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大量研究表明,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我们通过调查,分析老年胃病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胃石症临床特征分析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胃石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胃石形成的可能原因及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方法:收集2005-2009年经内镜检查诊断胃石症患者93例,对胃石症患者胃黏膜活检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并判定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结果:本组资料中胃石症检出率为0.2%(93/41 845),以女性、中老年患者略多见;患者就诊时间集中于秋、冬季;胃石以单发为主且主要位于胃底黏液池中;81.8%胃石症患者合并发生溃疡,以角切迹为好发部位;29.7%的胃石症(22例)胃黏膜存在肠上皮化生,其中13.6%(3/22)的病例存在轻度异型增生;43.2%的胃石症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结论:胃石症检出率较低;胃石症患者常伴发溃疡,尤以角切迹溃疡多见;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参与胃石的形成及胃石症患者溃疡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18)
目的探讨中老年慢性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不同胃病、胃黏膜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31例50岁以上的慢性胃病患者行胃镜、病理活检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观察不同年龄组、不同胃病组Hp感染情况,观察胃黏膜不同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结果中老年慢性胃病患者HP感染率为61.17%。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组Hp感染率分别为64.26%、64.44%、58.42%、48.28%;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GC)Hp感染率分别为41.38%、60.08%、72.19%、74.23%和36.84%,消化性溃疡Hp感染率最高;胃黏膜炎症、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GC的Hp感染率分别为52.43%、76.62%、55.04%、47.62%、36.84%,肠上皮化生组Hp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组,随着病变程度加深Hp感染率逐渐下降。结论中老年慢性胃病与HP感染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HP感染率呈下降趋势。HP感染在胃黏膜炎症、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GC病理学改变、进展中起促进作用,应早期根除Hp。 相似文献
4.
5.
门脉高压性胃病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旨在探讨门脉高压性胃病 (PHG)与幽门螺杆菌(Hp)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并进一步推测其发生机制。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选择对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 1998年 8月~ 1999年 4月住院及门诊病人 118例进行胃镜和Hp检查 ,其中符合条件的 94例进入本研究 ,按病人情况可分为三组 :①肝硬化门脉高压组 47例 ,男 35例 ,女 12例 ,年龄为 17~ 76岁 ,平均(5 2 .3± 13 .4)岁 ,均为肝炎后肝硬化 ,其中乙型肝炎 (乙肝 )后肝硬化 37例 ,丙型肝炎 (丙肝 )后肝硬化 8例 ,乙肝合并丙肝后肝硬化 2例 ,有 5例病人在行胃镜检查后接受手术治疗 ,经… 相似文献
6.
溃疡病高发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小儿胃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检出与溃疡病、胃炎的发生有关,这一现象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520例HP-IgG抗体检测分析,试图对HP感染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及它的流行规律和特点有更多的了解.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于1995年11月~1996年11月温州乐清市白象镇山前村小学11个班级,共350名在校学生,年龄5~15岁.以年龄为单位,使用统一设计调查表,包括有消化道症状.应用问卷方式,由专 相似文献
7.
本文开展了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胃病证治规律的研究。提出了脾胃虚弱是HP感染的病理基础,气滞血瘀、郁热、湿阻是其主要病理表现;认为扶正(如补益气血)祛邪(如清热、化湿、理气、活血)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幽门螺杆菌 (Hp)是消化道感染率最高的细菌 ,大量研究证明 Hp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胃粘膜病变及溃疡)发生率高,其发病机理异于一般人群的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本研究旨在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与 Hp感染的相关性。 一、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自 1997年 10月至 1999年 10月间,接受胃镜检查的有胃粘膜病变及溃疡,而并无心、肺、肾功能不全,近 2周内无服药史的患者的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 306例,其中男 178例,女 128例;年龄 24~ 78岁,平均 47.5岁… 相似文献
9.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Hp感染相关性胃病患者160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80例,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6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80例,采用奥美拉唑胶囊、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除胃溃疡患者用奥美拉唑4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用奥美拉唑6周外,其他药物均用药7 d后停药。2组均在停药后1个月复查Hp。[结果]总有效率和Hp转阴率治疗组分别为90.0%和80.0%,对照组为88.8%和81.3%,2组总有效率和Hp转阴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治疗组为63.8%,对照组为46.3%,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半夏泻心汤治疗Hp感染相关性胃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关系,以及H.pylori对GERD患者胃动力的影响。方法按中华医学会的GERD诊断标准,确诊GERD患者200例,进行胃镜、胃排空时间及H.pylori检查,依据洛杉矶分级将反流性食管炎(RE)分为A、B、C、D四级,200例无消化道症状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H.pylori检查。结果 GERD组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反流性食管炎(RE)的炎症程度与H.pylori的感染率呈负相关,GERD患者中H.pylori阳性组和H.pylori阴性组间胃排空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pylori可能对GERD有潜在的保护作用;RE炎症程度越重,H.pylori感染率越低;H.pylori不影响GERD患者的胃动力。 相似文献
12.
黏蛋白(MUCs)是特殊的上皮细胞分泌的大分子量的糖蛋白,是构成胃黏液凝胶的主要组成成分.多项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H.pylori)通过其表面的黏附素分子或非黏附素分子与胃黏蛋白结合从而定植在胃黏膜上皮上.在H.pylori感染过程中,H.pylori导致了胃黏蛋白的表达发生了改变.反之,胃黏蛋白也因其特有的结构在抗H.pylori感染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文就目前有关胃黏蛋白在抗H.pylori感染中的作用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88例)和冠心病组(175例),正常对照组为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者;冠心病组经CAG证实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且排除Hp感染根治史或者恶性肿瘤的病史。我们通过胃十二指肠镜活检制作胃窦部组织切片,War-thin-starry银染色确定Hp感染。结果:两组间观测指标性别、年龄、吸烟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中28例(32%)和冠心病组73例(42%)伴有Hp感染,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2例,半年复查CAG,59例Hp阴性的患者有21例(36%)出现新的冠状动脉病变或支架内再狭窄,23例Hp阳性的患者有12例(52%)出现新的冠状动脉病变或支架内再狭窄,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没有明确Hp感染与冠心病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肝病胃粘膜乙型肝炎病毒表达及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泛嗜性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慢肝)2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硬化)44例,共72例作为观察组,无肝病的胃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受检者常规胃镜检查,取胃窦幽门周围3cm以内活体组织3块,除普通病理检查外,分别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检测及快速尿素酶、品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Hp。结果 慢肝组有不同程度的胃粘膜慢性炎症者达92.9%(26/28)、肝硬化组达95.5%(42/44),其中慢肝组以单纯慢性炎症为多,而肝硬化组以伴萎缩和肠化者为多。72例慢性肝病者中有51例胃粘膜HBV阳性,其中HBsAg、HBcAg双阳性16例;肝硬化组HBV抗原表达高于慢肝组,而HBsAg、HBcAg双阳性者低于慢肝组(P均<0.05)。在慢肝和肝硬化组有炎症的胃粘膜中Hp阳性率分别为76.9%(20/26)、69.0%(29/42),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慢性肝病Hp阳性、阴性者胃粘膜HBV抗原表达率分别为69.8%(37/53)、73.7%(14/19),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HBV在慢肝及肝硬化患者胃粘膜表达明显,应重视其在胃粘膜病变中的作用,加强防护措施。(2)在胃粘膜中HBV与Hp表达未见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粘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根除前后胃粘膜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Hp感染患者10例经三联疗法28d.Hp阴转7例于停药1月后及治疗前内镜下取胃窦粘膜,经切片染色后分别行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透射电镜显示,Hp聚集处上皮细胞微绒毛变短、减少或消失,细胞呈毛刺状或外突形成分枝状,细胞膜内侧粘液颗粒聚集,细胞破裂,释放粘液颗粒.扫描电镜下Hp横卧于微绒毛表面或垂直镶嵌在微绒毛里.应用三联疗法(德诺120mg+四环素025g+呋喃唑酮10mg,4次/d)治疗28d,停药1月后7例Hp根除.电镜显示Hp消失,粘膜细胞变性逆转,上皮细胞及微绒毛结构恢复正常.结论Hp引起的胃粘膜超微结构损害在根除Hp后有改善及恢复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局部浸润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幽门螺杆菌被国际上确认为胃癌的主要病因之一,且其与胃癌的不良预后相关.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局部浸润的关系,阐明幽门螺杆菌与胃癌转移的可能机制,为胃癌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由Hp产生的氨在Hp致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对16例伴有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及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应用抗菌素对症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用尿素酶试剂药盒检查Hp感染情况,并用Nesler′s显色法测定治疗前后的胃液氨浓度.结果治疗后有8例患者Hp阴转,胃氨浓度由治疗前的3057±1965μmol/L降至1769±978μmol/L(P<001),同时胃粘膜病变减轻或治愈.结论氨是Hp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动态测定胃氨浓度可以间接反映Hp的感染情况,并可以作为判定治疗效果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排空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性同位素γ-照相法观测了56例FD患者胃固-液体排空情况,并用胃窦粘膜印片Giemsa染色及石蜡切片HE,W_S银染色镜检Hp.结果FD患者餐后30,60及90min时的胃排空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FD患者Hp感染率无明显增高(P>005),Hp阳性组与阴性组在3个时相的胃排空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FD患者胃排空功能与Hp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