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动态血压监测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155例高血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SBP、DBP)、昼夜收缩压(dSBP、nSBP)、昼夜舒张压(dDBP、nDBP)水平,并测量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I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其中高血压1级64例,2级56例,3级35例.结果2级48例及全部3级35例患者血压水平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型),均伴有左室肥厚(LVH),LVMI为138.96±10.99.1级64例及2级8例患者血压水平呈昼高夜低昼夜规律(杓型),却未伴有LVH,LVMI为116.13±4.95.伴有LVH的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值明显高于无LVH,P<0.01;而两组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均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水平与左室肥厚关系密切,非杓型高血压较杓型高血压易发生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超高龄(≥80岁)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按年龄将296例被观察者分为超高龄高血压组(116例)、老年高血压组(90例)、中青年高血压组(90例),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平均动脉压、昼夜收缩压(24h SBP)、舒张压(DBP)水平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等。结果24h SBP、nSBP、nSBP/dSBP、SBPL和LVH正相关,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血压昼夜节律消失BPRD的发生率和LVH的发生率正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室内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LVPW)和LVMI逐渐增加,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ISH)、(BPRD)和左心室肥厚(LVH)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结论24h sbp、nSBP、nSBP/dSBP、SBPL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肥厚关系密切,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和非杓型高血压更易发生左心室肥厚。年龄增加是左心室肥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13 7例高血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昼夜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和左室重量指数 (LVMI) ,其中高血压 1级 5 7例 ,2级 5 9例 ,3级 2 1例。结果  2级 45例或全部 3级患者血压水平昼夜节律消失 (非杓型 ) ,均伴有左室肥厚 (LVH) ,LVMI为 2 69 3±14 9。 1级 5 7例及 2级 8例患者血压水平呈昼高夜低昼夜规律 (杓型 ) ,却未伴有LVH ,LVMI为 13 1 6± 2 5 7。伴有LVH的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值明显高于无LVH ,P <0 0 0 1;而两组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均值无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水平与左室肥厚关系密切 ,非杓型高血压较杓型高血压易发生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平稳降压治疗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采用动念血压仪记录并计算血压负荷和血压变异的相关参数:24小时(24h)、日间(d)及夜间(n)的平均收缩压(mSBP)、平均舒张压(mDBP)、收缩压负荷(SBP负荷)、舒张压负荷(DBP负荷)、收缩乐标准差(SSD)、舒张压标准差(DSD)等:同步测量病人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ed)、室间隔厚度(IVSth)、左室后壁厚度(LVPWth):分为左室肥厚(LVH)、不伴左室肥厚(NLVH)两组对照分析,录用t检验,用线性直线回归分析两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平稳降压患者中,NLVH组的24hmSBP、dmSBP低于LVH组;LVH组的24hSBP负荷、dSBP负荷、nSBP负荷高于NLVH组;LVH组的24hSSD、dSSD、nSSD、dDSD高于NLVH组。结论 24hSBP负荷及变异性增大是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危险因素;阻止LVH的发生、发展仅靠降压是不够的,平稳降压、降低24hSBP负荷及变异性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的发生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115例入选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ABPM)分析,将患者分为晨峰组(53例)和非晨峰组(62例)进行血生化测定,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晨峰组(MBPS)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d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 h平均脉压(24hPP)均高于非晨峰组(NMBPS),P<0.05;MBPS组的LVMI显著高于NMBPS组[(135±27)g/m2和(112±27)g/m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有晨峰现象者更易发生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将1746例EH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和老年组,比较两组间各项动态血压监测指标间的差异。结果:两组在夜间收缩压(nSBP)、日间收缩压(dSBP)、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脉压(24hPP)、血压变异率、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收缩压负荷(SBP负荷)、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发生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EH患者血压以SBP、PP升高、ISH、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对256例老年(≥60岁)高血压病患者依据是否伴有左心室肥厚分为左室肥厚组(lvh)与不伴有左室肥厚(nlvh)组,进行24h动态血压(abpm)检测。比较两组间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室肥厚的关系。结果:(1)lvh组与不伴有lvh组比较,24hsbp、24hpp、dsbp、nsbp、bpf、bpl、lvmi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2)lvh组以非杓型血压为主,占75%,而不伴有lvh组,以杓型血压为主,占79.41%;(3)lvh组lvmi与24hsbv、24hpp、dsbp、nsbp、sbpl正相关(r=0.477~0.795,P〈0.1901),与sbpr、dbpf负相关(r=-0.358,-0.289,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发生与sbp、24hpp、sbpl和bpf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168例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85.4±5.0)岁〕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动态血压监测,按Devereux公式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将患者分为左室肥厚组(n=74)和非左室肥厚组(n=94),对比分析两组间临床资料和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以LVMI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左室肥厚组的高血压病程、三酰甘油、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尿酸、平均收缩压(24 h、白天、夜间)、脉压和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非杓型血压节律者分别为56.7%和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脂、平均舒张压和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VMI依次与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空腹胰岛素密切相关(R2=0.511,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病患者LVMI与多种因素相关,有效控制白天和夜间的收缩压,降低血压变异性和胰岛素抵抗,可能对改善左室肥厚有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36例高血压病患者均经24h动态血压监测来观察血压昼夜节律,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重量指数,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变化而分组。结果血压昼夜节律消失24例,LVH14例,占58.3%。血压昼夜节律正常12例,LVH3例,占2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左室肥厚检测率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组。LVMI在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中亦相关。夜间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下降率与LVMI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昼夜节律、血压负荷与高血压左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的关系.方法 运用动态血压监测,对67例高血压患者和30例健康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质量指数分为LVH组和无LVH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作24 h动态血压监测得血压平均值、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负荷.测定左室质量指数.结果 ①LVH组较无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均显著增高;②无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白昼舒张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无LVH组;③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负荷和舒张压负荷显著高于无LVH组,尤其是夜间血压负荷和24 h收缩压负荷(P<0.001);④正常对照组和无LVH组的非杓型检出率无显著差异,而这两组和LVH组之间非杓型检出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负荷值与高血压左室肥厚关系密切,并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有重要的预测和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影响及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变化的意义. 方法 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伴左室肥厚组(EH+LVH组)和不伴左室肥厚组(EH组),给予氯沙坦治疗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压、超声心动图指标、血浆TGF-β1的变化. 结果 经过氯沙坦治疗后,EH+LVH组和EH组血压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EH+LVH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较治疗前显著减低,E/A显著升高,左室重量指数(LVMI)显著降低(P<0.01),同时EH+LVH组血浆TGF-β1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而EH组血浆TGF-β1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TGF-β1水平与LVMI呈正相关(P<0.01),而与收缩压、舒张压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 伴左室肥厚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TGF-β1升高,降低TGF-β1表达,可能是氯沙坦逆转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不同血压模式对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高血压病患者及100例健康人群24 h动态血压参数、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水平、内皮功能参数[血栓调节蛋白(TM)、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等临床资料.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动态血压水平及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高血压组及非杓型高血压组,每组各100例.比较3组间动态血压参数、CFPwV、TM、NO、NOS的水平,并将各动态血压参数与CFPwV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杓型高血压组、非杓型高血压组各动态血压参数、CFPwV、TM升高,NO、NOS降低(P<0.05);与杓型高血压组比较,在非杓型高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24 h收缩压变异性(24hSBVP)、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VP)、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VP)、CFPwV、TM升高,NO、NOS降低(P<0.05).(2)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nSBP、nDBP、nSBVP、nDBVP是CFPwV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1)非杓型高血压对内皮功能的损伤较杓型高血压更大,异常高血压模式加速内皮损伤,更易导致动脉硬化.(2)动态血压参数水平与动脉硬化相关,尤其是24hSBP、dSBP、nSBP、nDBP、nSBVP、nDBVP;针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在降压治疗的同时管理夜间血压水平,纠正异常血压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QT离散度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与QT离散度(QTd)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的关系。方法 通过测量31例高血压病并发LVH,22例高血压病无LVH者及20例正常健康人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QTd及QTcd、并对高血压患者进行QTd、QTcd与LVMI的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各组间QTd、QTcd进行t检验。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QTd、QTcd与LVMI呈正相关(r=0.7756,P<0.01;r=0.7681,P<0.01)、LVH组和非LVH组,正常对照组相比QTd、QTcd显著增加、而非LVH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QTd和QTcd随着LVMI的增加而升高,而决定它们的因素是LVH而不是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14.
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探讨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高血压 1级患者 5 0例 ,2级 5 5例 ,3级 1 5例 ,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 1 2 0例高血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昼夜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和左室重量指数 ( LVMI)。结果 :1级 5 0例及 2级 6例患者血压水平呈昼高夜低昼夜规律 (杓型 ) ,却未伴有 LVHI,L VMI为 1 31 .5± 2 5 .6mm Hg。高血压 2级 4例或全部 3级患者血压水平昼夜节律消失 (非杓型 ) ,均伴有左室肥厚( L VH) ,L VMI为 2 68.9± 1 4.8mm Hg。伴有 LVH的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压均值明显高于无L VH;而两组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均值无明显差异。结论 :夜间血压水平与左室肥厚有一定相关性 ,非杓型高血压较杓型高血压易发生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15.
影响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左室肥厚(LVH)时影响左室质量指数(LVMI)的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对30例老年EH合并LVH的LVMI与病程、病情、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进行分析,探讨与LVMI相关的因素.结果 LVMI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呈负相关(r=-0.427,P<0.05);LVMI与高血压病程、血压、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老年EH合并LVH者LVMI主要与HDL有关,加强血压控制的同时应重视调节血脂情况.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病脉压对左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脉压(PP)增大对左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高血压病患者按24 h PP分为A组和B组,A组24h PP≥60 mmHg,B组24h PP<60 mmHg,对两组患者进行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A组的PP、24h PP、24 h收缩压(SBP)、左室重量指数(LVMI)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24 h PP与LVMI密切相关(P<0.01);A组LVH发生率(60.0%)高于B组(21.7%),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PP增大是导致高血压病患者LVH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性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及影响血压昼夜节律的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252例,测量诊室血压、24 h动态血压、血生化指标,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测量baPWV.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形组(n=127例)、非杓形组(n=71例)和反杓形组(n=54例).结果 (1) 反杓形组年龄、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baPWV、脉压较杓形组升高;反杓形组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较非杓形组降低,年龄和夜间的平均收缩压(nSBP)较非杓形组升高;非杓形组nSBP、脉压较杓形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元逐步回归显示,24 hSBP、dDBP、nSBP、baPWV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龄、高血压病程、舒张压变异性(DBP-CV)、脉压与baPWV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05、0.296、0.260、0.271,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除了与24 hSBP、dDBP、nSBP关系密切外,也与baPWV密切相关,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可反映动脉僵硬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变化,探讨血浆BNP水平可否作为判左心室肥厚(LVH)与逆转的临床指标和预后指标。。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伴LVH患者48例,高血压无LVH患者42例及正常血压对照组40例,经系统降压治疗24周,采用超声心电图测定治疗前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E/A比值,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BNP水平。结果伴LVH的高血压病组的BNP水平较不伴LVH的高血压病组和正常血压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24周后伴LVH高血压病组LVMI和血清BNP明显下降(P<0.01),两者治疗前后均呈显著正相关,与LVEF,E/A比值呈负相关。高血压伴LVH组治疗后28例LVH消退,20例LVH未消退。LVH消退组血浆BNP和LVMI较LVH未消退组显著下降。LVH未消退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LVH消退组升高(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可作为判断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与逆转的一个敏感指标,并可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卢干平 《海南医学》2004,15(10):43-44
目的 我们研究了 3 7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室重量指数 (LVMI)及其与动态血压变异性 (ABPV)的关系 ,13例年龄相当、血压正常的健康者作对照组。结果显示 :高血压病组LVMI显著大于对照组 ,提示高血压病组存在左室肥厚 (LVH)。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 :高血压病组的LVMI主要与动态血压各项参数平均值 (ABP)呈显著正相关 ,与收缩期 2 4小时及昼间ABPV呈显著负相关 ,表明LVH与ABPV的关系较与ABP的关系为弱。  相似文献   

20.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人数日渐增多,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伴随着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左心室肥厚(LVH)是高血压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并发症,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简称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与LVH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497例,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分为非左心室肥厚(NLVH)组367例及LVH组13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外周血压、中心动脉压相关指标、24 h动态血压,分析上述指标与LVMI的相关性和LVH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三酰甘油(TG)、入院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中心动脉舒张压(CDBP)、24 hSBP、24 hDBP、24 h脉压(P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MI与SBP、DBP、CSBP、CDBP、中心动脉脉压(CPP)、24 hSBP、24 hDBP、24 hPP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胱抑素C、CSBP、24 hSBP是LVH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LVH与外周血压、中心动脉压相关,血清胱抑素C、CSBP、24 hSBP是LVH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