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性抗菌药物和合成抗菌药物的出现使有效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成为可能,为保障人类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逐年增加,致使一些抗生素疗效降低、甚至失去效应.严谨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菌耐药性发生、传播和延长抗菌药物的疗效周期,是人类所面临的长期挑战.  相似文献   

2.
抗菌药物在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时,疗效与致病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密切关系。由于近20多年来抗生素的飞跃发展,如第三代青霉素和头孢素的出现,使抗生素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随着抗生素的大量生产及临床广泛应用,细菌的  相似文献   

3.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缓解了病情,但亦造成了广泛耐药感染发生率的不断升高.随着耐药菌的不断产生,"超级细菌"事件已经引起了国家对于抗生素使用的关注,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科学体系,对临床抗生素的使用进行规范和强化,已成为当务之急.基层医院贯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提高抗生素合理使用水平,规范抗菌药物管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抗生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健民 《九江医学》2001,16(2):113-117
细菌感染曾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自Fleiming发现青霉素后50余年来,人们不断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提取出众多的抗生素,并开发出半合成抗生素.此外,喹诺酮等合成的抗菌药物也不断问世.目前,这些抗生素或抗细菌药物约有160种.但是,近年来,多药耐药菌大量出现,因此,通过基因研究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位及深入研究细菌耐药机制,开发新的有效的抗菌药物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抗生素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克服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解决方向与对策.方法 基于靶位的改变、抗生素的渗透障碍、主动外排系统以及产生导致抗生素失效的酶分析尿液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机制.结果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解决对策主要包括宏观机制,得出用药方案以及新的抗菌药物的开发三个方面并提出了克服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解决方向与对策.结论 随着抗生素的严重滥用,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越来越强,提出需要更多的抗菌剂及新的治疗方法 来应对愈演愈烈的抗生素耐药问题.  相似文献   

6.
耐药性“超级细菌”的出现,将使我们重新步入无抗生素可用的时代,即“后抗生素时代”.面对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寻找新的抗菌药物及治疗方案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文章阐述新型抗生素、抗菌肽、噬菌体和中药制剂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前景,为后抗生素时代针对耐药细菌,特别是超级细菌的抗感染药物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细菌与人类的另一挑战即耐药性。根据研究发现细菌的耐药机制,以及造成耐药的主要原因——抗菌药物的滥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本世纪40年代,医学史上奇迹般地出现抗生素,抗菌药物成为临床治疗中最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抗菌药物的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变化有着紧密关系。随着时间的延伸,具有不同功能和特点的众多种类的抗生素不断被发现,现在抗生素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家庭。它在控制微生物感染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抗生素的抗菌效果常常被微生物的耐药性所降低,尤其是多重耐药菌的不断出现,给抗菌疗法提出了新的挑占,为了控制耐药增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至关重要的。从1993年1月~1997年12月,本院在监测医院感染发病率同时,系统地、主动地、连续地观察抗菌药物应用及本院的细菌的耐药率现状调查,经过了5年调查分析,细菌耐药性发生多重耐药菌株严重扩散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5年来前瞻性监控调查细菌对抗菌药物平均耐药率为72.86%,前3年逐年增高,从第4年开始,呈逐年下降趋势。5年来平均多重耐药率为80.97%,经5年实践证明监测、控制、管理的工作是有效的,本院使用抗菌药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使细菌对抗菌药物多重耐药率由90.19%下降为68.77%,其中2~4重耐药率和5~9重耐药率持上下波动基本不变(其中2—4重耐药率为74.77%,5—9重耐药率为25.23%。  相似文献   

9.
抗生素作为上世纪开始问世的抗菌药物,在抗感染治疗、保护人类健康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滥用,也给治疗带来严重问题,如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细菌产生耐药性等.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抗菌作用,降低毒副反应,减低细菌耐药性,必须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致病菌及其耐药性的变迁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尤其是滥用抗菌药物加快了耐药菌的产生.因此合理与正确地应用抗菌药物是减少和延缓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最重要的环节.掌握细菌耐药的机制,特别是当前细菌耐药的新动向、新理论,对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也是十分必要的,加强对细菌耐药的监测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45年以来,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出现,曾使人类束手无策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数百种抗菌药物几乎可抑制和杀灭所有的致病菌。正当人类为此而骄傲时,一些细菌改变自我又卷土重来,而且成为今常规药物无能为力的棘手问题。美国一患者,因细菌感染用了150余种抗生素,但仍然未能逃脱死神之手。  正当人类对细菌感染无可耐何之时,中医药作为新的抗菌药物却脱颖而出,以其剂型方便作用迅速、毒副作用小而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随着中药抗生素注射液在临床用量的普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相继出现。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抗菌药物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近年来,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对几乎所有抗菌药物耐药的多重耐药细菌,人类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卫生部在全国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都是治疗治疗革兰氏阳性细菌的顶级抗菌药物,被列为限制使用的药物,要求合理使用.通过综合分析后认为利奈唑胺在某些方面稍优于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13.
细菌的培养鉴定及药敏实验是指导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治疗的重要依据。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药物敏感性越来越低[1]。抗菌药物耐药愈演愈烈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难题。多重耐药、广泛耐药甚至极度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给临床治疗和控制带来极大的困难[2]。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医疗水平,现将某医院  相似文献   

14.
感染性疾病没有得到控制,反而变得更加难以应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细菌耐药和抗菌药物滥用问题.而最根本的还是细菌耐药问题,包括泛耐药株感染的出现,CTX-M酶在中国的流行等.其实抗菌药物工业化生产后,就势必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但抗生素的滥用则加剧了这一过程,并使之变得不可收拾.  相似文献   

15.
董琏珍  沈莉莉 《安庆医学》2000,21(3):137-138
<正> 1.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理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近年来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耐药系指药物对某一细菌的药敏高于药物在血或体液内可能达到的浓度,有时细菌能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则不论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大小如何,仍应判定该菌为耐药。  相似文献   

16.
抗菌药物的应用对控制细菌感染与细菌性传染病及降低病死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很普遍,主要表现在①没有明确的抗生素应用的适应症②没有来自样本的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③无指征的抗生素联合应用.这些不仅造成药品的浪费,而且使不良反应增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极大地降抵了抗菌药物的疗效.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细菌耐药最严重的国家之一,30%的住院病人经常接受不必要的抗生素治疗[1].因此,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已成为医疗领域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现就常见的抗菌药物不合理联合应用现象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7.
缪绪明 《基层医学论坛》2005,9(3):M003-M003
抗菌药物是临床使用最多的药物,抗菌药物的使用,使过去许多致死性疾病得以控制。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日益增多,也给治疗带来了严重问题,如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细菌产生耐药性等等。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细菌的耐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滥用抗生素的情况也不断增多,造成细菌的耐药性不断上升,对临床治疗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中药类抗菌药物相对西药,其安全性比较强,而中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搭配组方不同,发挥出现的药效也会存有明显的差异,本文就对抗菌类中药的药性与合理应用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9.
抗生素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嗣后人类又大量开发了多种抗菌药物,目前用于临床的超过200种。然而,如此巨大的成果因滥用而变得脆弱;在使用第一代青霉素时细菌就已经出现耐药性,最初药物偶而对某些细菌失效,渐而耐药性细菌逐渐演变为拥有“地位优势”并增殖。迄今为止,不存在对抗生素完全  相似文献   

20.
自青霉素发现以来,抗菌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为人类健康与医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抗生素被长期广泛使用,多种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现象。具有多种耐药机制病原体的出现加剧了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困难。中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和多作用的特点,在长期临床应用中尚未发现明显的耐药性。从中草药中寻找新型抗菌药物已成为解决细菌耐药性的有效途径之一。该文就细菌耐药现状以及中药抗常见耐药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