体系;蛋磷脂E80单独作为亚微乳乳化剂,乳化效果欠佳.结论 大豆油、中链油及混合油与不同性质的乳化剂相互作用可共同影响亚微乳的粒径,但不同制剂的处方对亚微乳ζ电位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肖士梅  李沛  袁红群 《安徽医药》2013,17(5):740-742
目的制备司坦唑醇自微乳给药体系并建立其质量评价方法。方法以乳化剂OP-10、异丙醇和吐温-80制备司坦唑醇自微乳给药系统,考察其粒径分布、电动电势和稳定性。采用HPLC法测定司坦唑醇的含量。结果所得自微乳稳定性良好,平均粒径为33.32 nm,电动电势为4.35 mV。司坦唑醇HPLC分析的线性范围为0.639~3.195μg(R2=1);平均回收率为99.91%(RSD=0.05%)。结论该制剂制备工艺简便可行,质量稳定可控。  相似文献   

9.
低毒药用微乳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仁杰 《海峡药学》2003,15(6):19-21
目的 用较少量的乳化剂和辅助乳化剂制备微乳.以减少药用微乳的毒性。方法 由花生油、水、吐温-80组成三相(油相、水相、乳化剂).再分别加辅助剂和不加辅助剂制备O/W型微乳;通过采用改良三角相图法.比较各处方中乳化剂和辅助剂的使用量(B)。结果 单独以乳化剂吐温-80制备微乳.消耗的乳化剂量较大;而加入辅助剂制备微乳.能明显降低B值.其中以加入平平加O为辅助剂的B值最小。结论 改良三相图法对寻找低毒性的药用微乳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房》2015,(13):1830-1833
目的:制备碘化钾微乳并考察其透皮吸收的效果。方法:以伪三元相图为基础,依据微乳区域大小,确定微乳的油相、乳化剂、助乳化剂和后二者的比例(Km),初步筛选微乳处方;采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和离体小鼠皮肤进行体外经皮渗透试验,比较所制5%、10%碘化钾微乳与5%碘化钾溶液单位面积的累积渗透量(Qn),并对微乳进行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碘化钾微乳的最优处方为碘化钾10%(m/V)、水23%、混合乳化剂(月桂山梨坦-乙醇Km值为1∶1)61.6%、油相(丙二醇单辛酸酯)15.4%;所制微乳的渗透过程符合一级速率方程,3种样品的Q24 h分别为(5.40±0.28)、(8.75±0.42)、(2.12±0.20)mg/cm2;40℃下贮存4周后所制微乳与贮存前比较p H、含量、外观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成功制得具有透皮吸收作用的碘化钾微乳。  相似文献   

11.
应娜  林高通 《海峡药学》2008,20(9):127-128
微乳是由油相、水相、乳化剂及助乳化剂在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低黏度、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系统,其作为药物载体的主要优点是可同时增溶不同溶解性能的成分,分散性好,利于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现从微乳作为给药载体时的特点和在药剂学中的研究应用情况,对近年来国外进展状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臧洪梅  金涌  王祺  邓倩  陈飞虎 《安徽医药》2012,16(10):1418-1420
目的制备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固体自乳化制剂,以解决该药水溶性差的问题,提高药物胃中溶出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通过伪三元相图法考察不同乳化剂、助乳化剂和油相形成微乳的能力和区域,制备自微乳。然后采用mix-ture design方法进行处方优化,并对其乳化后粒径、制剂综合评分和载药量进行考察。结果制备出的最佳处方(含HS1570%,PEG400 10%,油酸乙酯20%)自乳化后粒径在30 nm左右,体外溶出10 min即可溶出80%以上。结论该处方制备出的ATPR固体自微乳可用于提高其溶出速度。  相似文献   

13.
微乳是一种热力学稳定的液-液分散体系,主要由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4部分组成。微乳的形成是自发过程,只要各部分的组成合适,即可形成均匀透明或微呈乳光的液体。微乳粒径均匀,一般在10~100nm范围,根据结构可分为水包油型(O/W),油包水型(W/O)及双连续型。作为药物载体,微乳给药体系近年来已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通常来说,O/W型微乳可以增加亲脂性药物的溶解度,W/O型则可延长水溶性药物的释放时间,起到缓释作用。微乳还可对难溶性药物起增溶作用,以制成复方制剂。微乳粒径小,可采用过滤灭菌;热力学稳定,则易于制备和保存。微乳作为药物载体,还具有低黏度、吸收迅速、靶向释药的特点,并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下面主要从口服、注射、经皮、眼部、鼻腔、齿根、胃内灌注等给药途径综述微乳在药物传递体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伪三元相图法优化复方丁香油微乳制备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伪三元相图法优化复方丁香油微乳的处方工艺。方法以复方丁香油为油相,蒸馏水为水相,强力搅拌,借助伪三元相图,比较微乳区域大小,以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并确定其最佳配比。结果吐温类作乳化剂的效果明显优于司盘类,且随着吐温类其分子量的增大乳化效果也增强;助乳化剂宜选用醇类;按适当配比可制得透明均一的复方丁香油微乳。结论以吐温-80为乳化剂,1,2-丙二醇为助乳化剂,复方丁香油为油相,按6∶2∶2的比例制得复方丁香油微乳的性质最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以薏苡仁油替代微乳的油相制备紫杉醇-薏苡仁油微乳,筛选紫杉醇-薏苡仁油微乳制备的最佳处方,并进行紫杉醇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考察。方法 选用不同的乳化剂和助乳化剂,采用水滴定法绘制出伪三元相图,筛选出最佳乳化剂和助乳化剂,通过观察成乳状态,并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筛选出最佳处方制备得到紫杉醇-薏苡仁油微乳,并测定其zeta电位以及粒度分布。结果 紫杉醇-薏苡仁油微乳处方为紫杉醇10 mg,HS 15 600 mg,PEG400 200 mg,薏苡仁油200 mg,包封率为(98.9±1.26)%,载药量为(0.56±0.05)%,紫杉醇-薏苡仁油微乳粒径为(35.23±1.20) nm,zeta电位为(–2.93±0.69)mV。结论 本研究成功制备得到了紫杉醇-薏苡仁油微乳,所得微乳外观完整均一,粒径较小,包封率高,具有一定的药物缓释功能。  相似文献   

16.
以小鼠离体皮肤为模型,采用双室渗透扩散装置考察了微乳中不同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对苦参碱经皮渗透的影响.采用HPLC法,以Kromasil NH2为色谱柱、乙腈-无水乙醇-3%磷酸(80:10:10)为流动相测定苦参碱的经皮渗透量.结果表明,油酸对苦参碱有显著的阻碍渗透作用,故油酸不宜作为苦参碱微乳的油相.本试验优化所得的微乳处方为油酸乙酯.丁酸乙酯(4:1,w/w)4.5%,Cremophor EL35-乳化剂OP-10(1:1,w/w)23%,PEG40015%,苦参碱7.2%.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盐酸齐拉西酮自微乳,提高其体外溶出度及其空腹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选择对盐酸齐拉西酮溶解能力较强的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观察微乳的形成并绘制伪三元相图比较微乳区域大小,通过乳化时间的测定,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来确定最佳处方,测定盐酸齐拉西酮自微乳的体外溶出度以及其在Beagle犬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以油酸乙酯(油相)-吐温80(乳化剂)-聚乙二醇200(助乳化剂)(质量比为30∶47∶23)时制得的自微乳经水稀释后可形成稳定的微乳,平均粒径为58.4nm,Zeta电位为-31mV。自制盐酸齐拉西酮自微乳和市售胶囊相比,其体外溶出度显著提高,达到93%。Beagle犬体内实验表明,自制盐酸齐拉西酮自微乳的吸收不受食物影响。结论盐酸齐拉西酮自微乳制备简单,微乳粒径小,可显著提高盐酸齐拉西酮的体外溶出度,及其空腹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8.
《中南药学》2021,(1):7-14
目的以黄芩素为模型药物制备自微乳(SMEDDS),考察磷脂作为联合乳化剂对SMEDDS乳化、体外释放、体内胃肠吸收以及淋巴转运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油酸乙酯为油相,吐温-80/磷脂为联合乳化剂,Transcutol HP为助乳化剂,构建黄芩素自微乳(BA-PC-SMEDDS),对乳化效率、粒径、Zeta电位、长期储存稳定性、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和淋巴转运等特征进行考察,并与处方中不含磷脂的传统自微乳(CBA-SMEDDS)进行比较。结果当磷脂作为联合乳化剂时,自微乳的长期储存稳定性提高,药物析出现象得到抑制。BA-PC-SMEDDS口服吸收后的AUC_0~_t为CBA-SMEDDS的1.37倍,淋巴转运程度从56.2%提高到68.6%。结论综上所述,处方中使用磷脂作为联合乳化剂,有利于改善SMEDDS的稳定性,提高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且对淋巴转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蛇床子素微乳的制备及其透皮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勤  李华文  彭新生 《中国药房》2010,(27):2529-2531
目的:制备蛇床子素微乳,并考察其对离体小鼠皮肤的透皮能力。方法:通过测定蛇床子素在不同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中的溶解度,结合伪三元相图筛选空白微乳的处方。考察蛇床子素微乳的黏度、电导率和粒径;用药物渗透扩散仪测定蛇床子素微乳的透皮速率。结果:制得的蛇床子素微乳的黏度为8.07mpa·s,电导率为123μS·cm-1,平均粒径为58.0nm。微乳中药物经小鼠皮肤的稳态渗透速率为(33.042±3.1)μg·cm-2·h-1(r=0.9950),是蛇床子素饱和溶液稳态渗透速率的25.5倍。结论:蛇床子素微乳有很强的透皮能力,有望成为蛇床子素的新型透皮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20.
我国微乳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杨华  易红 《中国新药杂志》2006,15(10):764-769
微乳是由油相、水相、乳化剂及助乳化剂在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低黏度、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系统,其作为药物载体的主要优点是可同时增溶不同溶解性能的成分,分散性好,利于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现从微乳作为给药载体时不同类型配方、质量评价方法、各种微乳给药系统的优势,以及微乳在药学领域的其他应用情况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进展状况进行综述,并对微乳在中药方面的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