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5月至2005年1月,作者采用改良式后路棘突纵割、人工骨植入、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同时将颈3椎板及棘突全部切除、保护颈半棘肌肌止不被破坏、颈7棘突保留、椎板上缘穹窿状潜行切除治疗颈椎管狭窄17例,临床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3.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各种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对21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随访时间3个月-4年5个月。结果:脊髓型颈椎病致椎管退变性狭窄(CSM)组11例,发育性椎管狭窄症(DCS)8例及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2例,术后2周及三月门诊随访时评分,三组病例评分均明显提高,患者的症状及体征也获得了明显的改善,未见“再关门”及脊柱不稳现象。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颈椎管狭窄症减压效果确实,并好症少,出血少,对颈椎的稳定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于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应用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观察疗效及JOA17分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有效随访,术后优11例,良17例,优良为82%。术前JOA17评分平均为5.34,术后评分平均为10.27。结论对于颈椎椎管狭窄症的患者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于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应用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4例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观察疗效及JOA17分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有效随访,术后优11例,良17例,优良为82%。术前JOA17评分平均为5.34,术后评分平均为10.27。结论:对于颈椎椎管狭窄症的患者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张秉刚  彭辉  王鑫 《新疆医学》2002,32(4):52-53
1990年6月~1996年11月我院收治14例颈椎椎管狭窄患者。除1例无骨折脱位颈部创伤所致脊髓损伤因本人拒绝手术治疗而采用非手术治疗外,其他13例施行单开门式颈椎管扩大术。术后经过7~12年随访,患者功能恢复满意,取得了良好的结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4例。男性13例,女性1例。年龄46~59岁,平均52.5岁。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症3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6例,多椎间隙颈椎病2例,无骨折脱位颈部创伤所致脊髓损伤1例,混合型2例。行单开门手术治疗13例。  相似文献   

7.
单开门式成形扩大椎管治疗颈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1999年6月采用后路椎板单开门式成形扩大椎管治疗颈管狭窄症56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36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男性2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9.5岁,病程平均31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为7.4分。全部行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结果:36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35.2个月,手术优良率为80.5%,术后JOA评分平均14.6分。结论: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颈椎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双开门颈椎管成形并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植骨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采用双开门法行颈椎管成形、椎管扩大及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骨术治疗12例颈椎管狭窄症,对其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讨论。结果:经过5年随访,11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体征改善,l例疗效不佳。结论:双开门颈椎管成形及人工骨材料植骨术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羟基磷灰石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传导性,是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在颈椎椎管成形术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22例王克华张峰李荣文王树相(淄博市中心医院骨外科,淄博市255036)颈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很多,其治疗原则既要充分减压,又要保持颈椎的稳定性。我院自1989年以来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不同原因所致的颈椎管...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颈椎管狭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46例颈椎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颈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进行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有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和颈曲角度等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颈椎管狭窄治疗方面临床效果显著,且能有助于患者颈部神经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我科自1999年~2008年收治的41例颈椎管狭窄患者治疗,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5例;发育性椎管狭窄2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10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颈椎间盘突出3例。本组患者均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减压节段C2-C7。结果:术后脑脊液漏5例,创口延期愈合2例,脂肪液化1例,术前JOA评分2~12分,平均6.5分,术后随访3个月~5年,平均3年2个月,术后JOA评分8~17分,平均13.6分,平均改善率67.3%。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作为治疗颈椎管狭窄的方法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自1988年4月~1990年4月,我院采用颈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引起的四肢不同程度瘫痪18例,其中双开门植骨8例,单纯双开门者10例;术后随访1~2年,优12例,良5例,进步1例。  相似文献   

16.
颈椎间盘脱出并发颈椎管狭窄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这二种病理改变可同时压迫脊髓 ,出现脊髓受累的症状和体征[1] 。对于该病的手术疗法包括经颈前路和颈后路二种方法。近年来 ,国内外不少文献报道 ,颈前路手术对中央型颈椎间盘脱出症疗效较好 ,而侧方型突出者采用颈前路或颈后路手术均可获得满意效果。目前颈椎前路减压已较多应用于单发的椎间盘脱出。但对于多个间隙的颈椎间盘脱出和 /或后纵韧带骨化症 (OPLL)及单侧神经根刺激征特别明显者 ,应用前路手术方法治疗较为困难。我院 1995年 8月— 2 0 0 3年 3月 ,采用后路“单开门”减压 ,并切…  相似文献   

17.
临床上引起颈椎椎管狭窄的常见原因有3种;①脊髓型颈椎病致椎管退变性狭窄(CSM);②发育性椎管狭窄症(DCS);③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多主张手术治疗,且手术方法以选择后路减压为主,目前常用的后路手术方法有全椎板切除术、半椎板切除对侧潜行减压术及各种椎管扩大成型术。自1995-05/2000-05我科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21例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为使病人顺利通过手术、术后病情平稳及伤口及时愈合,我们制定了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保证了病人的安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临床资料患者,男,45岁,因颈肩部酸痛伴四肢麻木、乏力五年,于2000年11月8日入院。五年前无诱因出现颈肩部疼痛,继而放射至左上肢,且出现麻木感,数月后疼痛、麻木分别累及左下肢、右上肢及右下肢,四肢无力,出现躯干紧束感及行走不稳,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颈椎病,服用中西药治疗无效,症状逐年加重。查体:神志清,行走慢且不稳,颈部活动受限不明显,四肢及躯干感觉减退,四肢肌肉轻度萎缩,肌力减弱,为Ⅲ~Ⅳ级,肌张力增高,屈颈试验阳性,Hoffmann征阳性。x线检查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变直,C5、6椎体唇…  相似文献   

19.
王海峰 《中外医疗》2024,(4):17-20+41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与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多节段脊髓压迫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济南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多节段脊髓压迫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观察组予以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颈椎功能、疼痛评分、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为(281.41±20.38)mL,多于对照组的(246.34±18.7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09,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linica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CASCS)评分中主观症状、临床体征、适应能力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9、6.000、10.830、6.962,P均<0.05);观察组术后7 d、术后3个月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84、7.296,P...  相似文献   

20.
“双开门法”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20例。经术后观察随访,优良率达90%。本方法减压彻底:无扩大部再狭窄:保持颈椎稳定性:有利脊髓功能恢复:为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