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在无肌松药下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靶控输注(TCI)诱导时的气管插管条件。方法拟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手术病人28例,ASAⅠ或Ⅱ级。诱导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mg/kg,以异丙酚和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3μg/ml和4ng/ml TCI行麻醉诱导。监测诱导、插管过程中的血压、心率和脑电双频指数(BIS)。插管时按面罩通气难易、下颌松弛程度、声带位置高低、置入喉镜难易、是否有咳嗽体动以及对套囊充气反应等方面对插管条件进行评价。结果与插管前即刻比较,插管后即刻心率加快,插管后即刻及插管后1min血压升高(P〈0.01)。插管前后的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均一次插管成功。插管条件综合评价的满意率为67.9%。结论在无肌松药下以效应室靶浓度TCI瑞芬太尼4ng/ml复合异丙酚3μg/ml麻醉诱导病人插管时可提供良好的气管插管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异丙酚麻醉诱导期间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病人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影响,寻找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气管插管的合适剂量。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36例,ASAⅠ或Ⅱ级,年龄20~65岁,随机分为3组(n=12):瑞芬太尼1、1.5、2μg/kg分别为复合异丙酚1.5μg/kg组(Ⅰ、Ⅱ、Ⅲ组)。依次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3mg/kg、异丙酚1.5mg/kg、维库溴铵0.1mg/kg以及瑞芬太尼麻醉诱导,2min后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呼吸频率12次/min,潮气量8~10ml/kg,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35~45mmHg。持续监测血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收缩压)、心率(HR)以及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并记录病人有无气管插管时呛咳和肌肉强直、术中知晓等反应。结果与基础值比较,三组气管插管前即刻血压及Ⅲ组气管插管后即刻舒张压均降低,Ⅲ组气管插管后即刻血压低于Ⅰ组(P〈0.05);HR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A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异丙酚1.5mg/kg麻醉诱导期间瑞芬太尼1或1.5μg/kg是病人气管插管时的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3.
瑞芬太尼抑制患者清醒气管插管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确定咪达唑仑镇静下瑞芬太尼抑制患者清醒气管插管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整形外科手术的成年女性患者36例,ASAⅠ级,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静脉输注咪达唑仑0.1 mg/ks 10 min后,第1例快速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 μg/kg后以0.1μg·min-1·kg-1静脉输注,若未发生气管插管反应,则下一例瑞芬太尼降低0.1μg/kg,速率降低0.01μg·min-1·kg-1,直至第n例发生气管插管反应.将第n例和第n=1例剂量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剂量,以0.05μg/kg和0.005μg·min-1·kg-1为梯度进行调整.根据对直接喉镜显露声门及气管插管操作的反应及镇静评分评价是否发生气管插管反应.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计算瑞芬太尼抑制清醒气管插管反应的ED50,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概率单位转换分析ED50及其95%可信区问.结果 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计算瑞芬太尼抑制清醒气管插管反应的ED50为0.62 μg/ks,概率单位转换法计算的ED50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0.63(0.54~0.70)μg/kg.未发生气管插管反应的19例患者中,有18例对气管插管耐受良好,并可对言语指令作出正确反应.术后随访患者对气管插管操作均无不良记忆.结论 咪达唑仑0.1 mg/kg镇静下,快速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62 μg/kg后以0.062 μg·min-1·kg-1静脉输注可为50%的患者提供较好的清醒气管插管条件,且无气管插管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异丙酚靶控输注时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浓度。方法择期手术病人20例,瑞芬太尼靶控输注2 min后,输注血浆靶浓度为3 mg·L-1的异丙酚,病人意识消失后给予罗库溴铵行气管插管。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按序贯法确定,相邻血浆靶浓度之间比率为 1.2。结果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浓度为2.6μg·L-1,95%可信区间为2.4- 2.8μg·L-1。结论在复合靶控输注3 mg·L-1异丙酚时,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控浓度为2.6μg·L-1。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靶控输注(TCI)异丙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气管插管时血液动力学反应的影响.方法 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病人30例,随机分为3组(n=10):芬太尼组(Ⅰ组)、小剂量瑞芬太尼组(Ⅱ组)和大剂量瑞芬太尼组(Ⅲ组).麻醉诱导:Ⅰ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0 μg/kg,然后持续静脉输注芬太尼10 μg·kg-1·h-1;Ⅱ组和Ⅲ组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μg/kg,然后分别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5、1.0 μg·kg-1·min-1.3组静脉注射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后3min开始TCI异丙酚,初始血浆靶浓度为1.0 μg/ml,逐渐递增至2.0 μg/ml.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后气管插管.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0)、诱导期间血压最低值时(T1)、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1 min(T3)、插管后2 min(T4)及插管后5 min(T5)时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及左室每搏功指数(LVSWI),并于上述时点测定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记录诱导期间低血压及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间麻醉诱导期间低血压及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各组T1,2时HR和MAP均降低,Ⅱ组T3时HR和MAP升高,Ⅲ组T4时MAP降低,Ⅰ组和Ⅱ组T2-4时S(v)O2升高(P<0.05);3组间各时点CVP、PCWP、CI、LVSWI和S(v)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TCI异丙酚(血浆靶浓度2.0 μg/ml)时,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 μg/kg负荷剂量后,持续静脉输注0.5 μg·kg-1·min-1麻醉诱导时血压和HR下降适度,可较好地抑制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气管插管时血液动力学反应.  相似文献   

6.
丙泊酚麻醉下舒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半数有效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时舒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半数有效浓度(Ce50)。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29例,以效应室浓度TCI舒芬太尼,3 min后给予血浆靶浓度为3μg/ml丙泊酚,意识消失后给予维库溴铵0.1 mg/kg。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按序贯法确定,舒芬太尼靶控浓度从0.4 ng/ml开始,相邻靶浓度之间比率为1.2。结果丙泊酚3μg/ml麻醉下,舒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Ce50为0.32 ng/ml,95%可信区间(CI)为0.3~0.36 ng/ml。结论在复合TCI丙泊酚3μg/ml时,舒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Ce50为0.32 ng/ml。  相似文献   

7.
喉镜置入和气管插管常可引起心动过速、高血压、心律失常、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及敏感患者的心肌缺血、动脉瘤破裂等,可能导致对机体的损伤。采用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可以抑制机体的应激反应。异丙酚是一种起效快的新型麻醉药,广泛应用于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瑞芬太尼具有理想的阿片类受体激动剂特性和独特的药理学特点,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诱导和维持。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麻醉诱导,既能使麻醉达到一定深度,又能减轻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本研究以血压、心率及患者的反应作为观察指标,旨在观察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条件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临床合理应用瑞芬太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带有T型接头的内镜面罩(专利号:201120467717.9)通气复合瑞芬太尼持续输注镇静在纤维支气管镜(FOB)引导清醒气管插管(AFOI)的效果.方法 选择拟行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45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25~60岁,随机分为三组,R1组采用T型接头内镜面罩通气复合瑞芬太尼镇静,R2组鼻导管吸氧复合瑞芬太尼镇静,F组鼻导管吸氧复合芬太尼镇静.记录三组插管操作时间,插管期间呛咳发生率以及术后随访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与F组比较,R1和R2组在FOB操作时和气管插管时MAP降低、HR减慢,AFOI操作时间缩短,操作期间呛咳发生率减低,术后随访患者的满意度增加(P<0.05).结论 自行设计的带有T型接头内镜面罩通气复合瑞芬太尼持续输注镇静可提供满意的清醒气管插管条件,且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时瑞芬太尼用于小儿无肌松气管插管的半数有效效应室浓度(EC50)。方法 (6.6±1.0)岁ASAⅠ级择期行整形外科手术患儿28例,丙泊酚以效应室靶浓度6μg/ml输注,血浆和效应室浓度达平衡后开始TCI瑞芬太尼,在瑞芬太尼血浆和效应室浓度达平衡后气管插管。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按Dixon序贯法法则确定,起始浓度为4.0 ng/ml,相邻效应室靶浓度梯度为0.2 ng/ml。结果瑞芬太尼用于小儿无肌松气管插管的EC50为4.67ng/ml,95%可信区间为4.52~4.87 ng/ml。结论在复合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6μg/ml输注条件下,瑞芬太尼用于小儿无肌松气管插管的EC50为4.67 ng/ml,95%可信区间4.52~4.87 ng/ml。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不使用肌松剂的情况下,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后对气管插管条件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60名病人分为2组,诱导后2rain行气管插管术。分别记录诱导前、诱导后lmin及插管后2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a)。插管条件由操作者给予评分。结果两组插管成功率均为100%。瑞芬太尼组插管条件满意率80%,芬太尼73%。两组诱导后MAP和HR值较基础值均下降(P〈0.05)。插管后两组间的MA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取得了同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一样良好的插管条件,在抑制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方面瑞芬太尼组优于芬太尼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复合靶控输注异丙酚时瑞芬太尼抑制重症肌无力患者气管插管反应的药效学.方法 拟行经胸骨正中劈开胸腺切除术的重症肌无力患者45例,ASA Ⅰ或Ⅱ级,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4 μg/ml,瑞芬太尼初始效应室靶浓度(Ce)为1.8 ng/ml,依次按2.7、4.0、6.0 ng/ml梯度递增,至患者可耐受喉麻管置入声门下进行气管内表麻后,进行气管插管.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法分别计算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Ce50和Ce95.结果 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Ce50为2.2 ng/ml,其95%可信区间为2.0~2.3 ng/ml;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Ce95为3.0 ng/ml,其95%可信区间为2.8~3.5 ng/ml.结论 复合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4 μg/ml)时,瑞芬太尼抑制重症肌无力患者气管插管反应的Ce50和Ce95分别为2.2、3.0 ng/ml.  相似文献   

12.
全凭静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异丙酚、瑞芬太尼、万可松复合全凭静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应用。方法:50例LC患者全部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万可松复合全凭静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监测麻醉前、诱导后、插管后3min、气腹后10min、拔管前1min、拔管后3min的HR、MAP、SpO2变化,记录患者麻醉后清醒时间以及麻醉中知晓情况。结果:13例患者表现出较明显的心率减慢及血压下降,与透导前有显著改变(P<0.05),气管插管3min后心率、血压多能自动恢复正常,所有患者麻醉维护过程中HR、MAP、SpO2无显著变化(P>0.05)。麻醉后3min内36例(70%)完全清醒,5min内所有患者完全清醒。术后1例(2%)诉术中轻度知晓(P>0.05)。结论:异丙酚、瑞芬太尼、万可松复合全凭静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于LC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气管插管应激反应是全麻诱导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气管插管会引起体内儿茶酚胺浓度迅速升高,血压、心率骤升,诱发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对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危险性更大。芬太尼及舒芬太尼均可有效地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舒芬太尼是芬太尼的N-4噻吩基衍生物,尽管均属于“受体激动剂,但在作用效应、受体亲和力、脂溶性、药代动力学方面差别较大。本研究拟比较等效镇痛剂量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抑制效应,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异丙酚麻醉期间瑞芬太尼抑制病人气管插管和切皮时心血管反应的效应室靶浓度(EC50和EC95)。方法择期全麻手术病人6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加~65岁,体重40~75 kg,随机分为6组(n=10):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血浆靶浓度分别为1、2、3、4、5、6 ng/ml;异丙酚TCI,效应室靶浓度均为4.0μg/mI。病人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5 mg/kg,气管插管。插管后2 min暂停瑞芬太尼TCI,切皮前10 min再以诱导时相同浓度瑞芬太尼TCI。记录入室安静时(基础值)、诱导后最低、插管后2 min内最高、切皮前1 min、切皮后2 min内最高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MAP和HR诱导后最低值与插管后2 min内最高值、切皮前1 min与切皮后2 min内最高值比较升高>15%为心血管阳性反应。采用Probit法计算瑞芬太尼EC50和EC95。结果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EC50为4.41 ng/ml,95%可信区间(95%CI)为3.97~5.05 ng/ml;相应的EC95为6.42 ng/ml,95%CI为5.54~8.09 ng/ml。瑞芬太尼抑制切皮时心血管反应的EC50为2.05 ng/ml,95%CI为1.36~2.59 ng/ml;相应的EC95为3.89 ng/ml,95%CI为3.20~5.71 ng/ml。结论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为4.0μg/ml时,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抑制病人对气管插管和切皮诱发的心血管反应呈剂量依赖性,其效应室EC50分别为4.41 ng/ml和2.05 ng/ml。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困难气道患者的围术期气道管理是临床麻醉关注的热点问题.纤维支气管镜清醒气管插管(awake fibreoptic intubation,AFO1)技术是处理预见性困难气道的公认方法.然而实施AFOI的难点在于给患者提供充分镇静、镇痛的同时,又要保证患者有效的自主通气功能.瑞芬太尼作为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性镇痛药,一定剂量下能有效抑制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故已有用于AFOI的报道. 目的 概述及评价瑞芬太尼在AFOI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内容 分析瑞芬太尼用于AFOI的剂量对机体的影响、不同给药方案的优劣以及在特殊患者中的应用. 趋向 瑞芬太尼在AFOI中的应用具有诸多优势,但最佳方案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测定七氟醚诱导无肌松条件下舒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效应室靶浓度(EC50和EC95).方法 选择27例ASA Ⅰ或Ⅱ级择期全麻手术患者,吸入8%七氟醚诱导同时靶控输注(TCI)舒芬太尼,舒芬太尼靶浓度按改良序贯法增加或减少0.02 ng/ml.患者意识消失后七氟醚浓度降至5%,待舒芬太尼的血浆浓度和效应室浓度平衡1 min后行气管插管.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出舒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EC50、EC95及相应的95%可信区间(CI).结果 舒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EC50为0.325 ng/ml,95%CI为0.307~0.342 ng/ml;EC95为0.363 ng/ml,95%CI为0.344~0.498 ng/ml.结论 七氟醚诱导时无肌松条件下舒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EC50和EC95为0.325 ng/ml和0.363 ng/ml.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确定右美托咪啶复合靶控输注(TCI)异丙酚时舒芬太尼抑制双腔气管插管反应的效应室靶浓度(EC50和EC95).方法 单肺通气全麻胸外科手术患者3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40 ~ 64岁,体重指数<30 kg/m2.经10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6 μg/kg,随后以0.3μg·kg-1·h-1的速率维持至手术结束前30 min.TCI舒芬太尼3 min后TCI异丙酚,Ce 3 μg/ml,意识消失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8 mg/kg行双腔气管插管.采用序贯法进行试验,TCI舒芬太尼初始Ce 0.3 ng/ml,如果前一例患者发生气管插管反应,则下一例患者采用高一级浓度,否则采用低一级浓度,相邻靶浓度之间比率为1.1.气管插管反应的标准:气管插管后3 min内MAP波动幅度超过基础水平15%和/或HR>90次/min.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法计算舒芬太尼抑制双腔气管插管反应的EC50和EC95.结果 舒芬太尼抑制双腔气管插管反应的EC50为0.23 ng/ml,其95%可信区间为0.20~0.26 ng/ml;抑制双腔气管插管反应的EC95为0.26 ng/ml,其95%可信区间为0.24~0.31 ng/ml.结论 右美托咪啶复合TCI异丙酚时,舒芬太尼抑制双腔气管插管反应的EC50和EC95分别为0.23和0.26 ng/ml.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术后应用瑞芬太尼对气管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40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均采用快诱导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术中维持:异氟醚吸人,瑞芬太尼泵注。术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组术毕将瑞芬太尼剂量减少一半,静滴至拔管后即刻;对照组术毕即停止静滴瑞芬太尼。结果对照组在吸引及拔管后3min,HR明显加快(P〈0.05)。在拔管时及拔管后SBP升高明显。结论延长瑞芬太尼静滴时间可以减轻气管拔管时的心血管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患儿经口气管插管血液动力学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整形外科手术患儿120例,ASAⅠ级或Ⅱ级,年龄3~9岁,体重13~35kg,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对照组(C组)麻醉诱导时复合应用生理盐水0.2ml/kg,R1组、R2组和R3组麻醉诱导时分别复合应用瑞芬太尼0.75、1、1.25μg/kg。均采用直接喉镜行经口气管插管。记录麻醉诱导前(基础值)、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时、气管插管后1、2、3、4、5min时的BP、HR。计算收缩压(SP)与心率(HR)的乘积(RPP),记录各组SP、HR变化幅度高于基础值30%、RPP〉22000的发生情况及气管插管后至SP、HR恢复到插管前的时间。结果与基础值比较,麻醉诱导后4组BP降低,C组、R1组HR升高,R2组、R3组HR及RPP降低,气管插管时4组HR升高,C组、R1组及R2组BP、RPP升高。与C组比较,R1组、R2组及R3组BP、HR及RPP降低(P〈0.05);与R1组比较,R2组HR和RPP降低,R3组BP、HR和RPP降低(P〈0.05);R2组和R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麻醉诱导时复合应用瑞芬太尼可预防直接喉镜经口气管插管血液动力学反应,瑞芬太尼1μg/kg为推荐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经喉罩插管和经鼻气管插管两种人工气道模式对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下大脑皮质功能区手术术中唤醒试验效果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大脑皮质功能区手术的患者20例,将致病灶位于语言中枢以及同时位于语言中枢和运动中枢的患者称为喉罩组(Ⅰ组),将致病灶位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