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ERCP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正坤 《临床消化病杂志》2002,14(3):141-141,143
肝外胆管癌临床表现多不典型 ,易误诊漏诊 ,术前诊断主要靠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经皮肝穿胆道造影 (PTC)、B超和CT检查[1] 。本文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3例肝外胆管癌的ERCP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以探讨ERCP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33例肝外胆管癌中男 2 7例 ,女6例 ,年龄 4 6~ 6 8岁 ,平均 5 6 72岁。临床表现黄疸2 9例 ,腹痛腹胀 2 5例 ,皮肤瘙痒 2 5例 ,乏力 2 1例 ,食欲不振 2 5例 ,发热寒战 4例。病理分型腺癌 32例 ,鳞癌 1例。1.2 方法  33例肝外胆管癌术前均行ERCP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合并胆管癌栓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PHC合并胆管癌栓38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并比较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单纯胆管癌栓清除 T管引流18例,肝癌切除 胆管癌栓清除 T管引流20例,其中左半肝切除10例(4例附加行肝门汇合部胆管切除及右肝管空肠Roux-Y吻合),右半肝切除 左肝管空肠吻合1例,右半肝切除2例,右肝癌肿切除 汇合部胆管切除 胆管空肠吻合2例,右肝不规则切除5例。结果:手术死亡3例,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5.3%(21例)、21.1%(8例)、10.5%(4例)。单纯胆管癌栓清除患者平均存活7个月,肝癌切除患者平均存活1年8个月,最长已存活5年3个月。结论:肝癌切除 胆管癌栓清除 胆道引流术是本病最为理想的术式。胆管癌栓清除后应尽可能切除原发病灶。对术前黄疸重,肝功能失代偿,难以承受较大手术的患者,可分期手术,先癌栓清除,解除胆道梗阻,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争取二期肿瘤切除。单纯行胆管癌栓清除,无法根治切除,是胆管癌栓复发的根源。对于胆管癌栓术后复发,选取适当的病例再次手术,仍能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肝门部胆管癌是肝外胆管瘤中较常见的一种 ,由于其特殊的解剖部位及生物学特性 ,术前诊断及判断能否手术切除较为困难。1 994年 6月至 2 0 0 2年 6月我院共收治肝门部胆管癌患者 78例 ,现将其磁共振胆管造影 (MRC)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旨在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诊断方法。1 资料与方法78例患者中 ,男 40例 ,女 3 8例 ;年龄 45~ 76岁 ,平均 5 6岁。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纳差、腹胀等表现。血清总胆红素 1 76 .1~ 3 90 .0 mmol/L,术前全部行MRC检查 ,并均实施手术治疗。MRC检查方法 :采用 Toshiba、0 .5 T超导型 MR扫…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瘘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以往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近年来我院采用介入方法封堵冠状动脉瘘 6例获得成功。现就术前及术后的心电图作一分析。1 对象和方法 患者 6 (男 2 ,女 4 )例 ,年龄 5~ 39(平均13.3)岁。全部患者均经体检、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心血管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瘘。其中右冠状动脉右室瘘 3例 ,右冠状动脉右房瘘 1例 ,左冠状动脉右房瘘 2例 ,采用 Amplatzer封堵器或 Pfm弹簧圈实施封堵治疗。每例患者均描记术前、术后 12导联心电图各 1份 ,观察心电图变化。2 结果  6例患者中术前左室肥厚 3例 ,不完全右束支阻…  相似文献   

5.
1986年1月~1989年12月,我们采用肝叶切除治疗复杂肝内结石3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为25~71岁,其中10例以往有2~3次胆道手术史。术前36例均作B超检查(US),PTC检查10例;术中胆道造影5例,术中B超检查(OUS)30例。结石位于左肝21例,右肝2例,左右肝13例;合并胆囊结石6例,胆总管结石21例,尾叶结石4例,4例合并胆管腺癌。  相似文献   

6.
1965年由Klatskin首先报道肝门部胆管癌(Klatskin瘤) ,占肝外胆管癌的5 8%~75 % ,早期诊断困难,发现时大多属晚期。本院自1996年1月至2 0 0 2年1月间共收治8例年龄>60岁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均行胆道内引流术,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60~87岁,平均(71 3±6 3 )岁,其中>70岁者5例。术前所有患者均有黄疸和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肾功能受损4例。伴有心肺疾病4例,糖尿病1例。术前B超或CT均提示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其中5例B超及CT均提示肝门部肿块影,增强CT显示肿块与门静脉浸润。2例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门部汇管区(左肝管、右肝管与肝总管汇合部)胆管癌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常规肝胆超声探查,配合患者呼吸动作,在肝门区详细观察肝门部脉管,胆管的走行及分布状,肿块大小及边界,肝内胆管扩张程度和分布范围,远段肝外胆管显示状态,所伴行的门静脉及肝门部其它组织结构回声情况等。将异常所见照片记录,并与CT、MRI及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超声诊断54例汇管区胆管癌病例中,CT、MRI证实29例,手术证实25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内胆管扩张。结论汇管区胆管癌的直接、间接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对汇管区胆管癌的判定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门胆管癌误诊原因及早期诊断方法对10例肝门胆管癌患者的误诊作回顾性分析:本组男2例,女8例,年龄41岁~74岁.B超显示肝内胆管扩张10例,胆石症8例、阻黄玉例,胆总管占位(结石)1例.术中见肿瘤侵犯门静脉、肝动脉及肝组织形成8cm×8cm×6cm肿块8例,肿块堵塞肝总管,左肝管2例,合并胆囊结石5例,胆总管结石4例,区域淋巴结转移10例,肝脏广泛转移3例.本组行右府管肠吻合术2例,剖腹探查8例.结果诊误原因:①早期缺乏特有症状,常表现上腹不适、隐痛、乏力、黄疸等,就诊于传染科或内科,以黄疸型肝炎治疗,本组5例.②合并有胆石症,胆道手术史掩盖了胆管癌的存在,本组9例.③肝门胆管癌B超显出率低,B超医生不能准确识别其声象表现.结论肝门胆管癌病因与胆石症有关或同时存在.凡有胆系疾病史的中老年人,近期症状加重,发作频繁或出现新症状须及时就诊.B超提示肝内胆管扩张,宜进一步作CT,PTC,ERCP等检查,力争早期诊断,减少医源性延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手术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肝管高位切除及联合肝切除、肝肠吻合术及姑息性手术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手术方式,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结果手术切除率为72.4%(63/87),姑息性引流率为27.6%(24/87)。术后病理结果均回报为胆管细胞癌,63例患者行手术切除,其中根治性切除(R0)占69.8%(44/63),姑息性切除(R1、R2)占30.2%(19/63),姑息性引流24例。围手术期死亡患者3例(2.3%),术后发生胆漏的患者13例(14.9%),术后发生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4例(4.6%),其他并发症如发生腹腔出血3例(3.4%),腹腔感染5例(5.7%),肝性脑病8例(9.2%),胸腔积液7例(8.0%),切口感染或裂开者6例(6.9%)。随访患者5年,根治性切除术组的患者5年生存率(28.4%)明显高于姑息性切除组(14.1%)及姑息性引流组(0)。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复杂,连同尾状叶的左、右半肝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有助于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并能明显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肝门胆管癌的超声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肝门胆管癌是发生在肝总管和左右肝管汇合处及其近侧上1/3段的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在胆管癌中最高占40-76%[1].鉴于其预后、手术方式及术前影像学诊断与中下1/3段胆管癌不尽相同,应用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gray-scale and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以下简称U/S)对肝门胆管癌作出评价[2-21].1肝门胆管癌的U/S检出率与符合率参照U/S对黄疸和阻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指征.(1)依据肝内胆管扩张,首先判断和提示阻塞性黄疸符合率为100%.(2)梗阻部位判断,U/S提示肝门水平梗阻符合率100%,包括左右肝管汇合水平,胆囊管开口以上肝总管水…  相似文献   

11.
刘静  赵善莹  王连生 《山东医药》2002,42(19):62-62
1999~ 2 0 0 1年 ,我们对 12 7例食管、贲门癌患者行 Nis-sen折叠胃底重建及幽门括约肌“捏断”术 ,术后明显减少了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10 2例、女 2 5例。年龄 4 0~ 76岁 ,平均年龄 5 8.4岁。术前诊断为贲门癌 4 6例 ,食管癌 77例 (中段 37例 ,下段 4 0例 ) ;食管贲门双原癌 4例。手术行右胸顶吻合 5 9例 ,左胸弓下吻合 6 8例。病理诊断为鳞癌 75例 ,腺癌 4 6例 ,鳞腺癌 4例 ,溃疡恶变 2例。 TNM分期 :0~ 期 4例 , 期5 2例 , 期 6 6例 , 5例。手术要点 :按常规方法游离食管、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尾状叶切除治疗肝肿瘤及肝尾状叶结石的适应症及手术方法。方法:分析肝尾状叶切除术的术前评估、手术方式、注意事项和术后并发症。结果:22例中原发性肝癌15例,肝血管瘤4例,肝尾状叶结石2例,肝门部胆管癌1例。肿瘤直径2~18cm。左侧入路9例,右侧入路8例,肝正中裂切开径路5例。行肝尾状突肿瘤切除9例,肝左尾状叶肿瘤切除5例,肝全尾状叶切除术8例。其中,联合行Ⅰ+Ⅸ+Ⅴ+Ⅵ段切除7例,Ⅰ+Ⅱ十Ⅲ+Ⅳ段切除5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肝尾状叶切除术1例。肝实质离断时间(20.8±11.6)分钟,出血量(340±250)ml。术后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肝衰、胆汁漏、腹腔内大出血及严重感染,中量胸水3例,肺部感染2例。结论:术前影像检查及正确评估为手术成败关键。术中宜先易后难,争取良好的术野显露,分离肝短静脉时应细致,正确处理肝断面,必要时正确使用术中B超,上述措施可使肝尾状叶切除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肝门胆管癌诊治中肿瘤标记物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寻找对肝门胆管癌诊断、疗效判断和随访有价值的肿瘤标记物 ,对 32例肝门部胆管癌和 2 0例胆囊息肉患者行 CA1 9- 9、CA2 4 2 、CA50 和 CEA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 ,并对其中 16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肝门胆管癌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显示 ,CA1 9- 9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 ,分别为 75 %和 90 % ;4种肿瘤标记物与肝门胆管癌的分期有关 ;肝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后 ,患者血清 CA1 9- 9、CA2 4 2 和 CA50 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认为血清 CA2 4 2 和 CA50 检测有助于判断术后复发和转移 ;4种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对肝门胆管癌术前诊断、疗效评价和随访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12例一侧肺动脉起源异常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一侧肺动脉起源异常的术前诊断和手术治疗效果和经验。 方法 回顾分析 1 992年 5月至 2 0 0 2年 1 1月间 1 2例手术治疗的一侧肺动脉起源异常患者。男 1 1例 ,女 1例 ,手术年龄为 9个月~ 1 9岁 ,平均6 0 3岁± 6 2岁。右肺动脉起源异常 9例 ,左肺动脉起源异常 3例 ,起源部位包括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右无名动脉和左侧动脉导管末闭 (PDA)。 1 1例合并有其他心脏畸形。 结果 无手术及住院死亡 ,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漏诊3例 ,8例经造影、1例经超高速CT确诊。术式包括异常肺动脉与主肺动脉直接吻合 5例 ,采用同种血管 5例及人工血管 2例。 结论 该病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易于漏诊 ,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国产镍钛合金封堵器治疗老年动脉导管未闭三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 2 0 0 0年 5~ 9月应用我院与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研制的国产蘑菇伞形镍钛合金封堵器成功治疗 3例老年动脉导管未闭患者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临床资料 :3例中男 2例 ,女 1例 ,年龄分别为 6 1、6 4、6 5岁。术前均经临床体检、X线胸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心电图示心房颤动 2例 ,阵发性房颤1例。心功能Ⅳ级 1例 ,Ⅲ级 2例。封堵方法 :在局部浸润麻醉下穿刺右股静脉和股动脉 ,分别放置F8鞘管 ,经静脉鞘管插入J形右心导管行右心导管检查 ,并将右心导管经肺动脉通过未闭动脉导管 (PDA)至主…  相似文献   

16.
1 .资料和方法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病人 15 (男 5 ,女 10 )例 ;年龄 19~ 5 0岁 ,平均 4 3岁 ;NYHA心功能分级 :Ⅰ级 1例 ,Ⅱ级 10例 ,Ⅲ级 4例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11例 ,心房颤动 4例 ;Wilkins二尖瓣膜评分 3~ 9分 ,平均 4 6分 ;二尖瓣口面积小于 1 0cm2 者 8例 ,大于 1 0cm2 者 7例 ;术前心室率均控制在 90次 /min以下。术前 5d、术后 5d内常规行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术前、术后即刻用袖带法测量肱动脉压。采用Inoue型单球囊导管前向性进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 (PBMV) ,步骤 :(1)自左侧股静脉送双极起搏电极导管至右…  相似文献   

17.
超声诊断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累及心脏病变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 1 女 ,49岁。主诉心慌、气短、下肢水肿、月经增多。体检 :心界扩大 ,胸骨右缘 4肋间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 ,下肢凹陷性水肿。下腹膨隆。妇科检查子宫后位 ,后壁膨出 ,质地硬 ,子宫右侧可触及 5 .5cm× 6cm× 5cm包块。X线胸片心影增大 ,盆腔CT平扫及增强见子宫增大 ,子宫右侧低密度肿块影 ,密度不均。超声检查 :二维超声见右心扩大 ,下腔静脉扩张 ,肝段下腔静脉内径 3.0cm ,左、右髂总静脉内径分别为 2 .0cm、2 .3cm。在左、右髂总静脉内、下腔静脉内 ,直至右心房腔内均可见实质性中等回声团块充填 (图 1、2 ) ,团块回声欠均 ,其内可见…  相似文献   

18.
肝门部高位恶性胆管梗阻的多支架引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支架植入技术治疗肝门部高位多发性恶性胆道梗阻的治疗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高位胆管梗阻127例。梗阻部位:肝总管上端距左、右肝管汇合部1cm以内66例,左、右肝管及肝总管上端同时梗阻45例.肝内右肝管多发性梗阻5例,肝内左、右肝管梗阻11例。采用五种支架植入方法。66例经右腋中线右肝管一胆总管途径植入支架;37例经腋中线和剑突下’分别穿刺左、右肝管。植入2个支架呈“Y”型排列。7例左肝管一右盯管问植入支架,再在右肝管一胆总管间植入支架.2支架呈“Г”行排列。3例右肝内肝管多发梗阻。先存右肝内盯管问放置支架,再在右肝管-肝总管问放置支架。12例右盯管放置支架.左肝管放置外引流。2例右盯内肝管多发梗阻病例,单纯放置多点位外引流。测定术前、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结果127例高他胆管梗阻患者经植入支架。实现胆汁内引流。J2J例患者的总胆红素由术前平均(283.4±175.4)μmol,/L下降至(63.2±111.8)/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8个月.患者生存率大于6个月者占67.3%(85/127)。1年者占46.5%(59/127)。结论对无法手术治疗的肝门部高位多部位恶性胆管梗阻.采用双点传双通道双支架植入或单点位单通道双支架植入,能有效实现胆汁的全面充分内引流.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观察右房 左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的临床效果。选择 1 6例充血性心衰患者 (NYHA分级Ⅲ Ⅳ级 ) ,男 1 0例、女 6例 ,年龄 6 8.4± 6岁 ;均为窦性心律 ,合并有Ⅰ度房室阻滞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按安置起搏器的模式分为右房 左室起搏治疗组 (LV组 ,n =6 ) ,右房双室起搏治疗组 (BiV组 ,n =1 0 )。左室起搏电极分别放置于心大静脉左室侧后分支 9例 ,心大静脉左室后分支 7例。观察起搏治疗前后左室心功能参数、6min步行距离、左室壁运动的同步性及体表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BiV组左室射血分数 (LVEF)由术前的 0 .2 3提高至 0 .31 (P <0 .0 0 1 ) ;在LV组LVEF由术前的 0 .2 4提高至 0 .33(P <0 .0 0 1 ) ;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在二组分别由术前的 1 4 9± 5 1ml/m2 和 1 5 3±5 3ml/m2 下降至 1 1 6± 38ml/m2 和 1 2 1± 4 1ml/m2 (P均 <0 .0 0 1 ) ;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运动的延迟时间在二组分别由术前的 1 95± 94ms和 1 97± 89ms下降至 1 7± 6 0ms及 1 6± 5 6ms(P均 <0 .0 0 1 )。 6min步行距离则分别由术前的4 0 3± 5 3m和 4 0 1± 5 9m提高至 4 4 1± 6 2m和 4 4 2± 6 7m(P均 <0 .0 5 )。结论 :初步临床观察提示右房 左室起搏治疗与右房双室起搏治疗相比 ,同样可有效地改善慢性心衰?  相似文献   

20.
经导管第一室间隔支内推注利声显致心室颤动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 ,5 3岁。 1年多来反复出现心悸、胸闷、晕厥 ,入院就诊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HOCM) ,住院行经导管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PTSMA)。既往健康。术前体温、心率、血压均在正常范围。体检发现胸骨左缘 3、4肋间可闻及收缩期 级吹风样杂音。实验室检查示血钾、钠、氯及钙离子正常。超声心动图示左房扩大 (3 7mm) ,左室腔缩小 (3 4 mm) ,室间隔与左室后壁非对称性肥厚 ,其厚度之比 1 .6 ,SAM征 (+) ,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 81 .7mm Hg(1mm Hg=0 .1 3 3 k Pa)。入院后第 5天在心脏超声学显像法 (MCE)引导定位下行 PTSMA术。先经右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