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6例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分为输血小板3次以上组(A组)和首次输血小板患者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抗体阳性率。输注血小板1 h和24 h分别计算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纠正校正增值计数,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血小板输注前进行交叉配型。结果 A组患者中,检出抗体阳性者30例。B组患者中,检出抗体阳性者4例,两组血小板抗体阳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型后血小板输注效果明显提高。结论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明显上升。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并进行配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其配型在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岚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9):81-82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及其配型的应用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血小板血清学方法到定抗体及血小板配型。结果:对10例血液病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输注,其有效率为88%。结论: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患者采用血小板抗体检到及配型输注,对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临床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对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2.6%;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1%和1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r2=0.853),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45次后CCI值和输注配型血小板30次后CCI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抗体类型的确认,配合性地输注血小板,有利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以提高输注疗效。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随机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分别输注随机单采血小板和配型血小板,计算1 h和24 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对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5%和1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65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和52例阳性患者输注配型血小板后1 h和24 h CC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次输血导致血小板同种抗体的产生,血小板交叉配型能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及其配型的应用和血小板输注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多次血小板输注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采取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方法对患者的血小板抗体进行筛检。对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标本分别与2~5份献血员的血小板制剂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型,选相容的血小板进行输注。观察24hCCI值对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进行评价,并对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与输注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抗体阳性患者在实施配型后,其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达到了727%,而无配型抗体阳性患者的输注有效率为166%;这说明了实施血小板抗体的检查和配型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结论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有密切关系,配型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减少同种免疫所发生的反应。临床中,血小板输注前实施抗体检测和配型对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型解决免疲性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作用。方法对8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采用固相凝集法筛查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进一步对有免疫性抗体的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找到配合型或适合型的供者血小板输给患者。结果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血小板抗体的总检出率为45%(36/80),血小板抗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36例患者与供者做血小板配型,并输注配合型血小板悬液后,有效率为89%(32/36)。1例脾肿大、2例发烧,1例原因不明的PTR患者,输用配合型或适合型血小板后,而再次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无效率为11%(4/36)。结论血小板交叉配型在血小板抗体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作用明里,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开展血小板交叉配型,但对有脾肿大.DIC、发烧情况下的血小板输注无效(免疫性引起的PTR患者)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在血液有形成分中体积最小,但其表面却具有最复杂的血型抗原系统,由于其表面的抗原众多且复杂,因此反复大量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的频率比红细胞产生同种抗体的频率高几十倍。尽管临床输注的血小板为ABO同型,但随着输注次数和输注量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检测血小板血型抗体种类,交叉配型,从而选择血小板血型相同的血小板进行输注是解决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通过对比血小板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配型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中的疗效。方法以临床出血症状改善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及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另外以临床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分组,比较不同输注次数的患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差异。结果与配型前相比,配型血小板大大提高输注疗效(P0.01),临床上输注5次血小板以上的患者比5次以下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机率大大提高(P0.01)。结论 PTR的出现与血小板输注次数有关。在出现PTR的血液病患者中使用配型血小板输注,可提高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输血疗效确切,已成为治疗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而发生的出血性疾病,以及严重创伤,高难手术出血抢救的重要手段。目前由于国内血小板相关抗原、抗体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及普及面小,临床上血小板输注时只考虑ABO血型相同,而忽视了血小板抗原相配合的问题。临床上需为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提供血小板抗原相配合的血小板,以提高临床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并寻找解决的方法.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13例临床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病人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鉴定.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71例(33.33%),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抗体阳性65例(30.51%);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即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抗体阳性2例(0.94%);HLA和HPA抗体并存4例(1.88%).结论 HLA抗体是导致PTR的主要免疫因素.对患者进行"适合性血小板榆注",可逆转血小板榆注无效状态,提高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血小板抗体检测样本的血小板抗体发生率、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水平和血小板交叉配型结果进行分析,为血小板输注提供最佳解决方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的患者2 25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对HLA抗体、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 HPA)抗体和HLA+HPA抗体结果为阳性的样本再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统计其中血小板交叉配型率<20%的样本进行PRA水平检测,分析PRA水平分布情况。结果 2 254例血小板抗体筛查显示,血小板抗体阳性1 257例(55.8%),其中单一HLA抗体阳性最多,为1 070例(85.1%),其次是HLA+HPA抗体双阳性107例,单一HPA抗体阳性68例,非特异性抗体12例。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率<20%的178例样本进行PRA水平分析,发现PRA水平> 76...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白血病患儿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将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在进行输血治疗时,对照组患儿直接采取血小板输注,而配型组患儿则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而后再选择相容的血小板进行输注。比较两组患儿的血小板板计数增加指数、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再次输注的时间间隔、凝血功能指标以及血小板参数。结果:配型组在血小板输注1 h和24 h后的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配型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7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00%(P<0.05);配型组患儿再次输注的时间间隔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输注24 h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较输注前均有所缩短,且配型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配型组患儿输注24 h后的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容积(PC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配型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固相凝集法检测39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清中的抗血小板抗体,抗体阳性者与供者之间进行交叉配合试验。对其中的17例进行配合性输注,15例随机输注。结果: 交叉配合组与随机输注组24 h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分别为(9.05±3.11)×109/L和(2.77±1.88)×109/L,交叉配合组明显高于随机输注组,两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88.2%和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P<0.05)。结论: 配合性输注血小板可提高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配型处理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1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已发生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进行配型处理的疗效。方法:对10例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SEPSA法处理,选择阴性结果的献血者进行血小板输注,计算纠正的计数增值(CCI),CCI>4.5×109/L为输注有效。结果10例PTR病人CCI均>4.5×109/L输注有效,与未配型组10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SEPSA法配型可以避免或减轻由免疫因素引起的PTR。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的输注效果。方法:检测102例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记录在输注血小板前后的血小板数量,计算在1 h以及24 h的时候的血小板增值。结果:所有患者当中有54例患者血小板抗体为阳性,占51%,在1 h以及24 h的时候抗体阳性组明显比抗体阴性组低。输注无效率的抗体阳性组有80%,抗体阴性组为20%,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以及非免疫等很多因素可以决定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对于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来说,血小板输注不一定无效,进行血小板的交叉配血实验可以减少同种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