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康建平 《中外医疗》2012,31(1):183-184
目的探讨腔静脉后输尿管的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来我院收治6例经证实腔静脉后输尿管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 6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表现均为患侧肾盂及输尿管不同程度扩张,狭窄并受压段的输尿管位于腔静脉后方,可呈"鱼钩形""或"S"形。其中有1例患者发现有肾结石。结论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在诊断腔静脉后输尿管及并发症、鉴别方面有独到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脑颅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47例颅骨骨折患者术前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根据外伤部位进行容积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分析层厚为6 mm的横断面图像,发现颅骨骨折43例。容积扫描后行三维重建,47例颅骨骨折均被发现。结论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用于颅骨骨折诊断确诊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双期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在肾癌术前计划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0 引言 了解肿瘤所在肾的动、静脉血供、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有无瘤栓 ,对肾癌肾根治切除术术前计划制定有决定作用 .双期螺旋 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 ,作为一种无创方法可同时对血管及肿瘤进行显示 .我们拟就我院 1998- 0 1/ 1999- 12期间接受双期肾螺旋 CT检查 ,并经手术证实的肾癌病例进行分析 ,探讨肾双期螺旋 CT扫描及三维重建在肾癌肾根治切除术术前计划中的应用价值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患者 9(男 6 ,女 3)例 .年龄为 43~ 6 4岁 .4例为左侧肾癌 ,5例为右侧肾癌 .病理显示 ,8例为透明细胞癌 ,1例为混合癌 .均被 B超诊断为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泌尿系三维重建技术在输尿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98例输尿管病变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泌尿系三维重建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urography,CTU)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5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CT轴位图像及曲面重建图像进行分析。结果检出结石79枚,发生于三个生理狭窄处的概率分别为:20%、28%、52%。结石以上输尿管不同程度的扩张积水。曲面重建图像可清楚的显示结石大小、部位及输尿管扩张的程度。结论螺旋CT轴位图像及曲面重建对输尿管结石做出快速、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是目前诊断输尿管结石的最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钱跃龙 《河北医学》2012,18(9):1209-1211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在宫颈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2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53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B超检查及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采用对照自身研究,比较两种检查结果.结果:本组53例患者中Ⅱa期10例,Ⅱb期21例,Ⅲ期以上22例,B超诊断符合41例,检出率77.36%;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符合49例,检出率92.45%;两种方法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X2=4.711,P<0.05).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对宫颈癌是一种较好的无创伤性分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孟剑   《中国医学工程》2014,(3):130-13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泌尿系三维重建技术在输尿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64例输尿管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行64排螺旋CT泌尿系三维重建技术检查,并通过图像后处理技术,将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输尿管癌23例,占35.9%,输尿管结石29例,占45.3%,外压性梗阻12例,占18.75%,64例病理经临床及病理诊断证实,符合率为100%。结论 64排螺旋CT泌尿系三维重建技术覆盖范围广、扫描速度快、图像清晰,能够准确定性诊断临床输尿管病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已广泛应用于颌面部外伤病人。二维及三维重建图像,可以全面、立体、直观地显示骨折线的走向、骨折端移位情况,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容积重建(VR)等为多种方法均有报道^[1,2]。笔者通过对72例颌面区骨折病人的SSD、MPR和VR成像的比较,全面探讨其方法、技巧以及三种方法相互配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CT轴位图像及曲面重建图像进行分析。结果检出结石79枚,发生于三个生理狭窄处的概率分别为:20%、28%、52%。结石以上输尿管不同程度的扩张积水。曲面重建图像可清楚的显示结石大小、部位及输尿管扩张的程度。结论螺旋CT轴位图像及曲面重建对输尿管结石做出快速、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是目前诊断输尿管结石的最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输尿管三维重建技术对输尿管病变诊断的指导作用。方法对临床疑输尿管病变患者行普通螺旋扫描或增强扫描,将采集的数据进行三维重建,逐例回顾观察并分析图像质量。结果三维重建能立体反映输尿管的全程和解剖走行方向,重建图像的质量与输尿管病变位置、肿瘤或结石的大小及输尿管扩张程度密切相关。结论输尿管三维重建的影像对输尿管先天发育异常、炎症、结石、肿瘤的诊断更直观逼真,有助于影像诊断医生对输尿管病变诊断,为临床手术提供立体直观的图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后重迭重建对不同病例和不同器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例常规螺旋CT扫描后的原始资料进行50%的重迭重建,产生的图像在荧光屏上进行观察并与重建前的图像进行比较以评估新病灶的发现和病灶显示的改善。结果 在83例患有原发恶性肿瘤的病人中新发现病灶的有15例(18%);在43例有良性病变的病人中新发现病灶的有3例(7%);在74例不明病因的病人中新发现的病灶的有5例(8%)。病灶显示的改善主要发生在患有良性病变和不明病因的病人,二者间无明显差别;但与恶性肿瘤病人间有明显的差别。结论 螺旋CT扫描后重迭重建适应症为:①患有恶性病变、没有发现转换的病例;②患有恶性病变,发现一个转移并考虑做手术切除的病例;③可疑有恶性病变的病例。而肝、肺、肾和脾是最适合做重迭重建的器官。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平扫结合重组技术诊断输尿管结石7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结合重组技术对输尿管结石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确诊的输尿管结石患者64层螺旋CT平扫资料,在工作站进行输尿管多平面及曲面重建。结果:75例共发现结石87个,肾盂输尿管移行处22个,输尿管中段35个,下段包括输尿管膀胱壁内段30个;52例见软组织边缘征,膀胱壁内段结石3例见并发膀胱充盈缺损。与横断位图像测量相比,重组图像测量结石大小,14个结石提高了分级级别。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结合重建可获得良好的输尿管成像,重组图像可校正结石大小的临床分级,为临床提供更多精准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MPR、SSD)在脊柱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例脊柱爆裂性骨折,行螺旋CT扫描并行MPR和SSD重建,扫描参数:层厚2~5mm,螺距1mm,重建间距2mm,卷积核(Kernel)B10s very smooth重建,SSD最低阈值150~200。结果:椎体及/或附件骨折36例,椎管狭窄并硬脊膜受压21例,36例手术治疗:MPR结合轴位图象可安全明确骨折、脱位及椎管情况;SSD对椎体表面骨折、椎体旋转及成角脱位显示良好,立体感强。结论:脊柱爆裂性骨折应首选CT检查,轴位图象、MPR及SSD联合应用,能明确病变性质,立体,直观,为临床医师提供多方位信息,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量100例正常成人下腔静脉(IVC)的各条径线及其位置,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分别测量右心房水平及第一肝门水平下腔静脉,并计算长短径的比值.在第一肝门水平的层面上,沿椎体的前缘做一水平线作为X轴,并紧贴该椎体右缘做与X轴垂直的Y轴,分别测量IVC中心距离X、Y轴的长度及IVC长轴与X轴角度.所有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在右心房水平,IVC的短径无显著的年龄和性别差异(P>0.05),各性别、年龄组95%上限均<30 mm.IVC长径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龄差异(P<0.05).第一肝门水平,IVC短径无年龄差异(P>0.05),但存在性别差异(P<0.05),但两者95%上限均<22 mm;而IVC长径以及IVC长径/短径不仅存在年龄差异,还存在性别差异(P<0.05).IVC至X、Y轴距离无显著的年龄和性别差异(P>0.05),各性别、年龄组95%上限均<2.5 cm和<1.0 cm.IVC长轴与X轴的夹角为31°±5°,无显著的年龄差异(P>0.05),但存在性别差异(P<0.05),但两者95%上限均<60°.结论:右心房水平IVC短径是判断IVC增粗与否的敏感指标.CT可确定第一肝门水平正常IVC的位置及与X轴的夹角范围,为肝肾间隙病变对IVC推移的判断提供诊断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布-加综合征患者的MR影像数据建立个体化的下腔静脉血管三维数字化模型,探讨其意义以及对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典型布-加综合征患者进行MR增强扫描,采集其下腔静脉影像数据集,将采集到的DICOM格式的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运用阈值分割技术对下腔静脉血管进行分割,利用3D计算功能对其重建.结果 所建个体化下腔静脉血管三维模型符合临床解剖特性,可以任意缩放、任意角度旋转,显示血管空间结构,并可以进行距离、角度以及狭窄度的测定.结论 获得了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个体化下腔静脉血管三维模型.该模型可为人体解剖以及医学影像学教学提供形态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和总结上腔静脉置换治疗晚期胸腔恶性肿瘤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09年10月手术治疗癌性上腔静脉综合征42例,其中局部晚期肺癌18例、侵袭性胸腺瘤12例、精原细胞瘤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胸腺瘤2例.术中行原发肿瘤和受累上腔静脉全部或部分切除并重建上腔静脉,其中采用人工血管置换40例,人工血管旁路2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及术后早期死亡.平均随访24个月,无阻塞症状复发,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5.7%、66.7%、42.8%.结论 上腔静脉切除重建能安全有效地解除梗阻症状,明显提高和延长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但必须严格把握其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血管切除重建治疗癌性上腔静脉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和总结采用血管切除重建治疗癌性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手术治疗癌性上腔静脉综合征16例,其中局部晚期肺癌6例、晚期肺癌1例、侵袭性胸腺瘤4例、精原细胞瘤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术中行原发肿瘤和受累上腔静脉全部或部分切除并重建上腔静脉,其中采用人工血管置换14例,人工血管旁路2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及术后早期死亡.平均随访23.57个月,无阻塞症状复发,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4.6%(11/13)、66.7%(6/9)、40.0%(2/5).结论上腔静脉切除重建能安全有效地解除梗阻症状,显著地提高和延长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但必须严格把握其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MRI在上腔静脉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后患者人工血管通畅度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0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上腔静脉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后返院复查的患者42例,均施行MRI检查(MRI组)和上腔静脉CT血管成像(CTA组)。对MRI血管图像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以CTA图像为参照标准,测量人工血管的血管长度,人工血管端口、中部和尾端的血管直径宽度,采用Bland-Altman图对两种扫描方法的测量值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 42例患者共置换人工血管52根。MRI组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稍低于CTA组[(4.53±0.50)分vs (4.94±0.24)分,χ2=13.14,P=0.002];Bland-Altman图所得MRI和CT两种方法的差值服从正态分布,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与CTA相比,MRI无辐射、无需对比剂就能获得良好的人工血管成像,对人工血管是否通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与探讨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手术治疗的经验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0年10月行RCC根治术中联合IVC取栓、血管重建术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例,女性1例,中位年龄52岁;Mayo Clinic的IVC癌栓分类法分为:0级0例,I级1例,Ⅱ级2例,Ⅲ级3例,Ⅳ级1例.病理分期(Robson分期):Ⅲ期5例,Ⅳ期2例.结果 7例均成功行肾癌根治性切除、下腔静脉癌栓取出及即时下腔静脉修复重建.其中,5例行单纯连续缝合IVC切口修复;Ⅲ期中IVC壁缺损较大的两例分别用自体肝镰状韧带补片修复一例,行端端吻合一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5个月~5年,4例于术后8~9个月肿瘤复发死亡.2例3年无瘤生存.1例失访.结论 对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在行RCC根治性切除的同时,积极地进行联合IVC取栓、切除受侵静脉壁和IVC重建,能够提高远期存活率.并指出:普外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心脏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的密切合作对保证此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We used abdominal ultrasound scan (USS),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findings in venous spread of renal cell carcinoma (RCC) to determine the superior extent of inferior vena cava (IVC) thrombus and IVC wall invasion and compared them with surgical and pathological reports. Methods From January 1999 to August 2007, 25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RCC with IVC tumour thrombus. Before their operation, all patients had USS, contrast enhanced CT and MRI to find the superior extent of tumour thrombus and IVC wall invasion. All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s were performed by experienced radiologists. Two pathologists reported on all pathology specimens. The superior extent of tumour thrombus was confirmed by the senior surgeon at each operation, using the levels of thrombus defined according to 2004 Mayo Clinic classification. The radiographic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surgical and pathological findings. Results All patients had radical nephrectomy and tumour thrombus excision. Eight patients had RCC on the left side and 17 on the right side.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indings, 6 patients had level I tumour thrombus, 9 level II, 5 level III and 5 level IV. Six patients had IVC wall invasion. No patient had evidence of lymph node or distant metastases. Of the 25 patients, USS correctly diagnosed the superior extent of tumour thrombus in 18/25, CT 23/25 and MRI 23/25. USS found 1 case of IVC wall invasion preoperatively. Conclusions Multidec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re comparable and more effective than abdominal ultrasound in diagnosing inferior vena cava tumour thrombus in renal cell carcinoma. None of the three methods can detect inferior vena cava wall inva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