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比X线平片、CT、及MRI诊断在脊椎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接收的脊椎转移瘤患者78例,均在治疗前给予X线平片、CT、MRI检查,观察三种检查方法的总体检出情况及各部位检出情况.结果:MRI脊椎转移瘤总检出率、各部位检出率均高于X线平片及CT.结论:临床诊断脊椎转移瘤时,MRI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X线平片及CT,促进检出率的提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膈疝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对膈疝的影像学特征认识。方法对28例经手术证实的膈疝的X线平片,钡餐检查或CT扫描征象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膈疝的征象主要有:1)膈面异常:膈面轮廓部分或全部不清;膈上半圆形块状阴影或跨膈肌阴影。2)胸腔积气、积液或块状影:中下肺野囊状或蜂窝状透光阴影;胸腔大气液平面;心膈角区块状影。胸腔内阴影形态可变。3)钡餐(或泛影葡胺)检查胸腔内见胃肠道的影像特征。4)CT扫描胸腔内见胃肠道、网膜及肠系膜、肝脾肾。结论正确运用这些影像学检查和认识影像学表现对提高膈疝的术前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探讨脊椎转移瘤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诊断对比。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脊椎转移瘤患者70例,就其X线平片、MRI及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X线平片、MRI均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MRI鉴别诊断、发病病灶率显著高于CT、X线平片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脊椎转移瘤采用MRI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确诊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11例软骨黏液样纤维瘤均行X线检查,其中10例行CT检查,11例均手术及病理证实,分析其影像学及病理表现。结果 肿瘤位于长骨干骺端,呈圆形或椭圆形透明区,其内密度均匀,与惠骨长轴一致,内有骨嵴,周围有硬化骨,CT值为27Hu左右。病理组织学为分叶状,灰白色,略透明似软骨,小叶中心黏液丰富,有星形细胞,周边区为增生带,有多核巨细胞、软骨母细胞及纤维母细胞。结论 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影像学检查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冯少兰 《现代医院》2005,5(4):29-30
目的 探讨脊椎转移瘤的MRI诊断价值并分析其MRI征象。方法 对2 8例脊椎转移瘤患者行T1WI、T2 WI、P(N)I、小翻转角准T2 WI等序列检查并分析。结果 脊椎转移瘤的MRI征象包括:①早期为长T1长T2 均匀信号;②当椎体破坏或压缩时信号混杂;③附件转移为长T1长T2 信号,易形成软组织肿块和压迫脊髓;④邻近椎间盘可有信号改变。结论 MRI是目前对椎体转移瘤最敏感的一种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脏转移性肿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收集21例肝脏转移性肿瘤病例,原发肿瘤包括:乳腺癌6例、胃癌4例、结肠癌3例、食管癌3例、胰腺癌3例、卵巢癌1例、甲状腺癌1例。结果 CT表现: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大多表现为低密度,边界多模糊不清;增强扫描可表现为边缘强化或无强化。结论 大多数肝脏转移瘤的密度低于肝实质,多发弥漫分布.边界比较清楚。  相似文献   

7.
文勇 《现代医院》2006,6(5):69-70
目的探讨脊椎转移瘤的CT和X线平片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经临床获得证实的脊椎转移瘤CT和X线表现进行分析,以总结其原发瘤与转移部位之间的影像学特征。结果转移部位以胸腰椎最多,其次是骶椎与颈椎。原发瘤以肺癌(39·6%)和乳腺癌8例(15·1%)转移发生率高,其次是肝癌。脊椎转移灶的影象表现可分为3型: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结论常规优质的X平片对大多数转移瘤能做出诊断,而CT能显示普通平片难以发现的早期轻微骨质破坏,对随访观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甲状旁腺瘤引发的骨病棕色瘤X线、CT影像学表现与相关临床特点,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甲状旁腺瘤引发的棕色瘤的影像资料。结果:4例病人中,所有X线检查均可见全身多骨广泛性骨质疏松,多发局限性囊状骨质破坏。3例不同部位病理骨折;1例颅骨内、外板边缘模糊、密度减低,呈磨玻璃样并伴有颗粒样骨吸收区;1例病灶与脑膜广泛相连且穿破板障达皮下,并向下累及蝶窦、筛窦及鼻道;1例骨质破坏区伴有软组织肿块。结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好发于女性,平均年龄56~62岁;发病隐匿,大约12%~50%没有临床症状;肾受累、肾结石大约占4%~30%;骨受累大约占14%~20%;甲旁亢的血清钙增高、血清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尿钙及尿磷均增高。一些X线表现并无特异性,但将临床及X线征象结合起来则易于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征象及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21例。结果21例均为单发,其中位于胃13例,小肠7例,结肠1例。其中良性者14例,恶性者7例。结论CT对胃肠道间质瘤有一定诊断价值,需与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所有患者均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36例中发生于胃19例,结肠9例,十二指肠5例,肠系膜3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依据肿瘤的形态、密度、边缘及强化方式可对胃肠道间质瘤做出较正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儿童肺隔离症的X线和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源利 《现代医院》2009,9(10):45-46
目的探讨儿童肺隔离症的X线和CT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儿童肺隔离症10例,所有病例都摄有胸部正侧位片,4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X线表现为肺内肿块6例,囊性病变4例;CT检查4例均表现为肺内肿块影,且现异常动脉供血。结论胸部平片是诊断肺隔离症的方法,可提供本病的重要线索。CT增强扫描由于能够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和评价肺实质改变,是肺隔离症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丁长青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1):2195-2196
目的:探讨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11 d~80d)维生素K缺乏型颅内出血的CT表现.结果:蛛网膜出血14例,硬膜下出血11例,脑实质适出血8例,脑室内出血9例.出血量15~68ml,全部为多部位混合性出血.结论: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以蛛网膜下腔及硬膜下出血常见,多为多部位混合性出血.CT对该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炎症性和癌性胸水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胸水证实的炎症性和癌性胸水CT表现并进行总结。结果30例炎症性胸水中双侧16例,胸膜增厚11例,主要呈弥漫线状增厚,28例为少至中量,21例出现包裹,无1例纵隔胸膜受累。38例癌性胸水,单侧34例,21例出现大量胸水,胸膜增厚25例,主要呈不规则增厚,结节状增厚,环状增厚,纵隔胸膜受累增厚13例,无1例出现包裹。结论在CT对炎症性和癌性胸水鉴别诊断中,胸膜不规则增厚,结节状增厚,环状增厚,纵隔胸膜受累增厚对于确定癌性胸水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螺旋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完整资料,其中27例大面积脑梗死是脑血管栓塞引起,12例是其它部位栓子脱落引起,6例是由于外伤性血管损伤引起。45列患者均在临床症状出现后2 h24 d内行头颅CT平扫,经积极治疗后均行头颅CT复查。结果 45例患者均在脑实质内出现大片状低密度影,累及脑灰白质。结论螺旋CT能准确诊断大面积脑梗死,特别是外伤后出现的大面积脑梗死时,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和资料支持,避免医疗引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陈木养 《现代医院》2010,10(8):64-65
目的探讨肩关节后脱位的病因及X线平片与CT扫描在肩关节后脱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5例肩关节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X线平片、CT检查的显示情况。结果 25例肩关节后脱位的X线检查正位片显示肱骨轻度外展,肱骨头呈功能位或内旋位,肱骨大结节旋前,关节间隙仍然存在,"泪滴"影变小;侧位片显示肱骨头向后侧脱位;腋窝位片显示肱骨头位于关节盂后方。CT检查显示为肱骨头向后侧旋转,脱出于关节盂后缘。结论肩关节后脱位结合临床X线和CT检查能够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行SCTA检查,并进行二维和三维重建,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VR)。结果32例中,正常者10例,主动脉瘤7例,假性动脉瘤2例,主动脉夹层13例。SCTA均能良好显示主动脉瘤体、附壁血栓及钙化斑块和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撕裂内膜及破口,并能显示主动脉与周围器官的毗邻关系。结论SCTA在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上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已基本代替传统的血管造影,对治疗方案的制订及术后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了预防误诊误治,提高3天确诊率,我院研发了《国际疾病分类全科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智能检索系统》,该系统是功能齐全,输入简单、清晰、快捷,数字化、电子化、智能化和人性化医院管理系统。只要输入疾病名称,便可瞬间获得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及ICD-10编码。该系统应用以后,有效地提高了入院病人疾病诊断的3天确诊率,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已经凸显出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4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16层螺旋CT扫描和扫描后图像后处理,比较两者的检查结果,并与术中所见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可以清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部位及细节,平台塌陷范围、程度,以及隐匿骨折,依据16层螺旋CT及重建图像的资料,平片漏诊6例,更正骨折分型4例。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能直观、立体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有助于骨折的分型及治疗。  相似文献   

19.
蒋军 《现代医院》2008,8(4):67-70
目的评价临床触诊、B超及PET-CT在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50例临床确诊的乳腺癌患者分别行PET-CT、B超、临床触诊检查,结合术后病理,比较PET-CT、B超及临床触诊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结果。结果PET-CT目测法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3%、66.7%、79.2%及88.2%,B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7.5%、40.0%、73.5%及77.8%,临床触诊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9.4%、66.7%、68.8%及86.2%。三种方法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种方法尚没有足够的敏感性及准确率成为准确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况的方法,但PET-CT的准确率高于B超及临床触诊,PET-CT及B超的灵敏度均明显高于临床触诊。且PET-CT能对乳腺癌的分期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状腺核素显像及VITU值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用99mTcO4-185MBq对55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进行甲状腺核素显像并测定VITU值。结果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甲状腺左右两叶或一叶显影不清,边界不清,形态欠规则,放射性分布欠均匀,部分患者病变部位表现为"冷结节",VITU值减低。结论甲状腺核素显像及VITU比值在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