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2.
《安徽医学》2008,29(4):467-467
目前发现,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是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一组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的4、5、7、9、10、16型,B组的2、5、13型及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尤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及肠道病毒〉1型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唐山市手足口病病原体分布特征、手足口病重症危险因素,比对不同类型临床标本检出率,为做好手足口病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2011年唐山市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肛拭子及咽拭子标本进行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EV 71)、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 virus A16,Cox A16)及其他肠道病毒(Pan-enterovirus,PE)核酸检测及重症病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1 286例被检测手足口病病例标本中859例为肠道病毒阳性,阳性率为66.80%(859/1 286)。病原体构成以EV 71病毒感染率最高,占37.37%。肛拭子标本检出率明显高于咽拭子标本检出率,低龄、北部地区和EV 71均为手足口病并发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感染EV 71引发重症是Cox A16和其他肠道病毒的6.3倍和2.9倍。结论 2009-2011年引起唐山市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是EV 71,提高病原体检出率对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流行病学调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5.
概述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 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6.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7.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丙类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末端、口腔黏膜及臀部疱疹,伴或不伴发热临床表现。少数患儿可出现重症手足口病表现,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心肌炎、脑膜脑炎、肺水肿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河池市手足口病病例进行病原体检测,明确河池市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病原体,为手足口病的诊治、监测及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4-10月份140例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患者的肛拭子和咽拭子标本203份,采用实时荧光PCR法同时检测EV、EV71和CA16病毒核酸。结果 140例病例中EV核酸阳性107例,阳性率76.43%,其中EV71阳性率47.86%(67/140),CA16阳性率10.00%(14/140),其他肠道病毒阳性率18.57%(26/140)。重症病例72例,为5岁以下儿童,其中EV71病毒50例,其他肠道病毒12例。结论①2010年河池市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病原体为EV71病毒;②实时荧光PCR法检测EV、EV71和CA16病毒核酸方法简便,速度快,是一种较好的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引起东莞市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的肠道病毒型别。方法采用荧光RT-PCR方法对标本中总肠道病毒、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进行特异性核酸检测。对非EV71非CVA16的其它肠道病毒采用VP4基因测序进行型别鉴定。结果 2011年共检测608份手足口病病例标本,537份为阳性,其中198份为EV71阳性(占36.87%),128份为CVA16阳性(占23.84%),211份为非EV71、非CVA16的其它肠道病毒阳性(占39.29%)。对其它肠道病毒进行VP4基因测序分型,共获得50个可用序列,通过BLAST在线比对确定型别,1例CVA1,43例CVA6,4例CVA10,1例CVA12,1例CVB1。结论 2011年引起手足口病的非EV71非CVA16肠道病毒构成比已超过EV71和CVA16,成为东莞引起手足口病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中CVA6构成比较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10年百色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病原学特点,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取患者咽拭子和肛拭子标本,用荧光PCR法检测肠道病毒通用型(EV)、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结果在165例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重症的患者中,肠道病毒核酸阳性137例,阳性率83.03%。其中EV71感染91例,占55.15%;CoxA16感染7例,占4.24%;其他型肠道病毒感染39例,占23.64%。结论 2010年引起百色市重症手足病的病原体主要为EV71病毒。应做好该病的防控工作,向大众普及健康卫生常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014年至2016年金华市中心医院的住院患儿的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行分析,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一步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结合荧光探针技术,对791例手足口病病例粪便标本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肠道病毒71型(EV71)以及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核酸检测分析。结果共检出肠道病毒EV71阳性占28.19%,CA16阳性占15.80%,通用肠道病毒阳性占56.01%。2014年至2016年通用肠道病毒为主要优势病原体,其中2014年的EV71型构成比例高于2015和2016年,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5-7月为其发病高峰期。病例多集中于5岁以下儿童且EV71为重症病例的主要病原体。结论应加强病原学监测,在5-7月对重点人群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以防手足口病的暴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1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和臀等部位的疱疹,病程约为4~8天,大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1].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2].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极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弛缓性麻痹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3].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13年上海市普陀区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点,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366例疑似手足口病患者的咽拭子、疱疹液和肛拭子进行肠道病毒通用核酸(EV)、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A10)和柯萨奇病毒A组6型(CA6)基因检测。结果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组6型(CA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366例手足口病者中肠道病毒通用核酸阳性者273例(74.59%),柯萨奇病毒A组6型(CA6)阳性者169例(46.17%),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者58例(15.85%),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阳性者18例(4.92%),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A10)阳性者8例(2.19%)。结论2013年上海市普陀区手足口病者的病原学特点以CA6为主,占46.17%;EV71次之,占15.85%。提示上海市普陀区手足口病病原体组成复杂,应深入分析CA6的流行趋势,加强手足口病病原谱监测,为手足口病防治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手足口病病例进行病原检测,研究保定市手足口病病原分布情况,为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荧光RT-PCR法对收集的手足口病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特异性核酸检测。结果保定市手足口病病原体有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 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kivirus A16,Co A16)及其他肠道病毒(other enteroviruses,EV)。发病以4岁以下儿童为主。全年均有病例分布,以5-8月为高峰。样品采集时间以3 d内为好,病毒检出率高。结论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以EV7 1病毒、Co A16病毒为主,手足口病防控应以4岁以下儿童为主,在5-8月加强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5.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儿,可引起小儿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针对2009-2011期间亳州市各区县上报市CDC的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进行病毒学检测和鉴定,以了解亳州地区手足口病的流行规律,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及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患儿的咽拭子标本384份,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进行肠道病毒EV71、CoxA 16、非EV71、非CoxA16的其它肠道病毒的检测.结果 经检测,EV71感染159例,CoxA16感染94例,非EV71、非CoxA16感染29例,EV71合并CoxA16感染79例,EV71合并其它22例,CoxA16合并其它2例,EV71、CoxA 16合并其它感染1例.感染的主要病毒种类为EV71病毒,其次为CoxA16病毒,亳州市各县区发病无明显的地域差别;此病的高发季节在春夏季;年龄以1~3岁为主;男性多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引起亳州地区2009-2011年间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为EV71病毒和CoxA16病毒.  相似文献   

17.
<正>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性小儿急性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 virus,EV71),以及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es,CoxA)组4、5、9、10、16型和B组2、5型、艾柯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等20多种病毒引起,其中以EV71和CoxA16最为常见。该病多发于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婴幼儿为多见。可引起皮肤黏膜皮疹、疱疹或溃疡,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2012年贵阳地区儿童手足口病住院患者的病原体分布情况,为手足口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179例手足口病患儿资料,用荧光定量PCR法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定量分型。结果共检测手足口病病例标本3179份,CA16阳性151份,占4.75%;EV71型331份,占10.41%;CA16和EV71混合感染7份,占0.22%;其他型肠道病毒897份,占28.22%。全年有2个发病高峰,分别为4~7月及10~11月,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其中0~3岁发病最高;男性患儿多于女性。结论2012年贵阳地区儿童手足口病住院患者的病原学分布以其他型肠道病毒和EV71型为主。  相似文献   

19.
手足口病(EV71)诊治与预防(附典型病例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君  王谦  陈燕  李家斌 《安徽医学》2008,29(4):342-343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发生在4~7月份,多发生在婴幼儿。病原体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最为常见。2008年05月卫生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为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20.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较常见.其中EV71感染易引起暴发,人群普遍易感,多发生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重症手足口病可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神经源性肺水肿而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