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付新爱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5):109-110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显微手术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本院对15例CA患者,术前均行颅脑导航扫描及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根据导航指引寻找CA,利用镜内导航引导显微手术切除CA。结果:15例患者在神经导航下均进行精确确定CA的大小、位置,fMRI确定的运动区边界与术中电生理确定的运动区边界基本一致。15例CA均全切除,无手术死亡,未出现远期术后功能障碍。结论:经神经导航显微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护理配合,有效保护神经功能,减少运动区损伤,减少了患者应有的痛苦,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孙骏  邵君飞  包频  吴志峰  耿炯  王诚 《江苏医药》2013,39(13):1582-1583
目的 探讨CAS-R-2型机器人系统在切除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CAS-R-2型机器人系统导航穿刺定位,显微外科切除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22例.结果 在CAS-R-2型机器人系统导航辅助下,22例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定位准确,病灶均完整全切.术后原有症状改善,无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随访恢复良好,复查MRI病灶无残留.结论 机器人系统导航辅助下显微外科治疗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定位精确,有助于设计最佳手术入路,减少神经损伤和术后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曹洪明  孙亮 《云南医药》2011,(6):622-625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是一种缺乏动脉成分低流量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畸形,绝大多数为先天性的。它是由不规则的、大小不等的血管腔隙所形成的一堆紧挨在一起的血管组织。在各血管腔隙之间只有少量结缔组织,没有神经组织。脑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20~50岁青壮年,儿童少见。脑海绵状血管瘤是脑血管畸形的一种,在MR问世前,无论临床、常规放射、CT或DSA均难以诊断,故也被称为隐匿型血管畸形。  相似文献   

4.
我院2005-2006年间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脑外的海绵状血管瘤31例,占同期收治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48%(31/78)。现报告如下并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6例,女15例。发病年龄11~70岁,平均43.1岁。自首发症状至就诊时间平均2年3个月(3个月~7年)。1.2临床表现首发症状:头痛胀17例,面部麻木6例,一侧眼睑下垂6例,闭经1例,癫痫1例。本组共有闭经3例,动眼神经麻痹10例,三叉神经损害11例,外展神经损害2例,视神经损害9例,面神经损害4例,眼球突出5例。1.3放射学检查CT检查:21例均行头颅CT检查,未增强时肿瘤为等或稍高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呈类圆形或哑铃形,周围无水肿:增强时可见肿瘤明显而均匀的增强;肿瘤有钙化者1例。肿瘤最大径0.9cm~5.7cm,平均为4.5cm;②MRI检查:共9例,T1加权图象上肿瘤表现为等信号9例,边缘清晰,包膜完整:T2加权图象上为均匀的低信号7例,高低混杂信号2例,周围无水肿;9例均未作增强扫描。1.4治疗21例均行手术治疗。翼点入路,颧弓游离,从中颅底硬膜外或硬膜下暴露并切除肿瘤。术中出血量600~3200ml...  相似文献   

5.
陈辉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4):193-194
目的探究神经导航下锁孔入颅切除在颅内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颅内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在神经导航下行锁孔开颅,并在显微镜技术下切除病灶。结论手术均成功,病灶全部切除,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小。术后恢复良好出院。结论神经导航可以定位病灶,设计手术切口及手术路径,锁孔手术是一种微创外科技术,因此可以提高病灶清除率,降低复发率等,因此其应用面将会越来越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4例报告福建省立医院叶云文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血管之间无脑组织,属真性血管瘤,对血管造影和CT扫描均不敏感,MRI应用后,提高了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率。我院于1995年3~8月收治4例,特报告如下。一、病例介绍例1,女,43岁。主诉右侧肢体...  相似文献   

7.
汪阳  洪涛  王淳良 《中国医药》2010,5(3):250-252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手术切除的6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变均全切除,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1例患者新出现外展神经麻痹,5例术前神经功能障碍基本恢复。1例患者术前呼吸机辅助呼吸2个月,术后呼吸无恢复,半年后死于肺部感染。5例患者术后格拉斯哥结局量表评分平均4.6分(平均随访时间为23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符合手术指征的,利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以全切,愈后良好。对于脑干深部或无症状的海绵状血管瘤,可以保守治疗。放疗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不肯定,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8.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cerabral cavernous angiom a CA)并非真性肿瘤 ,按组织学分类属于脑血管畸形。随着 CT及 MRI的广泛运用 ,临床报道日渐增多。我院在 1995年 1月~ 2 0 0 1年8月期间共收治 CA患者 32例 ,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32例 ,其中男 12例 ,女 2 0例 ;年龄11~ 5 8岁 ,平均 35 .6岁。1例有家族史 ,1例患者为两个病灶。32例中 ,头痛 16例 ,癫痫发作 15例 ,颅内出血 8例 ,颅神经障碍 4例 ,无症状体检时发现 2例。其中急性起病 14例 ,缓慢起病 18例。病变部位为额叶 9例 ,颞叶 7例 ,顶叶 3例 ,枕叶3例 …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第三脑室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第三脑室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及结果。结果肿瘤全切除7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随访3-96个月,所有病人均未见病灶复发。结论合适的手术入路和良好的显微手术操作是第三脑室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应尽可能全切海绵状血管瘤,并注意避免损伤第三脑室内重要邻近结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应用血管瘤治疗机铜针疗法治疗5例不同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效果满意。对血管瘤治疗机治疗血管瘤的机理、治疗方法、时间、注意事项等作了详尽的描述。认为血管瘤治疗机对某些特殊部位的小血管瘤效果较佳,也适用于手术复发的病例和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辅助治疗以减少手术难度,但对不同于海绵状血管瘤类型的血管瘤效果差。  相似文献   

11.
磁共振诊断3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CA) 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发生率占颅内脑血管畸形的7%,分脑内型和脑外型,以脑内型多见。我们对 35例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卓志平  王诚  周焜  梁郸 《贵州医药》2006,30(6):541-54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相对于脑内型,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较为少见。我们于1996年7月至2005年7月收治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10例,现将其影像学(CT和MRI)的表现分析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2例,女性8例;年龄28~46岁,平均32.5岁。临床出现癫痫症状1例,提睑无力1例,头痛2例;其余6例无症状。病程1个月至3年。1.2影像资料10例病人均行CT扫描、MRI和增强MRI检查。CT所用设备为以色列HeliCAT,均为轴位平扫,层厚10mm;MRI采用以色列P-seige,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2结果1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对2006~2009年收治的10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手术均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直视下切除病变。结果 10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病例中全切10例。术后8例脊髓功能改善,2例无变化。结论脊髓MRI检查是确诊本病的惟一可靠手段,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使该类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清  蔡正荣  踪会晶 《北方药学》2012,9(3):123-124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及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回顾分析5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以及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结果:55例患者术后无1例死亡或感染发生,治疗效果满意,恢复良好,均正常出院。结论:系统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42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资料。结果:42例患者中,脑内型占69.05%,脑外型占30.95%;CT平扫脑内型均匀增强17例,轻中度增强8例,不增强4例。脑外型明显增强5例,轻中度增强6例,不增强2例。MRI平扫脑内病灶轻中度增强28例,未见明显增强1例。脑外病灶均匀增强4例,未见明显增强9例。结论:脑内与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检查,MRI优于CT,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围脑干肿瘤的特点,探讨提高手术效果的方法。方法 围脑干肿瘤64例,根据术前头颅MRI显示的肿瘤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在神经导航介导下切除肿瘤。结果 全切除肿瘤40例,近全切除15例,大部分切除9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在神经导航下,适宜的手术入路和精细微外科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资料。结果13例有右上腹部胀痛,9例右肋缘下可扪及肿大肝脏。26例中,单发者19例,多发者7例;肝右叶17例,左叶5例,左右两叶4例;肿瘤长径3~20cm,其中>8cm者17例。单纯行肝切除术4例,单纯行介入治疗19例21次,介入治疗后行肝切除术3例。无手术死亡率,手术发症率14.3%(1/7)。介入治疗后肿瘤缩小大于50%者占57.0%(12/21), 缩小在25%~50%者占21.5%(5/21),缩小小于25%者占21.5%(5/21),并发症率为28.57%(6/21)。结论 对于瘤体直径>5cm伴有临床症状者需治疗,手术切除与介入治疗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表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对869例体表海绵状血管瘤行尿素注射治疗,其中肿瘤类海绵状血管瘤618例,血管畸形类海绵状血管瘤251例,平均随访2年6个月.结果:618例肿瘤类海绵状血管瘤中546例治愈,70例有效,2例无效;251例血管畸形类海绵状血管瘤中35例治愈,203例有效,13例无效.结论:本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1年5月~2008年11月治疗62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62例中,男21例,女41例,年龄19~69岁,平均38.6岁。单眶1个肿瘤60例,单眶2个肿瘤2例。术前行B超检查58例,CT检查35例,磁共振检查42例。61例手术治疗,其中前路开眶42例,外侧开眶19例。1例观察。术后病理诊断与影像学诊断符合率95.1%(58/61)。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术前根据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基本可定性及定位诊断,大部分病例可通过前路开眶摘除肿瘤。  相似文献   

20.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简称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0.4%~7.3%。由于本病的临床症状常缺乏或较轻,以前常在腹部手术中意外发现,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临床诊断肝血管瘤的病人越来越多。本文就作者收集的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