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措施,对本地段内1995年10月 ̄1997年11月出生的新生儿进行系统管理与监测。A组每间隔1 ̄3个月肌注VitD310万 ̄20万IU/次,连用2 ̄ 3次;B组给VitD2糖丸口服,5000IU/d,连服20d,停10d;C组给VitD滴剂400 ̄800IU,连服一年。三级佝偻病的患病率依次为18.28%,16.04%和27.59%,其中A与C、B与C组比较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剂量维生素D注射预防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效果。方法我院采取小剂量维生素D注射预防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3年。结果观察组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率(5.01%)较对照组(11.17%)明显下降,而且没有发生中重症病儿。结论应用小剂量维生素D注射预防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病。因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全身钙、磷代谢失常和骨骼改变,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自1977年成立以来,对佝偻病进行了长期、大量、深入、系统的防治和科研工作,历经20余年,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尤其重度佝偻的发病率正显著减少。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总结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经验,为提高我国人口健康素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从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儿保科收治的足月生健康婴儿共240例。随机将婴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婴儿采用添加维生素D治疗;观察组采用添加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儿出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例数及症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婴儿均无确诊为维生素 D缺乏性佝偻病,对比两组婴儿用药前后骨密度变化幅度以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症状发生率,两组婴儿在维生素 D缺乏性佝偻病的症状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观察组婴儿在接受治疗后的骨密度明显要比对照组婴儿高,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于足月出生的婴幼儿,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保持正常的营养供给,能达到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效果,婴儿添加维生素D和钙剂对改善婴儿骨密度有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VitD的用量与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效果的关系。方法:选择226例我所儿科门诊就诊的患儿。分别统计本组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根据注射维生素D3不同疗程分为3个疗程组。结果:在治愈的患儿中,维生素D3肌注的次数与平均症状明显改善的时间无关。结论:3种治疗方法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业英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0):376-377
维生素D是一组具有生物活性的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包括维生素D(2麦角骨化醇)和维生素D(3胆骨化醇),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维持人体组织细胞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吴君 《中国乡村医生》2005,21(18):13-13
佝偻病是一种容易预防但经常被忽视的疾病,应该大力宣传普及合理防治佝偻病的知识,使人人养成常年适当日照、寒冷季节及快速成长时适量加服维生素D的好习惯。目前,全国城市化进展迅速,高楼遮阳,环境状况不佳,有可能进一步增加佝偻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10.
对118例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临床分析结果为:发病年龄以1(1/2)岁以下多见,以四、五月为高峰期。本组发病与户外活动少,喂养因素有着密切关系。诊断以多汗、夜惊、睡不安,枕秃、方颅、肋缘外翻,前囱晚闭以及血生化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为主要依据。全组病例均有并发症,主要为肺炎、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及腹泻。在治疗上一律给予维生素D_3肌注,同时加服钙片。  相似文献   

11.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导致体内钙、磷代谢失常,造成以骨骼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维生素D缺乏不仅使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质疏松、软化、类骨组织堆积而产生骨骼畸形,而且还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等疾病.本病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北方患病率高于南方,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2.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生长迅速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及神经精神症状。临床上按活动程度将其分为初期、激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相似文献   

13.
徐强 《中外医疗》2009,28(2):97-97
目的探讨维生素D3治疗对佝偻病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维生素D330万单位肌注1次,3个月后抽血复查上次指标,血清IgG,IgA,IgM,并进行分析。结果活动期佝偻病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表现为T淋巴细胞亚群的减少及IgG、IgA降低,IgM升高,补充维生素D3后T淋巴细胞亚群明显升高。结论维生素D3主要影响细胞免疫功能而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曾是我国婴幼儿中发病率很高的一种疾病。近年来,随着医疗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其发病率明显降低,但仍是2岁以下婴幼儿中发病率最高的营养性疾病。由于发病率逐年降低,该病已不再受到广泛重视,因而可能对社区婴幼儿的健康构成较大威胁。同时,这一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对其可进行有效的社区防治。有鉴于此,我们组织了本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专题,邀请北大人民医院儿科专家与广大读者朋友们分享有关这一疾病的防治经验。  相似文献   

15.
张丽萍 《基层医学论坛》2014,(35):4890-4891
佝偻病即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尤其是3个月~18个月)的常见病之一,也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佝偻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下降。我科系统管理的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0岁~2岁的485例儿童中,通过定期健康体检发现佝偻病儿56例,发病率为11%。本病是由于婴幼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钙盐不能正常地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位,以致骨骼发生病变,影响胎儿、婴儿及儿童的健康成长。其既是一种营养缺乏性疾病,又是一种代谢性疾病,除了对骨骼的影响之外,同时可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对小儿健康危害较大[1]。由此可见佝偻病的发生与季节、气候、喂养方式、出生情况、生活习惯、环境卫生等因素有关。因此,婴幼儿佝偻病的预防应从胎儿期开始。  相似文献   

16.
晚发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4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发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43例岳亿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多发生于婴幼儿,但在年长儿发病亦很多,且易因症状不典型而误诊。本文将1990~1996年间所遇43例晚发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作一分析,以期提高对本症的警惕。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  相似文献   

17.
18.
豫东农村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豫东农村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相关因素。方法以豫东农村3810名小儿的母亲为调查对象,对整群随机抽样问卷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810名小儿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887例(23.33%),其中男426例,女461例,男女患病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佝偻病患病与喂养方法、辅食添加、母亲文化程度和卫保知晓度、人均年收入有显著差异。结论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与豫东农村现实的相关因素有关,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影像X线方面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07例临床明确诊断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婴幼儿的X线片结果。结果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活动期X线表现主要为:尺骨干骺端不平整、边缘不光滑258例,占84.0%;尺骨出现临时钙化带变薄或完全消失302例,占98.4%;桡骨出现骨骺107例,其中骺板增宽94例,占已出现骨骺患儿的87.9%;掌骨头骨密度降低,边缘模糊282例,占91.9%;41例患儿有胸片资料,表现为肋骨的前端呈膨大改变,其中36例膨大内部的骨密度降低,占87.8%。在恢复期,除开尺骨和桡骨干骺端变宽会持续存在以外,干骺端的边缘都恢复了光滑平整,钙化带会重新出现,掌骨的前端转变为清晰光整。结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X线改变主要发生在尺骨、肋骨前端和掌骨,X线检查是诊断佝偻病及疗效评估的普及、简便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迪丽努  姜述斌 《新疆医学》1999,29(3):154-155
晚发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以下简称晚佝病),是发生在婴幼儿以后、成人之前的慢性营养缺乏性佝偻病。近年来各地对其时有报道但关于我区该病的发生特别是维吾尔族儿童该病的发生状况的报道却不多见。本文分析了我院儿保门诊1996年1月~1998年1月所观察的资料较完整的42例维吾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